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温文  赵君亮  陈力 《天文学报》2006,47(1):9-18
利用上海天文台40厘米折射望远镜照相观测资料所得出的恒星自行,按最大似然原理确定了疏散星团NGC6530天区内恒星的成员概率.分析表明星团成员确定是非常有效的,成员概率p≥0.9的恒星计有250颗.最后,确定了星团的空间运动,并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底片资料,对球状星团M79中心附近15’×15’天区内106颗恒星和63颗Tycho-2星,以《Tycho-2星表》中M79附近1°×1°天区内上述63颗Ty cho-2星的位置和自行为参考,归算得到了所有169颗恒星的位置和自行,并估计了其成员概率。  相似文献   

3.
以《Hipparcos星表》体现的国际天球参考架为基础 ,对球状星团M3(NGC 5 2 72 )中心附近 10 0′×10 0′天区内 5 34颗恒星 ,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 4 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底片资料 ,以 8颗《Hipparcos星表》中恒星和 4 9颗《Tycho - 2星表》中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为参考 ,归算得到了位置和绝对自行 ,并估计了成员概率  相似文献   

4.
由于星团中所有成员星是在近似相同的时间里由相同的气体星云形成,所有成员星具有相同的年龄、距离和化学元素,所以星团中的所有成员星可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此时自由参量较少,这为天体物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因此,对星团年龄的确定比对单颗恒星年龄的确定更准确.以耶鲁-伯明翰(Yale-Brimingham)Pipeline技术为核心结合星震学方法,分析并推导了星团NGC 6866视场中5颗被观测到具有类太阳振动红巨星的年龄、质量等恒星参数.发现该星团视场中这5颗类太阳振动恒星中有4颗恒星的年龄不完全一致且大于1 Gyr,远大于利用其他方法得到的星团NGC 6866的年龄(约0.65 Gyr).这意味着这4颗类太阳振动恒星可能不是该星团的成员星.同时利用星震学方法获得KIC 8329894恒星的年龄为0.60976_(-0.085175)~(+0.057327)Gyr,与星团的年龄基本一致;另外,把这5颗被Kepler所观测到的红巨星与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的数据做了交叉证认,从而更加确定该红巨星为星团成员星.因此该恒星的星震学年龄也可以作为疏散星团年龄的进一步验证和限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40厘米双筒天体照相仪所拍摄得的10对底片(历元差16─70年),经PDS测量仪测量,共确定了疏散星团Mll天区872颗恒星的相对自行,其中85%以上恒星的自行测定精度好于±0″.1/百年.利用所测得的相对自行和新的数学模型,确定了不同星等组恒星的分布参数并计算了团中心距r≤25'内785颗恒星的成员概率,其中成员概率大于0.7的恒星共有541颗.详细的讨论表明,新方法不仅在理论上更为严格,实用上也是可行的,可以使星团成员确定取得更为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多种身份的昴宿(昴星团) 昴宿共有7颗星,恰好包括了昴星团的7颗肉眼可见的星。这个星团用望远镜看,实际由400~500颗星组成,总直径达13光年,距离我们417光年,它的成员都是高温超巨星,整个星团被星云穿插,  相似文献   

7.
基于Gaia Data Release 2 (Gaia-DR2)星表,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算法进行邻近疏散星团成员检测.从Gaia-DR2中选取了594284颗恒星(距离太阳100 pc)作为样本,使用恒星的五维数据(三维空间位置和两维自行)进行聚类分析.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将每一维数据标准化到[0, 1]区间内,避免了单位不一致对聚类效果的影响.然后,利用k-dist图确定了DBSCAN算法的输入参数(Eps, MinPts).最终,使用DBSCAN算法获取了133颗成员星,它们在五维相空间中可以被分成两组,分别对应于疏散星团Hyades和Coma.分析结果表明得到的成员星是可靠的.根据两个星团的成员星, Hyades和Coma的距离分别确定为(46.5±0.3) pc和(84.9±0.4) pc.  相似文献   

8.
对疏散星团进行统计研究时,场星的混淆可能是一个严重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本文详细讨论了在估算疏散星团维里(Virial)质量时,正确利用成员概率的重要性。分析表明,只有利用大概率的成员星才能得到合理的星团Virial质量。重新计算后M11的Virial质量为5094μ_⊙,与直接观测到的光度质量的最新结果(4671μ_⊙)符合得很好,维里系数为0.9。  相似文献   

9.
本文发表1980颗GC亮星星表.其中1830颗星是我国大地测量星.这些GC星的自行和位置参数是利用国内外九部星表统一归化到FK5星表系统后重新计算确定的.它们的精度相当于目前国际上最好的同类星表的精度.恒星位置的平均精度为  相似文献   

10.
星流在星系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银河系中星流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银河系的合并历史.将LAMOST(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DR6光谱数据以及SDSS(Sloan Digital Sky Survey)DR12光谱数据分别与Gaia(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DR2天体测量数据交叉匹配,获得恒星自行等数据.对GD-1星流在速度空间、几何空间和金属丰度上进行限制,从LAMOST DR6和SDSS DR12数据中共获得了157颗星流成员星.GD-1星流的平均金属丰度为[Fe/H]=-2.16±0.10 dex,延伸长度超过80°.收集前人给出的GD-1星流高概率成员星,组成较大的成员星样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GD-1星流的金属丰度分布呈现内低外高的特点,沿着星流方向径向速度分布特点是两端大、中间小,?1=-20°(?1为GD-1星流坐标系横坐标)和?1=-60°附近的间隙是因为成员星运动差异形成的.根据成员星分布及其速度分布特性,推测GD-1星流起源位置是在?1=-40°附近.  相似文献   

11.
王家骥 《天文学报》1996,37(4):352-360
本文通过统计比较,并用更完善的模型作成员概率的最大似然估计,对昴星园天区耀星的成员性进行了新的细致的讨论,指出Mirzoyan等根据Jones的自行成员概率估计得出的非成员耀星呈现团心集中强烈趋势的现象,是由于Jones对成员概率的普遍低估以及对外围恒星成员概率的一定程度高估加上在中心附近观测误差和错误显著增加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上海天文台的照相底片资料,确定了疏散星团NGC6530天区364颗恒星的自行和成员概率,并对有关自行测定的方法、结果和精度等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讨论。使用的底片历元差为87年,全部恒星自行中误差的均方根值为1.09mas/a。  相似文献   

13.
球状星团历来是业余天文观测者和专业天文学家特别喜爱观测研究的对象之一所谓星团,是由十几颗以上的恒星组成的、受各成员星之间引力束缚在一起的恒星群,其成员星的空间密度显著高于周围的恒星场。根据星团包含的恒星数、星团的形状和在银河系中位置分布的不同,星团又分为疏散星团和球状星团。疏散星团一般由十几颖、数百颗到上千颗恒星组成,结构松散、形状也不规则,它们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上海天台和Bonn大学天台的照相底片资料及大视场CCD观测数据,测定了球状星团M10(NGC6254)天台中532颗恒星相对于依巴谷参考系和ACT星表的绝地自行,相对于Hipparcos参考星和ACT参考星分别得到的测定结果符合得很好,根据自行测定结果进行了星团成员判定,有两颗星族II父变星被证实为星团的成员,根据星团的绝对自行,结合其距离与视向速度观测结果,得了了M10的空间运动轨道。  相似文献   

15.
按最大似然原理确定疏散星团自行成员的一种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在Vasilevskis确定疏散星团自行成员的数学模型基础上,引入场星分布相关系数,并考虑了自行不等精度情况,提出了一个按最大似然原理确定疏散星团自行成员的改进方法,并与Vasilevskis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给出了一个对不等精度自行求星团分布参数的例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统计比较,并用更完善的模型作成员概率的最大似然估计,对昂星团天区耀星的成员性进行了新的细致的讨论,指出Mirzoyan等根据Jones的自行成员概率估计得出的非成员耀星呈现向团心集中强烈趋势的现象,是由于Jones对成员星成员概率的普遍低估以及对外围恒星成员概率的一定程度高估加上在中心附近观测误差和错误显著增加而造成的.本文根据Stauffer等对更完整的样本估计的成员概率,以其中成员概率大于0.5的星为成员星,重新计算了昂星团内成员耀星在红矮星中占的比例(相对数量),表明了相对数量在MV<8.0时随星等变暗而增大,而MV≈8.0时开始稳定在64%左右,直至样本完整性的极限(MV≈11.5).因此,昂星团内无明显耀发活动的红矮星占该星团内红矮星总数的1/3左右或更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疏散星团NGC2286天区内2284颗恒星的相对自行、自行测定误差和成员概率。  相似文献   

18.
准确的成员判定是星团蓝离散星研究的首要问题。本利用星团的测光、自行和视向速度等数据及观测资料,对10个较年老的疏散星团进行了蓝离散星的证认和成员确定工作,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较纯的星团蓝离散星样本。  相似文献   

19.
利用疏散星团NGC 188所在天区的1046颗恒星样本的高精度3维(3D)运动学数据(自行和视向速度)测试了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聚类算法的成员判定效果.为了避免自行和视向速度的单位不一致带来的影响,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将3个分量的数据统一标准化至[0,1]区间.利用第k个最近邻点距离方法分析了1046颗恒星样本在标准化无量纲3D速度空间的分布特征,再根据第k个最近邻点距离随k值的变化趋势确定了DBSCAN聚类算法的输入参数(Eps,MinPts),最后利用DBSCAN聚类算法分离出497颗3D运动学成员星.分析结果表明得到的3D运动学成员星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冬季夜晚闪烁的群星中,猎户座里的两颗主星十分醒目。猎户座的α星中名为参宿四,肉眼看上去是一颗红色亮星,事实上,它是一颗变星,星等在2~0等左右。猎户座的β星中名为参宿七,它是一颗白色亮星,星等为0.1等。猎户座α星和β星的关系很有趣。按星等来说,β星是猎户座里最亮的恒星,但它却屈居老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