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地缘政治历史、现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回顾了地缘政治学湮灭、复苏与自70年代以来发展的历史;对西方地缘学家对冷战结束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观点和主张进行了介绍和评述;提出了中国在未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缘战略的初步思考,旨在推动我国地理学界参与地缘政治战略的讨论和研究及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论新世纪初地缘视觉中的以色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之初,世人瞩目的阿以和平谈判破裂,中东和平进程再次陷入僵局,进而出现了严重的后退。相应地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形势和格局也发生了改变。本文从地缘角度出发,分析了以色列在中东地缘格局中的地位和新世纪初以色列的地缘形势新特点,提出了以色列在新世纪初应该采取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空间战略。  相似文献   

3.
段进军 《地理研究》2000,19(3):291-296
文章从3个方面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地缘战略新特点。首先,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已从冷战时的以苏联为主要遏制对象转为把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但此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遏制以外,还包括着合作的一面,即可概括为“战略上的遏制,经济上的卷入”。其次,美国实施全球战略的手段,也从传统的以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为主转为经济手段为主,即地缘经济必将取代地缘政治成为美国地缘战略的重要手段。最后,在地缘经济时代,“资源相对有限性”是愈加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它与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东南亚地缘政治变化中的大国战略调整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后,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在冷战时期展开地缘战略博弈的两大阵营势力的淡化与退出,缓和了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环境;二是东南亚国家实现了“大东盟”的内部联合,并强化了自身应对安全风险的能力。而世界大国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对航道安全的关注,也凸显了东南亚的地缘战略地位;三是中国的崛起效应。这些变化引起了新一轮的大国战略考量,并在美国的推力下,其它几个大国借着新时期南海问题、缅甸民主化等地缘环境的变化,调整了对东南亚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实现了平衡和遏制中国的深层次战略目标,从而也加剧了东南亚地区大国互动关系的复杂化和大国战略博弈的炽热化。  相似文献   

5.
成升魁  刘毅  杨林生  刘卫东  张丹 《地理学报》2012,67(7):1002-100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 资源和环境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30 多年来, 我国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但同时对世界经济和资源的依存程度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中国的快速崛起过程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如何从全球经济、资源和环境角度, 构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基础与战略, 如何建构能够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中国自己的全球地缘政治战略, 并参与全球共管, 是开展世界地理与资源研究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6.
当今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后,北极地区逐渐发展为世界政治的一个热点,北极地缘政治局势处在快速的变化发展之中。地缘政治格局是控制地缘政治形势发展的一个结构因素,分析地缘政治格局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复杂的、变动的地缘政治现实关系。本文在地缘政治格局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地缘政治格局的基本分析方法,并以此分析了冷战后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分析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变迁以及各国亚太战略变化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面向21 世纪中国实现国家安全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战略。文章分析提出了构建中国跨世纪地缘安全框架的四条建议:(1) 大力推进世界地缘格局的多极化进程,实现全球地缘格局的相对均衡;(2) 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国际合作,确保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3) 构建合理的国内区域经济格局,这是提高国际地缘安全的国内地缘保证;(4) 纵深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在对19 世纪末和20 世纪西方代表性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理论进行重点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特点,阐述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态势,即:北部地缘政治关系紧密,地缘经济发展较快;西部地缘政治关系持续发展,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广阔;西南部为地缘政治破碎带,地缘经济极具潜力;南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总体良好,但南海问题是不稳定因素;东部地缘政治热点问题敏感复杂,地缘经济结构相对稳定。最后提出了改善提升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关系与发展地缘经济的“北联、西进、南合、东拓”地缘战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冷战以来,柬埔寨地缘政治经历了从碎片化到重组的变动。其既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进行冷战与热战博弈的最前沿阵地之一,也是冷战后各域外政治力量在地缘战略上积极争取的东南亚国家之一。在导致柬埔寨地缘政治变动的诸多因素中,外部因素是决定其地缘政治变动的主导性因素,国内政治派别斗争的分化与组合是导致其地缘政治变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双重因素作用下,冷战以来的柬埔寨地缘政治具有地缘政治棋盘和地缘战略楔子的显著特点。而对冷战以来柬埔寨地缘政治变动的趋势、成因和特征的探讨,对我国的柬埔寨地缘政治研究和我国对柬埔寨地缘政治的战略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家地缘脆弱性探索——缅甸案例及对中国地缘战略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今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剧烈变动中,并对缅甸地缘环境的复杂性及地缘脆弱性产生深刻影响。缅甸所在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日益成为世界重要地缘政治力量博弈前沿和焦点。系统研究缅甸国家地缘脆弱性,对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及周边地缘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基于地缘政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学科理论,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构建了国家地缘脆弱性研究框架,系统探索了缅甸典型的国家地缘脆弱性特征。资源环境禀赋、内部地域结构等引致的经济政治体系、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是缅甸脆弱性的本底特征,而缅甸与中国的地缘关系及决策则从根本上影响其地缘战略位态。缅甸地缘政治脆弱性及其与中国的相互依赖使之成为西方“U型封堵大陆战略”的薄弱点和今后角逐的着力点,也是中国解围破局重要的地缘战略出口。近期中国应通过“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大力加强中缅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视角,通过对地理学发展新趋势、社会需求变化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分析,阐述了地理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结合中外地理教育在实现方式与过程、课程评价以及情感态度培养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新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理念与目标、地理基础教育的结构设计以及实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越来越重视全球问题与区域问题的结合,强调全球环境变化的问题应主要通过区域研究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20世纪下半叶,强烈的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背景叠加,使我国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自然过程与环境要素的变化包括: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带的明显摆动,降水南增北减使南方洪涝增加、北方干旱日趋严重,巨大的物质和能源需求与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天然水文过程的重大改变。在地理格局变化方面,工业化过程带来的产业与经济格局变化,改变了人口格局和城市格局以及自然资源供需格局,地表景观格局因此而发生显著的改变。资源环境已经从发展的条件演变为制约我国国家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中国地理环境特征与资源环境问题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潜在威胁。对此,需要从全球的视角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南海及沿岸地带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受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南海资源环境正发生快速变化,对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带来新压力。本文从地理空间信息角度,以海岸资源、海洋资源和珊瑚礁资源的地理研究为综述内容,梳理了该区域岸线遥感监测、油气资源储量及渔业资源渔获量的地理差异、珊瑚礁地貌遥感监测与珊瑚白化等相关研究进展,讨论了已有研究的成果及其薄弱方向,依据发展趋势探讨了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综述发现,南海资源环境的地理空间研究中,主要成果表现在资源环境的大面积快速监测与地理分异性方面,但在资源分布的内在机制及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影响方面仍缺少足够的研究。未来可望获得突破的研究主要包括:区域时空多尺度特征及其效应,区域间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分异和规律,多源数据融合的南海资源动态监测的精度与时效的提高,以及资源变化过程的海洋生态与环境综合效应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视角 ,通过对地理学发展新趋势、社会需求变化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分析 ,阐述了地理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结合中外地理教育在实现方式与过程、课程评价以及情感态度培养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提出了我国新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理念与目标、地理基础教育的结构设计以及实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黄松  李江风  胡明安 《地理研究》2007,26(2):287-297
受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新疆地质遗迹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本文以影响地质遗迹空间格局的关键因素--深大断裂和大地构造单元为主要依据,首次建立了包括5个地质遗迹带、13个地质遗迹区和35个地质遗迹亚区的新疆地质遗迹三级区划系统,设计了地质遗迹的数量、级别、类型、保护开发条件等4类定量表征指标和8项具体指标因子,对新疆地质遗迹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全面刻画和定量表征,最终根据各项指标数值的优劣程度对二级区划单元进行分类,为基于地质遗迹资源与人地关系耦合的新疆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布局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二级区划单元中北天山、西昆仑、南天山、北阿尔泰地质遗迹区为优异(Ⅰ级),吐哈、准中、塔东、东昆仑-阿尔金、中昆仑、塔西区为良好(Ⅱ级),南阿尔泰区为一般(Ⅲ级),准西、准东区为较差(Ⅳ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业产业空间转移及中部地区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定量研究表明,中国大多数工业产业重心并未按人们的预期发生相应的空间转移。东部地区所有产业都占有较大份额,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仍存在继续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通过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笔者认为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短时期内沿海的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大规模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中部地区应该从多方面重新审视自己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国家园林城市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树典型”的国家治理方式生产出诸多针对特定类型地域的评选项目,将此类项目评定结果抽象为点状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析是值得探究的方向。以国家园林城市为例,基于对其政策演进、发展历程及特色模式的宏微观结合分析,选择2003 年、2009 年、2015 年3个时点,采用网格维数、集中度系数、核密度估计、ESDA及叠置分析、矩阵分析、PPCC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变的多维特征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 国家园林城市在时间演化上,历经建设探索、生态化发展和宜居性提升3个阶段;② 在结构特征上,表现出分形状况较复杂的特征和分布集聚程度不断上升的趋势;③ 在分布格局上,与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高度耦合、与“胡焕庸线”显著相关,呈现为“东南密西北疏”的特征且变化不大;④ 在关联格局上,一直存在全局自相关性,冷热点区域的变动明显;⑤ 在影响机理上,水热气候条件、历史园林资源、城市发育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异和部门评审管理权力、地方政府重视程度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其演变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Physical environment, man‐made pollution, nutrition and their mutual interactions can be major causes of human diseases. These disease determinants have distinct spatial distributions across geographical units, so that their adequate study involve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ssociated geographical strata. We propose four geographical detectors based on spatial variation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ical strata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risks of health: the risk detector indicates where the risk areas are; the factor detector identifies factor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risk; the ecological detector discloses relative importance between the factors; and the interaction detector reveals whether the risk factors interact or lead to disease independently. In a real‐world study, the primary physical environment (watershed, lithozone and soil) was found to strongly control the neural tube defects (NTD) occurrences in the Heshun region (China). Basic nutrition (food) was found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 man‐made pollution (chemical fertilizer) in the control of the spatial NTD pattern. Ancient materials released from geological faults and subsequently spread along slopes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NTD risk. These findings constitute valuable input to diseas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 the region of interest.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空间分异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笑  王鹏飞 《地理研究》2018,37(8):1541-1557
基于探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前后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格局演化的初衷,以全国28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工业资源压力和工业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刻画两种压力的空间格局,比较归纳演化特征;基于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工业资源环境压力的影响因素,比对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变化。结果显示:① 全国工业资源压力东高西低的格局进一步显著,沿海产业集聚地区是热点区域;工业环境压力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弱化,北方产业集聚区是热点区域。② 工业资产规模、工业生产效益、工业劳动生产水平是影响工业资源压力格局的主要因素,其中工业资产规模的正向驱动作用减小,工业生产效益的正向驱动作用增大,工业劳动生产水平的负向驱动作用减小。③ 工业资产规模、环境规制、工业开放水平、工业生产效益、工业化水平是影响工业环境压力格局的主要因素,其中工业资产规模的正向驱动作用减弱,环境规制的驱动方向由正向转为负向,工业开放水平和工业生产效益的作用分别由正向显著和负向显著弱化为不显著,而工业化水平的作用由不显著演化为显著的正向驱动。④ 比较影响两种压力格局的主要因素,工业环境压力格局形成的动力机制比较复杂,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工业环境压力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方向变化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20.
地缘政治演变驱动力变化与地缘政治学研究新趋势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技术的进步、高速运输工具的诞生,传统的地理空间关系和地域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间距离所产生的效应在降低;其次,地缘政治博弈主体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借助互联网,原来相对弱势的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在上升;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利益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上升,地缘政治的冲突逻辑,正逐渐让位于地缘经济的竞争逻辑;第四,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新因素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碳排放权等相对虚化的权利发展成为新的地缘政治争夺对象。在上述驱动力的作用下,地缘政治学发展和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① 更加关注全球问题和从全人类视角研究问题,传统的主权国家概念受到严重挑战;② 从对土地、能源矿产和海上战略通道等实体资源争夺,向信息权、碳排放权等相对虚拟的资源转变;③ 重视新的能源类型和新的地域空间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④ 通过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批判,在研究内容上向所谓的“低政治”问题拓展,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交叉和融合成为趋势;⑤ 地缘政治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多元;⑥ 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成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也为地缘政治研究带来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