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汶川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特征的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整理了四川省地震台网1990—2012年产出的地震直达波震相数据, 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后四川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共筛选出13个数据量较为丰富、 连续性较好的台站). 结果显示: 其中位于龙门山断裂中北段西侧的4个台站, 震前出现长达7年左右的中长期波速比低值异常; 其它9个台站的波速比震前变化基本稳定. 震前波速比出现异常的4个台站的分布与汶川MS8.0地震孕震区范围大体一致, 从而为研究汶川MS8.0地震前是否存在地壳介质特性的时间变化过程, 提供了有力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选取河北数字地震遥测台网2008年1月至2018年4月产出的唐山震区范围内地震观测报告数据,利用单台和多台和达法对2012年5月河北唐山4.8级地震前后波速比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单台和达法波速比计算得出陡河台等7个台站在唐山4.8级地震前存在低值异常;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在ML≥1.0、ML≥1.5,ML≥2.0不同震级的波速比变化曲线与唐山4.8级地震对应较好,震前存在近一年的波速比低值变化。  相似文献   

3.
单台多震和达法研究山西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4年10月ML≥2.0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山西地区波速比,并结合2010年3次MS≥4.5地震探讨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次地震前远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较早,为震前6个月至1年;而近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为震前10天至2个月不等,因此可通过远台、近台所围限的范围来缩小地震预测地点。东山台计算结果表明,发震时刻残差大小会影响波速比变化细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首先确定每个台站发震时刻的残差阈值,以确保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4年10月ML≥2.0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山西地区波速比,并结合2010年3次MS≥4.5地震探讨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次地震前远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较早,为震前6个月至1年;而近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为震前10天至2个月不等,因此可通过远台、近台所围限的范围来缩小地震预测地点。东山台计算结果表明,发震时刻残差大小会影响波速比变化细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首先确定每个台站发震时刻的残差阈值,以确保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文安地震前后首都圈分区波速比时变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7月4日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中南部发生了河北文安MS5.1地震. 此次地震为该数字地震台网2002年投入运行以来发生的最强地震事件. 本文利用多台和达法, 分析处理了首都圈107个数字地震台站2002——2007年判读的大量震相数据. 为提高波速比计算的精度和稳定性, 对波速比计算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多方面限定. 例如, 地震发生位置相对集中, 台站选取范围有限, 参与计算到时数据在5个以上, 以及线性拟合精度高、 误差低等. 经这些限定条件后的研究发现, 文安地震前, 在文安和唐山附近地区地震波速比出现正常——降低——恢复——发震的异常演变过程. 震前1年, 出现波速比较明显降低过程, 异常持续时间1年左右; 同期邢台、 京西北、京西南、 京津和北京地区波速比的变化则基本平稳. 文安地震发生后, 文安和唐山地区的波速比恢复正常的平稳变化状态. 通过波速比计算结果的误差和稳定性分析认为, 文安地震前在文安和唐山附近地区地震波速比异常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北部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历史上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基于河北数字地震台网震相到时报告数据,使用和达法,计算2006年1月至2015年10月河北省北部地区平均波速比,分析部分地震前波速比时序变化特征,发现震前波速比数值呈现正常—低值异常—恢复—发震的异常演变特征,为地震波速比变化与地震前兆相关性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在搜集和整理中国地震局四川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3年7月震相观测报告的基础上,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测定法,重点分析研究了芦山地震前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所收集到的单台震相数据和计算结果的精度进行系统的筛选和限定,同时对出现异常的地震台,进行不同台站方位和距台站不同空间范围的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的分区细化对比研究.根据其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探讨预测孕震体空间尺度的可能性.结果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附近地区的小金、蒙顶山、油罐顶、花马寺和五马坪等5个台站的波速比在芦山地震前均存在较明显的降低过程;小金、蒙顶山、油灌顶和花马寺等4个台站的波速比异常降低过程大约持续了3年半,震前除小金台未见明显回返过程外,其它3个台站均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回返特征;峨眉山台和五马坪台的波速比时间演化特征差异性较大,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从芦山地震前波速比时间变化特征的动态跟踪中还发现,强震前波速比异常区的范围具有向未来震中及其附近地区收缩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收集了记录河北赞皇震群的固定台站和2个流动台站的震相观测数据,提取P波、S波走时信息,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震群的波速比,发现波速比在该震群中最大的6月3日ML3.2地震前后变化稍大,其余时间基本在均值±0.04范围内波动,波速比经历了低值异常-回升-下降-加速回升-下降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0年1月-2008年12月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事件直达波到时数据,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对吴忠-灵武地区该时段内MS ≥ 5.0地震发生前波速比变化进行回溯性分析,并对该区未来短期内震情趋势进行研判,所得结果表明:①吴忠-灵武地区MS ≥ 5.0地震前波速比存在正常→降低→上升(恢复)→发震的异常变化过程;②研究区台站出现波速比异常,其空间分布对发震位置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即发震位置可能位于波速比下降台站或存在异常台站所连线的多边形边缘或内部;③据近期扫描结果,海原地震台波速比异常较显著,需密切关注宁夏南部及邻区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使用2007年6月—2017年2月广东新丰江水库周围14个台站记录的Pg波、Sg波震相数据,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研究新丰江库区波速比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时段新丰江M_L4.0级以上地震中有3次地震前表现出下降—低值—恢复—发震现象。库区水位、地震频度、波速比均表现出分段特性,地震频度相对于水位、波速比相对于地震频度均有一定的滞后性。蓄水前期波速比主要受水的渗流作用和构造应力的影响,而蓄水后期库构造应力以及水位引起的围压变化可能成为波速比变化的主要因素。新丰江M_L5.2级地震及M_L5.1级地震前水库均处于卸载阶段,M_L4.2级地震前水库处于加载阶段,说明库水位引起的围压对波速比影响有限,地震发生主要是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首都圈平均波速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覆盖京、津和河北中部,其中自2002年5月—2003年12新记录1级以上地震1186个,台站记录的纵、横波到时差约2~25 s。选取被5个以上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震中位于网内或者网缘附近,计算其平均波速比。分析认为:(1)通过HYPODD修订震源位置,绝大多数震源深度在8~10 km,平均波速比所反映的是地壳上层的状态。(2)无论是从较长的时间尺度还是从较大的空间范围来看,平均波速比值都是非常稳定的。(3)平均波速比的可靠性有赖于较多的台站数目,以满足拟合精度的要求。少数台站的测定结果往往伴随较大的误差,单一地震的平均波速比值大幅度的涨落,不宜表征地壳介质性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2001年1月1日—2014年8月31日模拟和数字化地震资料的P波和S波震相,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限定,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和单震多台和达法分别获得了各台站波速比随时间变化曲线以及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重点分析了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后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单台多震和达法得到的净月台、丰满台波速比在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中期异常,2个台站均表现为震前低值中期异常,震后净月台缓慢恢复;单震多台和达法得到的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显示,松原地区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较强,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椭圆形低值异常区,震后异常区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13.
岫岩地震序列的平均波速比前兆异常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主要利用辽宁数字地震台网的数据并补充部分模拟台网的资料,得到岫岩地震序列1999年11月~2000年5月2级以上地震的P、S波到时,共计包含302个事件接近12000个到时数据,纵、横波到时差约4~32s,选取同时被5个或5个以上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由最小二乘法计算平均波速比.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计算每次地震的平均波速比所使用台站的数目在20个左右;全部拟合结果的相关系数超过0.99,标准误差s小于1,s的均值为0.48.全部地震波速比的平均值是1.71,稍低于线弹性体的比值1.73.分析认为:事件通过相对定位法修订震源位置,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12km.那么地震波射线经过的路径是从此深度到地表台站,平均波速比所反映的是地壳上层的状态.波速比的滑动平均值在1999年11月29日的5.4级主震和2000年1月12日的5.0级强余震前出现连续低值的异常现象.讨论认为5级震前的异常变化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4.
利用玉树、曲玛莱、杂多地震台观测到的数字震相资料,研究玉树Ms7.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时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3个台站平均波速比、波速比标准偏差在地震前后变化不相同,Ms4.7级前震发生时3个台站波速比都出现较明显的高值回返现象,其中玉树地震台波速比数值高达2.032。  相似文献   

15.
郭葆庆  李国佑  孟鑫 《高原地震》2010,22(4):35-37,29
利用大柴旦地区的5个台站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研究了大柴旦序列波速比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2009年8月28日大柴旦6.4级地震前,5个台站的波速比都出现了低值异常;该地震后的几次5级以上余震前,部分台的波速比对这些余震有异常反应。大柴旦地震台的波速比值对5级以上地震映震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6.
2000年9月12日在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西南发生了6.6级地震。震后发现,青海省6个专业台站的地震波速比在震前出现了下降-低值-发震的过程。波速比空间分布在兴海地震前形成了一个椭圆形的异常分布区,异常波速比的地震占总地震的73%。另外,在武台的尾波持续时间在兴海地震前显示出了较为完整的异常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误差分布和概率统计分析改进了波速比计算方法.对于震源位置相对集中的震群活动,对台站震相到时进行两次差分,通过对差分后的震相数据对进行二维高斯分布拟合,可以稳健地估计震群活动震源区波速比.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不同台站Pg、Sg到时差的所有信息,其优势是不需要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并且不依赖震源区以外的速度变化,有效消除了震源区到台站的传播路径效应的影响;相对于传统的平均波速比,本文方法得到的震源区波速比,更能真实地反映震源区介质的性质.我们将该方法应用到2013—2016年的乳山震群,结果显示:震源区波速比的变化与震群活动过程密切相关,波速比的变化反映了序列活动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基于"广义重复地震"的思路,收集整理1990—2015年海南岛及近海地震丛发区事件,利用单台单震法呈现海南台网至海南岛及近海显著地震丛发区的波速比特征,初步探讨研究区地壳介质物性信息。结果表明:(1)地震丛至单台的整体平均波速比低于理想体的1.732,2008年前后各台站的平均波速比及波速比随时间变化特征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2007—2008年研究区地震活动较长时间平静后的应力调整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应力传递作用有关;(2)地下介质的破碎程度及流变性影响波速比:地下岩石破碎程度高,介质流变性强可能会造成台站波速比相对高值,如QXL台、DOF台、CHM台、NAD台、SLL台等;(3)琼中南隆起区地下介质较致密、稳定,除特殊介质区的NAD台、CHM台、DOF台,其他台站波速比呈现相对低值;(4)2008年前后各地震丛发区视速度特征有差异,地震活动也存在明显不同,研究区可能处于应力调整状态;铺前—清澜断裂东西两侧呈现完全不同的视速度,主要影响来自岩性的不同以及火山地区热物质上涌等热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收集了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序列固定台站和震后6个流动台站震相观测报告,提取了P波、S波走时信息,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该地震序列波速比,发现震后较强余震发生前波速比趋势性下降的特征。这对后续震情跟踪和趋势判定过程中强余震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河北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数据为基础,根据sPn震相所具有的特征对该震相进行精确识别,计算出2001年以来河北地震台网记录的2个代表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震源深度,采用sPn震相计算出多个台站震源深度的平均值,将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给出的震源深度进行比对,2个地震的震源深度误差均比较小,说明该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得到应用,为地震科研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