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引言 北大西洋介于北美、西欧、西非和赤道之间,北部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戴维斯海峡等水域与北冰洋相连。由于北美大槽、湾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存在,为气旋的生成、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北大西洋,气旋活动十分频繁。这里,我们将中心强度低于990毫巴**的气旋称为强气旋。它是使北大西洋出现灾害性天气和恶劣海况的主要天气系统。通过对1980年11月至1982年4月共90个强气旋进行普查分析得知:1.全年诸月在北大西洋均有强气旋活动。12月至翌年4月较多,月平均在4个以上,6月至9月较少,一般不超过3个。12月至翌年2月最强,一般都低于970毫巴,4月至9月最弱一般都高于980毫巴。2.北大西洋强气旋主要生成在北美大陆东侧和墨西哥湾以北地区,只有极少数在大洋中部生成。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北大西洋海温场与东亚各月温带气旋个数的相关。发现相关区的分布特点是大西洋西部、南部以正相关为主,东北部以负相关为主。相关的季节分布特点是大西洋海温对东亚温带气旋的影响从秋季开始增大,到2月达到最大。相关区有很强的持续性,有的有系统性位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基于气旋识别追踪算方法和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提取获得了北美北大西洋地区(20°N-80°N,130°W-0°W)1979-2012年冬季的温带气旋数据集。经统计分析表明,温带气旋的生成源地和活动范围有向西南方向漂移的趋势,且温带气旋生成源地的平均纬向、经向位置,以及其活动范围的平均经向位置与冬季NAO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进一步合成分析发现,冬季NAO正位相事件期间700 h Pa强斜压性区域较负位相事件期间偏北、偏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不同位相事件期间温带气旋生成源地的分布差异。NAO正位相事件期间500 h Pa的西风带位置较负位相事件期间偏北则是NAO正位相事件期间温带气旋活动范围偏北的原因。而冬季NAO正(负)位相显示出减少(增加)的趋势,进而导致了研究区域内温带气旋的生成源地向西南偏移,活动范围向南偏移。  相似文献   

4.
西南太平洋温带气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帅  马卫民 《海洋预报》2001,18(3):45-52
本文对发生在1999年10月中旬-12月初的7个西南太平洋温带气旋、从云图,流场等方面进行了反查、统计,分析了温带气旋活动期间的海浪对船舶产生影响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旨在揭示西南太平洋温带气旋发生,发展和移动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5.
气旋波浪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强烈发展的入海气旋,是产生大风生成大浪的一种重要海上天气系统。特别是春秋季节移入我国北部海区的气旋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配合,常造成大风和降水天气,海面常出现大浪与巨浪。1979年11月25日“渤海二号”石油平台翻沉和1983年4月26日“107浮吊船”在渤海翻沉等海难事件,均为这种天气系统所致。 1983年 4月 25日 08时至28日 08时发生的一次强气旋天气过程,使渤海海区出现阵风达 11级和6.7米的巨浪(H_(1/10)=6.7米)。渔船受损,死伤渔民数人,经济损失严重。气旋带来的强风、暴雨、巨浪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摸清气旋浪的分布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在我国近海,一年四季受气旋影响频繁。尤其是黄海和东海常有温带气旋通过,春季最多,夏季次之(表1)。当气旋通过时,对附近海区的天气影响很大,常使海上出现大浪、大涌(H1/3≥3.0米)。特别是春、秋两季,发展强烈的入海气旋与南下冷空气相配合,常常给海上带来恶劣的天气及灾害性的浪场分布,使得近海的渔业生产、海上航行及各项海工作业面临很大威胁。因此,对气旋浪场的分布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使用了10年的海浪实况资料,选出了87个气旋过程,将气旋分为三种类型进行分析描述,并根据数理统计原理,建立了气旋浪波高的相关计算式。  相似文献   

7.
第十九次南极考察期间的航线天气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淑琴  蔡琳 《海洋预报》2004,21(2):37-43
本文介绍了在第19次南极考察航线天气预报保障中,如何综合利用南半球500hPa高空和地面天气图、船载气象自动观测记录、海冰常规观测记录并结合天气、气候平均资料提供可信的预报服务,特别是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在关键时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外,应用天气学、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了航渡期间南大洋航线的天气,指出虽然极地气旋是影响南极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但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大西洋副热带高压脊和印度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南伸北收过程及极地高压北移南退过程则是制约极地气旋活动的重要环流背景,而极地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又是造成区域性气候特征各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0—2014年地面观测站(包括288个海岛站、380个沿海气象站、28个浮标站、37个船舶站、53个气象观测塔、13个海上平台站、9个沿海风廓线仪等)和高空气象观测站资料,采用天气学分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2010—2014年285次中国近海6级及以上大风天气个例进行了分析,将近海的大风天气过程归纳为冷空气型、温带气旋型和热带气旋型3种类型。其中冷空气型又分为小槽东移型、小槽发展型和横槽转竖型;温带气旋型又分为东海气旋型、黄渤海气旋型和蒙古气旋型。这些分型可为海上大风预报预警提供天气学背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长城站极地气旋与暴风雪天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胜利 《海洋预报》2004,21(4):35-39
西南极极地气旋是造成长城站暴风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夏季每月侵入长城站气旋有6~8个,平均3~4d就有气旋侵入南极半岛乔治王岛地区.冬季每月5~7个,且强度比夏季大。极地气旋移动路径在夏季稍有南移,冬季气旋路径向北扩展。西南极极地气旋东移靠近南极半岛,气旋有阻滞现象,气旋受阻气流上升使高空扰动,低压和低压槽强烈斜压发展,在锋区后伴有向北移动极地冷空气入侵,是形成长城站强暴风雪天气重要原因。极地气旋给长城站带来大风降雨降雪天气,长城站95%以上的暴风雪天气是由极地气旋引起的。而长城站暴风雪天气有二种类型:一种由极地气旋前部与锋面影响,吹北风或西北风暴风雪;另一种是由极地气旋南部或高压脊前影响,吹南风或东南风暴风雪天气。而后一种则是风速猛、气温低、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0.
2022 年夏季(6—8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中高纬度西风带呈3 波型分布,欧亚大陆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型。6 月,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7—8 月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热带气旋开始活跃并影响我国近海。我国近海有18 次8 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过程大风有5 次,5 次由入海温带气旋造成,7 次为雷暴大风,另外 1 次由冷空气过程引起。我国北方海域多海雾天气,出现 5 次明显的海雾过程,其中 6 月出现 4 次,7 月出现 1 次。发生 14 次2. 0 m 以上的大浪过程,6 月出现6 次,7 月出现4 次,8 月出现4 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 9 个热带气旋命名,比多年平均偏少 2. 6 个;其他各大洋共有 11 个命名热带气旋生成,分别为:北大西洋3 个、东太平洋8 个。  相似文献   

11.
一、前 言 国内不少海洋学者对西北太平洋及我国近海波浪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获得了许多成果[1][2],但至今还没有人对北大西洋波浪场进行分析研究,国外这方面的论述也较少。近年来随着远洋航行、远洋捕捞和援外港工建设的发展,研究探讨世界其他各大洋的海洋环境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用1980年11月至1982年11月二年的天气图、波浪资料,将气旋波浪场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强气旋波浪场是造成北大西洋海难事故的主要天气系统,而北美冷高和极地高压是形成强气旋的主要因素,从而北美冷高和极地高压的变化则是预报这种灾害性天气和造成恶劣海况的最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使用2008—2017年FNL再分析资料、红外云图资料和NMWW3海浪分析资料分析了南太平洋海域的温带气旋时空分布,归纳了主要发生源地和移动路径,分类总结了温带气旋的云图特征和风浪场特征。结果表明:(1)影响研究海域的温带气旋在5—10月份发生次数最多,11—4月份发生次数较少,其中以中等强度温带气旋发生频次最多,时间尺度以4~5 d为主;(2)澳大利亚东部及其以东海域、斐济东南侧中部大洋地区为温带气旋主要发生源地。根据源地,可将温带气旋分为4种类型:澳大利亚大陆型,澳大利亚东部型,澳大利亚南部型,南太平洋大洋中部型,其中南太平洋大洋中部型发生次数最多;(3)将研究时段内温带气旋移动路径划分为4种类型:打转型、东向型、东南型、南向型。其中东南向发生次数最多,其次是东向路径,打转型和南向型两种类型发生次数相当;(4)温带气旋初生时刻云系稀疏,其中澳大利亚东部型环高压后部分段分布,南太平洋大洋中部型呈现热带积状云特征,澳大利亚南部型云带呈倒"V"状且纹理光滑,澳大利亚大陆型云带则呈现范围宽广的特点。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温带气旋,其云系向逗点状发展,环绕低压中心出现辐合特征,外围云系随环流向中心聚合。消亡阶段或遇到地形影响时,逗点云系发生断裂,云系逐渐稀疏;(5)东向型温带气旋影响下,单纯由温带气旋引起的大风大浪位置相对集中,当有冷空气等其他系统配合时风浪强度更强、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3.
1997~89年冬季大气环流变化及中国近海海区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淑琴  孟上 《海洋预报》2000,17(2):39-48
1997~98年发生了近百年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文对1997~98年冬季(12~2月)500hpa环流特征、东亚温带气旋活动及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多年厄尔尼诺过程、非厄尔尼诺过程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及天气特征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年北半球500hpa环流30°N以南低纬地区位势高度偏高中纬度的槽脊分布与多年平均有较大不同,东亚大相偏弱,同时北美大槽减弱,北太平洋高压也减弱,西风环流指数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明显,强度偏强。中国东部沿海气旋分布特征为北部偏少,南部明显偏多;降水为东部沿海地区偏多明显;气温为南部海区出现高温的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14.
1997-98年发生了近百年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文对1997-98年冬季(12-2月)500hPa环流特征、东亚温带气旋活动及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多年厄尔尼诺过程、非厄尔尼诺过程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及天气特征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年北半球500hpa环流30°N以南低纬地区位势高度偏高:中纬度的槽脊分布与多年平均有较大不同,东亚大槽偏弱,同时北美大槽减弱,北太平洋高压也减弱,西风环流指数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明显,强度偏强.中国东部沿海气旋分布特征为北部偏少,南部明显偏多:降水为东部沿海地区偏多明显;气温为南部海区出现高温的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15.
温带气旋是影响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及台湾海峡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为解决温带气旋的长期逐日预报问题,在多年的预报实践中,我们摸索出指标韵律综合普查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近10年渤海近海A平台大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10年来渤海沿岸A平台的逐小时数据对大风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4年10年间共发生8级以上大风154次过程,按照影响系统的不同分为冷空气影响的冷高压型、温带气旋型、热带气旋型和对流引起的短时大风4种类型。属于冷高压型的大风过程有92次,受温带气旋影响的大风过程有13次;受温带气旋和冷高压共同影响的有36次;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大风过程有5次;对流降水引起的短时大风8次。大风的月际变化显著,12月出现大风的时数最多,7月时数最少,从风向的分布情况来看,北、北西北和东东北3个风向出现的频次最高。利用锋生函数和Z-O方程对典型个例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锋生作用、温度和涡度平流、高低空急流和动量下传,在促进系统发展并产生海上大风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影响本调查区的天气系统十分复杂,而且随季节而变化。冬半年冷空气的活动,夏半年的热带气旋,台风以及四季对该区都产生影响的温带气旋都可能给该区带来灾害性天气。随着季节的变化太平洋高压的南北移动、西进东退更增加了天气变化的复杂性。 气象条件的变化(云、风、降水、气温和气压等)对海洋中的浪、潮、流和温盐结构等物理特征和生物种类及其分布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影响到海上航行和海洋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气旋自动追踪方案,利用ERA-Interim逐日4次(每6 h一次)平均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对1979—2012年共34年生成于65°N以南,北上进入极圈的气旋的时空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该类气旋的数量与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春夏多强度弱,秋冬少但强度强的特点;(2)气旋年总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3)进入极区的气旋其主要源地在北大西洋一侧,北上跨入极区的关键区域位于格陵兰岛以东的丹麦海峡以及冰岛以东的海域(60°—30°W),气旋在该区域一年四季都很活跃;(4)该类气旋主要在50°—65°N生成,也有在中纬度生成,长途跋涉进入极区;(5)该类气旋在陆地上生成的比例比海上高,尤其是在夏季,冬季海上气旋源地相对变得活跃,生成比例接近陆地的生成比例,几乎各占一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模拟海洋环境要素时、空变化的情况下,计算横越北太平洋的船舶最佳航线。结果表明,最佳航线和海洋环境要素的分布及变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强温带气旋活动对最佳航线选择影响更为显著。最佳航线计算精度取决于天气及海况预报时效的长短,原则上是预报时效越长,航线优化效果越好。考虑当前天气预报和海况预报的技术水平,以5天预报加气候平均为基础,按递推方式不断计算最佳航线,可望接近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乐肯堂 《海洋预报》1998,15(3):38-44
一、我国风暴潮灾害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在我国已发生的海洋自然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经济损失最重且危害最大的是风暴潮灾害(Le,1996)。在我国风暴潮是由两类天气系统所诱发。一类是由温带气旋(如江淮气旋、西南倒槽、渤海气旋和黄海气旋等)或西伯利亚—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