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断层泥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介绍了有关活动断裂带断层泥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国内外断层泥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2.
断层泥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顺妹  邹谨敞 《地震学报》1996,18(3):376-381
介绍了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采自西秦岭北缘活动断裂带的天然断层泥进行分形研究的程序和结果,得到该断裂断层泥的分维数D=2.5940.122(二维截面D=1.5940.122),并测得该断裂带断层泥分维上限平均粒径为9.6~19.2 mm.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带断层泥具有分形特征,断层面的粘滑摩擦特征位移参数可由分维上限确定.文中还讨论了断层泥分形研究对地震断层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邹谨敞  邵顺妹 《地震研究》1997,20(2):236-243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海原断裂带西段断层泥的粒径分布,5微米至1厘米的粒径段,断层泥具有自相似特征,断层面的粘滑摩擦的特征位移参数可由分维上限(约1厘米)确定。同时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断层泥粒度分重量百分比的分形结构特征,探讨了粒度成分分维值与断层运动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席道瑛  谢端 《地震》1993,(6):55-60
本文对郯庐断裂带大水场黄绿色粘土型断层泥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本构特征。该本构模型能描述断层泥的弹性性态。破坏性态和帽盖性态,适应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5.
王华林  耿杰 《中国地震》1996,12(3):307-315
利用岩石碎裂数目的分形理论,分析,计算了沂沭断裂带及其西侧北西向断裂的断层泥粒度成分的分维值,讨论了断层泥粒度成分分维的地震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内的断裂活动的强度大于北西向断裂活动强度;F2是沂沭断裂带中活动最强的一条断裂,断层泥粒度成分分维值可作为表征断裂活动时代,破裂形式和断层泥形成斫代等的参量;分维值还与断层泥的母岩,厚度,粘土矿物含量和所处的断裂部位等相关。  相似文献   

6.
用筛选法和悬浮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和海原断裂带西段的天然断层泥进行了粒度分布和分形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这2条断裂带断层泥粒度组成为粗粒级(Φ<4)含量高,细粒级(Φ≥4)含量低; 断层泥分维值分别为2.594±0.122和2.654±0.112,分维上限分别为2 cm和1 cm。  相似文献   

7.
昌马断裂带断层岩研究及其粘滑,蠕滑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断层岩的分布、内部结构、宏观变形及断层泥中石英颗粒形态、表面特征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昌马断裂带粘滑、蠕滑特征。同时指出,昌马断裂带虽以粘滑运动为主,但仍伴有一定量的蠕滑活动。  相似文献   

8.
郯庐断裂带最新活动的断层分布于潍坊至嘉山一带, 而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重要活动断裂之一。 基于地质考察、 高密度电法探测和钻孔联合剖面, 对安丘—莒县断裂小店—大店段断层活动证据及断层泥分布特征进行研究。 地质考察发现紫红色砂砾岩逆冲到全新世耕植土上方, 两者之间发育断层泥带, 断层泥内含少量角砾岩, 为全新世活动逆断层。 高密度电法探测结果表明断层通过位置电阻率差异明显。 钻孔联合剖面揭露的地层: 全新世耕植土、 全风化砂质泥岩、 强风化砂质泥岩、 碎裂岩、 断层泥带及中风化砂质泥岩。 钻孔K1和K2揭露深灰色断层泥带, 倾向西, 倾角约为74°, 厚度约为13.9 m, 与南侧出露的断层泥带产状相协调。 工作区范围内, 发育多处褶皱、 破碎带和断层泥带, 断层表现为全新世逆断层性质。  相似文献   

9.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东段断层泥的粒度分布和显微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采集的天然断层泥样品,对西秦岭北缘活动断裂带东段的断层泥首次进行了粒度分布和显微构造特征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带以粘滑运动为主,兼有蠕滑活动,并具张性扭动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断层岩石在断层带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其摩擦强度和摩擦滑动稳定性对于断层活动性的影响,我们采集了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发生区段出露的自然断层泥样品和后山断裂带韧性剪切带中的富含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糜棱岩样品进行了水热条件下的摩擦滑动实验研究。我们根据自然断层泥样品的XRD分析结果选取了5种具有不同矿物组合及含量的自然断层泥样品并在50MPa的初始围压和25℃~15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摩擦滑动实验。  相似文献   

11.
程各庄断裂断层泥显微结构特征及其断裂活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各庄断裂是马坊-夏垫断裂带北段的一条东分支断裂,根据其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石英碎屑SEM特征,热释光年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断裂不同区段的最新活动都是以粘滑迷主,但各个区段不同地质时期其活动方式和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阿尔金断裂东段断层泥特征及断层滑动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扫描电镜、X衍射等方法对阿尔金断裂东段断层泥的特征、断层活动强度及断层滑动方式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如下结论: (1)阿尔金断裂东段的活动强度自晚更新世以后,由西往东逐渐减弱。(2)该断裂东段在第四纪以来至少发生过2—3次古地震事件。(3)全新世以来,该断裂的肃北至阿克塞一段以粘滑为主,而东边的巴个峡至昌马大坝之间断裂的滑动方式则为蠕滑。  相似文献   

13.
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秉良  李建国 《地震地质》1995,17(3):204-206
三轴剪切摩擦实验后的断层泥与天然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特征与断层滑动方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稳滑使断层泥变形均匀,产生低角度剪切(<14°)、布丁构造和颗粒碎裂流动。粘滑使断层泥局部发生强烈变形、高角度剪切(>14°)和碎粒出现随机裂纹等。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可用作鉴别古地震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杨主恩  郑炳华 《地震地质》1994,16(4):305-318
利用计算机和电子显微镜对华北北部地区主要断裂带的构造节理和断层泥的测量、统计和研究,仅得到20%左右的构造节理是处在有利于现代构造应力场易于活动的方位上。这些构造节理基本上是在与断裂带形成有关的局部构造应力条件下形成。SEM显微构造研究得到了这些断裂带最近一次活动的相对年代和它们曾经历过的运动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对于断层活动性的研究起到拓宽视野的作用,并可提供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黄河小浪底水库区断层的ESR年龄测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以健  赵颇 《地震地质》1989,11(4):83-90
为了检验应用ESR方法测定断层运动年龄的可行性,在黄河小浪底水库区内的5个断层剖面上采集了13个样品进行ESR年龄测定。结果指出;研究区内的断层活动大致发生于距今0.154—0.183Ma及0.374—0.532Ma两个时期。并对一些有关问题作了讨论,指出这是一种很有希望的确定断层活动近似年龄的新方法,在地震地质及工程地质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刘行松  胥怀济 《地震地质》1993,15(2):123-130
为了探讨基岩裸露区断层的活动特征、期次和时间,在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的康定-磨西断裂段采集了一系列断层岩和断层泥样品,运用TL、ESR、K-Ar、石英形貌分析和变形显微构造分析法进行了综合测试。结果表明,断裂段经历了多种机制(韧性剪切和脆性断裂)、多期次、多种运动方式(左旋和右旋)的活动,最新一次较强烈活动的下限时间是晚更新世末或全新世初  相似文献   

17.
X光组构仪在活断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断层泥矿物的优选方位和组构型式与断层活动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使用X射线组构测角仪测试香山-天景山断裂不同区段断层泥伊利石的组构,结果显示,香山-天景山断裂中段断层泥伊利石组构无优选方位,是断层粘滑的结果;东西两段断层泥伊利石组构有一个极密区,是断层左旋剪切蠕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天然断层中普遍存在含有粘土矿物的断层泥,大量的实验研究和野外观察证实,不同应变速率的变形作用在断层泥中留下了特殊的显微构造特征(如褶皱、眼球状构造和膝折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断层泥的变形特征,来推测变形时断层的滑动方式和次序。尽管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它可能将成为研究活断层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温度压力孔隙压力对断层泥强度及滑动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不同的压力、温度和孔隙压力下进行了含四种不同断层泥标本的强度试验。碎屑型断层泥对压力很敏感,对温度无反应,对孔隙压力的反应符合有效应力律。粘土类断层泥则对温度和孔隙压力有明显响应。这些力学性质的差别反映了具体变形机制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Fault gouges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e surface outcrops, in shallow excavations, and in deep (300 meters below the surface) tunnels and mines in fault zones. The 2-microns fractions in these fault gouges may compose a few percent to more than fifty percent of the total mass in the outcrops, and the mineralogy of the 2-microns fractions consists of a variety of clays (the common ones are montmorillonite, illite, kaolinite, chlorite, vermiculite and mixed-layer clays) and some quartz, feldspars, etc.Although we cannot yet conclude directly from the studies of gouges that similar gouges exist at depths where many large shallow earthquakes are generated, there is a strong possibility that they do, based on (1) available equilibrium data on various clays — for example, kaolinite has been found to exist at 4 kb and 375°C (±15°C) (Thompson, 1970) and montmorillonite + kaolite has been found to exist at 450°C and 4 kb (Velde, 1969); (2) the compatibility of laboratory velocity data in gouge (Wang et al., 1977) with those in a model for central California (Healy andPeake, 1975); (3) the capability of clays to undergo sudden earthquake-like displacements (Summers andByerlee, 1977); (4) the petrology of intrafault cataclastic rocks in old fault zones (Kasza, 1977); and (5) the compatibility of gouge mineralogy with the mineralogy of hydrothermal clay deposits.If clay gouges are indeed significant components of the fault zone at depth, the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lays under confining pressures up to 4 kb are important in the behavior of faults. Very few experim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under such high pressures. But from the physical makeup of clays, we can infer that (1) the range of possible behavior includes stable sliding with vermiculite and montmorillonite (asByerlee andSummers, 1977, have proven) to stick-slip-like behavior with kaolinite, chlorite, etc.; (2) the absence or presence of water will greatly affect the strengths of gouges — it is possible that water may reduce the strength of gouge to a fairly small va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