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张娟教授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手足汗症的经验。从燥热内盛、湿热蕴蒸、阴虚火旺、气血两虚4个方面论述了手足汗出的病因病机,提出了阳虚津泄病机的独特见解,治以温阳化气敛汗,方用五苓散加减。  相似文献   

2.
介绍胡玉英教授运用五苓散治疗痰湿内阻型躯体形式障碍经验。胡教授认为,治疗痰湿内阻型躯体形式障碍多从其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失司,痰湿内阻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方面出发,采用温阳化饮、除湿化痰的五苓散随症加减治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介绍胡国恒教授运用温阳健脾、活血利水法治疗眩晕的经验。胡教授认为脾阳不足,水湿内停,上逆犯脑,兼有血瘀是眩晕发作的重要病机,提出从水饮论治眩晕,总结出温阳健脾、活血利水辨治眩晕,临床效果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五苓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89年1月至2018年5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以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涉及五苓散及其类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献,提取药物组成等信息,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及分析。结果:共85篇文献纳入研究,加味类别多以补虚药及活血化瘀药物为主。加味药物多见于黄芪、丹参、大腹皮、鳖甲等12味中药。用药配伍规律中以丹参-黄芪、大腹皮-黄芪、鳖甲-丹参常见。结论:五苓散加味治疗具有一定的规律与特点,与肝硬化血瘀、水停、气滞等病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中医辨证与论治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介绍杨洪涛教授辨治消渴肾病的经验。杨教授认为消渴肾病的病机应着眼于风、湿两方面,治疗重视祛风通络、利湿泄浊、温阳利水等,并将活血化瘀贯穿始终。附验案1则,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6.
介绍李润东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的临床经验。李教授认为原发性肝癌术后的病机以肝郁脾虚为主,治疗以疏肝健脾为原则,自拟疏肝健脾汤为基本方,并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使用SPSS 21.0软件,采用频次和聚类分析对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108篇,含处方113首,其中涉及中药176味,频次1357次,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黄芪、茯苓、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中药用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聚类分析显示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法则。结论: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法则;黄芪、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芍、柴胡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大柴胡汤保留灌肠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原发性肝癌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加味大柴胡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开塞露保留灌肠治疗,2组均以5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效果、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对照组为5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均改善,且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大柴胡汤保留灌肠能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中药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Cochrane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检索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823例患者,其中治疗组917例,对照组906例。分析结果显示,中药联合TACE在治疗近期疗效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稳定率、1年生存率、毒副作用(发热、恶心呕吐、肝损害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单用TACE治疗。结论:中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优于单用TACE治疗,并且比单用TACE治疗更能提高近期疗效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稳定率、1年生存率,且能降低发热、恶心呕吐、肝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介绍刘明怀教授运用温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刘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病机为阳气虚衰,故治疗立足温阳,温肾阳以化气,温脾阳以运化水湿,自拟温阳健脾方治疗,并视患者病情加减药物组成及剂量,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椒目泄水贴穴位外敷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湿热水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湿热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椒目泄水贴穴位(神阙、中脘、关元、气海、水分、足三里)贴敷治疗,治疗周期为28 d。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B超腹水积分、腹围、体质量、24h尿量、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27/30),高于对照组的63.33%(19/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腹水积分、腹围、体质量、24h尿量、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椒目泄水贴穴位外敷具有清热利湿、行气利水之效,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湿热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减小腹围和减轻体质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补内治之不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及发现新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今收录的关于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将纳入文献中的方剂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最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软件TCMISS(V2.5),利用该软件中系统熵聚类算法、Apriori算法以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核心算法,获取原发性肝癌的组方规律及发现新处方,并根据结果绘制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共纳入129个方剂,涉及273味中药,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共有75味(总频次:1339次),并进一步分析。其中补虚药使用425次,占31.74%;活血化瘀药使用232次,占17.33%;清热药使用226次,占16.88%;利水渗湿药使用159次,占11.87%;理气药使用107次,占7.99%;以上几类药使用累计频次占总频次的达85.81%。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只占少部分。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为组方之首选,结合兼证配伍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  相似文献   

13.
总结蒋士生教授治疗鼓胀的经验。蒋师认为鼓胀之病多因肝脾受损,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所致。治疗上在疏肝理气利水之同时,尤应重视实脾。其主张从脾论治鼓胀,临证多辨为气滞湿阻、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脾血瘀四证,分别治以理气疏肝,利水消胀、健脾温中,行气利水、补脾温肾,化气行水、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 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利水方敷脐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腹胀、少尿、肢体水肿、乏力、纳差)、平均腹胀缓解时间、血液学指标、生存质量评分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4%(53/60),优于对照组的68.3%(4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缩短腹胀缓解时间以及改善生存质量方面(除焦虑、情感功能)相较于对照组均有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液学各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辨证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综合疗效、加速患者腹胀缓解、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生存质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郭志华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和整理郭教授治疗心衰的门诊病案100 例,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4.1和SPSS Statistics 25.0对医案处方的用药及功效、性味分类进行统计,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处方100首,涉及中药144味,高频药物有麦冬、生地黄、桂枝、葛根、白术、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和太子参等;药类多集中于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性以平、温、微寒为多;处方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桃仁-红花、麦冬-大枣等;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5类。结论:郭教授治疗心衰药物性味多以平、温、微寒及甘、辛、苦味为主,治疗以补虚治本,以活血化瘀、化痰利水、健脾温阳治标,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6.
介绍曾普华教授从癌毒致虚论治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经验。曾教授认为,肝癌主要是人体正气亏虚,癌毒侵犯所致。其中,早期病位在肝,伤及脾胃;中期病位以肝脾胃为主,波及于胆;晚期病位以肝胆脾胃肾为主,累及五脏六腑。血瘀、邪毒、正气虚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贯穿于肝癌整个病程。肝癌的基本治则为“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碘油栓塞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将196 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8例。治疗组采用经肝动脉灌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碘油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经肝动脉灌注吉西他滨、顺铂注射液联合碘油栓塞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实体瘤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瘤体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治疗组分别为17.35%(17/98)和74.49%(73/98),对照组分别为16.33%(16/98)和74.49%(73/9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瘤体疗效相当。治疗组治疗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分度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结论: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碘油介入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实体瘤疗效与介入化疗栓塞相当,但前者不良反应轻、安全可靠,且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化疗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CiteSpace软件探究五苓散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自建库至2023年4月5日收录的五苓散相关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 6.1.R2软件分析作者、机构、关键词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1977篇文献,来源期刊发文较多的是《河南中医》(84篇),文献类型以临床应用为主(81.2%),治疗疾病以肾病等泌尿系统疾病为主,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为王东生(12篇),发文最多的机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46篇)。结论:五苓散治疗肝肾疾病的关注度较高,前景较好;中医药综合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动物实验、中医药信息化等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发文量逐年上升,研究者及研究机构应密切合作,注重循证医学证据,加强多中心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护理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穴位贴敷、中药灌肠、中药热庵包、贴膏等对肝癌患者实施治疗,对癌性疼痛、腹胀、黄疸、肝性脑病、便秘、发热等症状采取中医综合护理,制定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疼痛评分表、生存质量评分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分,评价治疗与护理结果。结果:患者对我院护理人员及制度总体较为满意,给予中医综合护理后患者疼痛评分较治疗与护理前明显降低,生存质量评分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中医综合护理,肝癌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能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原发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栓塞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将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于TACE术后第1天开始予以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血府逐瘀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7 d。比较2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体温、肝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25/30),对照组为66.7%(20/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体温、肝功能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同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可有效改善TACE术引起的不良反应,缓解栓塞对患者的影响,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