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茶叶萌芽至展叶期寒冻害为突破口,利用1987—2016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17个自动气象站2—4月的逐日气象数据及安溪各茶树种植区产量数据,确定茶叶寒冻害的天气指数保险气象指标,分析日极端最低气温与茶叶减产率的关系,建立了茶叶寒冻害指数模型。计算安溪不同区域茶叶种植区不同等级寒冻害的发生概率,应用纯保费率方法厘定了保险费率,并根据福建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际情况,制定茶叶不同区域种植区寒冻害指数保险触发条件、赔付标准,设计了安溪县茶叶寒冻害天气指数保险合同。设计的茶叶寒冻害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以客观气象数据作为定损依据,可以为茶农提供一种有效的风险转嫁方式,也为保险公司增加新险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围绕苹果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统计分析了庆阳市苹果主产区的苹果花期物候资料、日最低气温资料和产量资料,确定庆阳苹果花期冻害风险时段为4月1日—5月10日,绘制了庆阳市苹果主产区花期冻害风险区划图,设计了苹果低温冻害指数,并确定理赔触发值为低温冻害指数F≥5,分县域厘定了花期冻害保险纯费率。结果表明:宁县湘乐、西峰温泉、宁县南义、合水板桥、宁县瓦斜、西峰彭原是庆阳苹果花期低温冻害发生的较高风险区;宁县西部、庆城东北部与合水西部交界处应施行较高保险费率,进行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3.
刘思廷  杨晔  高祺  曹春莉 《气象科技》2023,51(2):302-308
利用典型樱桃园区2018—2020年物候观测数据及相近区域气象观测站气温数据、2006—2020年国家自动气象观测站气温数据,确定了低温冻害研究时段,并按照积温(Growing Degree Days, GDD)模型划分了樱桃生育期气象指标,参照QX/T 88—2008作物霜冻害等级中樱桃不同生育期低温冻害指标,构建了以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持续时间构成的低温冻害指数模型,进而建立了低温冻害指数与减产率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比分析泊松分布、信息扩散方法、正态分布、韦伯分布4种概率分布模型在樱桃低温冻害指数分布中的适用检验,选取通过卡方拟合优度检验且差值标准差最小的信息扩散方法模型,厘定了石家庄露天樱桃低温冻害天气指数在不同触发条件下的保险纯费率,最高为2.045%,最低为0.173%。研究表明:在数据量较小的情况下,信息扩散方法模型的分布形态更加符合真实的概率分布形态,为尚未开展长序列观测的农作物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4.
曹强  伍琼  陈曦  岳伟 《气象科技》2023,51(2):295-301
基于大别山区35个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DEM数据,采用气候统计分析、逐步订正法和趋势面插值等方法,对茶叶光合生产潜力(YQ)、光温生产潜力(YT)和气候生产潜力(YW)时空变化特征、气候资源贡献率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别山区茶叶YQ和YW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0.58和0.05 t〖DK〗·hm-2〖DK〗·(10a)-1,YT呈增加趋势,增幅为0.36 t〖DK〗·hm-2〖DK〗·(10a)-1;空间分布上,YQ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YT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减少,YW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太阳辐射、温度和降水对YW的贡献率分别为26%、48%、26%,温度的促进作用与太阳辐射和降水的抑制作用相互抵消,致使YW总体呈动态平衡趋势;气候变化背景下,大别山区北部地区较南部地区YQ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南部地区较北部地区YT增加趋势更加明显,YW在低海拔地区呈增加趋势而在高海拔地区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大别山区茶叶产业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高效趋利避害、合理优化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景红  张勇  刘璐 《气象》2013,39(12):1656-1662
利用陕西省30个苹果基地县气象站1961—2010年50年月降水资料,计算陕西苹果主产区3、6、9和12个月各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3、SPI6、SPI9和SPI12。结果表明陕西苹果主产区年SPI12、春夏秋SPI9以及秋季SPI3整体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总体趋于干旱,且干旱强度有所加重。陕西苹果主产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气象干旱发生频率分别为16%、6%、4%和0%。使用克里格插值法绘制1961—2010年陕西苹果主产区年气象干旱频率分布图,其分布表现为自南向北间隔分布且关中果区干旱频率最高;春夏秋气象干旱频率分布上表现与年气象干旱频率近似;冬春气象干旱频率分布上大体表现为南高北低,东西中间低两边高,春夏气象干旱频率分布在东西南北上均大体表现为中间高两边低;季节气象干旱频率分布表现不一,总体上除春季关中果区气象干旱频率最高外,其余季节均为渭北东部果区气象干旱频率最高。加之陕西苹果基地县中76.4%的苹果园不具备灌溉条件,故该研究对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防旱抗旱措施及应急预案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甘肃平凉市苹果花期冻害农业保险风险等级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小利 《干旱气象》2014,(2):281-285
为进一步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结合工作,适应苹果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统计了平凉7县(区)气象资料、苹果物候观测资料,给出东、西部果区苹果花期冻害风险时段,结合近年来苹果花期冻害实地调查和历年因冻减产情况,确定苹果花期冻害农业保险的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全市1965~2011年风险时段内不同风险等级冻害分布情况,最后确定参保指标。结果表明,平凉市苹果花期冻害风险时段中东部果区为4月14日至5月5日,西部果区为4月20日至5月10日;苹果花期冻害农业保险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3个等级对应的最低气温分别为T≤-3.5℃、-3.5℃T≤-1.5℃、-1.5℃T≤0℃;总的来看,全市不同等级冻害发生频率的分布表现出西部大于东部,轻度中度重度的特点,其中华亭、静宁达到高风险等级,崆峒、灵台、庄浪、泾川为中风险等级,崇信是全市唯一的低风险等级的县;将花期冻害频率10%~80%作为参保的上下限指标,同时应结合冻害等级和建立在历史资料上的保费区划进行灾损评估,科学合理地进行投保和理赔。  相似文献   

7.
玉米干旱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吉林省玉米干旱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是对吉林省传统农业保险的有益补充,对转移吉林省干旱风险和保障吉林省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利用1981—2014年吉林省玉米发育期观测资料、气象观测资料及玉米产量资料,采用基于Weibull分布模型的参数化产量风险分析方法,厘定纯保费率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建立吉林省玉米干旱保险天气指数模型,同时设计了基于不同免赔额的保险产品。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单产风险分布和纯保费率可以采用Weibull分布模型进行有效模拟及厘定;纯保费率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地区,适合高免赔额费率;纯保费率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东南部地区,适合低免赔额费率,实现了保险产品的地区差异性,与吉林省玉米生产的实际情况符合。基于不同免赔额设计吉林省玉米干旱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当免赔额分别为10%、15%和20%时,对应启动赔付的玉米干旱天气指数Id分别为14.25、30.15和46.06。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冬小麦拔节-抽穗期干旱天气指数保险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雯  成林  杨太明  许莹 《气象》2019,45(2):274-281
利用1971—2014年河南103个台站地面气象逐日观测资料和冬小麦产量资料,选择对产量有明显影响的拔节-抽穗期干旱作为天气指数保险设计的气象灾害类型,分析了河南冬小麦拔节-抽穂期干旱发生基本规律,并开展干旱风险评估。定义降水负距平百分率作为冬小麦干旱天气指数,并利用173组典型灾害样本建立了冬小麦拔节-抽穗期干旱天气指数与减产率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冬小麦干旱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并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对天气指数产品费率进行修订。结果表明,河南冬小麦干旱程度总体由西南向东北增强;拔节-抽穂期,豫北地区的干旱风险最高;其次是豫西北、豫东和豫中;豫西南和豫南的风险相对较低;基于天气指数模型和历史赔付状况分析,将降水负距平百分率60%作为触发值,并确定了不同干旱天气指数等级的赔付标准;基于干旱风险评估结果修订后的河南各地区的天气指数保险费率在9. 2%~11. 2%,单位面积保费在29. 8~36. 3元·亩~(-1)。  相似文献   

9.
李哲  尹春光  郑杰  刘超 《气象科技》2024,52(2):173-185
上海青浦CINRAD/SAD雷达和南汇WSR 88D雷达型号不同,并且采用不同的双偏振技术升级方案,实际业务运行中2部雷达存在一定的数据偏差。为了对雷达的探测性能进行定量评估,在共同探测区域遴选2022年7—9月及2023年6月共30个过程3933个时次数据,以稳定性降水与对流性降水分类并按强度分级进行对比,评估了反射率因子ZH,差分反射率ZDR,相关系数CC和差分传播相移ΦDP的水平分布特征及随方位变化趋势,雷达灵敏度随仰角变化趋势以及ZH和ZDR偏差的定量统计。结果表明:2部雷达ZH的观测结果接近,青浦CINRAD/SAD雷达的ZH,CC和ΦDP受地物及避雷针影响较大,随方位变化不稳定,青浦CINRAD/SAD雷达在低层的非气象回波滤除效果较南汇WSR 88D雷达差。2部雷达ZH和ZDR的偏差在ZH大于40 dBz的区域较大,ZH平均偏差为0.9 dB,ZDR为-0.14 dB。本文基于台风、冰雹、短时强降水和梅雨降水数据,定量化评估了上海2部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数据之间的差异,为后续算法改进以及数据订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苹果花期冻害气象指标和风险评估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花期冻害是影响苹果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基于苹果花期冻害发生的地理分布、气象背景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利用最大熵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筛选出影响苹果花期冻害发生分布的暴露性指标和主要致灾气象因子,利用全国1981—2013年2084个气象站资料,评估了苹果主产区花期冻害的风险。结果显示:苹果花期冻害发生的暴露性指标是花前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6℃有效积温为420~550℃·d,主要致灾气象因子和高风险阈值按照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冻害过程的最大日较差 (大于等于22℃)、极端最低气温 (小于等于-2℃)、降水量 (小于等于5 mm) 和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积温 (小于等于-14℃·d)。花期冻害风险较高的区域位于北疆、黄土高原西部和北部及川西高原区,而环渤海湾和黄河故道产区风险相对较低。不同风险区的分布与各地苹果物候期差异和春季冷空气的活动路径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的观测资料和酒泉站的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计算了酒泉绿洲夏季大气边界层的加热(冷却)率,分析了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的大气加热(冷却)率逐日变化,研究了不同典型天气下大气加热(冷却)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内,大气加热(冷却)率具有明显的逐日变化特征;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及整个大气层白天的大气加热率和夜晚的大气冷却率基本相当,大气能量基本守恒;日照时数、云量和特殊天气过程(如冷空气活动、沙尘天气和降水等)对大气加热(冷却)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06年秋季,对江西18种常见树种的枝、叶每天进行失水率和含水率的测定,建立了失水率与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树种间、枝和叶间含水率和失水率的差异,研究了失水率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并得出了不同树种的枝条失水率稳定在11 d,树叶稳定在8 d。综合含水率和失水率2个指标,认为木荷、马尾松、珊瑚树、鹅掌楸、油茶是较好的防火树种。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8—2016年黑龙江省ADTD闪电定位数据,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地闪密度、地闪强度、绕击率和反击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黑龙江省不同防雷类别的直击雷防护效率。结果表明:地闪密度和地闪强度的空间分布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08;绕击率和地闪密度呈正相关,与地闪强度呈低度负相关;反击率地闪密度呈低度负相关,与地闪强度均呈显著正相关。黑龙江省不同防雷类别直击雷防护保护范围内的绕击率分别为0.04%、0.71%和4.59%,即第一、二、三类防雷类别直击雷防护效率分别为99.96%、99.29%和95.41%。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计算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安全距离时,将会分别存在3.16%、4.64%和7.32%左右发生反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1年2月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试点双套自动观测气象站(A站和B站)和黟县本站(Z站,自动站)的气象要素(气温、气压、风速、相对湿度、地温等)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自动气象站仪器换型后数据的连续性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评估的内容为:数据的完整性和差异性,其中,差异性通过均值、标准差、误差率、粗差率和一致率得到体现。评估的结果表明:1)双套自动站观测数据的可靠性较好,大多数要素接收率高达100%,B站湿度接收率较低,只有83.3%,是由于B站的相对湿度传感器故障造成的;2)双套站观测的多要素有较好的一致性,但AB、AZ的地温差值和AB的气压差值一致率较低,部分要素差值存在少量的奇异值;3)T-检验表明,双套自动站的观测数据与历史序列无显著差异,连续性很好;4)双套自动站可用于气象业务观测,但还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并行运行,以便日后更好地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订正。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太阳加热率和大气红外冷却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分辨率辐射计算模式(MODTRAN3)和青藏高原北部及其邻近地区格尔木、哈密、酒泉三站的探空资料,对各站点夏季太阳直接辐射、向下总辐射和净辐射进行了计算,并进一步计算了大气的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加热率和冷却率的一些特点。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加热率在llkm高度附近有最小值,夏季红外冷却率在llkm高度附近取得最大值,太阳天顶角的变化对太阳加热率有较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对流层大气辐射加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TOVS资料及MORTRAN3模式,研究中国东部夏季对流层的太阳短波辐射和红外辐射对大气的加热状况。考虑不同纬度,不同大气状况下12个站点43个样本的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情况,分析发现:在夏季的对流层,太阳加热率随着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减小,它的大小及变化率与纬度、天顶角及当时大气的状况有关,同时,太阳加热率也存在日变化。红外冷却率在对流层中、高层有极小值,它的大小及变化率与当时的大气状况及纬度有关。将本文的结果与前人的结论及实况相比较,发现本文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对流层的辐射加热情况,利用卫星资料计算的结果基本可信,  相似文献   

17.
武汉地区云地闪电特征及防护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武汉地区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云地闪电资料,统计分析了武汉地区云地闪电特征及其直击雷防护效率,为该地区的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统计分析表明,武汉地区年平均云地闪电次数为45693次;负闪电占闪电总数的96.0%,平均负闪电强度为32.6 kA;正闪电占闪电总数的4.0%,平均正闪电强度为38.3 kA。4-8月闪电占全年闪电总数的96.9%,其中7-8月闪电占全年闪电总数的70.8%,9月至次年3月闪电仅占全年闪电总数的3.1%。正、负闪电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 kA,平均陡度为12 kA/μs左右。通过统计分析,拟合出适合武汉地区大于某一雷电流幅值累计概率方程。武汉市新洲区西南部与黄陂区东南部交接地区和江夏区东部地区是闪电高密度中心,年平均闪电次数在8.5次/km~2以上。武汉地区建筑物直击雷保护范围按照1、2、3类防雷类别设计时,其绕击率分别为1.3%、3.3%和11.5%,反击率分别为0.1%、0.2%、1.6%。  相似文献   

18.
利用装备有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温湿仪和GPS的增雨飞机,在秋季的一次作业中获取的资料与同期的天气和卫星资料,对这次作业的冷云结构进行分析,对作业的可播性做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75%的时段在强可播区作业,25%在不可播区。云中自然降水效率低,具有较好的增雨催化潜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6—2018年常州市区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数据,结合同期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常州市区PM2.5以及气象因素的变化特征,并统计分析气象因素对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州市区PM2.5、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气温等具有明显季节性,呈夏季较高冬季较低,而气压夏季较低冬季较高的特征。相对湿度与PM2.5呈正相关,即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PM2.5超标率和平均浓度均增加;降水对PM2.5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清除率与降水前PM2.5浓度、降水量、降水强度有关,降水量、降水强度越大,则降水清除效果越好,而降水前PM2.5浓度较小,则清除率不明显;常州市区偏西风时PM2.5的超标率和平均浓度较其他风向较高;风速对常州市区PM2.5的影响呈负相关,即风速越大PM2.5超标率和平均浓度均减小;常州市区地面天气形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表现为气压较低气温较高,PM2.5超标率以及平均浓度相对较低,而第二种类型表现为气压较高气温较低,PM2.5超标率以及平均浓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空壳率高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向日葵生产已经成为河套灌区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但是在生产中,普遍存在着空壳率高的问题,这是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影响食用向日葵空壳率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应对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