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转型与早期人类迁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的旧石器考古证据表明,更新世早期可能发生了两次人类迁徙浪潮,时间分别在1.8-1.6MaBP和1.0MaBP左右,第一阶段,古人类演化为直立人并开始走出非洲、迁徙至其它中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第二阶段,直立人开始占据中高纬度的温带和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两个阶段也是第四纪气候发生转型、环境产生重大调整的时期。二者在发生时间上的一致性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测气候转型时期环境转变是这两次人类迁徙浪潮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抗熊记     
苏涛 《海洋世界》2011,(11):38-41
第一次与北极熊的短兵相接,终于取得了有惊无险的胜利。第三次北极考察是遭遇北极熊次数最多、距离最近、风险最直接、情节最丰富的一次。我作为考察队的一员,亲历了当时亦惊亦险、跌宕起伏的抗熊全过程。进入楚科奇海作业的第3天,在北纬70度附近,我们第一次见到了浮冰。零零散散的浮冰随波逐流,伴着覆盖其上的皑皑白雪,  相似文献   

3.
我对西沙群岛的迷恋,不亚于秦始皇对仙山“蓬莱”的崇拜。当然他是为了那一棵让人“长生不老”的俗草,而我只是觊觎与她的一次邂逅。令我没想到的是,一次偶然的机遇竟然真的让我见到了传说中的她。关于这次邂逅的成行原因及过程,暂且留到下一段,至于传说与现实的差距是我当时最急切得到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每一种动物在与对手的生死搏斗中,总有一套打击对手、保护自己的妙法。生活在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海域的犀鱼,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武器———尾刺。它能左右开弓,分别用尾部两侧的刀来刺对方。剑鱼的“长剑”能刺透木船的甲板如此锐利的剑,打起仗来是非常好用的。非洲和南亚的热带森林中,有一种眼镜蛇,能射出一缕缕的毒汁,达4米远一些弱小的野兽遭到一次射击就会丧命。中美洲森林中的酸虫,背部贮藏有浓度为84%的醋酸。必要时,它可以把醋酸液喷射60厘米~8厘米远,用以袭击来犯者。海洋里的某些鱼类,防…  相似文献   

5.
据海洋调查船“向阳红14”号和“向阳红16”号在1985年12月—1986年3月期间观测到的XBT及CTD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1985—1986年冬季次表层热状况的分布特征。在1985—1986年冬季,热带西太平洋亦道附近海域,表层暖水比常年深厚,温跃层的纬向坡度比常年大。在130°E剖面上,8°N附近次表层等温线升高,这表明在太平洋西部,北赤道流及北赤道逆流比常年加强。这些海洋次表层热状况特征与Wyrtki等人指出的埃尔尼诺(El-Nio)事件发生前的热带西太平洋热状况相符。  相似文献   

6.
中国热带气旋与厄尔尼诺事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利华 《海洋科学》2001,25(9):36-38
根据近50a的实测资料,对中国热带气旋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如下认识:(1)在厄尔尼诺年,中国热带气旋明显偏少。(2)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大,中国热带气旋的个数越少。(3)中国热带气旋的强度越大,在厄尔尼诺年出现的机会越少。(4)在厄尔尼诺年,中国热带气旋初次登陆的时间偏晚,终次登陆的时间偏早。(5)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大,中国热带气旋期的历时越短。  相似文献   

7.
低纬度地区干旱的发展,尤其是北非巨大的成片陆地是一个带有广泛古气候意义的复杂问题、目前非洲干旱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观点是湿润/干旱循环直接与通过北非加热形成的非洲季风的目射作用和陆一海气压对比结果联系在一起。这些循环首先出现在地球轨道运动距今23ha的时候、北非季风季节非常潮湿气候的存在可由非洲湖泊水面的14C测年和在地中海盆地的腐泥所证实,而腐泥是由很强的尼罗河径流造成深部流停滞而引起的,每一次季风带来降水和湖泊最大容量以后的几千年,淡水中的硅藻从缩小的湖底冲到热带大西洋中去了(Pokras和Mix…  相似文献   

8.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宣布,他们最近在非洲发现了两种至今尚未挖掘和命名的恐龙骨头化石。这一发现可能要改变已得到公认的地球大陆徐缓漂移的理论。 美《科学》杂志介绍称,第一次在非洲发现的恐龙骨头化石属于生活在白垩纪时期的恐龙,最近发现的骨头化石也是生活在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9.
ENSO十年际尺度变率的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热含量和洋表风应力等资料探讨了ENSO十年际尺度变率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热带西南太平洋不仅是年代际信号的显著区,同时也有可能是影响ENSO循环十年际变化的关键区。热带西南太平洋的海温暖异常经热带中太平洋东传到热带东太平洋,导致热带东太平洋产生暖的海温异常,这种海温异常进而激发了澳大利亚东部沿岸的大气,产生反气旋性风应力异常。在这种风场的作用下,其下方海水向四周辐散,使热带西南太平洋的温跃层变浅,产生负的温度异常,此后发生反位相的循环。整个循环过程所需的时间约为13a。  相似文献   

10.
用6—甲氨基嘌呤诱导贻贝四倍体胚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国雄鲍蒙.  AR 《热带海洋》1996,15(4):26-30,T002
在滤过海水中以4×10^-4mol·L^-16-甲氨基C嘌呤(6-DMAP)处理贻贝Mytilus edulis受精卵或胚胎,受精激活后50或120min处理20-30min,分别抑制第一或第二次有丝分裂,以诱导四倍体胚胎。顶荧光显微观察表明,6-DMAP有效地抑制了第一和第二次卵裂。它使细胞核染色质分散,抑制了原核的移动和染色体的分离,并防碍卵裂沟和极叶的形成,从而诱导出四倍体胚胎。对第一次卵裂  相似文献   

11.
正这个夏令营是全国海洋知识夏令营,在这个夏令营里,我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我第一次去拾垃圾,发传单;在海边,我第一次将手机掉入水中;我第一次壮着胆子吃了鱿鱼等等。这个夏令营记录了我太多第一次,而我印象最深,想要记录的事却是一次填色涂色,做问卷调查的活动。这次活动是《海洋世界》杂志社举行的,首先分组,一组,4-6个人,我们组有熟人,也有不认识同学,交代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称符合4个特定条件的热带气旋为A类热带气旋。统计得出,没有一个A类热带气旋没诱发湛江港出现大海潮。也没有一次湛江港大海潮不是由A类热带气旋诱发的。经分析认为,A类热带气旋在雷州半岛登陆前12h内西移速度的快慢对大海潮的大小起决定作用:而A类热带气旋本身的强弱、登陆点远近和天文大潮是否迭加等。则对大海潮的大小影响很小。以至于在统计资料中根本反映不出来。而且还有与道理不合、甚至相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利用Argo剖面数据和水声学数值模型,分析了西太平洋夏季在热带海区(I型)、亚热带南部海区(II型)和亚热带北部海区(III型)三类典型声速环境下的会聚区特性。声场计算结果表明,声速环境的区域性差异及声源深度的变化对会聚区声场特性有明显影响。当声源深度为20m时,热带海区会聚区距离较远,第一会聚区约为65km,超出亚热带海区约5km;当声源深度为200m时,亚热带北部海区会聚区距离较远,第一会聚区约为60km,亚热带南部海区、热带海区依次递减约5km。I型和III型剖面在特定的声源深度条件下出现波导型声场,当声源位于表层时热带海区产生表面波导,当声源位于次表层时亚热带北部海区产生次表层波导,对于1kHz的声波,波导深度范围内的传播损失比波导深度以外高出10~20dB。  相似文献   

14.
这里有第一次登陆中国的极地白鲸有第一次登陆中国的极地海象有第一次登陆中国的极地海獭有第一次群体登陆中国的南极企鹅  相似文献   

15.
提起中国的南海、非洲的好望角和法国的比斯开湾,海员们都不陌生,特别是这里的风浪会给各国的船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南海险遇台风南海地处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的航海要冲,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及西方的水上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举世闻名的台风肆虐区。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的极猛烈的热带气旋。台风形成后常  相似文献   

16.
以美国地质调查局KVisser为首的一批美国古海洋学者认为,在末次冰期结束时,热带的变暖加速了高纬度冰川的融化。在分隔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和苏拉威西岛的印度-太平洋热带盆地最热部分——望加锡海峡进行了钻探,并获得了55m长的柱状沉积物。  相似文献   

17.
2023年秋季(9—11月)北半球极涡为单极型分布,中高纬度地区呈5波型,欧亚大陆西风环流较为平直,西风带槽脊较弱。我国近海共出现16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大风过程3次,热带气旋与冷空气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3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3次,冷空气大风过程7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4个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活动较常年偏少,全球其他海域生成热带气旋22个。近海出现2.0 m以上大浪过程17次,大浪日数占秋季总日数约71%。近海海面温度较常年平均偏高。  相似文献   

18.
9711号热带气旋温带转变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天气学及诊断分析的方法,对9711号热带气旋两次登陆前后物理量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711号热带气旋进入渤海后强度得到了加强,表现在暖中心的增强及中心气压的降低。中高纬冷空气的加入、对流层上层较强的辐散及正的涡度平流对气旋的再次发展起了关键作用。一些物理量场的分布直接影响着热带气旋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邱云  胡建宇 《海洋科学》2006,30(6):59-65
利用1992年10月~2002年7月的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月平均格点数据分析了热带大西洋(15°S~25°N,5°~50°W)海面高度距平的低频变化。由热带大西洋大约10 a海面高度距平变化的标准差分析得到:在赤道附近海区(2°~5°N,25°~45°W)、非洲沿岸海区(11°~16°N,16°~18°W)海面高度波动剧烈。对海面高度距平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得到EOF的3个模态分别占有方差比例为51.5%,13.2%和7.9%。第一模态揭示的是热带辐合带(ITCZ)的季节性迁移导致海面高度距平沿着ITCZ平均位置经向倾斜的1 a周期变化,第一模态还显示了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引起南北两个海盆海面高度的整体升降。第二模态描述了中心分别位于(3°N,40°W)和(7°N,45°W)附近两个涡漩的变化。第三模态表征的是几内亚海湾上升流和赤道北部下降流在6~7月强度达到最大。对EOF时间系数曲线的经验模态分解(EMD),结果表明热带大西洋低频变化包含的成分主要有:0.5,1,2,4和6 a。其中1 a周期是热带大西洋海面高度变化最主要的周期成分,0.5 a周期和2 a周期也是热带大西洋海面高度变化的重要形式;而4 a和6 a周期所占的比例较小。另外EMD方法还分解出1997~1998年太平洋El Nino事件对热带大西洋海面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由WMO负责组织的第一届热带气旋国际会议(The Second WMO InternatienalWorkshop on Tropical Cyclcnes)于1989年11月27日到12年8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39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包括9个专题: (1)第一届会议以来热带气旋数值换代的发展; (2)热带气旋运动; (3)热带气旋的形式; (4)热带气旋结构和它的变化; (5)热带气旋的热面状况; (6)低频振荡和季节变化; (7)观测系统的技术发展; (8)预报业务的技术发展; (9)对热带气旋警报系统的评价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