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四川省南充市1989—2018年气象观测资料和水稻单产数据,分析5月上旬至8月下旬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与水稻单产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基于气象因子的水稻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5月下旬降水量、6月中旬平均气温、7月下旬日照时数、8月下旬日照时数和降水量与气象产量显著相关,建立南充水稻产量预报模型,回代检验准确度平均达95.4%,预报准确度达91.2%,2019年模型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气象》1975,(6)
我们大队水稻病虫害每年不同。据观察1972年是白叶枯病(7月上旬开始发生),1973年主要是稻瘟病和稻飞虱(7月下旬发生),1974年主要是稻纹枯病和二化螟(6月上中旬和7月上旬)。为什么每年发生的病虫不同呢?我们对此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业务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何永坤  阳园燕  罗孳孳 《气象》2008,34(12):110-113
从稻瘟病发生机理出发,通过筛选满足稻瘟病病菌侵入寄主的气象因子条件,即水稻稻瘟病的促病气象指标:日平均气温20~30℃,日最低气温<20℃,空气相对湿度≥90%,日照时数≤1h,日降水量≥1mm,建立了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促病指数Z,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稻瘟病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等级指标,通过1984-2006年历史回代检验,准确率为74%~78%.2007年实际业务服务应用,服务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南宁市稻飞虱发生发展严重程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方法]用SPSS统计软件通过对1987~2009年武鸣灯下虫量与气象因子资料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模,并利用模式建立了各旬稻飞虱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指标.[结果]通过拟合、预报精度检验,最终得到6个旬灯下虫量模式,利用模式建立了3月上旬、3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8月下旬、9月下旬的稻飞虱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指标.[结论]为稻飞虱的统防统治以及南宁市水稻增产稳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汉中4月的平均气温、平均气温≥10.0oC的保证率,7月10日—8月20日的逐日降雨频率,7—8月连续两天以上降雨频率,7—9月的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分析,确定汉中水稻的最佳抽穗扬花期为7月下旬,其次是8月上旬;汉中盆地晚熟组合应在4月10日前,中熟组合应在4月20日前播种育秧才能获得水稻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柴达木地区16a的气象资料和1a枸杞虫害观测资料,得到虫害不同时期的气象指标,并对2015年枸杞虫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旬平均温度达到4~6℃之间时,虫卵开始孵化,6—9月的旬平均温度≥15℃、平均相对湿度≥33%时,虫害繁殖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密度增大;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平均气温≤5.0℃,虫害进入越冬期。2015年虫害发生程度较重主要是4—5月份平均气温偏高,6月份相对湿度偏大所致。  相似文献   

7.
银川枸杞炭疽病发生的气象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宁夏枸杞炭疽病发生机理及发生气象条件, 2004年, 在实验室接种并置于人工气候箱内研究了枸杞叶、花、青果、红果侵染的环境气象条件和指标。2004—2005年, 在枸杞大田接种并人工设置不同降水量和降水持续时间, 诱发出不同程度的炭疽病, 研究了其发生与流行的气象条件和基于常规气象资料的农业气象指标。根据宁夏主要产区1971—2000年多年气象资料, 反演了各地历年各级病害的发生程度和发生时间。结果表明:宁夏每年都有适合发生不同程度枸杞炭疽病的气象条件, 主要发生时段出现在7月上旬至9月上旬, 7月下旬至8月底70%的年份出现了适合炭疽病发生的气象条件, 夏果最后3批果的采收期往往容易产生炭疽病。6月老眼果采收期, 此时气象条件不利于病菌发展。8月中、下旬的炭疽病发病率高。秋果产量低而不稳的最主要原因可能不仅是秋季热量不足, 更重要的可能是炭疽病造成的落花、落蕾使秋果形成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8.
根据1961~2013年鲁西南干热风资料与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干热风发生次数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筛选影响干热风最优势相关气象因子,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建立5月中、下旬及6月上旬干热风发生日数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近53 a,干热风发生日数呈逐年递减趋势,干热风发生日数与前期湿度、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前期日照时数、气温呈正相关,而与降水呈负相关。建立的干热风发生日数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历史回代及对2011~2013年试报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9.
杨伯春  曹纪平 《气象》1986,12(12):14-14
我县中晚稻以穗颈稻瘟病的危害最大,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例如1980年沿江及苏南穗颈稻瘟病大发生,仅镇江地区受害面积达70.6万亩,其中3.4万亩失收,可见其危害之剧。 1.中稻和单季晚稻穗颈稻瘟病发生的气象条件 当田间气温20—30℃,相对湿度≥90%,且稻株体保持一层水膜达6—8小时,穗颈稻瘟病就容易发生;当气温为24—28℃ 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则易流行。我们统计了70年代以来的资料发现,“凉夏”是中晚稻穗颈稻瘟病发生的关键性因素。凉夏的主要特征是8月份低温、阴雨、寡照。其中8月下旬的气温和8月中下旬的降水量,对中晚稻穗颈稻瘟病起显著作用,病穗率与这两个因子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7592和0.5514,复相关系数高达  相似文献   

10.
线辣椒产量与气象因素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凤翔县1984—2000年的线辣椒产量与气象因素进行关联分析,得出主要影响因素为7月中、下旬平均气温、7月下旬降水量,关联度分别为0.8510、0.8537、0.7719,7—8月最高气温≥35oC的日数关联度为0.7500,4月中旬平均气温度为0.7642,8月下旬—9月上旬平均气温关联度为0.7448。建立了线辣椒产量预报模型,预报准确率平均为89%。  相似文献   

11.
卢璐  杨静 《贵州气象》2009,33(3):9-12
利用贵州省1998—2007年5—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贵州夏季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基本特点。贵州大暴雨站次年际变化呈波浪型起伏变化,与大暴雨天数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大暴雨主要出现在6—7月,共出现200站次,占总站次的83%,6月上旬-7月下旬是大暴雨发生的集中期,其中6月下旬和7月上旬最为集中,出现96站次,占总次数的40%;大暴雨的地域分布受地形的影响显著,总体分布不均,位于苗岭东西两段、大娄山和武陵山的东南坡的迎风坡是贵州省的大暴雨中心;大范围大暴雨发生较少,主要在6月下旬和7月中上旬;以单日大暴雨为主,连续性大暴雨以2d居多。  相似文献   

12.
红心猕猴桃是贵州西部主要特色作物,随着其种植面积的扩大,红心猕猴桃溃疡病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制约红心猕猴桃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贵州西部红心猕猴桃主要种植区连续6a的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气象因子与红心猕猴桃溃疡病发生的关系,选取相关性较好的气象因子作为红心猕猴桃溃疡病发生的预报因子,并结合红心猕猴桃溃疡病监测资料,研究建立了红心猕猴桃溃疡病气象预报模型。研究得出:当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上旬连续5d及以上日平均温度≤2℃、日最低温度≤-2℃、日平均相对湿度≥75%时,预测3月上旬为溃疡病始发,预测准确率为50%;当1月中旬至下旬连续5d及以上日平均温度≤2℃、日最低温度≤-2℃、日平均相对湿度≥75%时,预测3月中旬为溃疡病始发,预测准确率为100%;当2月上旬至中旬连续5d及以上日平均温度≤2℃、日最低温度≤-2℃、日平均相对湿度≥75%时,预测3月下旬为溃疡病始发,预测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13.
棉花“三桃”蕾铃脱落的气象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关中棉区蒲城县棉花“三桃”调查资料 ,对“三桃”不同时期的蕾铃脱落状况与各分时段的气象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建立了回归方程 ,得到造成棉花“三桃”蕾铃脱落的主导气象因子。伏前桃蕾铃脱落的气象因子为 :6月下旬日降水量≥ 0 1mm的降雨天数及旬平均气温 ;伏桃蕾铃脱落的气象因子是 :伏桃时期日极端最高气温≥ 3 8℃日数及日降水量≥ 2 0 0mm天数 ;秋桃蕾铃脱落的气象因子是 :伏桃时期日极端最低气温≤ 1 8℃的天数及日降雨量≥ 2 0 0mm天数。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郑州市1998—2009年的麦蚜发生情况、气象观测资料为依据, 结合麦蚜自身生物学特性,分析了郑州地区麦蚜发生特点和规律及其与光、温、水等环境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相关系数法进行因子普查,筛选出影响郑州市麦蚜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地面气象因子为1月上旬平均气温、2月上旬降水量、5月下旬日照时数和5月温雨系数。据此,利用当年上述地面气象因子预报值,建立了年度预报模型。模型历史拟合准确率为95.0%,对2010和2011年郑州市麦蚜发生程度的预报精度分别为92.2%和90.0%。  相似文献   

15.
甘肃三种特色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与适生种植区划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田间试验,调研考察,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黄花菜、百合、啤酒大麦等特色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确定了3种特色作物的气候生态区划综合指标体系。即:黄花菜取4—8月上旬≥0℃积温、降水量、6—7月日照时数作主导指标及产量作辅助指标;百合选取年≥0℃积温、无霜冻期和花期至鳞茎膨大期(6月中旬至8月上旬)降水量作主导指标,平均产量作辅助指标;啤酒大麦选取年≥0℃积温、幼穗分化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灌桨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平均气温作主导指标,以及产量和品质作辅助指标。对3种特色作物分别进行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可种植和不宜种植共5级气候生态适生种植的区划,并提出提高气候生态资源利用途径,为种植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0—2017年韶关烟叶产量和相应时段烟叶大田期气象要素,分析了韶关烟叶种植区的气候特征,找到了影响气象产量的关键性因子,并对烟叶生长的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烟叶种植,3—4月需要防范低温冷害天气,6—7月需注意高温天气和及时排水防涝;5月中旬夜间降水、7月上旬气温与烟叶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4月中至下旬最低气温、5月中旬日照、6月上至中旬最高气温、7月上至中旬白天降水与烟叶气象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冰雹对烟叶的灾害影响最大,可增加人工防雹投入。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茶叶产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基于青岛市崂山区1994—2015年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空气相对湿度及茶叶产量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筛选影响崂山茶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利用通径分析评价各因子的影响。利用1994—2013年产量资料与气象资料建立多元回归模型,2014—2015年做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当5—7月中旬降水量偏多(少),5月中旬—6月上旬平均气温偏高(低),但是该时段最高气温偏低(高),而9月平均气温偏高(低),7—8月平均最高气温偏低(高)时,有(不)利于崂山茶叶的生长和提高茶叶气象产量。同时分析表明:当12月—下年2月日最低气温低于-10℃日数偏少(多),7月日照时数偏少(多),也有(不)利于崂山茶叶气象产量的增加。表明崂山茶叶生长季节适宜于雨量偏多、平均温度偏高,温度变化趋势平稳,极端高(低)温少的气象条件。利用这些关键气象因子建立的影响茶叶气象产量回归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崂山茶叶产量,研究结果为开展崂山茶叶产量评估与气象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使用黑龙江省林业生态监测站网的可燃物数据,分析了大小兴安岭林下可燃物含水量,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林下地被物含水量最低值出现在5月上旬,小兴安岭在5月中旬。0—10 cm地层含水量大兴安岭7月上旬最低,小兴安岭6月上旬最低。10—20 cm和20—30 cm地层含水量4月中下旬较高, 5月下旬-6月上旬和8月下旬-9月下旬较低。腐蚀层含水量5月和8月中旬最低。腐蚀层含水量最高,其次是地被物,地下各层越深含水量越低。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小麦病虫害气象预测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1988-2005年河南省小麦病虫害总发生面积,结合对应年旬气象资料、温雨系数,采用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关键旬光温水气象因子和温雨系数的相关系数,确定关键气象因子.根据关键气象因子和温雨系数的参与时间,建立了长期、中期和短期共8个预报模型.经过历史资料的回代检验,发现9月上旬和10月中旬两个模型预测面积准确度在80%以上的历史符合率占72%和78%;12月上旬、2月下旬、4月下旬和5月上旬,模型预测面积准确度在80%以上的历史符合率均在89%以上.对等级进行预测时发现历史完全符合率在70%左右,但总体趋势较好,其预报等级与实际等级差的绝对值最多为1,未发生偏轻预报为偏重或偏重预报为偏轻的现象.本模型能根据最新气象数据的参与时效,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进行滚动预报,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利用信阳市1971~2000年的水稻产量资料和相对应时期的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光、热、水资源充沛且匹配较为合理,能够满足一季稻对气象条件的需求。通过对9月下旬水稻生育关键期内的关键气象因子丰、平、歉年点聚分析发现:8月中旬至9月上旬降水量<180 mm为丰年,180~200 mm为平年,>200 mm为歉年;日照时数>180 h为丰年,<160 h为歉年,160~180 h为平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平均气温>18.5℃为丰年,<17.5℃为歉年,17.5~18.5℃为平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