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秦岭西段地处秦岭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的接合部位,是构造岩浆活跃地带,特别是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该地段中生代构造岩浆带。北秦岭西段是金矿(化)集中的地带,控矿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下列几个方面:①区域地质构造背景;②区域地球化学场;③构造断裂;④构造岩浆活动;⑤流体地质。这五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金及相关元素的迁移富集,形成了规模不等、类型各异的金矿床及金矿化点。  相似文献   

2.
东秦岭铅锌银金钼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东段。该区是一典型的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球物理梯度交叉区,壳幔富含Pb,Zn,Au,Ag,W,Mo元素,为一元古宙一古生代裂陷槽,熊耳群、宽坪群、二郎坪群、耀岭河组火山岩系中的火山喷发Cu,Pb,Zn,Ag,Au矿(化)层;秦岭群、官道口群、栾川群、陶湾群滨海、浅海陆缘碎屑碳酸盐建造中强烈的火山喷(气)发活动形成的硅质条带(团块)硅质岩以及含Ag,Pb,Zn,Au矿化层状矽卡岩带,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使区内Pb,Zn,Ag,Au,W,Mo叠加富集体成矿,从而使东秦岭地区Pb,Zn,Ag,Au,W,Mo多金属矿床在区域分布、成矿空间、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明显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3.
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北缘的“含砾大理岩”实际上是秦岭群在加里东晚期沿朱夏断裂由南东向北西大规模左旋韧性推覆中形成的一套含砾碳酸盐质糜棱岩,其内砾石是原高级变质大理岩中硅质、长英质及白云质大理岩的变质条带,因基质强烈塑性流动而发生肿缩聚积或褶皱拉断、挤压拉长、旋转圆化形成的。对它们的宏、微观构造特征、形成条件及变形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重新认识东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4.
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曾出现大量流体,由溶解作用产生的流体在变形分解带内运移,形成古水热循环系统,该水热系统使岩石中如铀等大离子富集成矿,水岩相互作用造成秦岭杂岩中稀土元素四重分布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新近在北秦岭造山带中发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带)和松树沟高压变质带(南带)代表性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这些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多为基性火成岩。与北带相比,南带的高压变质岩起源于更强烈亏损的地幔,结合岩相学,同位素年龄和Sm-Nd同位素特征的差异,推测南北二带形成于不同的地质事件。产在北秦岭造山带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东部产在南秦岭造山带的同类岩石有许多相似之处.推测秦岭─大别造山带从南到北是在同一个岩石圈上演化来的,不是不同地块拼接成的。  相似文献   

6.
秦巴造山带是夹持在华北古陆与扬子古陆之间的印支期陆内造山带。其内部自北而南可分为北秦岭变质-构造-岩浆岩构造带、中秦岭褶皱构造带及南秦岭伸展-滑脱构造带等三大不同构造面貌及演化过程、不同物质建造差异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7.
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北麓,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与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北部为华北地台南缘,南部为秦岭造山带东延的桐柏—大别造山带,是河南省重要的成矿带之一。但是近50年来,河南省地矿局的地质工作者在此除了发现一些中小型金矿、银矿和非金属矿外,长期没有大的突破。而前不久商城县汤家坪钼矿神秘面纱的掀开,给了河南地矿人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天水市寺河沟矿化带矿化带位于祁连山造山带,甘谷远门一清水山门铁铜成矿带寺河沟内,沿寺河沟东三道沟一四道沟间断裂分布。  相似文献   

9.
豫西双龙韧性剪切带是位于秦岭造山带核部的一条韧性剪切带,由两侧到中心依次发育了初糜棱岩、糜棱岩、超糜棱岩及假玄武玻璃一系列动力变质岩。该韧性剪切带是东秦岭造山带核部网结状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的一条,对其开展显微构造研究,对了解东秦岭造山带的变质变形环境及构造演化具有一定地质意义。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韧性剪切带进行岩石学和矿物显微构造特征分析,对韧性剪切带的性质及温度、古差应力、应变速率等变质变形环境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表明,双龙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性质为左行剪切,变质变形温度约为400~500℃,古差应值约为51~61MPa。  相似文献   

10.
详细讨论了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的几个重大问题,对它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新的划分,对其形成发表了新的观点:认为秦岭造山带、华北板块、扬子板块是中生代以来,在抽拉-逆冲岩片构造体制作用下形成的。对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的表层构造特征以及它和深层构造的关系、花岗岩的成因类型、断层与界面的区分及成矿作用等都提出了和以往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秦岭东段泥盆系中新发现一种似碧玉层纹钠长石岩,发育有与中泥盆统同样良好的韵律层。野外和室内研究表明,岩石具古热泉沉积成因的可靠信息。这类岩石的发现,对研究秦岭泥盆系铅锌成矿海盆中古地热异常及热泉活动引起的局部热水沉积环境具重要意义,也为了解秦岭造山带泥盆纪时期的成因演化积累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商州市石英脉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州市金矿区位于北秦岭造山带与中秦岭造山带接合部的北秦岭南部边缘。该区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均产于中元古界武关岩群控矿韧性剪切带之中。受左行剪切作用控制呈雁行状排列的单条含金石英脉中金矿构造透镜体规模小、品位低、间隔大而不利于机掘开采。同一条控矿韧性剪切带内发育走向相同,倾向相反,含金石英脉交汇部位矿体变厚,品位增高,因而是成矿有利地段。深大断裂附近出露的构造蚀变岩带有一定找矿潜力,建议加强基础地质研究,以发现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体。  相似文献   

13.
东昆仑和西秦岭两造山带间的关系历来存有争议。笔者认为在全面分析两造山带间由平行造山带走向的侧向运动所造成的基本地质构造现象的基础上,两造山带间是以侧向运动形式为主,这种侧向运动于古生代早期就已发生,至三叠纪末期因发生侧向碰撞造山而结束,鄂拉山次级造山带并由此而产生,同时也完成了秦昆两造山带结合,并进一步指出:西秦岭和东昆仑两造山带并非是在统一造山机制下所形成的同一造山带。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遥感技术对青藏高原北部生态环境的调查结果显示,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生态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其南北两侧区域生态系统非生物组成中地质环境的物质组成和空间结构(包括地表形态等)的制约而实现的。该造山带把青藏高原北部分割成南北两个特证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大区和14个地质环境小区,它们现今的主要特征应是该造山带长期作用的综合结果:造山带早期的形成与演化使南北物质组成和空间结构出现明显的差异,给现今生态环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期在青藏高原南北向挤压隆升及其东西向伸展的动力学过程联合作用下,经盆山、高原台原的空间结构构筑和地质环境空间结构的东西分化,最终完成了青藏高原北部生态环境的现今面貌。  相似文献   

15.
蔡凹锑矿床位于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内,产于古元古代秦岭群地层中,严格受区域性大断裂和界岭复式背斜两翼的次级褶皱和断裂控制。文中从分析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入手,总结了矿床的控矿因素,认为该矿床受含矿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等因素控制;提出了新的找矿方向,认为蔡凹锑矿床深部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围绕有利的构造部位和矿化蚀变标志追索矿体,实现找矿勘查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沉积物源组成及其演化是研究沉积盆地及盆山系统演化的关键.对济源地区中-下三叠统3个组进行 了碎屑锆石 UGPb同λ素 分 析,结 果 显 示,下 三 叠 统 刘 家 沟 组 碎 屑 锆 石 具 有 6 个 年 龄 峰 值:270,329,385,450, 1885,2511Ma,其中晚古生代碎屑锆石应来自内蒙古?起,早古生代碎屑锆石来自秦岭造山带,而新太古代-古 元古代碎屑锆石则来自华北克拉通基底.下三叠统和尚沟组碎屑锆石年龄主峰值为420 Ma,次峰值为745 Ma 和952 Ma,均来自秦岭造山带.中三叠统二马营组碎屑锆石年龄主峰值为254 Ma,可能来自华北板块南缘再旋 回的沉积物,次峰值为1690Ma和2524Ma,应来自华北克拉通基底,其中1690Ma的碎屑锆石对应了华北板块 南缘广泛出?的熊耳群.新元古界碎屑锆石由刘家沟组至和尚沟组增多,说明秦岭造山带基底逐渐剥?,是造山 作用增强的体现.中三叠世末,秦岭造山带进入全面碰撞造山阶段,从地质演化过程来看,秦岭造山带在中三叠 世也应处于持续?升状态,然而二马营组中却?有来自秦岭造山带的碎屑锆石记?,而是以华北板块南缘盖层和 基底为主,推测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影响到了华北板块南缘,使华北板块南缘不断抬升,阻挡了秦岭造山带为 济源地区提供沉积物.   相似文献   

17.
对来自祁连与秦岭造山带交接部位秦安地区葫芦河流域的“葫芦河群”浅变质砂岩中大量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测年结果发现,其中含有年龄为2 302~2 578 Ma的锆石颗粒。这些锆石年龄均十分谐和,且阴极发光图象上显示具有典型岩浆型振荡环带结构和岩浆成因锆石的w(Th)/w(U)为0.11~1.42,表明这些锆石为新太古代末期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这些锆石是该区域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锆石,表明祁连与秦岭造山带交接部位可能存在比陇山岩群和秦岭岩群更古老的陆壳。  相似文献   

18.
秦岭群中解体出花岗质古深成岩体从所周知,很多中高级变质地体中都揭示出以片麻岩形式出现的中酸性侵入体,这已是世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一大进展.作为秦岭造山带核部中深变质岩系的秦岭群,一直认为是一套副变质岩系及少量的变质火山岩系,其内部是否也存在以片麻岩形...  相似文献   

19.
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演化中幕式流体过程及成岩成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出发,通过分析古生界不同层位流体成岩成矿事实与盆地发展演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南秦岭早古生代—泥盆纪演化时期多幕流体过程和成岩成矿效应。幕式流体成岩成矿最早可追溯到早寒武世,区域上从东到西形成了重要的碳硅质岩中重晶石/毒重石矿床及金、铂族元素矿化;早、中志留世继续发展,形成了钠长石岩、重晶石岩、铁碳酸盐岩、硅质岩与铅-锌、金矿床;中泥盆世为最强烈的一次热水沉积活动,其规模大、热水沉积产物多样,形成了泥盆系硅质岩-钠长石岩-重晶石岩-铁白云石岩中的铅锌(铜)矿床、铁白云石硅质岩中铅锌(铜)矿床以及钠长石角砾-铁白云石板岩中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20.
湖南中生代造山过程--华南陆块周缘造山带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地区中生代造山作用强烈,其演化过程与华南陆块各周缘追山带一样,经历了T3-J1的陆内碰撞造山、J2-K1陆内碰撞后造山及K2后的伸展造山阶段.湘潭-祁东以西的扬子区域,发育一系列NE向展布向NW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带,而其东部华夏区域则发育热隆伸展构造与走滑盆山构造带.研究表明,湖南地区的造山过程与周缘造山带的形成演化休戚相关.一方面,周缘造山带对湖南地区构成了楔入构造的运动学一动力学边界条件;另一方面,华南周缘古特提斯洋的消减和周缘陆块对华南陆块的会聚、碰撞造山激活了软流层地幔的上涌和东向迁移,这是湖南地区中生代活化和造山过程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