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普洱地震前电离层电子密度扰动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挑选普洱地震前邻近地震震中的3条轨道的电子密度(Ne)数据,分析其1年内的所有重访轨道,并提取了这次地震前的Ne前兆异常. 结果表明:① 夜间电离层Ne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4个季节呈现了各自不同的变化形态;② Ne的主要变化形态有3种,即单峰、马鞍和平缓状,这些形态在各个季节都可能出现,但每个季节有相对集中的形态;③ Ne空间图象在震前30天内在震中区附近形成高值,异常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与地震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反映空间出现的异常信息确与本次地震有关;④ Ne重访轨道曲线形态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为识别判定地震异常提供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2.
太阳黑子、磁暴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伯琴 《地震学报》1985,7(4):452-460
本文用格林威治台1904——1953年的太阳黑子与磁暴资料及国家地震局编的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同期资料,对太阳黑子、磁暴与地震的关系作了统计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结果: 1.太阳黑子、磁暴与地震数的逐年变化之间经11年流动平均后具有相当高的相关性,而后者与地震的相关性更显著; 2.地震频率的季节分布在统计上有类似磁暴的季节分布的倾向; 3.太阳黑子、磁暴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有一个滞后效应,前者为3——4个月,后者为1——3个月;也还出现有同时性效应; 4.太阳黑子周期内地震最多的年份常发生在太阳黑子下降相位期间。   相似文献   

3.
利用磁暴研究地震,特别是预测大地震的报道经常见诸公共媒体,引发诸多质疑。本研究以地震和磁暴(主相最低点)时刻的先后关系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窗、不同磁暴大小条件下,统计不同震级的地震与磁暴发生之间的时差及对应的地震比例,发现该比例随震前时间窗的增加或磁暴强度的减弱而不断增大,与起始震级基本无关。讨论磁暴对后续地震的"预兆"意义,发现对于中等强度以下的磁暴,在磁暴前后发生的地震比例基本相同,而在强磁暴及更高强度的磁暴后,地震发生概率显著增大,表明强磁暴对地震发生具有一定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磁暴月相二倍法对1998年5月~2001年1月期间全球发生的MS≥7.5大地震进行研究.在16次大地震中发生于磁暴月相二倍法得出的计算发震日期(±5天)有13次;在15次计算发震日期中有11次对应MS≥7.5大地震,2次对应7.0≤MS≤7.4地震.研究表明K指数大的起倍磁暴日与MS≥7.8特大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生在月相的磁暴与MS≥7.5大地震相关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5.
磁暴活动与云南新一轮地震活跃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海地磁台记录的磁暴(K指数≥5)年频次分析发现,磁暴活动的周期有强弱之分,与云南省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对比分析看到,磁暴活动较强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的活跃期相对应,磁暴活动较弱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活动平静期相对应.目前,云南地震平静期已持续15年,即将进入第Ⅴ活跃期,大震发生的危险逐日增强.磁暴发生的数目和太阳活动有...  相似文献   

6.
磁暴二倍法预报唐山7.8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磁暴二倍法预报地震的依据是,应变能在运移过程中导致地壳膨胀和压缩形成一个周期,在时间上呈有二倍关系.唐山7.8级地震是我国70年代最大地震,用磁暴二倍法推出有4组磁暴能对应这次地震.每组磁暴前后都发生了地震,由于这些地震释放的剩余能量在聚积过程中,地壳发生膨胀和压缩,地磁场就受到影响形成了磁暴.因此磁暴与地震能量变化有相关性.可见,磁暴二倍法可以预报地震.  相似文献   

7.
地电场日变幅与地电暴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昌黎台地电场资料分析地电场日变幅季节变化特征,显示有季节效应,EW、SN测向夏季日变幅地震最大,而出现最小值的季节两测向表现不一。分析认为,与地电场观测信号的复杂多样性有关。地电暴可以记录到磁暴急始变幅、初相、主相的变化形态,但由于电场和磁场之间存在一阶差分的关系,并不是所有地电暴都和地磁暴变化一致,甚至有些地电暴没有变化形态,而是出现高频上下起伏的脉冲形式。利用多台地电场资料,对同一个K指数为7的磁暴进行急始变幅、扰动最大变幅分析,结果显示,各台不尽相同,可能与台址介质的电性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TC-2卫星上搭载的中性原子成像仪(NUADU)在2004年11月发生的一次大磁暴期间观测到的一系列中性原子(ENA)图像的分析,试图给出环电流在磁暴期间的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南向的行星际磁场(IMF)分量在离子从磁尾向内磁层注入和随后的环电流增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IMF转为北向后,离子注入随即很快停止.在离子注入增强期间,离子的漂移路径是开放的,以致大量环电流离子从黄昏侧注入后快速地损失在黄昏至正午的磁层顶.所以,环电流往往在离子漂移路径从开放变为封闭后才达到最大强度,而不是在这之前,尽管那时的离子注入强度更大.在该磁暴主相期间,离子注入发生在17∶00~22∶00 LT范围内,形成极其不对称的环电流分布形态.而在恢复相期间,由于受大的IMF By分量的影响,离子注入区的地方时分布范围东向扩张.对称环电流在磁尾对流减小、离子漂移路径变为封闭形态之后形成.在磁暴恢复相后期,从ENA图像看环电流基本衰减到平静时期的水平,而Dst指数仍然显示较强的磁扰动,这说明越尾电流对Dst指数有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北京台1957-1978年共22年的磁暴资料,统计分析了磁暴出现频次及△Z/△H随世界时、季节和年份的变化,初步研究了它们的频谱和与太阳活动性的关系,获得了可供磁暴预报与地磁预报地震探索研究参考的若干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云南地区地磁加卸载响应比短临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华  陈燕 《地震研究》2003,26(Z1):133-139
以太阳风为加卸载,将磁暴过程作为地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取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ΔZ)数据,计算、分析和研究磁暴场暴时扰日变化的响应比值.本文分析研究了云南6个地磁台在1995年1月~2001 年12月间垂直分量日变幅响应比值P(Z)的变化,发现在云南及邻区M≥5级地震前,响应比值出现P≥P(Z)高值异常,对预报未来1~3个月内地震的发生有短临显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起伏加剧是相态突变前的一种临界现象,本文应用这一观点探讨了强地震前小震活动频次和地下流体、气体、地应力等前兆变化的起伏加剧现象,并得到以下初步结果: 1.临近强地震前较大范围内超过平均日活动水平的小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具有有序性,即出现穿过未来大震区的小地震活动条带,条带的交汇区为未来大震区。2.强地震前的小震高频次活动日大多与外因出现时间同步,目前发现的外因有塑望、节气、中强以上磁暴以及大气压力下降等。这种小震的高频次活动一般出现在震前当天至一个月时间内。3.前兆的起伏时间和小震频次的起伏时间大致同步。它们在成因上有联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子午工程感应式磁力仪(SCM)与传统磁通门磁力仪(GM4)记录的磁暴基本特征进行对比分析,GM4记录的波形不论在磁场平静时还是在磁暴时,各个台站波形相关性很高,GM4记录到完整的磁暴变化形态,SCM记录的磁暴非常规磁暴变化形态.SCM在磁场平静时波形相关性很低,磁暴时各个台站波形相关性很高,可能是由于SCM分辨率较高,磁场平静时记录到更多的台站背景噪声.GM4和SCM磁暴时,Z分量急始方向都向上,且各个台站一致,GM4的H水平分量急始方向向上,而SCM的X分量急始方向朝下,这是因为GM4的H分量探头朝向地磁北极,而SCM探头方向朝向地理北极.磁暴时,GM4的H差分结果与SCM的X分量数据相关性很高,GM4的Z分量与SCM的Z分量差分结果相关性并不高,这可能是因为:(1)磁暴时H水平分量或者X分量表现比较明显,而Z分量虽然有变化,但是变化不如H分量剧烈,(2)GM4的三分量探头集成在一个探头盒中,且有水平泡等保证水平,正交性较好,而SCM的Z分量安装时是安装在一个垂直的坑中,而三分量是否严格正交没有经过检验,可能由于安装方法存在误差,造成GM4的Z分量差分结果与SCM相关性不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2002-2006年期间的36个强磁暴为研究对象,对CHAMP卫星加速度仪反演的实测大气密度进行经验正交分解,研究暴时热层大气密度的纬度分布特征,以及大气密度与ap指数、Dst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气密度的纬度分布与季节相关,夏季半球的密度大于冬季半球,春秋季节南北半球的大气密度几乎对称分布;春秋季节白天大气密度在低纬地区呈现出赤道密度异常结构,在中高纬地区密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夜间则呈现抛物线的形状,赤道附近密度值最小.大气密度的纬度分布特征在若干天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发生时间相近的磁暴事件,纬度分布曲线非常相似,并且暴前与暴时的纬度分布变化不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大气密度滞后ap指数2~6 h,相对Dst指数平均提前0~1 h,对磁暴的响应速度在日照区比在阴影区快,大气密度与ap指数、Dst指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空间电磁扰动频段主要集中在甚低频/超低频(VLF/ELF),这已经被众多学者研究结果所证实.特别是2004年6月法国DEMENTER卫星成功发射以来,地震电离层电磁异常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相对于来自空间的扰动,诸如磁暴,磁层亚暴,太阳风扰动以及地面闪电等引起的电离层电磁扰动,地震电离层异常为弱信号,怎样凸显地震电离层异常信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多重分形理论研究了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前山西地震带(简称山西带,下同)小震活动时间分布结构的变化特征,发现震前各D_q值均有降维异常出现,且D_(+q)(q>0,下同)的异常尤为突出,取不同层次的地震样本进行计算其异常形态基本一致,表明震前小震活动时间分布从无序向有序转变所显示的内在结构异常变化是真实可靠的,这对我们今后地震分析预报的研究或许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地震时,除物理方面问题外,对地震现象进行长期预报亦有重要意义。笔者对地球地震活动性与太阳活动性关系所作的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全球性特征∑E(一年内释放的地震能量总和)和 N(一年内灾难性地震的总数)所反映的地球总的地震活动性与太阳11年周期活动幕有关。同时还对1894~1976年太平洋东、西两岸海啸次数在太阳11年活动周期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所得的分布与(?)和(?)的分布是同一形态,这便从另一方面证明地球  相似文献   

17.
徐叶邦 《地震学报》1991,13(3):372-379
活动断裂带中地震时空分布的信息维 D1避免了容量维 D0的缺陷,考虑了每一地震事件对信息所作的贡献,从新的角度反映了地震分布时空结构特征.计算表明,炉霍大震前鲜水河断裂带地震分布时间结构信息维 D1=0.1051,这是该区大震活动的一个参考性判据.安宁河断裂带十七年现今地震分布时间结构信息维:北段,D1(tN)=0.1363;南段,D1(tS)=0.06710.地震空间分布信息维:北段,D1(KN)=1.053;南段,D1(Ks)=0.7758.南北两段分属信息维维数不同的两个自相似系统.南段地震活动自组织程度较高.这有助于强震重点监测区内主要危险段的判定地震时空分布 D1特征探索对于活断层研究以及地震预报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前的中源地震活动特征,与唐山地震前的特征进行比较,发现:3次大地震前曾发生6或7次h≥60 km的中源地震,且"大震前中源地震活跃的时间跨度T"约5年或5年多。这是大震前中源地震活动最主要的两个特征,包含了孕育大地震的一些重要信息。其他特征还有:中源地震的活动—平静交替、临近大地震前的地震平静、呈条带分布和(或)地震空区等特征,这与大震前壳内地震活动性的一些特征类似。  相似文献   

19.
地磁垂直分量Z日变幅逐日比及其与磁暴和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桂平  李鸿宇  张贵霞  潘颖 《地震》2018,38(1):139-146
地磁垂直分量Z日变幅逐日比是基于变化磁场在地球电导率的作用下会产生一个与变化磁场相反的感应磁场, 该感应磁场不仅包含了外空磁场的信息, 还包含了地下电导率的信息。 因此, 相对于地磁场其他成分来说Z分量更多地反应了地下活动的变化, 逐日比是利用前后两日地磁Z分量日变幅相比来提取该异常现象, 但磁暴可能会对逐日比异常判定产生影响。 我们取1984年至今江苏区域范围达到逐日比异常判定指标的29个事件结合磁暴以及该异常事件之后和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发现, 无磁暴时逐日比异常和预测范围内地震对应关系达到0.77, 有磁暴时逐日比异常和地震对应关系为0.25。 综合分析认为逐日比异常事件发生后, 若该日无磁暴或者Dst指数小于异常第二日, 那么该异常为地震前兆的可能性大概为0.8, 反之则该异常有可能是磁暴的影响而不是来自于地下活动的影响, 需结合其他前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该研究增强了逐日比异常判定地震地磁前兆信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探讨强烈磁暴对新沂地震台地电阻率测最的影响.根据磁暴效应,得出对地电阻率的影响,从而进行不同量级磁暴对江苏省新沂地震台地电阻率的影响分析.同时分析各测向产生的差异性及原因.由于新沂地震台地电阻率测量采用正反向双向供电,磁暴对地电阻率的影响量很小,其形态仍存在同步变化.如果采取减少每次测量的供电时间、供电次数,加大供电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