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针对1972和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大面积持久性干旱和1969、1980年该地区夏季大面积持久性洪涝现象,利用上述各年2、4、6、7月850毫巴流线图对这两对旱涝年冬、春、夏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南半球(特别是澳洲地区)向北半球跨赤道气流强弱和范围大小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大面积持久性旱涝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夏季北半球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跨赤道气流的特点在冬春季就有一定的反映,其明显差异从春季开始。这一持续性的环流特征为预报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趋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期环流特征。 另外,由旱涝月的干旱时段和降水时段的平均流线图看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发生大面积持久性旱涝时,其环流特征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51—1974年,共24年的500毫巴月平均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现象作了环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环流的长期演变的特征。它们之间从前冬就表现有载然不同的环流特征和演变过程。本文还讨论了极地涡旋,50°—80°N间的欧亚阻塞高压,南支槽,西太平洋副高脊以及东亚大槽等系统的分布及演变过程。给出了旱年、涝年的环流模式,提出了汛期旱、涝长期预报指标,并据此做了1976年汛期降水的长期预报试验。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位于长江流域上游,高原上空天气系统的变化,一般必然影响其下游的天气系统。 我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1972及1978年6、7月发生了干旱现象,1969及1980年6、7月出现了洪涝。本文分析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灾害性天气和青藏高原地区环流的联系;还讨论了高原下垫面的感热输送对高原上空环流的影响。我们应用的资料取自世界气象组织出版的世界气候月平均资料和中央气象局出版的北半球高空气候资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