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方占仁  林强 《吉林地质》1991,10(1):50-55,T001
我国冀东地区广泛分布着太古代各种花岗质岩石(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质片麻岩,及微斜长石花岗岩)。在这些花岗质岩石中见有各种成因组构:残余岩浆组构、聚集重结晶组构、交代一熔蚀组构、分凝—共结组构及塑变—碎裂组构。运用这些标志性组构不仅可以研究该区花岗质岩石的成因而且可以追溯这些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
郭娜欣  吕晓强  赵正  陈振宇 《地质学报》2014,88(12):2423-2436
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区,中生代多金属成矿与本区广泛分布的花岗质岩石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本文在总结南岭地区与花岗质岩石有关的钨锡钼铋和铜(钼)铅锌金银两类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岩体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并对比了这两种成矿花岗质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指出:①与钨锡钼铋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以壳源物质重熔形成的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但不少岩体也带有幔源物质信息.造岩矿物组合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石英、长石、黑云母包含结构十分发育.斜长石以钠长石为主,An平均值为8;黑云母为富铁黑云母—铁叶云母—铝铁叶云母,MF值为0.001~0.5311;个别岩体中含角闪石,Mg# =0.21~0.53.②与铜(钼)铅锌金银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以壳幔混源的花岗闪长岩为主.造岩矿物组合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白云母,包含结构不发育.斜长石以更长石为主,An平均值为22;黑云母为富镁黑云母,MF值为0.5120~0.7216;普遍见有角闪石,Mg# =0.48~1.00.两类成矿岩浆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差异可以为南岭花岗质岩石地区找矿提供初步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氟在花岗岩类岩石中的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氟是花岗质岩浆挥发组分的常见组成之一,在我国南岭地区花岗岩中也常含有较多的氟。重要的是,由于花岗质岩浆中氟的存在,对花岗岩岩浆的结晶和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对某些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辽宁大石桥花岗质岩石成因分析及其在硼矿勘查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大石桥硼矿区花岗质岩石成因的研究,提出花岗质岩石属层状混合花岗岩成因,并以此为指导,在辽宁大石桥地区找到了3个中型硼矿床.花岗质岩石与其围岩变(浅)粒岩为渐变过渡关系,并呈现一些特殊的结构构造.其岩石化学成分变化较大,Al过饱和,AKCN值较大,Ti含量高.其特殊的岩石化学组成及氧同位素δ18O值均>10‰,显示为混合花岗岩特征.花岗质岩石与其围岩变(浅)粒岩的REE组成特征一致,LREE/HREE平均值为3.86;负Eu异常,δEu平均为0.62,Eu/Sm平均值为0.163,与地壳来源的花岗岩及沉积岩的数值相近.该区花岗质岩石并非岩浆底辟作用形成的岩浆型花岗岩,而是层状混合花岗岩.  相似文献   

5.
通过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等多种手段,系统对比松潘-甘孜地块巴颜喀拉山南口地区和中部达日地区的花岗质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拟查明其岩石成因、岩浆源区和基底属性。巴颜喀拉山南口和达日地区花岗质岩石岩浆锆石U-Pb年龄为(212.0±2.2)Ma和(213.3±1.7)Ma、(217.0±1.9)Ma和(215.4±6.4)Ma。主量、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前者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I型花岗闪长岩,而后者属于钾玄岩和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石英二长岩和花岗岩。巴颜喀拉山南口和达日地区花岗质岩石微量元素特征表现均为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且具有轻微的Zr、Hf负异常,但前者Nb、Ta等元素亏损程度明显高于后者,Eu异常也更为明显。巴颜喀拉山南口和达日地区花岗质岩石均为轻稀土富集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达日地区样品轻、重稀土含量均高于巴颜喀拉山样品。锆石Hf同位素数据显示,巴颜喀拉山地区花岗质岩石εHf(t)值为-3.62~2.92,平均值为-0.54,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07~1.48 Ga...  相似文献   

6.
将桂北及桂东地区的花岗质岩石划分为富B型、富F型和F、B同时富集型,讨论了与此相应的3个不同成矿系列有关的围岩蚀变和成矿作用特征,指出花岗质岩石B或富F的特征是决定围岩蚀变和成矿作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桂北三防地区韧性变形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北三防地区发现韧性剪切带和韧性断裂层。其组成岩石是糜棱岩花岗岩,花岗质初糜棱岩,花岗质糜棱岩,千糜岩,花岗质糜棱岩构造标志指示运动学方向为由西向东向上递冲推覆性质。剪切带主要变形时代可能是加里东期。  相似文献   

8.
云开地区广泛出露以花岗质岩石为主体的变质杂岩,其周缘为浅变质的新元古代云开群所环绕,彼此间呈断层接触。花岗质岩石普遍遭受韧性流变改造,形成麻状、眼球状和条带状等有序变形组构,长期以来,对这套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和形成时代存在不同的看法,从而制约了对云开地...  相似文献   

9.
灰色片麻岩一这种英闪质—奥长花岗质成分的长英质岩石;广泛分布在由早前寒武纪岩石组成的地区。这类岩石占地球最古老岩石地段面积的50—80%;其中某些岩石经测定,年龄为36—38亿年。已知并经过研究的最老花岗岩类和英闪质—奥长花岗质片麻岩的地区,有科拉半岛、卡累利阿、加拿大地盾和拉布拉多半岛;在西格陵兰灰色片麻岩首次获得最老年龄;在明尼苏达、南非、圭亚那地盾和西澳大利亚花岗一绿岩区也发现了类似的岩石。很显然,  相似文献   

10.
<正>研究表明,通过对花岗质岩石中的镁铁质暗色包体的成因进行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岩浆源区性质、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含暗色镁铁质包体的中、晚三叠世花岗质岩石在青海祁漫塔格地区广泛分布(丰成友等,2012)。这些花岗质岩石与该区矽卡岩—斑岩型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云南盈江旧城—姐冒地区238件岩石样品和4 931件土壤样品,与其他地质单元对比,重点研究花岗质岩浆岩岩石和土壤中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和来源,并进行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花岗质岩浆岩和高黎贡山岩群(Pt_1GL.)具有相似的物源或继承性,二者岩石中Pb含量相对上地壳偏高,而其他重金属含量较低;第四系(Q~a)、芒棒组(N_2m)和高黎贡山岩群(Pt_1GL.)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变化特征与花岗质岩浆岩基本一致,且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低于第四系(Q~b)和关上组(D_1g)地层;结合岩性组分看,成土母质可能均以花岗质岩浆岩为主;花岗质岩浆岩和关上组(D_1g)土壤重金属含量主要受自然源影响,人为活动影响相对较小;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花岗质岩浆岩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小,为清洁土壤;德宏州地区具有粮、糖、蔬菜等生产功能的农田土壤成土母质以花岗质岩浆岩为主,但相关工作程度低。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德宏州地区具有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产地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
粤西放鸡岛地区位于华夏地块东南缘,广泛出露强烈深熔且剪切变形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以眼球状花岗质片麻岩为主,但其形成时代及成因研究十分薄弱,其是否与邻区(如云开地区等)经历了相似的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并不确定.本次通过对放鸡岛出露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同时开展了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以探讨其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强烈深熔且变形的花岗质片麻岩形成于早志留世(436~432 Ma),并保留了众多中-新元古代(1183~700 Ma)的继承锆石.侵入到该花岗质片麻岩中的未变形花岗质岩脉结晶年龄为~427 Ma,据此限定了放鸡岛地区深熔变形时代为436~427 Ma.同时,两种岩性样品都显示出相似的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特征.花岗质片麻岩与未变形的花岗质岩脉样品的铝饱和指数A/CNK比值为1.10~1.24,均显示出过铝质特征.LREE/HREE值为2.07~3.98,(La/Yb)N值为5.93~22.27,富集轻稀土元素,并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锆石 εHf(t)值显示强烈负值(-22.8~-4.3),tDM2为2820~1688 Ma,平均值为2028 Ma,表明该区花岗质岩石来源于华夏地块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研究显示放鸡岛花岗质岩体与邻区(如云开地区)花岗质岩石具有相同的岩石成因,属华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伸展构造背景下深熔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论述了混合岩和混合岩化作用的一些基本特征(四大特征)。提出了混合岩和有关岩石的混合岩化程度的分类,即三分为部分混合岩化的岩石、混合岩和混合花岗质岩石三大类。论述了确定混合化岩石下界的五个综合标志及混合花岗质岩石的八大特征等,还讨论了部分混合岩化岩石的命名问题。最后从混合岩化作用的地质背景将其分为三类: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边缘混合岩化作用及断裂带混合岩化作用,并对各自的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小兴安岭地区花岗质岩浆的活动期次,对讨论东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小兴安岭东南部伊春—鹤岗地区花岗质岩浆活动可分为4期:寒武纪—奥陶纪(508~447 Ma)、中—晚二叠世(266~259 Ma)、早—中三叠世(244~231Ma)、晚三叠世(222~200Ma).根据花岗质岩石的S...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古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构造域演化,中生代经历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这期间形成了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本文对松辽盆地西缘吉林省白城市岭下地区的花岗质糜棱岩首次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侵位时代、岩石成因,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及转换机制。岭下地区花岗质糜棱岩中的锆石多呈半自形-自形,振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花岗质糜棱岩原岩形成于281.9±7.4Ma和296.2±2.7Ma,为早二叠世岩浆事件的产物。岩石具有高硅(SiO2=64.10%~75.98%)、富铝(Al2O3=11.22%~16.00%)、贫铁(Fe2O3多介于0.23%~0.85%)等特征,在地球化学上属于准铝质-过铝质(A/CNK=0.97~1.19)系列。岭下地区花岗质糜棱岩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上述特征表明,岭下地区花岗质糜棱岩的岩浆起源于高温高压下加厚陆壳物质脱水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岭下地区早二叠世花岗质糜棱岩的侵位应与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的弧后拉张体制有关;花岗质糜棱岩的变质岩浆热事件年龄(157~153Ma)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挤压闭合事件有关;而花岗质糜棱岩的主变形时代(137~117Ma)为早垩世早中期,其限定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大陆的斜向俯冲的起始时间。  相似文献   

16.
蛇绿岩中的花岗质岩石成因类型与构造意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花岗质岩石在蛇绿岩的岩石组合中只占很小部分(通常<10%),但是对于蛇绿岩的成因研究,特别是对蛇绿岩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精确年龄测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要回顾了蛇绿岩中花岗质岩石的研究历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蛇绿岩中的花岗质岩石不仅包括直接由大洋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形成的花岗质岩石,即传统意义上的大洋斜长花岗岩,还包括蛇绿岩在形成、演化过程中本身形成的和侵入的花岗质岩石。根据成因,可以将这些花岗质岩石分为 4类:结晶分异型花岗岩、剪切型花岗岩、俯冲型花岗岩和仰冲型花岗岩。系统地综述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形成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7.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花岗质片麻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野外地质填图和研究发现,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有古老的花岗岩侵入,并在鲁霞地区圈定了9个花岗质侵入体。古老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侵位于南迦巴瓦岩群直白岩组中,与南迦巴瓦岩群一起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而形成花岗质片麻岩套。岩石类型有花岗闪长质片麻岩、黑云母花岗质片麻岩、闪长质片麻岩等。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片麻岩套具“S”型特征,可能有深部幔源物质的加入。花岗岩形成深度在2~5km之间.侵位时代为552~525Ma,为新元古代晚期,属泛非期陆内演化阶段的产物。高喜马拉雅地区在元古宙末期形成了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18.
华南燕山早期晚阶段花岗岩(170~150 Ma)分布广泛,且与成矿关系密切。该时期的花岗岩具有两种不同的分布格局:在南岭东段地区以东西向分布,在武夷山地区呈北东向分布,这些花岗质岩石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赣南地区出露的小岩株与钨锡成矿关系密切,具有钨锡找矿潜力,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明显不同于同时代出露的大岩基。东西向展布的小岩株与同时代的大岩基可能是由时代相当于元古宙中等成熟度的陆壳富泥砂质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小岩株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流体相参与的高程度的分异作用,是岩浆演化到晚期阶段的产物;而北东向分布的岩体可能是由中元古代泥质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所形成。该时期南岭及邻区大陆岩石圈以伸展背景为主,而整体上中国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已处于东亚活动大陆边缘构造体制作用下,古太平洋板块朝东亚陆缘的北西向碰撞挤压作用已经显现。  相似文献   

19.
花岗质岩石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花岗质岩石中的岩石包体研究的部分成果,重点论述了利用花岗质岩石中的岩石包体研究岩浆底侵作用、内生成矿作用、岩浆混合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等方面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云母族矿物的红外光谱研究,国内外一些学者曾做过不少工作。笔者就近年来所收集到的一些产自宁芜地区、南岭地区花岗岩类岩石中27个黑云母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测定,确定了某些特征吸收峰的偏移及其与化学组分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黑云母矿物中主要金属阳离子的相互置换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