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冀东油田高柳构造带为了勘探的需要进行过二次三维的采集,具备了四维地震研究的良好经济可行性,但四维地震研究还必须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这里通过波阻抗差异分析和正演模型分析,发现高柳区块油层被水淹后引起的波阻抗相对增加了30%,远远超过经验法则所要求的4%。在正演模型中,油层段变成水层引起的差异振幅为上、下围岩段无波阻抗差引起差异(相当于噪音)振幅的4倍~5倍,说明本地区地质条件,油藏条件,地震采集条件能够满足四维地震的关键要求,四维地震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陆上非一致性采集时延地震处理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延地震是一项进行剩余油预测的重要技术,但严格意义上的时延地震由于需要多期重复采集的地震资料,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根据目前我国高勘探程度油田实施二次采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非一致性采集时延地震技术。建立了以两期资料的一致性处理为基础,互约束处理为核心,差异属性提取为目的的研究思路,研究了消除资料间非油藏差异的关键技术,形成了非一致采集时延地震处理流程,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非一致性采集所带来的影响。该技术在YX油田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证明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非一致性时移地震资料叠前互约束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差、相位、频率、振幅、能量差异是影响时移地震处理的主要因素,对于非一致性时移地震资料的处理,消除两期资料在这四个方面的差异是处理工作的关键。笔者首先分析了永新三维两期资料的施工参数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面元对应抽稀法消除了野外采集观测系统差异;利用有针对性的去噪技术和能量补偿方法,消除了两期资料能量信噪比差异;利用频率相位校正技术,消除了两期资料频率、相位差异。通过这四个方面的互约束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达到了时移地震资料的处理要求,为后续的时移地震属性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时移地震技术作为一种油藏动态监测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储层采收率及完善油藏管理。但是在储层生产的不同时期获得的地震数据,由于观测系统、采集参数和处理目的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地下同一反射点在不同时移地震数据中空间位置的差异,从而造成由非油藏变化所引起的地震差异,增加了时移地震分析的误差与不确定因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时移地震数据三维相关校正方法,利用时间变化时窗来进行地震差异计算。该方法通过计算时窗内基础数据和监测数据的相关性来控制反射界面位置的时移量,从而实现两次地震数据空间位置的差异校正。数值模型试验与实际应用效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假设是:地震波在低降速带为垂直入射、垂直反射,即地表同一位置,静校正量只与低降速带的厚度、速度和充填速度有关,而与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无关.这一假设是为了计算表层的延迟时而对表层模型的近似.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精细,以往的构造勘探逐步转向岩性勘探,叠加剖面地震响应的地质特征是正确岩性反演结果的基础.因此叠加过程中如何减小对振幅、频率、波形的影响,处理中如何保护好岩性信息是实现勘探转型的关键.本文通过模型道的约束,利用相关方法,消除了地表非一致性引起的剩余时差,使反射相位同相性增强,减少了叠加过程对地震高频成份的损失及对地震波形的改变,有利于地震属性的反演和AVO油气检测的自动识别.  相似文献   

6.
针对储层流体地震检测技术不容易识别油层(不含气)的现状,深入研究油、水弱弹性参数差异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同油水饱和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对提升油层地震检测成功率有重要意义。因此,利用矢量波场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含油饱和度条件下的油藏模型进行波场正演,利用正演结果探索性地研究仅含油—水混合流体油藏的含油饱和度变化引起的地震响应特征,为油层地震检测和定量解释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仅含油—水混合流体的油藏在不同含油饱和度时的AVO响应特征基本一致,利用常规手段较难有效区分含油与含水,但通过压制储层反射中的非油气响应,突出油气响应的振幅校正处理后,可以明显看到储层含油饱和度变化引起的地震响应,且不同含油饱和度范围的地震响应特征不同,呈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因此,地震资料携带了储层流体信息,利用地震资料检测储层含油性及含油量是可行的,但对储层含油性和饱和度的合理解释需要以正确认识储层含油饱和度变化同地震响应之间的非线性规律为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7.
砂泥岩互层油藏时移地震差异波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时移地震的差异波形特征为切入点,研究了时移地震资料波形特征与砂泥岩互层中油层纵波速度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与薄油层的时移地震响应不同,砂泥岩互层的差异波形是一个多峰复合波,且当泥岩夹层的厚度小于1/4主波长时发生屏蔽现象,即上部油层的纵波速度变化可以掩盖下部油层的纵波速度变化;模拟了楔状地层的时移地震响应,从其产生机理上揭示砂泥岩互层时移地震响应的复杂性,并通过渤海油田的时移地震资料验证了砂泥岩互层时移地震响应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王大伟  刘震  赵伟  夏庆龙 《现代地质》2006,20(4):635-640
从差异波形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时移地震差异波形特征与砂泥岩互层油藏中油层速度变化的关系.通过建立由5层地层组成的楔形地质模型,运用褶积公式及时移地震求差公式,得到泥岩速度为2 400 m/s和砂岩速度为2 700 m/s条件下,互层中砂岩速度变化±150 m/s的时移地震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砂泥岩互层的差异波形是一个多峰复合波,泥岩夹层的厚度是决定差异波形特征的一个主要因素,并且存在一个临界值,即四分之一主波长;如果泥岩夹层的厚度小于这一临界值,就会发生遮掩效应,即顶部油层的时移地震响应可以掩盖中、下部油层的时移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9.
贺伟 Ande.  RN 《地学前缘》1995,2(3):21-28
在油藏开发和油藏工程方面,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年都可发现三维地震在这些方面的应用,特别是时间延续的三维地震即四维地震技术使得用计算机来监测油田开发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也许这种监测技术不久将成为石油工业的标准。野外生产监测仪可以源源不断、近真时地把地层压力、温度和流体的变化送到控制中心。在控制中心,油藏模拟、弹性波和声波的正反演将告诉我们有关这些变化的答案,进而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视像显示来控制油藏的开发。文中我们应用在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EarthObservato-ry发展的四维地震振幅分析技术分析了墨西哥湾EugeneIsland330/338块中的沙岩油气藏LF。初步结果显示,在类似北墨西哥湾的盆地中,连续三维地震反射振幅的变化可以直接显示第三系盆地中的碎屑岩油气藏的存在。井A-8ST的成功钻探也证明了四维地震振幅的变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寻找油气藏。目前,我们正利用现有的测井资料结合地震正反演技术进一步分析振幅的变化。我们相信这种应用重复三维地震勘探的四雏地震技术将在油藏开发和生产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是直接确定剩余油分布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时移地震油藏监测在国内的需求及推广应用难点,研究了时移地震数据空间偏差校正处理方法。由于在观测系统、采集方向的处理参数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地下同一反射点在不同时移地震数据偏移后空间位置存在差异,产生与油藏变化无关的地震差异,增加数据解释的难度和风险。通过对参考数据与监测数据三维空间内的局部数据体的三维相关计算,确定监测数据体在x方向、y方向和时间方向上最佳移动量,从而实现两次地震数据空间位置差异校正。实际时移地震数据处理试验结果分析表明,空间偏差校正处理方法在消除时移地震数据三维空间非线性空间偏差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