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短期地震预测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6年以来 ,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预报推进组主要承担首都圈地区月震情跟踪监测预报、年中和年度华北地区和全国地震趋势分析研究工作。本文总结了我所在填写短临预测卡片、月会商和年度会商分 3个方面所做的预测结果 ,并进行预测效能的初步评估 ,以供参考和进一步的分析和检验。1 地球物理研究所填写短临地震预测卡片的预测回顾我所自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以来 ,一直对短临地震填卡预测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 ,从 1 986年到 1 997年基本没有填写短临地震预测卡片。 1 998年以后 ,根据中国地震局预测预防司有关鼓励短临预测的规定 ,开始试验…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在利用气象卫星热红外异常作地震短临预测的探索中,如何开发已有的气象卫星资料分析处理系统来捕捉、确定和提取地震前兆异常,分析震兆异常时空演变规律,计算地震“三要素”指标,建立地震预测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外几次重要地震预测与预报结果之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钦忠 《地震学报》2014,36(3):500-513
简述了地震预测的方法与类别, 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几次重要地震预测预报实践特别是地震短临预测预报的情况, 从中凸显了地震短临预报的困难以及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和社会需求的紧迫性. 通过对上述国内外一些大地震预报预测(海城地震、 唐山地震、 日本地震、 美国帕克菲尔德试验场的地震预报实践和汶川地震等)的成功与失败的解读, 试图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地震预测与预报, 尤其是地震短临预测与预报虽然困难, 但并不是不可能的, 事实说明它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2001年6月28日至7月11日先后在大同-阳高、唐山陡河发生ML4.1和4.0地震,此前我们曾根据大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背景异常、区域中小地震活动特征以及部分地震短临前兆观测异常,对这两次中等地震进行了尝试性短临预测。本文系统总结了对这两次中等地震的预测过程,这对于我们坚定地震预测信心、进一步做好中等甚至中强以上地震的预测可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8年8月30日新疆和静发生5.3级地震,位于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内。震前由本文作者组成的南天山东段6级地震危险区短临跟踪小组于2008年6月中旬提出了短临预报意见。本文回顾分析了这次地震前开展的短临跟踪的工作思路、前兆异常的分析讨论及地震短期预测等,并对地震短临跟踪预报工作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地震预测试验场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预测试验场针对特定的地震危险区,通过密集的、多学科的强化观测,研究与短临地震预测有关的科学问题,作为一类“大科学”项目,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本文回顾和评述了地震预测试验场的观测与研究,对地震预测试验场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新技术的应用赋予地震预测试验场以新的内涵。并为地震预测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7.
对滇西实验场1992年以来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选取映震效果通过R信度检验(对应M≥5.0地震)的8条单项前兆指标,综合考虑单项前兆指标虚报率和漏报率对指标信度的影响,对单项前兆指标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处理,减少了虚报和漏报的次数,预测效果明显提高.综合预测方案不仅提高了地震短临预测信度,并提供了地点判定原则和震级估算原则.利用分级预警模式分别建立了中短期和短临预测模型,短临预测时间严格控制在3个月内,尽最大可能实现地震短临预测.本综合预测方案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可实时动态跟踪地震危险性,提供地震短临预测三要素.  相似文献   

8.
张北—尚义地震的短临预测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MS6.2地震前,正式提出过较为准确的短临预测意见,但没能实现短临预报。该文回顾了地震预测的过程,总结了时间预测与地点判定的新的科学经验。为了使首都圈地区未来的地震短临预报工作取得成效,提出了调整科学思路,建立预报工作规范化与改进十大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Ms5.4地震成功预报的震前主要预测依据及基本思路。通过对震前辽宁地区地震中短期危险性的分析,确定辽南地区是未来主震的危险地区。根据地震活动的区域特性及岫岩偏岭震群活动的规律,判定岫岩震群的前震性质。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计算结果和震前在震中及邻近地区出现前兆短临异常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论述了震前预测地震三要素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电磁辐射对共和地震短临预报的映震效果,及时、空、强的判据,认为利用地震电磁辐射现象进行地震短临预报是一项很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杨欣  曲延军 《内陆地震》1999,13(3):221-232
强地震的孕育过程也是孕震介质的形成过程,在强震前震源附近小地震的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变化过程,则反映了孕震介质的变化过程,为研究地震的孕育,发展和发生的过程,采用单台地震波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尾波衰减系数这3项地震波参数作为地震学短期前兆指标,分析其震兆特征,从而达到监测孕震介质变化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单台地震波参数能够有效地发现地震的前兆,但地震波参数的前兆图像复杂多变,不具有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谢华章  田建明 《地震》1993,(2):32-39
1990年2月10日01时57分,在江苏省常熟市与太仓县交界处发生了M_s5.1地震。本文对这次地震前兆在时、空、强三个方面的综合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对这些特征在震情综合判定及地震三要素预报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最后指出,深入研究地震前兆产生的物理机制及其与孕震过程的内在联系,将为地震预报实践提供更加坚实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青海玉树7.1级地震异常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树7.1级地震前,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大范围区域存在6级、5级及ML4级地震空区,主震前130 min发生了4.7级直接前震。2009年11月以来,青海境内又显现多项较为突出的前兆观测异常。总结认为这些异常应属玉树7.1级地震异常。尤其是多震级档地震空区配套出现,表明该区应力处于逐级闭锁状态,对大震孕育区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可作为今后大震跟踪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析研究了1983年菏泽5.9级和1995年苍山5.2级地震中短期地震前兆的时空演化特征,总结了这两次地震前兆时空演化特征的共性和个性,探讨了前兆异常分布与构造的关系,场源兆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异常的空间分布与发震地点的确定和异常的时间分布与发震时间的确定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震级—频度关系的非线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时军  陶九庆 《地震研究》1997,20(3):303-310
在假设地震断裂系统具有分形特征前提下,推导出非线性震级-频度关系公式:LogN=a+b△M-C/△M,作为示例,用此公式对一些实际观测资料进行了最小二乘拟合,效果明显好于线性公式。  相似文献   

16.
综合前兆异常月频次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献智  李纲 《地震》1999,19(4):323-330
依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周、月会商会和年度会商会所提供的综合前兆异常,即震前所提出的各类前兆异常,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区内的综合前兆异常月频次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和时空演化特征。该结果有利于预报水平的提高和对前兆异常实质的进一步认识,并可从中了解大区域应力场的加强过程和空间演化过程,为研究地震动力学、地震活动幕提供了前兆方面的资料。此外,由于是应用震前提出的前兆异常从大区域内进行的地震总结,不同于以往震例总结中的以具体地震为目标的局部总结,因而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Seismogenicmodelofearthquakesingroups intectonicblockandanalysisforsomefeaturesofearthquakeprecursoryfieldGuo-MinZHANG;Lu-Min...  相似文献   

18.
从山东聊古一井构造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入手,以实际观测的水化学组分地震前兆异常变化实例为基础,讨论了该井水化学组分震前异常变化的场源兆特征.利用断层位错理论和岩石力学实验获得的认识探讨了聊古一井水化学组分变化场源兆异常形成的物理力学机制及预报意义.所获成果丰富了对场源兆地震前兆的认识,同时对地震预测预报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种应用于地震长期预报中的概率增益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推导的前兆存在时强震发生的条件概率表达式,讨论了地震发生的概率增益模型。同时,由空间地震活动和地震资料的不均一性,研究了平稳条件概率的各种计算方法。最后,以华北地区的各地震带为例,用多种方法计算了它们的平稳无条件概率和河北北部区域未来10年的强震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