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叙利亚东北Oudeh油田上白垩统Shiranish油藏储层为一套由孔隙性颗粒灰岩构成的碳酸盐岩缓坡沉积,其构造背景总体上为北西高、东南低,并被近东西和近南北走向的两组断层分割成若干断块,其中近南北走向的几条大断层为同生断层,是油田内的主控断层.同生断裂作用形成的古地形高差对沉积和成岩作用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从而控制了优质...  相似文献   

2.
深水型条带状灰岩的特征和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武纪时,在我国东南部,一种常见的岩石类型-条带状灰岩普遍地发育在扬子台地南北边缘的深水斜坡相中。这种灰岩因风化外貌呈黑白条带相间而得名,笔者通过对条带状灰岩中条带的颜色、成分、厚度、横向变化以及各种层理构造的讨论,指出这种外貌单调而简单的灰岩形成机理非常复杂,至少有下述5种作用参与:高密度-低密度浊流沉积、等深流沉积、颗粒流沉积、碎屑流沉积和半远洋-远洋沉积。各种作用所形成的条带状灰岩内在特征各  相似文献   

3.
利用岩石薄片、稳定同位素等资料分析了巴西桑托斯盆地白垩系Barra Velha组碳酸盐岩的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此类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因环境。研究表明,Barra Velha组碳酸盐岩具有灰泥、球状、灌木状特殊结构组分和内碎屑颗粒,形成了泥晶灰岩、球粒灰岩、灌木颗粒灰岩和颗粒灰岩4种岩石类型。结合前人对球粒灰岩和灌木颗粒灰岩提出的微生物、碱湖和钙华等不同观点的证据材料,提出了综合古地形、流体特征的成因环境观点,认为球粒灰岩和灌木颗粒灰岩赋存的流体环境具有高温、高盐度特征,颗粒灰岩形成在浪基面以上的高能环境,泥晶灰岩形成于浪基面以下的低能环境。  相似文献   

4.
从瘤体与基质的矿物组成、岩石的结构构造出发,深入探讨了滇西施甸地区保山组瘤状灰岩的沉积环境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滇西施甸地区上寒武统保山组瘤状灰岩存在3种成因:一种是呈互层状的泥质和灰质沉积物在半固结或弱固结状态下,经差异压实-压溶作用而形成瘤状构造,岩石中各组分含量及后期压溶作用强度的差异导致了瘤状灰岩不同的存在形式;另一种是泥质和灰质沉积物在半固结或弱固结状态下经斜坡滑塌作用形成串珠状、砾屑状灰岩;第三种则是泥灰质沉积层间歇性地暴露干裂,移位磨蚀,并被后期沉积物充填胶结形成瘤状灰岩。   相似文献   

5.
一种特殊瘤状灰岩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瘤状灰岩的成因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中一种认为与碳酸盐结核有关,另一种则认为是差异压实所为,再一种则认为是同沉积作用形成。然而,广西德保县都安下泥盆统达莲塘组发育的一种特殊的瘤状灰岩却因其产状貌似通常意义的砾状灰岩而使得人们将其误认为砾状灰岩。作者通过对这套“砾状灰岩”的沉积岩石学、生物化石、古构造等特征的研究,发现该“砾状灰岩”既不是沉积作用形成,也非同沉积构造作用形成,而是首先在闭塞的台内洼槽环境中形成同生和成岩碳酸盐结核,然后差异压实作用导致地层表面强烈地凹凸不平或地层整体的不均匀性 (致使强度降低 ),最后在印支期的穹隆形成过程中由于翼部的剪切、弯滑、弯流作用,致使结核发生转动、移动而形成今天所见的“砾状灰岩”。因此都安“砾状灰岩”实为瘤状灰岩,它代表的是闭塞、贫氧的 (台内洼槽 )沉积-成岩环境,是沉积成岩和构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大连金石滩兴民村组臼齿碳酸盐岩及其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olar-tooth构造(简称臼齿构造或MT)是前寒武纪碳酸盐岩中产出特殊的沉积构造,发育于特定的沉积环境。臼齿碳酸盐岩及其沉积环境的研究有助于其成因解释。大连金石滩新元古代兴民村组臼齿碳酸盐岩的研究表明,兴民村组的MT形成于开阔陆表海浅潮下带—潮间带动荡环境,海平面升降频繁;沉积序列主要为泥晶灰岩与含泥灰岩、砂屑灰岩与泥晶灰岩、纹层状泥晶灰岩与泥晶灰岩和砂屑灰岩与纹层状泥晶灰岩的韵律。MT形成于过饱和CaCO3的微高盐度和高古温度环境,少有陆源物质影响。  相似文献   

7.
Differential Diagenesis of Limestone-Marl Alterna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岩-泥灰岩韵律层包括结核状灰岩到灰岩和泥灰岩互层,广泛分布在陆棚及深海环境中,出现于各地质时期,是研究高分辨率地层学和环境恢复的理想工具.但是成岩作用在灰岩-泥灰岩韵律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一直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差异化学压实成岩作用加强了原始沉积的差异,有的学者认为成岩作用不仅能够强烈歪曲原始环境特征,还可以通过自身成岩作用形成与原始沉积特征类似的现象.灰岩-泥灰岩韵律层中的差异成岩作用是指泥灰岩中的不稳定碳酸盐矿物在海底成岩环境中经过溶解、迁移和在灰岩中再沉淀,导致灰岩层没有明显被压实,而泥灰岩层受到明显压实.本文重点评述了差异成岩作用发生的环境和过程,并对与之相关的胶结物来源问题和有机质在早期成岩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并以华南中二叠统栖霞组韵律层为例,探讨了差异成岩作用在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正> 早奥陶世,塔中地区为统一的开阔的碳酸盐台地,沉积一套巨厚的以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灰质白云岩夹白云岩地层。下奥陶统沉积后,发生构造变形和抬升暴露,塔中低凸起形成,在其主体部位,下奥陶统顶部遭部分剥蚀。中奥陶世,以塔中低凸起为中心,中央高,南北两侧低,形成了碳酸盐台地—开阔陆棚的沉积体系。晚奥陶世,随着地壳整体下沉,海平面上升,碳酸盐台地逐渐收缩,陆源泥质沉积不断进积,但陆棚水体变浅,形成了碳酸盐台地—混积陆棚—开阔陆棚为特征的沉积体系。概括起来,塔中地区这两种前后发育的沉积体系包括了两个大的沉积相类型,即碳酸盐台地相  相似文献   

9.
海绿石是海相沉积的指相矿物,通常形成于海进系列,与低的沉积物供应速率有关。本文利用岩相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运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电子探针微分析(EPMA)等技术,对藏西南札达县波林地区夏拉剖面中的海绿石砂岩和含海绿石灰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上述分析表明砂岩和灰岩中的海绿石均为高演化的海绿石,砂岩中的海绿石为原地海绿石,而灰岩中的海绿石则源于下伏砂岩。通过沉积环境分析和区域地层对比,笔者等认为札达地区砂岩中海绿石的出现可能与Albian晚期印度大陆从澳大利亚—南极大陆的彻底裂解而造成的该地区的海进有关。持续的海进过程导致了该地区高演化的海绿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一、沉积环境分区下青龙组第一段(早三叠世印度期)的沉积环境.以江阴—宜兴北东向水下隆起为界,可分为三区,即其南北两侧为深水陆棚,水下隆起带为浅水陆棚。下青龙组第一段.在宜兴张渚、广德牛头山、沙洲妙桥、溧阳上黄一带水下隆起带上,除底部见数米厚的泥岩、页岩夹泥灰岩外,均为薄层水平纹层状泥晶灰岩夹多层块状同生砾屑灰岩。底部直接与晚二叠世龙潭煤系假整合接触,缺失长兴组。而隆起带的北侧,南京、  相似文献   

11.
The Quaternary system of Manchuria is composed, generally speaking, of three fades: the north China loess, the Mongolian eolian, and the Manchurian flood-plain lacustrine. A piedmont fades is developed in the mountain district, and basaltic plateaus are also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The complete formation of the Hei-liao divide was in the Lao-ho stage (chronologically between the Ma-lan stage of the upper Diluvium and the black-earth stage of the Alluvium). Its slow upheaval may correspond with terrace movements of Du i plane in the islands of Japan. It is also related to the tilting movemen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 Ku-hsiang-t'un formation is rich in fossils, including plants, mollusks, insects, fish, reptiles, birds, mammals, and others. Culture of stone implement* of the Ku-hsiang-t'un formation is Mousterian to Magdalenian. Three human skulls (the Djalainor man) were found.

Some relationship may exist between the permanently frozen sediments of the Ta-hsing-an-ling Shan Mo and the Warm glacial stage of Europe or the Wisconsin glacial stage of North America. -- G. E. Denegar.  相似文献   

12.
南华系建系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华系的研究与关于成冰系的研究配合不多,把南华系简单地理解为原震旦系下统,侧重于原震旦系下统底界年龄的测定,把国外给定的关于"成冰系"的起始年龄值(即850Ma)看得过重,忽略了它的不确定性。对于作为南华系主体的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研究比较薄弱,与国际冰川沉积学研究水平差距大。为此,有必要根据界线层型剖面的要求开展建系工作,重点深入研究新元古代冰川沉积地层的基本特征,包括层序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化学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等,明确其内涵,寻找全球对比的界线标志。建议以贵州黎平肇兴剖面为代表开展候选层型剖面和层型点所需内容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区内大理冰期出露的几个剖面进行了详细观察、研究,对冰碛层中的泥炭夹层进行了~(14)C测定,其年龄为0.018~0.02Ma。 各国学者己注意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冰川开始时间不同;同一时代的冰川其雪线高度也有所不同。就本区而言,大理冰期之冰斗,现今分布在不同海拔高度,高差千米以上。作者认为是大理冰后期的新造陆运动——后造山期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断块活动的结果。 通过构造地貌学、第四纪地层学及年代学方法对区内主要活动断层及水系、分水岭等位错进行了研究,大理冰后期、全新世以宋地壳变形强烈,其垂直速率为40~50mm/a,水平速率为200~250mm/a,水平速率约为垂直速率的5倍。  相似文献   

14.
熊盛青 《物探与化探》2002,26(1):1-5,16
简要回顾了“九五”以来我国国土资源系统航空物探的工作概况、主要技术进展与应用成就,并对今后我国航空物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15.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9,自引:6,他引:7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中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多次明显的变化。通过对这一地区考古发掘、抱粉分析研究成果以及丰富的史籍文献、地方志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划分出全新世早期寒冷、全新世中期暖湿、西周冷干、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润、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隋和唐前中期暖润、唐后期至北宋凉干、金前期温干、金后期和元凉干、明清冷干等10个气候变化阶段,从而建立起该地区历史时期完整的气候变化序列。  相似文献   

16.
南华系(Nanhuan)建系研究的最新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推断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文献中有关喜暖的亚热带作物苧麻、柑桔种植地点记录认为,13世纪中叶是一个典型的气候温暖期。由现代的作物种植气候区划资料推断,13世纪中叶我国中部地区年平均气温高于现代0.9—1.0℃,1月平均气温高于现代0.6℃以上,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高于现代3.5℃。新近得出的南宋时代杭州春季终雪日期的资料比原先公布的日期一般提早7天。这项新资料的分析表明,南宋时代春季气温至少不低于现代,原先的有关南宋寒冷期的论断尚须更多的新资料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18.
江西中部青白口纪晚期潭头上升雏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白口纪神山组与库里组之间有沉积间断,存在岩相、沉积环境突变界面,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对这一地壳上升运动,命名为潭头上升。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地壳地洼阶段的热塑性变形应力场有利于锡成矿。构造应力场对锡成矿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对成矿域的矿液运移势和能量场的控制。推导获得矿液运移势的计算公式:Vi=-(a·K_0/u)·[exp(σ_1-σ_2)]·(σ_1+σ_2),表明地壳构造应力场对成矿域矿液的运移和成矿部位的选择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界对海岱地区先秦时期麦作农业的发展状况不甚明晰。得益于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使用浮选、植硅体分析等植物考古方法收获了一批小麦、大麦遗存。通过对这些遗存的量化分析,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时期皆有小麦存在;以龙山文化、周代所出小麦、大麦的遗址最多;龙山文化、商、周时期的小麦存在得到测年数据支持。进而得出结论: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小麦作物进入海岱地区;岳石文化时期,先民对小麦的利用程度可能有小幅提高,但仍处在低水平利用阶段;商时期的植物考古工作尚少,麦类作物利用水平可能有所提高;两周时期麦作农业发展迅速,脱离了小麦种植的初级阶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证了商时期麦作的存在。大麦在周代的个别遗址的量化数值上升,并得到了测年数据支持,但大麦种植的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麦作的发展,既与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相关,也是文化交流、技术发展、工具改良、政策支持的产物。小麦、大麦、马、牛和羊入华,促成了"史前食物全球化"的格局,海岱地区融入到"青铜时代全球化"的浪潮中,对本地农业、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