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田友萍  何复胜 《地理科学》2000,20(5):456-461
在众多风景旅游资源中,石灰华景观以其独特壮丽的形态为世人所瞩目,并引发出一系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本文通过对四川九寨沟和贵州黄果树等旅游地区的石灰华景观进行考察和研究,认为,石灰华景观的形态建成过程主要是受生物、地形和水文的共同控制。其中,生物的控制作用处于十分重要或中心地位,生物(蓝藻、绿藻等低等生物)通过与沉积物颗粒紧密结合形成的藻席的成层加积和侧向延伸生长,与地形、水文等因素一起共同引导和控制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川西北自然风景旅游区也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黄龙、九寨等以钙华景观为主要特征的风景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人前往。与此同时,对于钙华景观的形成与发育过程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地学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戴亚南  刘再华 《热带地理》2003,23(4):324-328
介绍了贵州小七孔景区的地质构造、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条件,结合野外监测和室内水化学分析结果,阐述了响水河钙华形成的水化学时空变化,发现钙华沉积主要发生于气温较高,日照强烈的白天.并利用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推断该景区内河成钙华主要是起源于生物成因产生的CO2溶解石灰岩而后在河流下游产生方解石沉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生态旅游是不同于大众化旅游的一种保护环境的持续发展模式。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旅游的新视角去认识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类型。在生态旅游资源构成中,生态环境不再只作为旅游资源的背景,甚至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吸引因素。本文通过对构成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生态旅游环境资源进行分析界定,尝试性地提出了景观和环境并重的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思想,初步创立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环境分类方案;探索性地采用AHP方法构建了生态旅游景观资源与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相结合的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了660个洞积物和140个泉水石灰华的年代数据,其中许多尚未发表。这些数据可以画成柱状图和35万年以来的误差加权频率曲线。这些图式清楚地表示出洞积物和石灰华的生长期和休止期。洞积物生长最迅速的时期在距今13万年—9万年之间和5万年以来。年代超过15万年的,则由于缺乏充分的数据以及所掌握数据的不甚确切而至今尚未搞清。  相似文献   

6.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中法关系源远流长,这为发展法国旅华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研究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梳理,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时间角度、旅游者行为角度、空间角度对法国旅华市场进行了相应的特征分析。得出结论:两国关系直接影响到法国旅华游客的数量,中国旅游业对于法国游客不同需求的满足是发展法国旅华市场的重要推动力。最后从旅游宣传推广、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等方面提出了市场拓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黑龙江省湿地资源和湿地旅游资源的调查,阐述了湿地和湿地旅游资源的概况及其分布;分析了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文化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总结了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旅游城市之间的入境旅游流关系角度,通过绘制旅华美国旅游流分布图,构建旅华美国旅游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旅华美国旅游流的流向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旅华美国游客主要从北京和上海出入境中国;旅华美国旅游流分布范围较广,以长三角地区最为密集,其中有11个节点城市、4个城市对和5条旅游线路最受游客青睐;旅华美国旅游流网络为“核心-边缘”结构,网络密度低,其中核心节点11个,边缘节点44个;核心节点在网络中承担着扩散中心、集聚中心和中转中心等不同的角色功能,并对边缘节点具有控制作用;网络中存在10个派系,各派系成员个数均较少,口岸节点在派系中多次出现.  相似文献   

9.
一、地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地方的旅游资源都是特定地学环境的产物,都与地学(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有密切的联系,这就引伸出有关地学旅游资源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无公认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地学旅游资源是指适应于旅游业的、具有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增长知识及观赏功能的地质、地貌、气候、动植物景观。根据其成因和功能的不同,一般把地学旅游资源分为二大类:一是专业性较强的地质、地貌、生物等专项研究考察的旅游资源,如典型地层剖面、古生物景观、…  相似文献   

10.
绿洲化是干旱区人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荒漠向绿洲转变的过程。中国绿洲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20 000km2扩展到2000年的86 000km2,扩大了3.3倍。绿洲化过程不仅伴随着景观格局的变化,而且会引发土壤、生物、气象和水文等要素的变化。分析了近2 000a来中国干旱区绿洲的演变过程,评述了绿洲化过程中景观变化、其对绿洲稳定性的影响及绿洲化过程中土壤要素、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绿洲化过程研究框架的建立、绿洲化过程中关键因素变化及绿洲化关键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11.
1.IntroductionResearchonbiokarststretchfromnineteenthcentury,yetonlyrecently,moreefficientandsystematicresearchhasbeenputforwardwiththeappearanceofrelatedspecialterminologyanddetailedreviews[3,11,30,3638],anditseemsthatthereisstilllackofbiokarstinalpineenviro…  相似文献   

12.
在对乌蒙山区社会经济、扶贫现状、自然环境及区域地质背景和岩溶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系统探讨了其岩溶景观的类型、发育和分布特征,然后从资源潜力、开发适宜性、区位特性、开发条件、市场潜力等方面探讨和分析其岩溶景观旅游扶贫潜力的大小及其与岩溶特征间的关系,认为:1)乌蒙山区拥有118处不同级别优势(78处省级、32处国家级、8处世界级)的岩溶景观单体或景观区,是全球高原岩溶景观的典型集中发育区和杰出范例,形成并表现出明显的类型、区域优势和特色;2)总体上,随着岩溶景观分布密度的依次降低,以及可溶性特征的减弱和景观区级别的降低,贵州、云南、四川三大岩溶片区以及各县域岩溶区、各类岩溶景观单体或景观区资源的优势性、聚集性、规模性及知名性依次降低,旅游扶贫潜力依次下降;3)观光体验和休闲度假,是乌蒙山区各岩溶区最适宜,且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的旅游产品;4)乌蒙山区的区位特性、开发条件和市场潜力等则明显逊色于其他相似的岩溶地区。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光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科学旅游、文化旅游、探险科考等5种乌蒙山区岩溶旅游扶贫模式,并从政府、基础设施、区域旅游发展、区域协作、发展理念等方面探讨了岩溶旅游扶贫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Four types of tufa occur along creeks draining the Oscar Range in the Kimberley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 stream-bed tufa, tufa dams, stream-bed tufa waterfalls, and rimstone pools. Well-developed tufa dam and waterfall formations occur at significant breaks of slope within the channel long profile. This suggests that disruption of the hydraulic flow regime and increased turbulence at these points has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of tufa deposits. However, the best-developed stream-bed tufa deposits are located immediately upstream of dam and waterfall formation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vaporation of water ponded behind these flow obstructions may lead to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dry season. The presence of plant and cyanobacterial communities on,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 into, the best-developed tufa formations indicates that biological activity may have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determining both the rate of tufa deposition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resulting accumulations.  相似文献   

14.
在对都安地下河公园区域地质背景及喀斯特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都安喀斯特及地苏地下河系、都安天窗群、峰丛峰林等典型喀斯特景观的形成演化过程,认为都安喀斯特正处于地下和地表喀斯特彼此制约,却又相互协调、同步共生的特殊发育时期;揭示了古近纪以来,暂时性地表流水、地表河等各种地表流水与地下河间,历经独立、袭夺、改道、相连等阶段,对应地下与地表喀斯特间,由地表地下各向分散独立成景→地表地下各向单一网络式成景→地表地下统一网络式成景,并逐渐形成彼此对应喀斯特景观的演化序列和过程。其中,地表喀斯特作用,由强→弱,由主角→配角,并从西北侧至东南侧逐渐演化、分异,形成高峰丛深洼地→中峰丛洼地→低峰丛洼地→高峰林谷地→低峰林谷地5种不同且依次过渡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作用,则由弱→强,配角→主角,逐渐形成庞大、复杂的地下河喀斯特地貌——地苏地下河系;地下与地表间,由彼此独立→整体相互制约、协同共生,并形成由500多个天窗组成的天窗群。因此,公园既是全球展现地下河喀斯特景观美景的杰出代表地之一,又是全球地下河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杰出范例,还是展示地下与地表喀斯间彼此制约,却又协同共生发育的典型参照地。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3年小江流域的TM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再根据流域地质分布和地貌发育情况,将流域地貌类型划分为岩溶地貌和非岩溶地貌两个一级类型景观,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貌发育程度结合高程情况,将岩溶区又划分为6个岩溶景观,非岩溶地貌分为两个二级类型景观。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并通过Fragstats 3.3软件在流域尺度上计算了一些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岩溶区的景观生态特征总体上体现了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地表水资源溃乏,土层薄、土壤资源零星分布且易流失,造成未利用地面积大,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程度低的特点。非岩溶区景观生态由于耕地和林地占绝对优势,石漠化面积少,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低,景观的异质性较低,结构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16.
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西南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富集带,岩溶遗迹景观种类多、规模宏大、特色鲜明。园区内的岩溶洞穴、天生桥、天坑和天窗等4类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与国内外同类景观对比,洞穴通道规模世界最大、巨型洞穴厅堂数量多、密度大;形态巨大、景观奇特的地下河三门海天窗、以高大石笋为代表的洞穴沉积物世界罕见,世界上最大的洞内天生桥,均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均在同类地质遗迹中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南喀斯特旅游景观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喀斯特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又以贵州高原、滇东高原和四川盆地南部和广西最具有代表性。根据区划理论的自然条件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区域共轭性与景观整体性原则、综合主导性与简洁实用性原则,将西南喀斯特旅游景观划分为由滇东-东南高原山地喀斯特景观区、黔南-桂西北斜坡山地喀斯特景观区、黔中北高原山地喀斯特景观区、桂中盆地喀斯特景观区、渝东中山峡谷喀斯特景观区等5个喀斯特景观区,次一级的多个景观亚区、景观群、景观点构成的景观体系,并对各景观区组合特征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8.
《Geomorphology》2006,73(1-2):78-100
Spring-fed streams that deposit tufa (ambient temperature freshwater calcium carbonate deposits) in the tropics of northern Australia are influenced strongly by perennially warm water temperatures, high evaporation rates, and monsoon driven high-magnitude flood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nvironmental model that will aid interpretation of fossil fluvial tufas throughout monsoonal Australia. In the Barkly karst, northern Australia, tufas form in dam, cascade and pool/waterhole geomorphic environments. Each environment is represented in the morphostratigraphical record by a specific combination of tufa geomorphic units and facies associations. A diverse array of tufa facies is present, including microphytic, larval, calcite raft, macrophytic and allochthonous types.Preservation of particular Barkly karst tufa facies is thought to reflect the strength of monsoonal floods. A strong monsoon is represented by an abundance of flood indicators such as the allochthonous phytoclastic, lithoclastic and intraclastic tufa facies. Conversely, evidence of weak monsoons or a prolonged absence of floods may include oncoids, calcite rafts and thick accumulations of fine carbonate sediments. The history of the Australian monsoon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However, fossil tufa deposits, which record terrestrial climate information, have been preserved throughout northern Australia and hold great potential for reconstructing the region's climate history. Fossil tufa sequences at two Barkly karst sites have been interpreted using the new model. It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Barkly karst fossil tufas as well as those in similar environments elsewhere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通过分析中国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把我国丹霞地貌划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大集中分布区。主要研究了三大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的景观异质性。东南区 (包括浙、闽、赣、粤、湘、桂等省区) 多发育临溪丹霞峰林、丹霞赤壁、一线天、天生桥等景观;西南区 (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 以赤壁与急流瀑布相伴为主要景观特色;西北区 (包括陇山周围、河湟谷地) 则呈现出特有的干旱区丹霞地貌景观,区内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如小气候及流水作用,黄土盖层成分及其存在与否的差异性,区内景观异质性显著。从三区的构造运动上升速度、降水强度、植被等生物作用、河川过程以及黄土作用等地质地理、气候条件、生物、理化等内外动力作用,分析了形成这种景观差异性的原因、形成机理和过程。  相似文献   

20.
孔翔  卓方勇 《地理科学》2017,37(1):110-117
以对黄山市徽州区呈坎古村居民和游客的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为基础,综合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文化景观在地方集体记忆建构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无论居民或游客,都对呈坎古村的宗族文化和风水文化形成了集体记忆,而罗东舒祠和水口园林等文化景观则在建构地方集体记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与景观接触的方式不同,居民比游客更重视景观的真实性,相对排斥重建和新建的景观,也较少受到导游词的影响;而游客则对景观的真实性不敏感,文化景观和导游解说都可能影响游客的地方记忆。因此,为更好引导对古村落的集体记忆的建构,不仅要重视保护传统文化景观,更要在景观重建或新建过程中尊重居民的建议,争取在居民的传统意识和游客的旅游想象中实现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