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着重总结了我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megasequence,一级层序)和中层序(mesosequence,二级层序),以及一级、二级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国外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进行对比.我国3大古陆(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塔里木陆块)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大层序可划分为两个(MG-1,MG-2).中层序划分为5个(MS-1,MS-2,MS-3,MS-4,MS-5).MG-1包括MS-1,MS-2和MS-3,时限为94~112Ma(寒武纪和早奥陶世),底以巨大不整合为界,顶以著名巨大沉没不整合为限,沉积了我国显生宙大部分的碳酸盐岩,赋存着丰富的油气和各种金属及非金属矿产.MG-2包括MS-4和MS-5,时限为58~68Ma(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底界以巨大沉没不整合为界,为硅质碎屑-碳酸盐岩组合.海平面变化的级别划分对应于层序.中国3大古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的总貌:MGSC-1初期普遍发生快速海进,海平面升高,尔后海平面下降,其间有多期次的小幅度海进和海退变化.MGSC-2则普遍海平面升高,上升幅度大于MGSC-1,尔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地区早古生代多重地层划分与海平面升降事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黄陵穹隆周缘早古生代各纪地层典型剖面的再研究。重新厘定区内若干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及其界线标志。根据层序界面的识别,结合沉积相和生物群特点分析,指出长江三峡地区早古生代时期大致可识别出3个中层序(SME1,SME2和SME3),6个层序组(SSA1,SSA2,SSA3,SSA4,SSA5和SSA6)和21个层序或T-R旋回(海进-海退旋回)此外,基于华南板块早古生代生物古地理演变特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文辉 《广东地质》2000,15(4):49-54
通过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将蕉(岭)-梅(州)地区晚古生代岩石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才虎头组,大湖组、忠信组、大埔组、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孤峰组、童子岩组、翠屏山组大隆组,根据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特征差异,岩相变化及顶底界面几何特征等,将该区晚古生代沉积划分为不同的沉积体系域-2个低水位体系域(LST)、5个海侵体系域(TST)、1个饥饿段(SS)、2个最大海泛期沉积(MFS)、3个水位体系域(HST)和1个陆边缘体系域(SMST),各沉积体系域的基本特征表明,该区于晚古生代期间反复经历了多次海进一海退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地区南部和东秦岭北部是华北稳定陆块与秦岭海槽之间的过渡带.早古生代可划分为5个中层序(mesosequence).MS-1.包括下寒武统及中寒武统徐庄组,为混水台地沉积体系,时间跨度在35Ma;MS-2.包括下寒武统张夏组、上寒武统和下奥陶统冶里—亮甲山组,为清水台地沉积体系,时间跨度近37.9Ma;MS-3.包括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为蒸发型台地沉积体系,时间跨度近31Ma.三者组成显生宙第一大层序(megasequence),形成一巨大沉积旋回,为地壳动力伸张所成;MS-4.包括赵老峪组,为弧后盆地形成的斜坡沉积体系和盆地沉积体系,时间跨度17Ma;MS-5.系上奥陶统,包括背锅山组、上店组、两岔口组等,为残留海台地型沉积体系.这两个中层序形成显生宙第二大层序的主体,形成一巨大沉积旋回,为地壳动力挤压所成.  相似文献   

5.
通过精细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将三叠纪标定了二级层序2个,三级层序9个。提出并厘定了层序旋回的等级系列:一级(200—400Ma),二级(10—100Ma),三级(1—10Ma),四级(0.1—0.2Ma),五级(0.2—0.05Ma)和六级(±0.02Ma)层序旋回。将三叠纪盆地划分为被动边缘(T1+2)和前陆盆地(T3)阶段。进一步标定了古构造沉降对有效容纳空间及层序形成的贡献。提出并规范了高频层序的内涵本质及其划分方案。建立并标定了不同物质背景之下的高频层序四种鉴定类型:三角洲河口坝或滨岸旋回序列型;波痕指数垂向有序变化型;厚层灰岩或白云岩与薄层灰岩或白云岩有序叠置偶合型和砂屑灰岩与砂、泥岩层偶型。高频层序行为堆叠样式及其所携带的信息可深刻地揭示三级层序的内部构架,提高地层对比精度。为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定量编制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和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东秦岭造山带的初步经验,并以较成功的实例来说明,内容包括:(1)华北和扬子克拉通幔源和壳源岩石化学和Nd、Pb同位素组成及壳幔演化差异的确定;(2)南秦岭前寒武纪基底应归属于扬子陆块构造-地球化学省的地球化学论证;(3)关于东秦岭蛇绿岩铅同位素的Dupal型特征及其同三江地区(属古特提斯范围)蛇绿岩的相似性的揭示;(4)北秦岭元古宙基底可能为古洋岛型微陆块的地球化学证据;(5)东秦岭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洋壳俯冲消减及聚汇带壳-幔再循环的地球化学证据;(6)关于陆-陆碰撞过程中杨子陆块边缘(南秦岭)俯冲于华北陆块边缘(北秦岭)之下,从碰撞型花岗质岩浆源区地球化学研究获得的直接证据。这些初步成果说明同位素填图与化学地球动力学在造山带研究中是具有重要前景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Cond.  KC 《地质科学译丛》1996,13(2):25-28
大部分绿岩通过俯冲作用于度进入地幔的2.5-2.2Ga和1.65-1.35Ga年龄段的极小值,可能与超级大陆的活动时代相关。根据绿岩的年代分布和新生大陆壳,地球历史可被分为3个阶段:(1)2.8Ga,虽然一直到3.0Ga才形成超级大陆,但是在此时以前绿岩和微型陆块就开始形成并持续发生碰撞;(2)2.8-1.3Ga期间绿岩喷发和碰撞就明显  相似文献   

8.
贾振远  蔡忠贤 《地球科学》1997,22(5):531-537
鄂尔多斯地区南部和东秦岭北部是华北稳定陆夫与秦岭海槽之间的过渡带,早古生代可发为5个中层序。MS-1包括下寒武统及中寒武统徐庄组,为混水台地沉积体系,时间跨度在35Ma;MS-2.包括下寒武统张夏组、上寒武统和下奥陶统冶里--亮甲山组,为清水台地 体系,时间跨度近37.9Ma;MS-3.包括下奥陶统马爱沟组和峰峰组,为蒸发型台地沉积体系,时间距度近31Ma,三者组成显生宙第一大层序,形成一巨大沉积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台北部奥陶纪露头层序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研究以河北唐山、北京西山和河北曲阳剖面为重点,首次动用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对华北地台北部奥陶纪露头层序地层进行综合研究。完善了研究程序,建立了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标准和区内相分布格架。研究中将副层序直接用于野外分层;将副层序归纳为代表6种沉积相的21个模型;识别了三类层序界面,即SB1面、间断型SB2面和相转换型SB2面;进行地层多级沉积旋回或分,包括2个二级旋回,6-7个三级旋回(每个旋回时限约67Ma),22—26个四级旋回(每个旋回时限约15—18Ma)及155—185个五级旋回(每个旋回时限约021-026Ma);取得多项系统成果。区域相分布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表明,区内奥陶纪台地环境的演变分为3个阶段:藻礁缓坡-台盆阶段,潮滩缓坡-台盆阶段和泻湖潮滩-缓坡阶段。3个沉积模式分别代表这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华北克拉通古元代区域构造格架及其板块构造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江海  谷永昌 《地球科学》1998,23(3):230-235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区域构造至少可以划分出三大构造单元:(1)陆内裂谷带(2.30 ̄2.60Ga);(2)陆缘造山带(2.30 ̄2.60Ga);(3)再造的太古代克拉通区(麻粒岩相带)(大于2.50Ga),太古代末-古元古代重要的区域性构造-热事件序列依次为:(1)克拉通中部不同地壳层次伸展及裂谷盆地的发育;(2)克拉通北缘构造活动、增生及陆壳基底再造;(3)与大陆裂谷盆地闭合过程相联系的板内造山-  相似文献   

11.
贵州东北部下-中志留统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建强  李志明 《地球科学》1997,22(6):559-564
贵州东北部下、中志留统(Llandovery-Wenlock统下部,439~427Ma)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OS1—OS6),其平均延限约为2Ma.OS1由龙马溪组和香树园组构成.雷家屯组包括两个三级层序.OS4由马脚冲组和溶溪组构成.秀山组和回星哨组构成OS5和OS6层序.OS1为I型层序,其余为Ⅱ型层序.三级层序均发育TST和HST,而缺乏LST和SMST.层序的发育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有密切关系.加里东运动造成的扬子地台持续上升对二级层序的组成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秦巴及邻区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点论述了秦岭一大巴山及邻区构造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新进展和新认识:(1)从地质、地球物理和区域成矿规律等方面论证本区没有真正的古大洋,而是“洋盆化”的多期次裂陷海槽;扬子陆与华北陆块是同一个岩石圈板块。(2)对本区重新划分构造(成矿)区,划分出11个板内裂陷一增生带的5个裂陷边缘过渡带。其中最重要的古秦岭裂陷一增生带等分别生成于元古代和早古生代。(3)秦岭构造带在不同地史阶段有不同的板内俯冲碰撞带  相似文献   

13.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区域构造至少可以划分出三大构造单元:(1)陆内裂谷带(2.30~2.60Ga);(2)陆缘造山带(2.30~2.60Ga);(3)再造的太古代克拉通区(麻粒岩相带)(大于2.50Ga).太古代末—古元古代重要的区域性构造-热事件序列依次为:(1)克拉通中部不同地壳层次伸展及裂谷盆地的发育;(2)克拉通北缘构造活动、增生及陆壳基底再造;(3)与大陆裂谷盆地闭合过程相联系的板内造山-前陆盆地发育.板块构造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构造作用类型.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板块西北缘石炭纪时期为一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通过对本区石炭纪沉积层序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层序界面(SB1,SB2),并据此划分了个4个二级沉积层序-超层序(Super-sequence)和8个三级沉积层序(Sequence),且在区域上或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可以对比。但由于所在大地构造位置不同,其沉积背景条件差异异很大,因而在不同地区可以形成不同样式、不同数量的沉积层序,海平面  相似文献   

15.
滇西南古特提斯石炭纪海山碳酸盐台地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首次对滇西古特提斯(昌宁-孟连带)中海山碳酸盐台地的石炭系进行了研究。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其中早石炭世晚期1个、威宁期3个、鱼塘寨组3个,顶部一个归属二叠纪。三级层序和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旋回可以和黔南对比,但副层序厚度较大(黔南副层序小于10m,鱼塘寨10~50m),碳、氧同位素普遍偏轻以及存在麦粒蜓带厚度变薄事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两者之间经历了同样的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但具有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6.
位于扬子板块和大别变质地体之间的随-应地区,早古生代是一被动大陆边缘扩张盆地。根据沉积盆地基底、地层层序、沉积体系和火山岩亲缘关系,随一应地体的发展史可追溯到晚元古代,并划分为4个阶段:(1)晚元古代至早震旦世地壳上拱和拉伸阶段;(2)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3)中寒武世至奥陶纪海底扩张阶段;(4)志留纪至泥盆纪盆地充填回返阶段。本区沉积盆地发育模式是由大陆边缘裂谷盆地转化为前陆盆地模式。  相似文献   

17.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性质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祁连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历经了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地槽阶段、晚古生代的地台阶段和中、新生代的地洼阶段。地槽阶段元古代为陆块奠基、成长和扩展时期,早古生代为洋壳化板缘构造活动和陆间碰撞构造作用时期。地台阶段大型沉积盆地发育。地洼阶段以陆内造山-造盆作用和块断推覆构造活动为特征。祁连山地区遭受了三次不同性质的造山作用:元古代未托莱运动的陆块挤压褶皱造山作用、加里东晚期祁连运动的陆间碰撞造山作用和中、新生代的陆内块断造山作用。由上,祁连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单位由北至南划分如下:(1)走廊地洼;(2)北祁连地穹;(3)中祁连洼陷;(4)南祁连地穹;(5)柴达木地洼。  相似文献   

18.
川黔湘交境寒武纪二级层序的划分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徐世球 《地球科学》1997,22(5):466-470
根据时限、造山幕和水深变化,将研究区寒武纪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即早世中层序Ⅱ1,中世和晚世为正层序组Ⅱ2和Ⅱ3,它们都肯SB1型底界面,二级层序与二级海平面变化对应,从不同块体二级海平面变化比较可看出扬子 块与华北板块、北美板板块极不相同,反映它们之间的距离较大;而与塔里木地块非常一致,说明两者的距离极近,这些异同与三叶虫生物地理分区吻合。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吴应林  李兴振 《地球科学》1996,21(2):130-135
青藏高原是新元古代泛大陆解体时,由原特提斯洋东部存在的一些小陆块发展起来的,对其演化可划分成原特提斯(Z-S),古特提斯(D-T2),中特提斯(T3-K)、新生代全面陆内汇聚(即高原形成与隆升阶段)4个阶段,青藏高原是一个潜在在重要油气区,按板块构造体制可划分为柴达木,巴颜喀拉,Qiang塘-昌都,冈底斯,喜马拉雅5个含油气聚集带,及被动边缘-残留盆地,弧内和弧前盘地,弧后前陆盆地以及第三纪上叠走  相似文献   

20.
晚加里东到早海西期,西秦岭北带存在一较大规模的造山带,泥盆纪的古地形呈北高南低的特征。持续的海侵由南向北侵进、中泥盆世由于北秦岭造山带的向南仰冲,形成同造山的前陆拗陷盆地。南秦岭裂陷槽是早古生代小洋盆的残余海槽。西秦岭造山带泥盆纪的地层层序分为海平面变化控制型层序(SC型)、基底构造控制型层序(TC型)和复合型层序(STC型)三种类型。SC型层序发育于中秦岭微板块的小型克拉通盆地,TC型层序发育于同造山盆地和相邻的前隆(反弹)带,STC型层序是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早海西期碰撞-造山作用过程较为复杂,北秦岭造山带是由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斜向和不规则边缘碰撞形成的,是一个发育不成熟和不均一的造山带,碰撞和造山由西向东,造山作用在西秦岭表现显著;南秦岭洋盆的闭合是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斜向碰撞形成的,具闭合不碰撞和碰撞不造山的特征,闭合和碰撞由东向西。晚海西-印支期,秦岭进入再生盆地发育阶段。再生盆地于印支-燕山期闭合并造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