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徐羹慧 《气象》1985,11(2):6-10
近四年来,寒潮中期预报理论和方法研究课题组,根据半球大气环流变化特征,分析了寒潮中期天气过程的大量事实; 以大气环流动力学观点,着重研究了寒潮中期物理过程和冬半年大气环流的中期变化机制, 并提出了时效为15天左右的寒潮中期预报综合方案。这个方案包括:物理-统计法、天气-统计法、数值预报产品和寒潮过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前者为10—15天的主要预报方法,后者为3—5天的主要预报方法,天气-统计法是6—10天的主要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今后两年长期天气预报研究工作重点 (1)建立化半球大气环流异常和低频变化空间结构的图象,对环流异常的物理成因和变化规律,给出动力学、热力学解释,提出大气环流异常对我国长期天气异常的关系。(2)在大气环流异常的研究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尤莉  宫德吉 《内蒙古气象》2001,(3):22-24,27
受大气环流影响和地形作用,冬季呼市地面流场主要呈地方环流特征,风速小、静风频率高,不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而下垫面的局地作用是形成呼市地方环流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
张家诚 《气象学报》1963,33(4):562-562
“长期天气预告原理”是苏联吉尔斯在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多年来致授长期天气预告课程的讲稿。 在这本书里,作者力图将长期预告当作一门学科来论述。例如,全书以超过一半的篇幅讨论大气环流问题,在这里全部论述都是针对长期预告的需要,与大气环流一般介绍有所不同,其中  相似文献   

5.
寒潮中期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寒潮中期预报,是有关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课题。近两年来,本课题组主要从事了三个方面的工作:(1)寒潮中期过程和大气环流中期变化的机制研究;(2)寒潮中期数值预报和大气环流中期变化的数值试验;(3)寒潮(低温)中期预报方法的研究。主要力量集中在机制研究上,其他两个方面分散进行。现将这三个方面工作进行初步总结。 1.中期过程的物理机制研究天气实践已积累了不少关于寒潮中期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6.
十年来我国的大气环流研究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笃正  谢光道 《气象学报》1959,30(3):263-276
由于新中国从旧中国接收下来的气象方面的遗产很少,建国以来,尤其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中,我国气象工作者的主要精力不得不集中于气象业务的建立以及迫切需要的预报工作,但是也没有忘记理论性的研究工作。十年来,大气环流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基本上搞清楚了东亚冬夏大气环流的状态和特征;了解了一些中国主要天气过程的物理实质;初步摸索到控制中国天气变化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降雪的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邹进上  曹彩珠 《大气科学》1989,13(4):400-409
青藏高原上的自然天气季节和大气环流与我国东部平原极不相同,因此,高原上的降雪,无论是时空分布,或者是降雪天气系统都有很多特殊性。 本文根据1966—1975年青藏高原气象资料,阐述了高原上自然降雪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形成的物理条件;归纳出有利于降雪的六种天气型式;分析了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与高原降雪之间的联系。高原降雪主要集中发生在冬夏环流的转换季节。  相似文献   

8.
东北夏季低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崔锦  李辑  张爱忠  阎奇 《气象》2007,33(4):3-9
以东北夏季低温为重点,系统地回顾了东北夏季低温的气候特征和环流特征、影响因子及其预测的研究进展。东北夏季低温是一个大范围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天气气候灾害,主要受极涡和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与下垫面的影响,目前对其预测的研究还较为初步,今后的研究工作应以东北夏季低温机理研究和预测系统的建立为重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深对长期天气过程的基本认识,文章综述了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七五”期间,我国在大气环流与长期天气预报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的关系、环流的遥相关及分型、海气相互作用、环流的季节突变现象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中国极地大气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讫今为止 ,中国已组织了 2 0次南极考察和 3次北极考察 ,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等 3个常年科学考察站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科学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有关极地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取得了新的进展。南极地区大气温度、臭氧和海冰的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多样的。南极地区的增暖主要发生在南极半岛地区 ,在南极大陆主体并不明显 ,近 10余年来还有降温趋势。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 ,还揭示了南极半岛西侧和罗斯海外围的海冰变化具有“翘翘板”特征 ,由此定义的南极涛动指数可用来讨论南极海冰状况和海冰关键区的活动 ;用实地考察资料研究了极地不同下垫面的近地面物理和海 -冰 -气相互作用特征 ,给出了边界层特征参数 ;讨论了极地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利用  相似文献   

11.
1.长期预报 目前长期天气预报实际应用的方法,基本上还是预报经验结合资料统计,D·L吉尔曼形象地称长期预报方法是“经验技巧和统计技术的“烹调”混合物”。预报方法缺乏充分的物理基础,长期数值预报虽燃正在试验,如国外的大气环流模式(GCM),它通过逐日积分作月平均环流预报。预报的月平均环流距平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约为0.4,达不到业务化的水平。何况,即使环流预报正确,也不能报出一个月内的具体天气过程及相应的天气特征,应在如下方面进行工作: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水平非均匀下垫面的大气边界层研究,指出干旱区的绿洲具有明显的“冷湿岛效应”,并可形成边缘逆湿和区域环流,而植被和水域的分布则显著改变了大气边界层结构.阐述了复杂地形下垫面对局地风场和小尺度环流产生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及特点和城市中绿地和水体的微气候效应.比较分析了不同陆面参数化方案以及边界层气候模式,提出未来在热力与动力非均匀的结合、湿地下垫面的数值模拟、城市复杂下垫面参数化以及气候模式的耦合等方面尚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位于长江流域上游,高原上空天气系统的变化,一般必然影响其下游的天气系统。 我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1972及1978年6、7月发生了干旱现象,1969及1980年6、7月出现了洪涝。本文分析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灾害性天气和青藏高原地区环流的联系;还讨论了高原下垫面的感热输送对高原上空环流的影响。我们应用的资料取自世界气象组织出版的世界气候月平均资料和中央气象局出版的北半球高空气候资料。  相似文献   

14.
汪铎  张镡 《大气科学》1986,10(3):318-326
继文献[10—12]后,本文分析了我国“环流—天气气候—谷物天气产量”体系长期振动三个主要频带的分布情况.发现大型环流在一些“活动区域”的低频振动与这三个主要频带分布特征有密切关联;赤道附近和南半球低纬类似亚欧大陆中高纬地区是环流的关键性“活动区域”,对我国天气和农业有重要影响.讨论了海陆分布和大地形在由大型环流低频振动形成的时、空结构特征中的作用以及大型环流“活动区域”之间产生低频耦合——“涛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用天气-统计学方法制作中长期亚洲范围内大气环流型预报的一种客观方案。本方案是以统计学方法划分自然天气季节和对每个自然天气季节内的候平均环流型进行分类为基础的,着重点在于强调以认识大气中的物理过程为基础来选择预报因子。本文的结果指出,用经验方法制作长期天气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李晓东 《气象》1991,17(2):65-65
由中国气象学会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新疆及广东气象学会联合召开的“大气环流与中期预报科学讨论会”于1990年12月25—28日在广州召开。会议还得到江苏、河北、内蒙气象学会的资助。来自有关省、市、区气象台,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的7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142篇。会议采用大会和分组两种形式进行报告和讨论,学术气氛浓厚。 会议论文集中地反映了低频振荡活动的规律,地域分布,可能的机制及低频振荡同大范围天气和气候异常的关系;大气环流对  相似文献   

17.
韵律与长期天气预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讨论了对长期天气预报比较重要的韵律问题,共有三部分内容:(1)分析广大台站在相关普查中发现的隔季相关现象,相关间隔自2个月到11个月不等,其中大约半年左右的比较常见,并且地理分布区域性强,大洋上最明显,指出这是韵律现象。 (2)月平均环流与海温的相似性分析表明,北半球环流与海温都存在着隔季相似性。例如,春或夏海温距平相似时,大约6个月之后又相似。而秋冬春三季大气环流的相似容易造成夏季大气环流的相似。指出这是大气环流与海洋的韵律活动的表现。 (3)讨论了两种可能的韵律形成过程,一种是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夏季海温通过韵律关系影响半年后的冬季海温,从而影响大气环流和天气。另一种是冬季低纬东太平洋海温与大气环流相互作用,通过韵律关系影响半年之后夏季低纬太平洋的环流,从而影响西太平洋副高及我国天气。  相似文献   

18.
余鹤书  晁淑懿 《气象》1981,7(8):42-44
中期天气预报不仅要预报大型环流形势场,更重要的是预报具体天气的变化趋势,例如寒潮、台风、降水等。一般来说,大尺度环流系统的演变和调整,是形成这些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大气运动中热量、动量和水汽的交换,经纬向环流的循环变化是不停息的进行着,然而大气运动状态变化的差异却又是十分明显的,在一些情况下大气运动出现剧烈的变  相似文献   

19.
从对流层的温度分析来探讨我国上空冬半年西风环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过去凡讨论我国天气的气象文献里,均认为控制中国天气的因素不外乎太平洋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印度洋高压、阿留申低压和印度低压。这五个因素、因季节的转变而相互消长,进而控制我国大陆的天气。这种忽略西藏高原在我国大气环流中和天气里所发生的作用:一方面固然由於缺乏高空记录,因而无从了解我国上空的大气环流情况;另一方面则由於过去一般气象工作者,过於重视海陆分布在天气上所发生的影响。涂长望和张丙辰二同志在分析中国气团时,因讨论热带  相似文献   

20.
本书(An Introduction to Dynamic Meteofology)为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 J.R.霍尔顿(Holton)编著,1972年在纽约出版。全书共分12章,从绪论(包括大气热力学的必要知识)到环流与涡度及行星边界层的前6章中,主要内容是通过介绍理想的大气环流阐述了对了解大气运动最有关系的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后5章中为中纬度天气尺度运动分析、数值天气预报,大气振荡的线性扰动理论及巾纬度天气系统的起源和运动。内容重点强调准地转理论的重要作用。最后第12章为热带运动系统,扼要地概括了国外热带动力学的现状。本书虽名“引论”,但叙述尚较细致,且重点侧重于物理意义和概念的讨论,而不过多地涉及数学公式的推导,同时对大气结构观测做了一些介绍。在内容安排上是将普通气象学和动力气象学的知识结合处理的,适当地避免了重复。但此书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缺点,例如有关热力学等方面的讨论,显得薄弱与不够。据闻国内有关单位已有译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