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地震观测资料的价值和利用率,台站应标注出记录清楚的地震震相.但识别地震震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能够给工作人员在人机交互标注地震震相时提供参考和提示,研制出地震后续震相自动生成软件.此软件只要指定震相走时表文件目录和需处理的震相文件,即可实现后续震相的自动添加.软件目前在红山地震台运行正常,日常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蔡杏辉 《华南地震》2011,31(2):54-60
震相识别与分析是地震编目与速报的基础,对福建台网记录的近震进行了分析,用地震实例说明了不同距离、不同类型的地震震相特征,同时讨论了福建台网影响地震速报质量的有关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六安地区BBVS-60与KS-2000地震计系统记录台基噪声功率谱密度计算,和正弦标定数据处理,尤其通过对仪器系统记录地震震相分析,比较两种类型宽频带地震计系统的性能差异,为台站地震记录震相分析与仪器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数例典型地震记录到的PDIF震相总结美洲沿岸近海地震在嘉峪关台的记录特征,分析说明PDIF震相的出现规律及特征。运用笔者多年来工作中积累的震相分析经验,可更好地指导观测人员对极远震震相的分析工作,以便加强分析队伍的分析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台资料对比震相识别方法,采用台网中心对地震较精确的定位结果,对南北地震带强化观测台网中心所记录到的地方震、近震、远震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不同构造区域介质的差异性,地震波传播路径不同,导致各地区所记录到的地震震相特征不同。通过对不同区域地震震相特征的进一步对比分析,找出各区域震相特征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为以后台网中对震相识别和精确定位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辽宁数字地震台网地震参数自动处理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记录的地震.P波和S波震相的振幅、周期、偏振等多种特征进行分析,利用这些特征进行地震震相自动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动定位。本文主要介绍了地震事件的自动判别、地震震相自动识别、地震的自动定位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上一讲内,介绍了地震震相的物理基础,即地震波在复杂的地球介质中的传播理论。从而知道,介质结构的复杂性是造成地震震相多样性的重要原因。震相是地震波在地震记录图上的一种反映。在这一讲,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不同类型的波,在地震图上的特征。根据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需要,我们将分别就地壳、地幔、地核有关的震相、面波震相,其中包括天然地震、人工地震震相、深震和浅震震相等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对太原基准地震台近几年 76 3地震仪的记录资料 ,进行了多次筛选和分析研究 ,对太原台76 3地震震相记录特征和震相出现的规律做了定性的描述 ,得出适合于太原台地震分析的基本方法 ,指出了今后应加以改进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选取德令哈地震台2007-2017年数字地震记录,对于国内外不同方位、不同震中距、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典型中强地震,使用广东省地震局研发的单台分析处理软件MSDP,从地质构造、波列特征、P波初动、S波与P波震相到时差、主要震相、最大振幅、震中距等方面,分析所选取地震震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区域的介质差异性及震源深度、地震波传播路径的不同,导致德令哈地震台记录的各地区地震震相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几个典型震例,详细分析了震中距在145°至160°之间,核震相PKP的3个分支(PKPab、PKPbc、PKPdf)在数字化仪上的记录特征。指出中国地震台网在记录发生在南美洲的极远震时,能清楚地记录到PKP震相的3个分支,同时分析了这些震相在数字化地震仪上的记录特征,为今后台站人员在极远震震相的分析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进而指出,分析PKP震相的3个分支,将有助于提高台站震相分析的精度,也将有助于整个中国地震台网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蒙城野外站FSS-3M、FBS-3A、BBVS-60、BBVS120与JCZ-1T 5套地震计系统记录台基噪声功率谱密度计算,并通过对仪器系统记录的典型地震震相分析,比较几种不同频带地震计系统的性能差异及记录地震事件的优越性,为野外站地震记录震相分析、仪器维护、地震速报等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甘肃岷县2013年7月3个M>4.0地震震相的细致分析,认为在震中距大于250km时四川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较为清晰的sPn震相。采用sPn和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分别对岷县3个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了重新计算,得到了较为精确的地震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13.
对佛子岭地震台50km范围内1980-2008年13000余条弱震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3级以上(为本地区相对较大)的地震震前PG波都有初动符号优势分布的特点。根据本台弱震记录是否出现初动符号优势分布,对判别本地区未来可能发生较大的地震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台湾强震的预警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收集了福建测震台网记录的台湾5.0级以上强震,通过分析震相特征,研究震相的走时规律,进而确定走时模型,采用两步法拟合得出台湾地震震相走时方程,扣除处理用时与网络延时,实现了福建地区对我国台湾地震的预警时间的准确估计,并已被福建省地震预警系统正式采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测定震源深度,大部分是用pP、sP或sS等深震震相,也有时用核面反射波PcS、ScP、ScS等震相,但很少用球核穿透波SKS。当然在深震震相比较清楚,初动尖锐的情况下,所测定的h是比较可靠的,但有一些地震记录深震震相极弱或根本记录不到时,就很有必要去寻求其它震相来测定震源深度。下面,讨论一下SKS震相的传播路径与记录特征;SKS—P与S—P求震源深度曲线的汇制和实际测量精度;识别SKS震相的重要性和今后这项工作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朱莉娅  缑兰兰 《内陆地震》2001,15(3):268-274
引言因为地震震源位置是由多个单台记录的地震震相数据经过作图或计算而确定的 ,所以定位结果与各个单台分析震相的水平有关的。编辑地震目录时 ,工作人员通常首选近台震相和记录清晰的震相作为参考数据。但在有些特殊地质背景条件下 ,近台记录的地震波形 PG、SG震相会受一定的影响并发生畸变[1 ] ,从而给震相识别带来一定的困难 ,致使各个单台分析报出的基础数据差异很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经过多台对比分析来确定震相参数。如 1 998年 8月2 2日 1 0时 50分拜城与阿克苏之间发生的地震 ,各台给出的发震时刻差别较大。拜城与阿克苏两台…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吉林汪清Ms7.0深源地震速报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9年 4月 8日 2 1时 10分 35秒 (北京时间 )在吉林省汪清县 (震中位于北纬 4 3 4° ,东经 130 3°)发生了Ms7 0级地震。此次地震是自成都遥测地震台网建网以来首次记录到的中国大陆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达 578km ,深震震相清淅可靠。本文给出了这些深震震相的图例 ,并对由深震震相修定计算机初定的震源深度和震中位置 ,给出了一种查表作图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这对《四川地震台站典型震相图集》[1] 是一个补充 ,对在地震速报中正确识别震相和准确定位具有实际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震相识别在地震学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经验性很强的工作,只有通过对大量的震例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具备较强的震相分析经验.Dzku数字地震震相集系统的研制,为广大地震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提高地震分析能力、积累分析经验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兰州地震台阵监测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兰州地震台阵与兰州地震台数字化近两年的资料,对地震震相特征和震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地震记录震相特征基本相同,台阵有压低干扰背景和突出地震波信号的功能,说明台阵对记录较微弱地震有优势;在震中距小于1 000 km的范围内,兰州台阵的监测能力较明显高于兰州台,而震中距大于1 000 km时,兰州地震台阵与兰州地震台的监测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20.
地震震相识别是地震记录分析的基础性工作,在地震定位、地下结构、以及地震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使用最常用的长短时窗能量比(STA/LTA)加自回归方法(AIC)的方式,采用两步法进行初至震相识别,并分析特征函数对能量变化的敏感度,该方法识别的初至震相70%以上都早0.5s以内,能够较好的识别初至震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