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岩石层-地幔力学、热学耦合模型,以俯冲带为例,研究大陆岩石层不同的有效弹性厚度对岩石层形变和大地水准面起伏的动力影响。数值结果显示大陆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的作用象一低通滤波器,它抑制岩石层形变和大地水准面起伏的高频分量。随着有效弹性厚度的增加,岩石层的形变和大地水准面起伏不仅幅度减小,其形状变化也被平滑。模拟结果表明,在进行大陆岩石层动力学过程的研究中,只有充分考虑大陆弹性岩石层有效弹性厚度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开设的“地球物理进展”课程,由工作在第一线的诸多专家授课。课程内容翔实丰富,反映了当前地球物理学科的最新进展。深受研究生和广大学者的欢迎。为了弥补目前尚无成书教材的遗憾,我们先进取其中篇章,用讲座形式刊登出来,以满足更多学者的学习使用之需。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岩石层力学背景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地表大地球热流观测资料、岩石生热率及热导率数据研究了三江和四川盆地6个地区的岩石层平均温度结构及强度分布。结果表明,整个三江地区岩石层温度较高,而四川盆地温度较低;在岩石层强度分布上,四川盆地为高强度区,而三江地区则为低强度区;整个三江地区构成了一条青藏高原物质流的低强度通道;由于四川盆地高强度块体的阻挡,青藏高原向东的物质流在此转向近南向,沿三江地区流逸;不同岩石层块体的强度差异可能是控制高原物质流动态势的重要力学背景之一。  相似文献   

4.
5.
1.引言不同研究人员对岩石层的理解有不同的内涵。根据地震学的观点,通常取地震波低速层的上界面作为岩石层的底面,那里有部分熔融区,或物理性质至少有可察觉的变化,或可能还有地幔物质矿物成分的变化。根据电磁研究资料,特别是深部大地电磁测深(ГMT3)资料分辨出软流层为高导层,它的上缘位置相当于岩石层的底面,现代认为它与地质构造的年龄有关。根据地热观点Лaxeнσpyx和Cacc认为,岩石层底面是那样的界面,该处深部等温线与无水玄武岩固液相曲线相交,而  相似文献   

6.
7.
8.
青藏高原岩石层三维和二维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相似文献   

9.
10.
11.
全球地球科学大断面与地球动力学(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地球科学断面(GlobalGeoscienceTransects,简称GGT)是当今世界岩石层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岩石层研究的科学前沿。本文阐明全球GGT断面计划的内涵和要求,给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格局和中国11条断面的地理位置,在板块构造和地体概念的指导下,依据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构造资料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编图。从全球构造出发,对世界上的几条典型断面:北美胡安德富卡-阿尔伯塔(JuandeFucaAlberta)平原大陆-大洋的GGT断面(简称B_2断面),欧洲地学断面计划(EGT)的“挪威北角-阿尔卑斯-地中海-南突尼斯”断面,中国地学断面计划GGT中的“亚东-格尔木”断面,“满都拉-响水”断面和“广州-巴拉望”海洋断面等进行了阐述和讨论,同时对其它一些断面也进行了概述。在各条断面分布的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各异的条件下,对其地球物理场和岩石层结构进行了综合研究,探讨了其地球动力学机制并给出了地球科学解释的概念性模式。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根据以往获得和亚洲大陆九大构造带的区域瑞雷波群速度频散曲线,构制了与此相应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分层结构模型。对各可变参数的确定误差及其在模型分层中的分辨率进行了估计。本文获得的岩石层S波分层速度结构结果与其中一些地区的已有结果相比符合较好,证实了本研究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边缘海岩石层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本文以中国边缘海——东海与南海为研究对象,在体波与面波数据层析成像结果基础上,结合重磁及莫霍深度反演结果,对中国边缘海的地壳分布特点、岩石层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东海从陆区一直到琉球岛弧的地壳变化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并提交了层析成像与位场反演的结果.认为中国东海地区的重力场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源于深部结构,而冲绳海槽盆地的形成应与大洋板块的俯冲后撤作用有密切关系.同时认为,菲律宾岛弧具有较特殊的结构,莫霍面下凹,上地幔顶部有较低速度的片状体存在,根据判断,南海与太平洋板块沿菲律宾岛弧在这里呈现出对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中国及邻区岩石层密度三维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及邻区2×2S波速地震三维层析成像和30’×30’重力资料.首先采用密度差与S波速差的经验关系式,建立起中国及邻区的岩石层密度初始模型,再利用布格重力异常进行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得到该区岩石层三维密度分布结果.反演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密度异常分布与大地构造分区有着明显的相关性,高密度区对应古老地块,低密度区对应高原及山区,在不同块体边界存在着密度异常梯级带;2.岩石层地幔密度分布与地壳密度分布特征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岩石层物理与动力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以当代国内外岩石层物理与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和最新动向为背景,对该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突出地讨论了以下四个方面:(1)当代岩石层物理与动力学发展的主导趋势和总特点;(2)岩石层物理与动力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3)中国岩石层与动力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地位和在发展进程中的作用;(4)中国在岩石层物理和动力学发展中的方向,目标和问题.岩石层物理与动力学研究在地球科学发展中是十分关键的领域.21世纪将是地球科学的世纪,它必将会对人类生存,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芬诺斯坎迪亚地区及邻近地区建立了一个地壳及上地幔的三维地球物理模型。这个模型采用地震学结论、重力场和热流量数据进行组建。根据地震学数据得出的地层以及P波速度在这些地层中的分布,定出基本的初始地震模型。而速度、热产生和密度之间的关系的经验公式用来将地震模型变换成热学模型与密度模型。在变换过程中,压力与温度对物理性质的影响已经搞清楚并已加入计算。在解决地热和重力数据的反演问题时,使用速度、热产生和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