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陆架漫谈     
一、什么是大陆架 火陆架的定义,在地理学和海洋法中有所不同。 在地理学中的大陆架是海底地貌三大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大洋中脊——中的大陆边缘的组成部分,大陆边缘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亦称大陆基)、岛弧和海沟等。其中大陆架是指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日本“海沟”号无人潜水器成功潜入海洋最深处据《中国海洋报》4月7日报道:日本“海沟”号无人潜水器3月24日在西太平洋关岛附近海域进行深潜试验时,成功地潜入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查林杰海渊”10911.4m深的海底。这一记录比美国的“的里雅斯特”号...  相似文献   

3.
陈荣发 《海洋测绘》2003,23(5):65-66
一进入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工程院院士、实验室主任金翔龙就把记者从电脑中带进了海底世界 ,几千米深的海底山脉 ,陡峻的峡谷 ,广阔的“高原”和“平原” ,让人一目望穿海底。这些太平洋底的彩色海底地形图都是通过先进的多波束测深系统等设备在海底侦察后 ,经过自动绘图仪绘出的。从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太平洋底被誉为“金属地毯”的多金属结核 (锰结核 )的分布。由金翔龙主持的国家“八五”重大专项“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开发” ,已经为我国最终圈定了 7 5万平方千米的可年产 30 0万吨 ,持续开采 2 0年的“丰产田” …  相似文献   

4.
南极洲板块是古冈瓦纳超级大陆的中间块体,在南极洲长达10000km的大陆边缘中,约有85%的长度是张裂扩展类型,以及沿南极洲半岛太平洋边界的近1200kin大陆边缘,是经山脉-海沟碰撞后,由俯冲类型转换成了被动大陆边缘。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南极洲的分离以及连续性南半球海洋的形成,都开始于侏罗系并一直持续到第三纪中期。近年来,南极洲大陆边缘的地球物理数据有了很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1 引言 最近,我们拜读了一位热衷于探讨地球与海洋奥秘,对地球表面和海底形成的种种地质现象,诸如大陆山脉、海底山、海沟、海脊、火山、地震等,从海洋动力学的观点,提出海洋动力对它们的影响。 高云策同志是一名非地球科学工作者,然而他通过阅读大量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科学和海洋科学的书籍,以及对前人各种学说的思考,撰写了《新思维——引起的新技术革命》(打印稿)。这篇《新思维》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对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与海洋动力学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同时对这些学说的某些论点提出质疑。第二部分:发展,对海洋动力学与大陆山脉、海沟和海脊形成的原因;海洋动力学与欧亚非大陆分裂、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展望,作者认为海洋动力学是一个多元复合力,如果把这个力作为各种地学动力理论的主要原动力之一加以考虑,那么对人们进一步认识地壳运动和由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地质现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莫杰 《海洋信息》1997,(4):22-23
大洋钻探计划(ODP——Ocean DrillingProgram)以美国为首,还有英、法、德、日、欧洲科学基金会(ESF)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6个成员参加。其主要的目标与任务是:通过对大陆边缘、大洋底盆地、海脊、岛弧和海沟等不同海域的钻探,特别是对洋壳玄武岩层的钻探,调查研究陆架边缘的构造、海底沉积物的层序、沉积动力、沉积模式与成岩成矿作用;调查研究大洋  相似文献   

7.
正海面,就像是孩子的脸一样善变,一会儿是艳阳高照、风平浪静,一会儿是狂风骤雨、巨浪滔天。而海底,则不像海面那样善变,它的变化是漫长而深刻的。如果把浩瀚无垠的大洋比作一座宫殿,那么大陆架只是这座宫殿外的一条狭窄的走廊,大陆坡也仅仅是通往宫殿中的阶梯,大洋盆才是恢弘的殿堂。在海洋的底部有许多低平的地带,周围是相对高一些的海底山脉,这种类似陆地上盆地的构造叫做海盆或者洋盆,  相似文献   

8.
正什么是大陆坡大陆坡介于大陆架和大洋底之间,大陆架是大陆的一部分,大洋底是真正的海底,因而大陆坡是联系海陆的桥梁,它一头连接着陆地的边缘,一头连接着海洋。大陆坡虽然分布在水深200?2000米的海底,但是大陆坡地壳上层以花岗岩为主,通常归属于大陆型地壳,只有极少部分归属于过渡性地壳。它分布于所有大陆边缘,为全球性地形单元。大陆坡上界水深多在100?200米;下界往往是渐变的,在  相似文献   

9.
冲绳海槽是一个构造运动至今仍比较活跃的地区。对于它的论述,在国外、尤其是在日本,已发表过相当数量的专著,最近在我国,也有不少人根据自己的调查成果,写了一些文章。所有这些论著,不管对冲绳海槽的生成时间及其他过程有多大争执,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立足于板块构造假说。 板块构造假说认为,海沟、岛弧及弧后盆地,就其生成和演化来说是一个体系,一般称之为沟弧盆系。就是说,由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面消亡而产生了海沟,并在大陆板块平行于海沟的一定距离内生成岩浆岩带。如果在岩浆岩带的后方,由于造成新洋壳的岩浆上涌而形成了新的海盆,从而把其前后的大陆部分分开,被分隔开来的大陆部分就成为岛弧,新的海盆就被称为弧后盆地,于是就形成了沟弧盆系。如果只有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面的消亡作用,而没有把大陆板块分隔开来的新的海盆生成,就形成太平洋东岸那种只有海沟和山系(相当于岛弧)的另一种太平洋型大陆边缘。这些应该是板  相似文献   

10.
下海登山     
1918年,德国一艘名为“流星”的海洋调查船在大西洋进行海底调查时,偶然从回声探测仪上发现:大西洋中部海域的海底高出两边。这使科学家们惊叹不已。后来,通过对大西洋的全面调查,又找到了海底高地的“两极”。这座大西洋海底山脉,始于冰岛南的大洋中部,一直延伸至南极附近,曲曲弯弯长达1万多千米,平均宽度在1000千米以上,比两侧洋底平均高出2000米,与周围一些海盆相比,其相对高度在3000米~4000米之间。山脉走向与大西洋的形态一致,也呈“S”型。山脉由一系列平行的山系结合在一起,露出海面的顶峰组成…  相似文献   

11.
威德尔海是南极洲最大的边缘海,南侧毗邻菲尔希纳冰架和龙尼冰架,西侧紧邻南极半岛,东侧可到科兹地一线,北部面向开阔大洋.开展威德尔海的研究工作,对于认识整个南极的构造史、南极环流的发展史和现代气候的演变史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卫星测高数据获取了威德尔海区域的水深地形,分析结果表明威德尔海的南侧和西侧呈现出陆架、陆坡、深海平原的典型地形变化特征.根据地形变化初步划分出威德尔海的陆架、陆坡、深海平原、海沟、海脊、海槽与海底高原等地貌类型.威德尔海的中部偏东侧主要分布着深海平原,往北侧受海沟阻隔,地形变化较为复杂.海底高原是南极半岛往东北延伸的水下部分,其间隔形成了鲍威尔海盆、简海盆等水深3 000 m左右的海盆,与4 000~5 000 m的深海平原形成明显的水下阶地形态.深海平原的东北侧海域分布着脊槽相间的地形,以"鲱骨式结构"、海沟等构造地貌类型为主.威德尔海西侧洋陆边界转换带控制了陆架的延伸位置,而东南侧陆架宽度被"发现陡崖"等构造地貌控制.威德尔海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同时冰川沉积物的输送在后期对地貌的演变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的无人潜水探测器“海沟”号于1994年3月1日潜航世界最深海渊——马里亚纳海沟1.1万米进行海洋板块俯冲情况调查,意欲刷新1960年美国有人潜水探测器“特里埃斯泰”号潜航水深10912米的记录。 “海沟”号由长约5米的发射机和潜水机组成。在进入水深1.1万米海底后,由发射台推  相似文献   

13.
简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4月27日—5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海洋考察船进行了贯穿南黄海、东海至琉球海沟的连续海底地形调查。调查所设的两条测线历时近四天四夜,总长约1600海里,是目前从南黄海通过东海,经久米岛以西直至琉球海沟最长的测线。测线所取得的资料完善地反映出南黄海、苏北浅滩、长江水下三角洲、东海大陆架、冲绳海槽、琉球岛架和琉球海沟的各类地形特点。  相似文献   

14.
致力于俯冲带研究的首次大洋钻探探险(ODP185航次)将在马里亚纳海沟和伊豆-博宁岛弧完成。大洋板块的俯冲可以引起地震、海啸等灾害事件,也可以带来许多有益的产物,如矿床沉积。俯冲带是一种动力过程,即俯冲的海底和上覆地幔的原始物质进行再循环,并在最上部...  相似文献   

15.
一、海底地貌调查方法 (一)传统调查方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海底地貌学是从海底地质学和地形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边缘科学。因此,依据“1∶10万海洋测绘”以大陆架海底地形和重磁测量为主(本次试点后项暂缺)、以底质和地貌调查为辅的要求,利用上述相关学科同步调查的成果,基本上可以满足传统海  相似文献   

16.
海洋沉积物中磷浓度和聚集的控制因素了解磷在海洋中的沉积作用对限制海洋磷循环的输出和确定磷成因(碳酸盐氟磷灰石自生建造)、磷灰岩沉积(大陆边缘富磷沉积物的高度聚集)都是很重要的。对大陆边缘、磷成因大陆边缘和开放大洋环境下的沉积磷的浓度和聚集速率的研究表...  相似文献   

17.
书海拾贝     
海洋地质科学范时清著  海洋出版社出版本书共分9章,全面阐述了海洋地质调查及其发展史、海洋三维地震、深海钻探、海洋沉积物分类及现代海洋沉积作用若干原理、海洋浊流和等深线流沉积作用、海洋沉积地球化学、古海洋学与全球变迁、大陆边缘地质、大洋地质、海底矿产资源、大洋起源与演变理论等海洋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本书共630千字,16开,定价98元,2004年11月出版发行。2020年的海洋———科学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John G Field,Gotthilf Hempel,Colin P Lsummerhayes 著  海洋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大量事例,全面总结和评…  相似文献   

18.
西北太平洋各个边缘海盆虽同处于环太平洋构造活动带,但构造特征、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各不相同。例如南中国海发育在东亚大陆边缘,经过多次扩张形成了中央海盆,发育了大洋地壳,但洋陆壳边缘无火山弧发育,亦无明显的构造活动特征,地磁场平静,因此属于大西洋型边缘海盆。另一类边缘海盆如马里亚纳海槽,发育在两个海洋板块的汇聚带上,发育了活动的火山弧(马里亚纳弧)和残留弧(西马里亚纳弧),两列弧在北端合并为小笠原弧。四国海盆和帕里斯维拉(Parece Vela)海盆也属此类。 冲绳海槽与以上两类海盆不同,它发育在东亚大陆边缘地壳上,由陆壳张裂而成。在冲绳海槽和琉球海沟之间既发育了活动的火山弧(吐喀喇火山弧),也发育了大陆地壳性质的非火山弧(琉球弧主体)。东南亚地区的日本海、苏禄海槽(Sulu Trough)、班达海(Banda Sea)、安达曼海(Andaman Sea)属于这种类型的边缘海盆。但是如果把具有复杂的斜向张裂的安达曼海除外,冲绳海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典型的发育在大陆边缘,由陆壳张裂而成,处于裂谷作用最高阶段,海底扩张即将出现的弧后活动盆地。因此,冲绳海槽的现代构造演化将是这类边缘海盆演化的典型例证,对冲绳海槽构造活动性的深入分析研究将具有全球意义。 世界各国学者对冲绳海槽进行了许多调査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海槽的南部和中部,对海槽北部调查研极少,研究程度也最差。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88年以来在冲绳海槽北部完成的大量实测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国内外其它单位的洋洋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包括海洋反射地震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洋地磁场测量和水深测量),对冲绳海槽北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地质构造学研究。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北部表现出强烈的构造活动特征,而不同于国内外本研究领域内流传的“冲绳海槽构造活动性南强、北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南海地形地貌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是太平洋最西部的一个边缘海.其外形似呈北东-南西向延伸的菱形海盆,它的北部和西部为欧亚大陆,东部为吕宋岛和巴拉望岛,南部为沙捞越和纳土纳群岛,海盆面积250万平方公里.由于它处于印度洋、太平洋和欧亚大陆三大板块的聚合地带,使得南海海底的地质构造和地形起伏特别复杂.本区大陆架和岛架、大陆坡和岛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和海底高原、海槽、海沟和海谷等地貌类型齐全(图1),是我国研究海底地形地貌理想的海区.本文主要根据地质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1980年在南海联合调查的资料,并结合我队近几年来的实际调查和参考前人的工作成果,就南海海底地形地貌的类型特征和生成发展等问题谈谈认识,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正地球上发生的轰轰烈烈的板块运动激起的地震和火山喷发,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灾难,但也给人类带来许多恩惠。板块构造作用形成无穷的矿产,成为促进人类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例如,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东太平洋洋底多金属锰结核,含有丰富的铁、锰、钴、铅、铜、镍等金属元素;在大洋中脊顶部形成的富含多种金属的沉积物,会随着海底扩张不断产生,不断向两侧推移。在大陆架、大陆坡这些大陆边缘区,不但接受了从大陆输送过来的丰富有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