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区拥有12亿亩天然草场,牛、羊等草食家畜在畜种构成中占绝对优势。同时,也历史地形成了草原畜牧业为新疆畜牧业的主体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建筑在对天然牧场适应性利用的基础上的,需要根据年内气温、降水、季节、以及牧草生长的情况转移牧场。四季游牧使牲畜在生理机能活动以及生产性能等方面,都受气候条件的强烈制约,这就为草食家畜的牧业气象研究提供了较为广泛的领域。本文就草食家畜的牧业气象试验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天然羊草草地是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和东北松嫩草原的主要建群草地。10年定位观察表明,天然羊草草地地上初级净生物量受气象条件的制约,水分条件是主要限制因子。牧草属碳氮营养类型,适宜发展毛肉兼用型细毛绵羊和乳、皮、肉兼用的家畜。7月下旬至8月上旬,青草营养丰富、草质优良,是打草贮存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典型草原水分条件与天然牧草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琼  梁秀婷 《气象》2006,32(S1):116-120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牧草生长的限制因子。分析水分条件与牧草产量的关系是确定旱灾指标、评价草原生态环境优劣的基础。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3个站点近15年的天然牧草、土壤水分和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降水量、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不同时期牧草产量的相关系数,分析了各水分因子相关性的时空分布规律。得出:土壤水分与产量的相关好于降水量;降水与产草量多呈二次曲线变化,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产草量多呈直线变化;相关程度随生长进程的推进,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若尔盖地区天然牧草1983~2013年生育期观测资料和近5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通过趋势分析、相关分析、M-K突变检验和积分回归等数学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天然牧草高原早熟禾生育期的影响,以揭示若尔盖湿地天然牧草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降水量有微弱下降趋势,牧草生长关键期5~9月有效降水日数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年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升高趋势显著;牧草生长季4~9月逐月积温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草地干燥指数以0.0256/10a的速率上升,1990s中期后暖干化加剧。(2)2000s牧草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较1980s提前,开花期较1990s延后了4天、黄枯期较1980s提前了12天,较1990s延迟了9天、生长期较1980s减少了20天,较1990s增加了8天。(3)3月≥0℃积温、4月和6月≥3℃积温的显著增加,导致了牧草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提前;除返青期外有效降水日数越多,生育期越提前,反之亦然;(4)牧草生长期对平均温度、气温日较差、有效降水日数等气象因子敏感;在牧草生长关键期7月不出现干旱或干旱程度较轻的情况下,气候变暖将导致生长期延长。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草原气候特点与草原生态类型区域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素华  宫春宁 《气象科技》2005,33(4):340-344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给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分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对内蒙古草原气候特点及气候对牧草生长、畜种分布和土壤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内蒙古气候湿润度的某些等值线与土壤带的分界线几乎完全重合,表明土壤带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而气候和土壤环境是草场类型及其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以气候湿润度为主要依据,结合内蒙古土壤带的水平分布特征,进行草原生态类型区域的划分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有稳定性。指出近年来的气候增暖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气候变化,虽使草原生产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并未使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类型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6.
1.新气成92001 成果名称:优良人工牧草和主要天然牧草气候生态指标与牧草生产力模式研究完成单位:新疆气象科研所主要完成人员:徐德源、林坷、李星华、王淑民、黄敬锋、顾来霞内容简介:该项研究首次在天山北坡中山带的牧草气候生态试验基地获得一批牧草气候基础资料,对改良人工草场和利用天然草场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先进的光谱技术,测定了牧草光谱的季节变化、不同类型草场的光谱特征,探讨了绿度值与叶面积和产草量的关系式,并在研究牧草  相似文献   

7.
我县山地草场面积较大,加上光照充足,气温适宜,夏秋多雨的气候条件,甚适宜牧草和饲料作物生长,有利发展畜牧业。我县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爱好饲养牲畜的习惯,驰名我区内外的隆林黄牛、隆林山羊和隆林六白猪等优良畜种就是在我县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选育出来的。下面从气候方面就发展畜牧业的问题作初步分析。 一、发展畜牧业有利 的气候条件(一)气温适宜,夏秋多雨,有利牧草 生长 光、热、水的匹配关系,直接影响牧草 的生长发育。光照充足,气温适宜,雨量充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拓宽气象服务领域,提高生态气象服务水平,从2004年开始,锡盟牧试站就承担了自治区气象局下达的天然牧草营养成分分析任务。 天然牧草营养成分分析是以全区49个生态监测站天然草场监测场内建群种、优势种和混合牧草为代表的3种样品。测定牧草中所含吸附水、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钙、磷、胡萝卜素以及无氮浸出物9项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1987—1990年乌鲁未齐牧业气象试验站天然牧草生育期和产量与温度、降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牧草春季返青的温度指标不同,喜凉牧草为-1~-2℃,喜温牧草为4.6℃;黄枯期温度指标为6.3~9.1℃;热量条件可满足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需要。干草重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比鲜草重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好;不同要素中,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积温居中,日照时数最差;用积温、降水量可监测天然草场牧草干重。  相似文献   

10.
草原干旱对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然牧草是放牧畜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其生长动态和产量形成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水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物生产力水平。根据降水量及土壤水分条件与天然牧草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关系,建立了天然牧草生长高度动态模式和草原初级气候生产力模式,以便为进一步研究草原干旱的气候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青海天然牧草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青海省4个牧业气象代表站点1988-2005年天然牧草数据和同期气候资料,分析了青海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青海省牧草发育期、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南东部地区影响牧草返青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而青南西部和环湖地区牧草返青期的早晚主要受制于水分条件;两地区牧草黄枯期出现的迟早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终日相接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牧草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水分条件,年降水越多,牧草产量越高;青南东部的半湿润地区,温度对产量的影响大于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海省半湿润牧业区,随气温升高,牧草产量有所增加,草场载畜量有所上升;但在干旱、半干旱牧业区,气候变暖加剧草地水分的散失,牧草的生长发育受阻,产草量下降,同时,优良牧草在草场中的比例下降,杂类草的数量和比例上升,草场朝不良方向演替,呈现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哈巴河县是自治区的牧业县,是大尾羊和商品牛生产基地之一.本县为天然牧场,牧业生产常处于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四季转移的游牧方式.因此生产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本县牲畜死亡主要发生在冬末春初,春季是产羔育幼的关键季节,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冬春气候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疆(特别是北疆)牧区,传统的山、绵羊饲养方法是以草原放牧为主,逐水草而居,流动放牧.把宽广而丰富的草场,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循环移动.这种方法有其优越的特点,但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困难.它的主要优越性有: 1.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天然草原资源. 2.四季循环转移有适宜于牲畜生长的气候.  相似文献   

14.
不同草原类型天然牧草生长发育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内蒙古草原3种不同草原类型,牧草生长发育过程和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研究,得出:主要牧草各发育期所需≥0℃积温变幅值和天然牧草各生育期所需热量;牧草返青与黄枯期主要取决于温度状况,而与水分关系较小;利用前10天的平均气温可以判断某生长期的发育进程;牧草对水分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生长盛期,在典型草原和荒漠区更为明显,适当的干旱可使牧草有早熟现象;牧草的产量主要取决于水热搭配状况,通常情况下水分是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牧草产量的限制因子,热量可成为草甸草原的限制因子。旬降水量草甸草原达40mm、典型草原达30mm、草原化荒漠达10mm,产量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气象站2004—2019年5—8月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资料和天然牧草生长发育期观测资料,分析了2004—2019年近16 a牧草高度与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牧草高度与气候条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近16 a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为41 cm,5—8月高度在14.2~55.9 cm之间;(2)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与光、温、水条件均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8月牧草高度增加趋势明显,16 a增加了16.5 cm;(3)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与同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该地牧草高度受降水量影响较大,降水量越多,日照时数越少,空气相对湿度越大,气温日较差越小,牧草长势越好,而热量条件变化的大小对牧草长势的影响不大。以4个要素作为因子建立的牧草高度回归模型,历史拟合效果好,可以根据当年生长季气候条件预测牧草高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牧草与气象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天然草场辽阔,毛面积5725.88万hm2,可利用面积4800.68万hm2,占新疆总土地面积的1/3以上。天然草场是新疆畜牧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新疆畜产品的70%来源于天然草场。但天然草场受天气气候的影响显著,产草量年变化极大,“靠天养畜”的新疆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因此掌握天气气候条件对牧草不同发育阶段和牧草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时监测预测牧草发育和产量状况,对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科学安排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三流回气候与草场类型新疆气候极端干旱,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  相似文献   

17.
对大兴安岭地区天然牧草的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当地主要牲畜的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以及适合大兴安岭地区人工引种栽培的牧草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论是大兴安岭地区利用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极具潜力。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市天然牧草生物量与气候条件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0年气象资料和15年的天然牧草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将牧草的整个生育期分为缓慢生长-积极生长-缓慢生长3个阶段;应用积分回归统计方法得出:牧草缓慢生长期为返青-展叶时期,光、温、水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基本呈正效应。牧草积极生长期为牧草拔节-开花时期,温度、日照基本满足牧草的生长发育需要,水分条件是主要矛盾。第三个阶段(牧草缓慢生长期)为牧草灌浆期-成熟时期,此时光、水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基本星负效应,气温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基本呈正效应。  相似文献   

19.
天然针茅草地是形成我国中温型草原亚带的重要群系,也是我区放牧和割草场资源。5年定位研究表明,牧草生物量与降水、温度呈正相关,降水起到主导作用,降水受到欧亚大气环流和西风环流指数所制约。牧草粗蛋白质、脂肪、钙、磷含量呈“双峰”型的季节动态,是由于降水影响牧草生长发育节律所致。对放牧家畜营养状况诊断,合理安排割草期都具有重要意义。针茅草地均属氮碳(NC)营养型,适宜发展皮、肉、乳兼用家畜和毛、肉兼用的细毛绵羊。  相似文献   

20.
1994年牧业年度牧业气象条件分析(1993.7.1-1994.6.30)郝璐(内蒙古农牧业气象中心)本牧业年度初期,中东部主要牧区降水较多,牧草长势较好,牲畜状况也好于往年,西部特别是伊盟牧区由于春夏秋连旱,牧草长势差,牲畜不能满膘入冬。中期全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