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煤田勘探中研究煤层可选性方面出现了可喜的进展。一些单位在精查中利用多组探煤钻孔采取煤层简易可选性样。做简化流程试验,从面上研究煤层可选性变化,提高了评价精度,受到煤矿设计部门的欢迎。四川、江西等煤田地质研究所用煤岩学方法做煤层可选性研究的尝试,取得了除粒  相似文献   

2.
乌达矿区主采煤层煤相特征与煤的可选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内蒙古乌达矿区主采煤层9煤层的煤岩学特征和煤相进行了分析,用煤样密度组成的煤岩学方法讨论不同煤相煤的可选性。研究表明,相同煤相不同煤的可选性相似,聚煤环境决定了煤中矿物的含量和赋存状态,同时也决定了煤的可选性。高位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可选性好,而低位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可选性差。   相似文献   

3.
宁夏鸳鸯湖矿区煤的可选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鸳鸯湖矿区以不粘煤为主,长焰煤次之,是良好的煤化工和动力用煤。从煤岩特征,煤的筛分、浮沉、煤及矸石的泥化程度试验等方面,对矿区及各井田煤的可选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清水营井田煤中粘土类矿物较多,可选性较差,其它井田可选性相对较好;矿区煤中粘土矿物多呈细胞充填状,惰质组含量较高,难选出灰分很低的煤;当浮煤灰分控制在6.00%~11.00%,浮煤产率大于80%,煤为中等可选-易选;煤遇水易泥化,矸石为高泥化程度。研究结果可为煤的洗选工艺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接触变质带煤的研究方法和焦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闪长玢岩顺层侵入煤层使煤层广泛接触变质。用煤岩定量方法,鉴定统计煤焦混杂样中天然焦、焦化煤、正常煤三类颗粒含量,以此作出煤(分)层的利用评价。同时指出,接触变质带可分为5个带;正常煤带、裂隙带、熔融气泡带、镶嵌结构带、岩焦混合带。  相似文献   

5.
基于煤炭地质转型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要求的精细化勘查,梳理以往研究中稀缺煤、稀缺煤种、特殊煤、特殊煤种的含义,指出了特殊用煤是基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特殊工业用途的煤炭资源,其主要种类有液化用煤、气化用煤、焦化用煤以及特殊高元素用煤。本次特殊用煤资源评价以煤岩煤质评价为基础,以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为目标,归纳了特殊用煤资源评价的关键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及评价参数,初步提出了基于煤岩煤质特征、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的特殊高元素用煤–焦化用煤–液化用煤–气化用煤的特殊用煤评价原则及评价方法,并对晋陕蒙3省的煤炭资源进行了分级评价,统计了75个国家规划矿区液化、气化和焦化特殊用煤保有资源/储量。认为新形势下特殊用煤的研究方向是修改完善煤炭地质勘查规范、制定煤炭利用的分质分级评价标准,按照煤炭利用工艺要求实现煤质和资源的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6.
张井  于冰 《中国煤田地质》1999,11(1):30-32,84
运用煤岩学方法,研究了伊宁煤田Ya-8煤的成煤环境及其煤相。该煤层主要形成上,下三角洲平原地带,划分出国种煤相,用煤岩特征来划分煤相是成煤环境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在煤田地质勘探过程中,对炼焦化工用煤进行可选性的研究,是煤质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环节。煤的可选性的好坏,对煤田被开采的经济价值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某些煤田地质工作者,对于这一项工作重视的不够,只顾勘探,不管煤质,最终会造成国家资财浪费的危险。在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冶金工业,大力地建设大、中、小洋土结合的选  相似文献   

8.
煤岩学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以宣钢焦化厂原料煤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煤岩学研究方法,对宣钢焦化厂的原料煤进行了煤岩显微组分、荧光和Rr测试,并对其按煤岩学方法配煤,进行了10kg小焦炉试验,结果表明:27号煤可以单煤和部分配煤,所炼的焦炭机械强度M25最高可达85%,M10为10.2%。  相似文献   

9.
高炉喷吹用煤可减少焦炭的使用量,是现代高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从高炉喷吹用煤的煤质影响因素入手,在稀缺煤和优质煤煤质评价的基础上探讨稀缺高炉喷吹用煤的地质评价指标及分级参数。通过分析,将高炉喷吹原料用煤的煤质评价指标划分为工艺指标和经济指标两大类,工艺指标是决定煤是否能用于高炉喷吹工艺的关键指标,经济指标主要影响高炉喷吹工艺的成本。煤类差异是高炉喷吹用煤选择的首要因素,根据我国煤炭资源禀赋特征,提出无烟煤、贫煤、贫瘦煤是高炉喷吹用煤中的稀缺煤类。结合煤炭地质勘查中对"优质煤"的评价标准,提出灰、硫、磷的含量是稀缺高炉喷吹用煤地质评价的关键指标,要求灰分质量分数不大于12.00%、全硫质量分数不大于1.00%、磷分质量分数不大于0.03%。利用该指标对我国无烟煤、贫煤、贫瘦煤分布的典型矿区进行煤质评价和资源划分,指出永城、西山、阳泉、潞安、二道岭和汝箕沟矿区是我国稀缺高炉喷吹用煤的主要分布区,统计的稀缺高炉喷吹用煤保有资源量107亿t,为我国稀缺高炉喷吹用煤的合理开采和充分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南地区有工业价值的成煤时代较多(C1、P3、T3、N等),煤类从褐煤到无烟煤均有分布。在分析该地区含煤地层及煤质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动力用煤资源评价方法,依据煤炭质量分级发热量、灰分、硫分标准,提出了西南地区动力用煤资源评价建议,划分出五个等级,据此对西南地区煤炭资源进行了动力用煤等级评价。西南地区动力用煤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为10 254 142万t,其中二级动力用煤保有资源储量3 768 169万t,占全区动力用煤总保有储量的36.7%,主要分布在毕节-织金赋煤带的黔北煤田;四级动力用煤保有资源储量2 854 072万t,占全区动力用煤总保有储量的27.8%,主要分布在六盘水赋煤带的六盘水煤田。  相似文献   

11.
"十三五"时期,国家将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是煤炭企业未来转型发展、实现清洁利用、提高资源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煤炭分级分质利用属于源头控制。从源头对煤炭进行煤质指标评价,确定其利用方向,为煤炭分级分质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论述煤炭地质勘查中煤质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总结了煤质评价内容和方法,依托"特殊用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指出煤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分析各个煤质指标对炼焦、直接液化、气化用煤的影响,确定主要的煤质评价指标,建立炼焦、直接液化、气化用煤评价指标体系;对煤炭地质勘查中建立高炉喷吹用煤、煤制清洁燃气技术用煤和高锗煤、高镓煤、高铀煤等一系列煤质指标评价体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新疆伊犁盆地侏罗纪煤岩特征及煤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煤岩学方法,探讨了新疆伊犁盆地侏罗纪煤的煤岩特征及煤相划分,将煤相划分为9种类型即干燥森林沼泽相,潮湿森林沼泽相,草木混生型沼泽相或芦苇沼炭沼泽相。通过煤相分析,为伊犁盆地成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3.
煤岩学在煤可选性研究中的应用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煤岩学在煤可选性评价和预测中的实际意义,并以内蒙古乌达矿区15号煤层为例,讨论了煤中粘土矿物和黄铁矿的赋存状态及其可选特性,着重论述了煤层的成因对煤可选性的控制作用,为矿区煤的洗选,以达到降硫降灰的目的提供了基础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煤的荧光性是煤的基本特征之一.煤的荧光性与显微组分的种类和演化条件直接有关,并且煤的荧光性对于煤的成烃规模和结焦性能的评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水城大河矿409和406两煤层为例用煤岩学和有机地化的观点对同煤化程度的不同煤层煤的荧光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根据实测的荧光数据和显微组分的荧光性的观察结果对两层煤的荧光差异性作出解释.并论证了同煤化程度不同煤层煤荧光性的相对性这一事实.最后,从同煤化程度不同煤层煤荧光性的差异性出发,扼要地评价了它们各自的成烃规模和结焦性能.  相似文献   

15.
对四川天府矿务局磨心坡矿K2煤层(主采煤层)煤中硫的主要赋存形式-黄铁矿进行详细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上揭示了它的粒度,形态,分布,嵌布等特征,并据此对K2煤层煤中友的可选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霞石正长霞岩矿的野外评价方法,矿石的可选性评价方法和矿石的经济质量评价方法,建立了矿石节碱系数,有效系数、引铁系数的概念;同时介绍了霞石正长岩矿的地质勘查方法和国内部分霞石正长岩矿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7.
煤的可选性评价是地质报告中应向设计部门提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参数。我国的标准——《中国煤炭可选性评定标准》MT56-81(以下简称《标准》)已于1982年1月1日颁布施行。   相似文献   

18.
应用煤岩学分析方法,对神东矿区富惰质组煤中惰质组分的种类、含量、形态特征、真菌衍生物特征所反映的泥炭沼泽条件进行研究,揭示了真菌交替作用对惰质组分的成因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应用煤岩学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两种不同还原型腐殖煤的成烃潜力,较强还原型腐殖煤富含荧光镜质体,具较强的荧光性、较高的H/C原子比、较多的氯仿沥青和总烃、较大的热解生油潜量和较高的液态烃产率,均显著区别于较弱还原型腐殖煤。可见,较强还原型腐殖煤比较富烃,具有较高的成烃潜力,特别是生成液态烃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平顶山矿区二_1煤层煤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煤岩学和煤化学方法,对平顶山矿区二_1煤层的煤相组成、泥炭沼泽类型及其形成条件进行了探讨。将煤相划分为还原相和氧化相。它们具有相应的定性和定量指标。二_1煤层由3~4个周期性相序构成,反映了成煤沼泽由森林沼泽向草本或草本木本混生沼泽的演化过程。这种相序可能代表一种滨海平原环境下的聚煤特征。二_1煤属贫营养的雨成凸起沼泽,基本上为原地堆积成煤。二_1煤层形成于淡水泥炭沼泽,但其顶部曾受过半咸水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