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郭召杰  谢艳霞  马军 《地球科学》1999,24(4):383-386
红柳河蛇绿岩中的堆晶辉长岩层具有强烈的韧性变形现象.用 T E M 观察辉石的超显微位错组态特征,其自由位错从直线状、弓弯状、环状及具尖点、三结点结构直至漫散结构的胞结构,位错壁组态表现为由直线形和环形位错排列而成的两种类型,还可见清晰的亚颗粒构造.显微与超显微特征表明,辉石以晶内位错滑移为主导变形机制.利用动态重结晶的辉石- 斜长石矿物对讨论了糜棱岩形成的温压条件:温度大约为420 ℃,压力150 M Pa ;用动态重结晶颗粒大小对古差异应力进行估算,平均为85 .78 M Pa.认为红柳河辉长质糜棱岩是在洋盆扩张过程中,洋壳上部冷的刚性层与下伏较热的塑性层拆离,沿拆离面韧性剪切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内发育强烈变形的榴辉岩,其中的绿辉石被强烈拉长变形,形成LPO组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和测试,笔者在变形的绿辉石晶体中不仅识别出自由位错、位错环和位错墙等塑性变形结构特征,而且还识别出水汽泡。这些水汽泡常常与位错环相共生。同时通过显微红外光  相似文献   

3.
蛇纹石猫眼是一种具有猫眼效应的罕见玉石品种。本文主要探讨了蛇纹石猫眼的地质特征,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产于四川石棉县的蛇纹石猫眼样品进行了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四川蛇纹石猫眼的组成矿物蛇纹石的形态主要有微纤维状和鳞片状。岩石的显微结构主要有微纤维变晶结构、微鳞片变晶结构、交代假象结构和网格状结构,并以前者为主,约占30%。微纤维变晶结构是蛇纹石猫眼形成的主要原因。交代假象结构主要表现为蛇纹石对早期矿物橄榄石和辉石的交代而表现出橄榄石和辉石的假象。交代假象结构和网格状结构的存在证明了蛇纹石猫眼的岩石成因为超基性岩石的蛇纹石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危地马拉蓝水料与缅甸油青种翡翠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观察、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测试手段对两者进行了常规宝石学特征、结构特征、杂质矿物、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危地马拉蓝水料发育等粒变晶结构,主要成分为硬玉,含有绿辉石,硬玉环带以2~3层为主,绿辉石分别以自形颗粒、交代残余、沿微裂隙充填3种形式存在,其中白色点状物为钠长石,绿色点状物为霓辉石和绿辉石的混杂物;缅甸油青种翡翠以硬玉为主颗粒相对粗大,呈柱粒状镶嵌结构,硬玉发育3~5层环带结构,绿辉石以脉状充填硬玉颗粒间隙或被硬玉颗粒交代呈孤岛状。危地马拉蓝水料硬玉颗粒与脉状绿辉石的CaO含量均高于缅甸油青种翡翠,另外由于霓辉石的存在,推测两产地翡翠结晶环境中的Ca、Fe含量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双河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矿物超微构造的HRTEM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道了大别山双河地区超高压榴辉岩和硬玉石英岩矿物超微构造及缺陷结构的高分辨透射电镜研究结果。在天然变形绿辉石晶内的自由位错、位错倾斜壁、位错环、位错网、亚晶界、堆垛层错等亚构造中 ,发现了纳米级水分子团 ,这种球形状水分子团包体的存在是导致绿辉石晶体水解弱化和塑性变形的重要因素。在榴辉岩矿物中广泛发育的层错、(10 0 )变形双晶、晶畴结构、界面与晶面的交叉滑移、晶格畸变等变形构造及缺陷结构 ,指示超高压岩石经历了快速折返。在硬玉单晶大约 5 0 0nm的微晶畴内 ,发现了C2 /c和P2 1/n两种结构 ,C2 /c结构的晶体学参数对应于硬玉 ,而P2 1/n结构的晶体学参数对应于绿辉石 ,纳米级P2 1/n出溶结构的存在 ,表明在退变质过程中 ,硬玉在纳米尺度上部分转变为绿辉石 ,并且未能达到平衡。也说明在主体岩石的抬升过程中 ,硬玉晶体伴随有复杂的非平衡退变质作用。对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p T轨迹描述及其构造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疆达拉布特超镁铁岩成因——来自铬尖晶石的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研究西准噶尔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中方辉橄榄岩和橄榄辉石岩的岩石学特征,分析方辉橄榄岩广泛发育的铬尖晶石和斜方辉石构成的蠕虫状共生连晶结构的成因,得出结论认为:这种共生连晶结构不是前人所认为的文象结构或者石榴石的后成合晶,而是原始地幔岩熔融形成富铬岩浆的演化产物。这种富铬岩浆高度分异形成铬铁矿块体(即萨尔托海铬铁矿矿床)后,熔体进入地幔岩中结晶形成铬尖晶石和斜方辉石的蠕虫状共生连晶结构。因此,铬尖晶石与辉石的共生连晶结构可以作为豆荚状铬铁矿的重要找矿标志。方辉橄榄岩中的斜方辉石发育铬尖晶石出溶结构,出溶棒的成分特点表明,该结构是达拉布特蛇绿岩在快速就位过程中环境氧逸度突然升高诱发变质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1997年降落在山东省鄄城县的陨石雨,是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陨石。该陨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铁纹石和陨硫铁,其次为镍纹石,金属矿物呈填隙状分布于以橄榄石和古铜辉石为主的硅酸盐矿物粒间及球粒周围。陨石中可见由铁纹石和镍纹石组成的显微蠕虫状连晶,是陨石中金属矿物在降温冷却过程中发生固溶体分离作用而成。陨石中金属矿物的分布特征表明,金属Fe-Ni和硫化物(FeS)应该是星云凝聚不同阶段的产物。陨石中金属矿物的成分和组构特征及陨石中出现的球粒结构、橄榄石的炉条结构等特征表明,该球粒陨石是星云物质快速冷却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用弗氏台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唐巴勒超基性岩体中碎斑状纯橄岩及糜棱岩化斜辉橄榄岩内主要造岩矿物──镁橄榄石的组构与超微构造进行了研究,两种手段所获结果基本一致。它们的位错组态各具特色;碎斑状纯橄岩内的幔成镁橄榄石表现出位错列特征,根据单根位错及位错列得出的布氏矢量为α[100],滑移系为(010)[100]。在糜棱岩化斜辉橄榄岩内的幔成镁橄榄石表现出典型的多层结构,而且滑移方向明显,测定的速线方向为[211],进一步还形成了许多出溶物。它们的位错密度、应力或活动性表现出前者小于后者,根据中粗粗幔成镁橄榄石及细粒重结晶或微粒变晶壳成镁橄榄石的组构特征分析它们的滑移系,前者为(010)[100],后者为(010)[001]。再结合它们的赋存部位及其形成机理分析,北部与南部,深部与浅部或幔成与壳成矿物的组构或组态特征存在差异是理所当然的。这些特征之研究,对于分析铬铁矿等矿产的成矿与找矿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
塞浦路斯特罗多斯蛇绿岩套上部枕状熔岩中见有超镁铁质枕状熔岩的小型孤立体。一般可分为细粒、无斑隐晶质到含少量橄榄石斑晶的和细粒,含大量橄榄石斑晶的两种。橄榄石斑晶为自形—半自形,或空心骸晶,粒径0.1—3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左右,成分为Fo_(37-91)。分布于玻璃基质中的普通辉石呈针状、束状(扇形集合体)和骸状,晶体长0.3—1.5毫米,宽仅0.04—0.06毫米,具典型的鬣刺结构。超镁铁质熔岩的MgO含量为10—30%,Mg/Mg+Fe~(2+)均在0.8左右,CaO/A1_2O_3为0.8—1.5,多在0.8左右,TiO_2平均含量为0.32%。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属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平坦型。以上特征表明把它们称为科马提质玄武岩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川东断层岩中方解石的位错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树林  董火根 《地质论评》1990,36(5):460-466,T001
本文主要研究川东台阶状逆断层中断层岩的超显微构造特征。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三个方解石样品的观察与分析,揭示了方解石的位错亚构造有:弯曲的自由位错、位错环、位错缠结、位错网、微双品和堆垛层错。自由位错密度为4.03×10~8cm~(-2)。根据上述特征,说明方解石的变形已基本进入稳态阶段。据自由位错密度与差异应力的关系式,算出了断层活动的差异应力值。  相似文献   

11.
华南三水盆地古近纪玄武岩(64~43 Ma)记录了南海扩张前大陆裂解过程中的岩浆-构造活动,但其岩浆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并不清楚。为此,作者对其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三水盆地古近纪玄武岩具有OIB型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由软流圈地幔源区部分熔融形成。该玄武岩中单斜辉石斑晶显示复杂的环带结构,包括正环带、反环带及韵律环带结构,指示了复杂的岩浆作用过程。正环带单斜辉石斑晶为核-边结构,其核部圆化或呈不规则形状,边部自形,指示了早期晶体与晚期演化岩浆混合后发生熔蚀-再生长过程。绝大部分反环带单斜辉石斑晶为核-幔-边结构,其核部相对低Mg,并被部分熔蚀呈不规则状或圆化,幔部相对高Mg,边部自形,反映了相对原始岩浆的补给作用。个别反环带单斜辉石为核-边结构,其核部Al2O3、TiO2含量和Mg#值明显偏低,为下地壳捕虏晶,表明岩浆从地幔源区上升汇聚到地壳岩浆房的过程中经历了轻微的地壳同化混染作用。韵律环带结构单斜辉石核部常为不规则状,幔部成分呈韵律状变化,边部自形,记录了岩浆对流及多次岩浆演化-补给...  相似文献   

12.
滑石在加热过程中,当由层状结构转变为单链状结构的辉石时,可有三个晶相:原顽辉石、顽辉石和斜顽辉石。而在正常的滑石瓷中本文认为是以原顽辉石为主晶相。滑石瓷的老化现象主要是由于原顽辉石向斜顽辉石转变的结果,在转变的过程中因体积的收缩而产生内应力以改造成瓷坯的粉化和开裂。本文研究了原顽辉石和斜顽辉石的晶体结  相似文献   

13.
韦博  金振民  章军锋 《地球科学》2013,38(5):983-994
对超高压变质带中橄榄岩变形显微构造的研究, 有助于了解板块边界构造环境中地幔物质的流变性质和变形机制, 进而探讨其在深俯冲/折返过程中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作用.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红外光谱、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位错氧化缀饰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了来自中国大别碧溪岭的石榴异剥橄榄岩中的变形显微构造.研究结果表明: (1)碧溪岭石榴异剥橄榄岩发育较好的形状优选方位, 但只有单斜辉石显示了强晶格优选方位, 而橄榄石晶格优选方位很弱, 与常见上地幔橄榄岩中单斜辉石组构弱而橄榄石组构强的特点差异显著, 反映了单斜辉石经历位错蠕变而橄榄石经历位错调节的颗粒边界滑移变形; (2)碧溪岭异剥橄榄岩中单斜辉石和橄榄石均含有一定量的结构水, 其中单斜辉石含水量124×10-6~274×10-6, 橄榄石含水量38×10-6~80×10-6, 高于常见造山带橄榄岩中各矿物的含水量, 可能反映了壳源物质混染引起的高含水量变形环境; (3)橄榄石中发育显著位错显微构造, 根据位错显微构造计算的变形差异应力为230~600 MPa, 高于正常上地幔稳态流变应力, 反映了俯冲带中的相对低温变形环境.综合分析研究表明, 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高压、低温、高差异应力和高结构水含量是形成碧溪岭相对独特的橄榄石、单斜辉石变形显微构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上地幔流变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橄榄石单晶与多晶集合体的实验和野外观察,但对辉石的流变学特征知之甚少,虽然辉石亦是上地幔岩石的主要组成矿物.因此,查清斜方辉石的流变学行为、塑性变形机制、重结晶作用以及与其共生的橄榄石之间的流变强度差等,现已成为国际地学界研究的新的热点课题.新疆中天山南缘库米什地区的榆树沟高压变质地体中出现地幔超糜棱岩,其中带状拉伸的斜方辉石(En90)碎斑晶发生了强烈地弯滑褶皱,周围橄榄石(Fo90)重结晶成细粒(~10 μm)多晶基质.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单晶斜方辉石的褶皱主要通过单一的(100)[001]滑移进行的,而细粒重结晶橄榄石基质的变形机制则最可能以超塑性(颗粒边界滑移与扩散)为主.单晶斜方辉石发生弯滑褶皱,而不形成常见的膝折(Kinks),说明所处物理化学条件下斜方辉石晶体位错攀移与原子扩散并不足够活跃.此外,即使其晶格发生高达140.的旋转,斜方辉石依然没有发生光学显微镜下足以识别的重结晶结构,说明启动重结晶作用的临界剪切应变应不少于5.5.根据现有的层状材料的褶皱理论,推测榆树沟高压变质地体中地幔岩发生塑性变形时位错蠕变的斜方辉石的流动强度至少比相同条件下超塑性变形的细粒橄榄石多晶基质高近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5.
《四川地质学报》2022,(3):420-423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特征记录了矿石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宝坛锡矿矿床、矿体的地质及矿石特征研究基础上,用透射显微镜和反光显微镜进行了样品的观察,对该矿床矿石中矿物的种类、结构构造、颗粒的大小、生成顺序等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研究认为,该矿床矿石的构造以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为主。矿石的结构以半自形-自形晶粒结构为主,也存在半自形晶、半自形-他形晶粒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断层岩中变形矿物内部常见的显微构造现象——镶嵌状消光的特征及其产出状态、形成条件和机制。具镶嵌状消光的矿物实质是由若干细粒级的、互相紧密嵌合的碎裂消光亚晶粒组成,它们在形态、粒级以及产出、分布等方面都具一定的特征。该微构造现象是在相对低温、较高差异应力条件下形成的,为岩石脆性或韧脆性变形的结果,为一低温动态回复现象,属位错作用下的亚晶粒旋转形成机制。依据研究结果,作者将矿物在低温条件下碎裂作用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位错→位错壁→碎裂亚晶粒→碎裂新晶集合体等四个阶段,并确定了镶嵌状消光现象的判別准则。  相似文献   

17.
郭卫东  罗谷风 《地质论评》1995,41(4):311-319
谢窦克等曾测定了大别山一个绿辉石的晶体结构,认为它具P2/c空间群;四面体链分别呈SA和OB扭转;M阳离子日位全部为6次配位的八面体:Al在所有这四种晶位另均有相当多的占有率,为绿辉石的新型结构。本文对该资料再研究后确认其真实空间群为P2/n;结构中仅有一种O旋转的四面体链;M2和M2晶位为8次配位;Al全部进入M1(1)晶位,Al-Mg呈完全有序分布,属典型的P2/n有序绿辉石。本文给出了重新计  相似文献   

18.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特征记录了矿石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宝坛锡矿矿床、矿体的地质及矿石特征研究基础上,用透射显微镜和反光显微镜进行了样品的观察,对该矿床矿石中矿物的种类、结构构造、颗粒的大小、生成顺序等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研究认为,该矿床矿石的构造以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为主。矿石的结构以半自形-自形晶粒结构为主,也存在半自形晶、半自形-他形晶粒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断层岩中变形矿物内部常见的显微构造现象——镶嵌状消光的特征及其产出状态、形成条件和机制.具镶嵌状消光的矿物实质是由若干细粒级的、互相紧密嵌合的碎裂消光亚晶粒组成,它们在形态、粒级以及产出、分布等方面都具一定的特征.该微构造现象是在相对低温、较高差异应力条件下形成的,为岩石脆性或韧脆性变形的结果,为一低温动态回复现象,属位错作用下的亚晶粒旋转形成机制.依据研究结果,作者将矿物在低温条件下碎裂作用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位错→位错壁→碎裂亚晶粒→碎裂新晶集合体等四个阶段,并确定了镶嵌状消光现象的判别准则.  相似文献   

20.
应用多种分析方法对采自西南非那米比亚Darmara区Autseib断层带内的变形方解石质大理岩进行了显微和亚显微构造研究,发现在上地壳环境中碳酸盐岩的变形具有其特殊性,表现为形成的构造岩所特有的两种结构反差,即①极细粒(微米级)基质与极粗粒(厘米级)残斑;②宏观碎裂状结构与微观糜棱状结构。宏观脆性变形组构和微观韧性变形组构的共存是一系列不同变形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晶内双晶作用和扭折作用、晶内和晶间韧性破裂作用以及沿颗粒边界的压溶作用等。韧性破裂作用,即由双晶作用、位错蠕变和动态重结晶作用诱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