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地学报》2001,19(1):8-8
我国山区(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85%以上,耕地占53%,县(市)占71%,人口占55%,全国约70%的人口生计依赖山区的资源。我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90%以上的国境线位于山区。山区提供了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孕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由于山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近年来开发强度偏低,研究程度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断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较平原地区和大中城市相差几倍到几十倍。  相似文献   

2.
一 豫南丘陵山区地处我国东部亚热带北缘,是河南唯一湿润亚热带山区。它包括淮河以南、南阳盆地以东的桐柏、大别山地丘陵区的14个县(市)。总土地面积26077平方公里,占河南土地总面积的15.6%。区内丘陵山地面积1968.8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0.4%,岗地面积828.65万亩,占21.2%,平原面积951.09万亩,占24.3%,水面163.13万亩,占4.1%。本区是一个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丘陵山区,因而对土地环境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耕地沙化及防止技术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地沙化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耕地及风力、水力等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的北方地区, 南方丘陵山区也有分布, 总面积256.21万hm2。通过耕地沙化的原因分析, 提出必须综合应用林草、农业、水利措施, 才能有效地防止耕地沙化。  相似文献   

4.
广东山区开发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东山区包括粤北山区、粤东北山区、粤西山区和海南岛中南部山区,山区面积12.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9.8%。广东丘陵和山地面积11.33万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89.4%;平原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10.6%.按47个山区县统计,共有面积11.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3.7%。1983年山区人口达200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广东山区在本省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金堂县地处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交接带,地貌以丘陵为主,山丘坝皆有,幅员面积1156平方公里,总人口86.5万人,有农用地139.28万亩(耕地76.76万亩),建设用地19.52万亩,未利用地14.627万亩,耕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6.
摆茶大队位于长顺县南部,土地面积5.35平方公里,海拔1100—1440米,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15℃,≥10℃积温值4650℃,无霜期280天,年雨量1365毫米。该大队属亚热带山地,其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状况在我国南方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 在大队土地总面积中,有耕地1145亩,约占14%;林地1600亩,约占20%,其中用材林1307亩,占林地面积的82%;其他主要为荒山和草坡所占据。大队境内可以大致分为四个地貌类型,即河谷平坝、灰岩丘陵、砂页岩丘陵台地和砂页岩中山。它们的土地利用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附表)。  相似文献   

7.
我国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高原。在195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编著的《中国地貌区划》一书中,我国山区面积63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66.0%;我们所作的统计结果表明,这两个数字分别为649.0万平方公里与67.6%,  相似文献   

8.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中国丘陵山区耕地逐渐被边际化,耕地撂荒范围也迅速从劣质的坡耕地延展至优质的梯田,大规模梯田撂荒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和生态效应,科学评估中国山区梯田的撂荒程度及空间分布将有助于有效地应对耕地撂荒问题。本文通过全国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中国梯田的撂荒程度进行了调查,利用获取的中国329个县的560份村问卷测算了中国梯田撂荒规模,并进一步分析了梯田撂荒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全国梯田撂荒现象分布广泛,发生梯田撂荒的村庄占总调查村庄的比例为54%,撂荒面积占梯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9.79%;(2)梯田撂荒程度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南方丘陵山区较为严重,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最;(3)梯田撂荒的主要因素可归结为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梯田耕作机械化程度、灌溉条件、耕作交通条件等。减缓梯田撂荒,应因区精准施策,提高梯田区机械化水平等措施具有普适性,针对质量较差的梯田,可有序“退耕”,对于质量较好的梯田,可采用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流转与规模经营等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的现状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区工业开发水平以南方丘陵山区为高,以华北山区、东北山区居中,以西北山区和西南山区为低。从工业开发潜力论及则以华北山区为大,东北山区和西北山区居中,西南山区和南方丘陵山区为小。中国山区工业开发的重点应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推进,以南带北、以东促西,切不可均衡发展要有必要的政策与经济倾斜,首先应向中国西南高山倾斜,这一点至关重要工业开发水平的提高,必须有高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做基础,加强山区文化教  相似文献   

10.
丘陵山区特别是比较闭塞的丘陵山区,由于长期的人口自然增殖,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不相适应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如不及时采取治理对策,必将给山区国土整治带来恶果。本文就鄂东北丘陵山区土地质量下降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 鄂东北丘陵山区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地的南麓。包括湖北省武汉市的新洲县,黄岗地区的罗田、英山、红安、黄岗、浠水、蕲春、广济、黄梅县和麻城市。总土地面积18871.98km~2,占湖北省总土地面积的10.15%。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衡量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P-S-R模式指标体系基础上,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软件,利用ESDA等方法,对江西省各地貌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针对各地貌区制约耕地集约利用因素,分别提出了今后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结果表明:两时段基于综合度的Global Moran’s I分别为0.16和0.30,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呈空间正相关,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地域上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与区域差异性,且有不断加强趋势。总体上平原区的集约水平高于丘陵与山区的,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相对较高;各研究实体Local Moran’s I及Grid图,反映了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局域空间上的均质性,即水平高、低区域各自集聚;LISA显著集聚四种类型中,正空间自相关的"H-H"、"L-L"占主体部分,时段Ⅰ二者约占总数的73.33%,时段Ⅱ则提高到80.95%。其中,"H-H"关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区、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而赣东北、西北及南部的丘陵山区则表现出明显的"L-L"关联特征;平原、丘陵、山区三大地貌区影响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各异。  相似文献   

12.
鄂西山区土地整理中新增耕地质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理目前已成为我国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措施。新增耕地则是土地整理的核心之一。然而笔者近两年通过参加土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发现,由于受资金,地形地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丘陵山区的土地整理项目中新增耕地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文以鄂西山区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域新增耕地质量实地调查和思考,得出了山区土地整理中新增耕地质量低下的原因,并就如何保证新增耕地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南方红壤丘陵典型案例区吉泰盆地为例,运用RS和GIS技术,在对典型时段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和状态指数等模型,计算了1995-2006年吉泰盆地土地利用变化数量特征,揭示了南方红壤丘陵地区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1995-2006年吉泰盆地土地利用结构基本稳定,林地和耕地是该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②11年来吉泰盆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缓慢增长,水域增幅较多,其他地类面积有所下降,草地减幅最大;③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水域,以及草地转化为林地是吉泰盆地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模式,三种类型的转化面积依次为2887.91 hm2、2821.19 hm2和2326.97 hm2。从空间分布上看林地转为耕地模式分布最为广泛,耕地转化为水域分布较松散,草地转林地主要分布在吉泰盆地的北部地区;④动态度和状态指数研究发现,吉泰盆地未利用地的年变化率绝对值最大,林地年变化率最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水域和建设用地规模呈增大的趋势,其余地类呈不同程度减少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程炯  陈维高 《福建地理》2000,15(4):10-13
基于马坪镇的基本情况和耕地利用现状,桉丘陵山区人均半亩(333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和建设标准,对马坪镇高标准基本农田总体建设规模和不同工程设施建设及其资金做了初步估计,并提出了相应的筹资和管理措施,以期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泰和县地处吉泰盆地中南部,在地形上属罗霄山脉向东北延伸的余脉和武夷山脉向西北斜落的山麓交汇地带。境内呈现自东西两侧向中部逐级下降的不对称盆地形势,因此,山区分布在该县的东南部和西部,面积为106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0%。山区以低山、丘陵为主,没有高大的山体。地貌类型组合呈山地-丘陵-谷地相间的格局,三者面积之比为40∶53∶7。山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夏秋时节地区性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条件好。山区的土壤受岩性和地貌控  相似文献   

16.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境内山岭蜿蜒,丘陵起伏,基本上是个山区省份。全省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占3.2%,500—1000米的低山占32.9%,200—500米的丘陵占51.4%,200米以下的平原占12.5%。山地丘陵共占土地总面积87.5%,其中绝大部分是低山丘陵。 本省地处亚热带,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从北到南为17—21℃,最冷月平均气温5—12℃,≥10℃积温值4500—7500℃,无霜期250—320天。水资源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00—2000毫米。由于地形影响,气候的垂直变化比较明显。山区气候潮湿,年平均相对湿度78—82%。  相似文献   

17.
山区气候分析和县级气候区划是目前农业生产上对气候学提出的两个新课题。我国是个多山国家,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目前,平原多已开垦,复种指数较高,只有广大山地丘陵地尚有开发余地,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地的发展潜力很大。我国是10亿人口的大国,每人平均占有耕地较少,利用山区发展林、牧业和多种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解决山区气候调查和分析问题迫在眉睫。县级气候区划是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广大山区农民仍较贫困,扩大再生产能力低,已构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据统计,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西部山区低40%);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  相似文献   

19.
红壤丘陵区农业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壤丘陵区具有优越的生物气候条件,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河谷资源开发模式,限制了丘陵山区区特圾农业自然资源全面有效地开发,恶化了生态环境。因此,该地区农业的邮路不能仅立是河谷耕地,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占总面积70%以上的低山丘陵坡地上,实行一丘多用,立体布局,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实现红壤丘陵区农业资源开发的持续 。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耕地功能空间差异及其演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雪  谈明洪 《地理研究》2014,33(6):1106-1118
城市化对耕地及其功能具有深刻影响,这在大都市郊区尤为明显。立足北京市,构建耕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标准化法处理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加权求和法得出功能值。研究表明:① 在北京各区县,2004-2011 年间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生态、文化和社会功能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表现为生产和社会功能远郊平原区高于远郊山区和近郊区,生态功能远郊平原区高于远郊山区,文化功能近郊区高于远郊区。② 北京远郊平原区的粮食、蔬菜和瓜类生产功能均较强,但农业污染较严重。受距市中心距离影响,近郊区耕地文化功能需求量较大,远郊区供给量较大。③ 2004-2011 年间绝大部分区县单位面积耕地的总功能增强,受地形和市中心经济辐射影响,远郊平原区高于远郊山区和近郊区。④ 根据耕地总功能组成比重,把北京市耕地分为四种类型:生产型(远郊平原区)、生态型(近郊区)、文化型(丰台区和门头沟区)与社会型(远郊山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