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古拉山北坡侏罗纪双壳类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古拉山地区侏罗系发育良好,是国内侏罗纪双壳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文描述其中的8属17种,大多数为国内首次报道的种。由于唐古拉山地区在侏罗纪时正好位于东亚分区(East Asian province)、埃塞俄比亚分区(Ethiopian province)和欧洲分区(European province)3个不同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接合处,因此本区双壳类显示出一定的混生色彩,具有上述各区的一些特征属或种。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唐古拉山向东南方向,包括西藏东部、云南、缅甸及泰国的侏罗系中,双壳类动物群含有大量的共同分子,并形成特殊的地方性生物群,考虑到侏罗纪古板块的构造格局,对上述特提斯北岸东缘进行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侏罗纪的一个新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2.
对于唐古拉山侏罗系沉积类型的不同认识由来已久,然而无论是将其视为地槽型沉积,还是地台型沉积,均难以令人满意地解释该区侏罗纪沉积的特点和性质。 作者在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球化学因素、古生态分析、沉积岩沉积构造和矿物结构成熟度等综合考虑,对该区侏罗纪沉积的特点和性质提出下列证据: (1)含盐度值一般均低于广海的平均盐度值。 (2)发育了海相一半咸水相一陆相的双壳类动物群序列,并以半咸水双壳类属占优势。 (3)沉积构造多为浅水成因的小型波痕,交错层理沉积组合。 (4)沉积岩粒度分析表现了近岸环境的概率曲线特征。 (5)沉积岩矿物结构,成熟度较高,未见海相成因的粒级层理。 结论是唐古拉山区侏罗系应为近岸局限海环境下的沉积产物,在海退时期还发育了滨岸湖相沉积。 根据羌塘地区侏罗纪沉积相空间展布的特点,可以认为唐古拉山区侏罗系仅仅是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沉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陆架大幅度坳陷所承受的巨厚陆源碎屑沉积,整个羌塘地区侏罗纪沉积在空间上的演替关系及其巨大厚度可借助于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特有的大陆堤前展沉积模式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唐古拉山北坡雁石坪群巴柔期双壳类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阴家润 《地质论评》1988,34(5):439-447
最近对唐古拉山北坡地层和双壳类化石的研究表明,该区有确凿的侏罗纪巴柔期双壳类动物群。可以认为侏罗纪海侵在巴柔期首次侵入羌塘地区的大部区域。在该区华南常见的侏罗纪淡水双壳类Psilunio-Cunepsis-Lamorotula(Eolamprotulu)动物群之上、下层位均获得丰富的海相巴柔期双壳类为佐证。唐古拉山地区巴柔晚期的双壳类和西藏东部,云南以及缅甸等地双壳类相比,显示出强烈的地方性色彩,和西藏南部同期双壳类动物群相比较却有较大差异。本文描述9属10种,其中大多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海扇类(pectinoids (s.l))是一类具浮游异养幼虫类型生态特征的表生双壳类。这种生态特征决定了其大部分组成分子具世界性分布。但是,在侏罗纪原大西洋地区海扇类中仍有不少属/亚属显示出地区性特征,其地理分布主要受纬度气候带控制,即显示出南北差异。这些地区性海扇贝类是认识侏罗纪生物地理分区的重要标志。主要分布于高纬度地区的北方型分子由Buchiidae、Pectinidae和Oxytomidae 3科的一些属/亚属组成,它们于中侏罗世晚期和晚侏罗世常见于格陵兰东部,往南止于英格兰南部,是北方生物区的重要代表。适于热带-亚热带的特提斯型分子分异度较高,组成分子来自Pectinidae,Spondylidae和Entoliidae 3科,主要分布于法国以南的较低纬度地区。但是,在特提斯海扩张时期,如侏罗纪巴通期,随着特提斯生物大区北界的北移,特提斯双壳类可散布至英格兰北部。  相似文献   

5.
裴树文 《现代地质》1999,13(3):291-297,T001
在拉萨以东约100 km 处的下波郎和得中等地, 广泛出露着以火山岩系沉积为主体的叶巴组, 新近从中发现了大量的双壳类化石, 以Kobayashites hemicylindricus Hayami, Propea mussium ( Propeamussium) laeviradiatum ( Waagen) , Pronoella pindiroensis Cox 和Corbicellop sislaevis (Sowerby) 为代表, 共计19 属20 种。双壳类动物群古生物地理面貌同北侧羌塘—印支地块早—中侏罗世双壳类动物群以及欧洲和日本同期双壳类动物群有极大的相似性, 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东亚区、欧洲区以及埃塞俄比亚区的某些特征属,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不同生物地理区动物群的混生面貌。从生物地理区系的角度来看,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虽然有可能是侏罗纪一度出现的洋盆, 但其张开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不足以导致其南、北两侧产生独立的生物地理区系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地层问题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海相双壳类异常丰富.根据近年来新测制的地层剖面和化石资料,本文分析了该区双壳类动物群的时代意义,从而确立了本区侏罗系应包括中,上侏罗统;海相侏罗纪沉积大致自巴柔阶到基末里阶.东特提斯区北缘的弧形地带,诸如青海南部、藏东、藏北、滇西,缅甸掸邦和泰国呵叻等地在中,晚侏罗世基本上属于同一个生态环境较特殊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双壳类动物群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色彩,特别是淡水双壳类动物群cuneopsis—Psilunio—Lamprotula组合,半咸水动物群Corbula—Neomindon组合以及淡水(微咸水)动物群Peregrinococha组合完全是该区特有的土著分子,从时代对比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可对比度更高.云南和平乡组双壳类动物群和本区相比较后表明,和平乡组沉积时代大致相当于巴柔期(含早巴通期).缅甸南瑶系中的双壳类动物群时代不应晚于巴通期.藏东和青海南部产出的奇异蛤动物群时代则应不早于基末里期.  相似文献   

7.
<正> 一、侏罗系的分区问题鄂、湘、粤、桂四省(区)的侏罗纪地层及其生物群属典型的华南型。根据侏罗系的分布、地层发育情况、岩性岩相特征和古生物的不同,将四省(区)的侏罗系分为6个地层区。 1.鄂西区:分布鄂西和湘西北一隅,是四省(区)有可靠上侏罗统沉积的地区。侏罗系各统发育齐全,厚度巨大,系内各统之间均为连续沉积。  相似文献   

8.
拉萨地块叶巴组内中侏罗世双壳类动物群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拉萨地块南缘的叶巴组内首次采集到丰富的双壳类化石,共计有14个种和未定种。表明叶巴组的火山活动发生在中侏罗世巴柔期,中侏罗早期是新特提斯(NeoTethys)洋盆形成的重要阶段。拉萨地块上所发现的海相双壳类动物群具有东、西特提斯生物地理分区的典型分子,表明在此期间所谓的“班公湖—怒江海”未构成对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之间动物群互相沟通的地理障碍。  相似文献   

9.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aceae)生物群为主,数量相对丰富,但属种比较单调。超微化石指示甲不拉组为早白垩世沉积的产物。结合菊石和双壳类化石,认为甲不拉组地层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这一发现标志着西藏特提斯东部早白垩世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存在。甲不拉组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该地区海相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寻找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界线指示了目标。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侏罗纪孢粉植物地理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南部地区侏罗纪的孢粉化石 ,可分为 5个孢粉组合 :1)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组合 ;2 ) Disac-ciatrileti-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 Quadraeculina组合 ;3) Disacciatrileti-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 N eoraistrackia组合 ;4) Disacciatrileti-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组合 ;5 ) Cyathidites- Classopollis- Disacciatrileti组合。这些组合与塔北地区的组合明显不同 ,与我国华南亚区侏罗纪孢粉组合基本一致 ,属于华南侏罗纪孢粉植物地理亚区的范畴 ,而塔北地区的组合与我国华北亚区侏罗纪孢粉组合大体一致 ,属于华北侏罗纪孢粉植物地理亚区的范畴。因此 ,塔里木盆地侏罗纪孢粉植物地理分区界线应划在盆地的近中间 ,从西北向东南延伸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陆相侏罗纪地层区划及沉积矿产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符俊辉  周立发 《沉积学报》1996,14(4):134-140
通过对西北地区大量陆相侏罗系地质剖面的研究,依据古构造格架、基底特征、构造变形、岩浆活动、沉积建造特征、古生物群特征以及地层发育程度和接触关系等,把西北地区陆相侏罗系划分为10个地层区和7个地层分区;并在地层区划的基础上讨论了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及石油、煤炭等沉积矿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云南早石炭世生物地理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正军 《云南地质》1992,11(1):24-28
云南早石炭世生物地理区,根据生物组合,以北澜沧江断裂南接怒江断裂和柯街-南汀河断裂为界,从东向西分为特提斯华南生物地理分区、保山生物地理分区和冈瓦纳腾冲生物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本文建立侏罗纪的珠蚌类1新属 Psilounio,包括3新亚属 Psilounio s.s.、Dagauro-stoma 和 Phortunio。我国及其邻国非海相侏罗系发育,含特有的地方性的双壳类动物群,如 Eolamprotula、Undulatula、Ferganoconcha、Pseudocardinia 等。新属是这一动物群中的重要成员,除泰国的1种外,目前仅在我国发现,曾长期被归入 Unio、Psilunio(Potomida 的次定同物异  相似文献   

14.
阴家润 Fues.  FT 《现代地质》1994,8(4):380-392
从葡萄牙卢西塔尼亚盆地侏罗纪生物底栖组合的化石中选取了54件样品用作碳稳定同位素成分测试,分析其古盐度。按这种方法所恢复的古盐度数据和按底栖组合分析所得到的古盐度能够较好地吻合,由此可作下列结论:(1)尽管化石壳体的原始稳定同位素值可能会受到成岩作用、生物效应、温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但碳稳定同位素值与氧同位素值相比,其重结晶作用产生的成岩影响很小,生物效应却是非常明显地表现于双壳类壳顶区和壳缘的碳同位素值的差异。(2)碳同位素的古盐度表明,葡萄牙卢酉塔尼亚盆地在侏罗纪时曾是一半咸水海湾,其水体含盐度低于24‰。,所以生物组合中以机会种和半咸水地方性种占优势。(3)机会种分布于中盐至高半咸水的盐区域,而大部分地方性半咸水种局限于中盐度域.(4)卢西塔尼亚盆地晚侏罗世的牡蛎类生存于真盐和高半成水域,定量的盐度研究可能提供牡蛎类自中生代以来对盐度的适应演化。(5)卢西塔尼亚盆地晚侏罗世双壳类虽然属于半咸水属种,但仍然具有厚壳体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对自21世纪以来中国南方海、陆相侏罗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将中国南方侏罗系划分为4个地层区和14个地层分区,文中着重介绍了中国南方海、陆相侏罗纪年代地层划分、底界界线层型及各统之间的界线生物标志和与全球年代地层的对比关系。此外,对全球年代与生物地层的研究进展也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非海相三叠系-侏罗系界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繁松陈辉明  李旭兵 《地层学杂志》2005,29(B11):565-572,i0002
对四川盆地几条典型的三叠系一侏罗系界线剖面的生物标志、岩性特点、沉积层序及古气候变化进行综合研究,发现Coniopteris属的始现为三叠系一侏罗系界线的古植物标志、双壳类Margaritifern(Qiyangia)的首现和孢粉中孢子与花粉百分含量在界线上、下的显著变化也可作为三叠系一侏罗系界线的生物标志,三叠系一侏罗系界线之上的岩石组合大致可分为4种基本类型:砾岩型、石英砂岩夹砾岩型、石英砂岩型和粉砂质泥岩型。建议重庆合川炭坝剖面及宣汉七里峡剖面分别为四川盆地非海相三叠系一侏罗系界线层型剖面和副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宁、乌达地区石炭纪海相双壳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新省  周洪瑞 《现代地质》1994,8(4):403-412,T002
本文报道的海相双壳类化石采自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纪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经研究,双壳类有13属,27种,其中某些属种为我国首次发现,并建立了3个新种:Sanguinolitesningxiaensis,Leptodesmashikongensis和Streblochondriadashitoujingouensis本文采取将石炭系二分方案.研究区上石炭统下部(靖远组和羊虎沟组)海相双壳类特别丰富,有10属21种.这一双壳类组合与西欧和北美同期(纳缪尔一维斯发期;宾夕法尼亚的早期)的双壳类面貌相似,与国内山西太原同期的动物群差别很大,而与甘肃靖远和河南固始等地的动物群关系密切,这对恢复当时的古地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藏江孜-浪卡子一带的侏罗-白垩纪界线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是显生宙所有系级界线中存在问题最多的一个。西藏南部出露有良好的侏罗-白垩纪地层,本次工作在喜马拉雅地层区的康马隆子地层分区开展了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研究。江孜地区的界线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浪卡子地区的甲不拉组之下发育一套含大量火山岩层的火山-沉积地层,被称为桑秀组。该地层分区的地层系统由下至上为:维美组浅灰色厚层状粗-细粒石英砂岩;桑秀组黑色页岩、安山岩和玄武岩;以及甲不拉组黑色页岩、硅质泥页岩夹砂岩和砂质灰岩。维美组中含化石稀少,仅在江孜地区发现零星菊石Haplophylloceras、Himalayites等。桑秀组下部页岩和粉砂岩中找到少量菊石化石,属于Spiticeras、Berriasella、Haplophylloceras的一些种,和富集成层的双壳类Inoceramus everesti等。江孜甲不拉组下部化石丰富,划分为Spiticeras-Berriasella下组合和Himalayaites-Haplophylloceras上组合。本研究区的生物地层可与聂拉木地区的菊石化石组合对比。通过生物地层学对比,江孜-浪卡子地区的维美组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ian期,江孜地区甲不拉组下部和浪卡子地区的桑秀组均属于下白垩统。桑秀组下部的页岩段与江孜甲不拉组的最下部地层相当,上部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33 Ma。据此,桑秀组的时代为Berriasian至Hauterivian期,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位于该组之底,以Virgatosphinctes、Aulocosphinctes的消失和Spiticeras的出现为标志。侏罗纪末期西藏特提斯海区普遍形成大规模海退,表现为维美组和门卡墩组顶部砂岩的同期沉积。  相似文献   

19.
从原始塔里木板块的演化入手,结合构造单元的划分,将巴丹吉林地区中生代地层划分为塔里木地层区的北山地层分区、阿拉善地层分区(包括北缘小区和南缘小区)和河西走廊地层分区,基本理顺了各分区(小区)中生代地层的命名系统,为研究各分区的沉积 构造古地理演化和恢复中生代原形盆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遵义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上扬子台地中部,下、中三叠统发育良好,夜郎组、茅草铺组、松子坎组及狮子山组地层出露齐全。其中遵义巷口剖面是扬子台地区的经典下-中三叠统地层剖面之一,其产双壳类化石尤为丰富,是该沉积相区生物地层和生态系演化研究的关键剖面。迄今已发现双壳类15属55种(亚种)(本次研究鉴定出12属35种),多数属为世界性的分布类型,由下向上可划分出6个双壳类化石带:Pteriaussurica varibilis-Eumorphotis venetiana组合带,Claraiaconcentrica-Claraia wangi组合带,Eumorphotis multiformis顶峰带,Entolium discites microtis顶峰带,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 mansuyi-Asoellaillyrica组合带和Plagiostoma radiata-Palaeoli ma subcostata组合带。其双壳类生态类群的演变与华南其他地区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