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全球化的现阶段实现形式,对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空间布局及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特别是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开放与开发,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   总被引:106,自引:9,他引:106  
薛凤旋  杨春 《地理学报》1997,52(3):193-206
城市化的研究历来都偏重于内力的营造,例如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步伐,乡村-市的人口流动,政府的地区性经济政策以及新城市的建设等。在资本、人力、技术和市场走向“全球化”的情况下,新的国际分工自1980年以来已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及经济活动急剧增长与集中的主要动力。本文对这一类型城市化的特点和空间形态作出了概括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劳动地域分工的条件因素和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地域系统中自然要素和非自然要素普遍的地域性差异是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条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自然要素对劳动地域分工的作用日趋减小,而非自然要素尤其是技术的作用将不断加大。由地域分工所产生的绝对利益、比较利益、规模利益、乘数效益等各种经济利益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直接动力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06,(3):43-44
通过外部资本、技术优化内部资源配置,通过内部经济整合深化区内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内源和外源力量的交互作用和推动,使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势日趋强劲,近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长三角城市群不仅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而且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经济区域空间格局变化是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外在化表现,文章从区域、经济区域等基本概念入手,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分析了市场机制作用下中国经济区域再形成过程的态势和外部环境变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应积极培育合理经济区、建立合理的区际分工体系、培育区域之间合理的竞争态势,以提高我国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区域发展研究一直都是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学对于区域发展研究由来已久,过去30年更是相关研究的黄金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将过去30年的研究概括为两个主要方向:一个是"新区域主义"兴起背景下的地方发展内在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地方综合的视角;另一个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与地方的相互影响,主要是基于尺度关联的视角。相对而言,地理学家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即区域相互依赖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生产活动专业化分工加深,地区间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并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地区间相互依赖对于理解当今的区域发展格局和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是地理学需要加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国际国内背景下的产业分工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产业分工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环境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型。基于这个双重转型过程的影响,本文从分工的生产要素、地区自身条件和环境影响条件等方面建立产业分工机理框架。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是产业分工的根本因素.地区自身条件和环境影响条件是产业分工影响因素,其中环境影响条件对产业分工作用更为明显。据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江苏沿江地区产业分工形成原因。其结论为,地区自身条件相似是沿江地区产业趋同的客观基础,并在全球化、市场化环境条件影响下.易形成以外资为主导的市场性产业趋同.而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会进一步加剧产业非合意趋同。  相似文献   

8.
对外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空间重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世纪60年代以来,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国际资本流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成为全球经济空间重组的重要力量。本文总结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由来、发展特征,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在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重要作用与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强调对外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的三足鼎立格局以及西太平洋地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演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国际劳动分工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在1980’S已有大量新国际劳动分工研究,我国至今有关研究很少。为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全球化,本文主要论述了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内涵、时间-空间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国际劳动分工的三大竞争和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全球在地化与在地全球化的双向过程使地域分工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进而对城市化空间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新的地域分工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从国内的区域尺度分工跃迁至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工,二是由过去的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转向在同一产品内部根据价值链划分进行分工合作的产品内分工,三是伴随国际和国内地域分工演进而产生的新的地域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空间格局的内涵也不再只是停留在城镇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上,也包括了城镇人口的集聚形态、城市间的联系与层级架构、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化等内容.地域分工演进不仅促进了城市化空间格局的演变,还催生了新的城市化空间形态.地域分工对城市化空间格局的作用首先在于"地域分工-区际贸易-空间集聚-新的地域分工"的闭合循环,这是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变的一般过程,并在基础条件、市场发育、制度安排、技术进步等核心要素的驱动下得以运行,在全球化等背景驱动要素的作用下改变其速度、形态与结构.文章运用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对全国、城市区域、都市区等三个不同层面上的城市化空间差异进行了逻辑解释.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刘卫东 《地理研究》2020,39(7):1439-1449
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包括人们的心理和生活、经济增长与就业、国家治理及世界治理等。这些影响使很多学者、评论家、大众、企业家乃至政府官员产生了非常悲观的情绪,舆论中不乏经济全球化将终结、全球供应链将大规模调整、世界治理格局将彻底改变等言论。本文通过建立“全球化的三角结构”剖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机制,并结合疫情对世界的主要影响,试图揭示后疫情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走势。我们认为,资本的“空间出路”、技术的“时空压缩”和国家的开放程度是驱动经济全球化的三个基本力量,这三者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结果影响着全球化进程。从动力机制看,全球化是一个没有终点且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它不会倒退,而是波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经被全球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脱钩的代价极其昂贵,没有国家会选择完全脱钩。所谓的逆全球化现象,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世界格局变化及各国应对策略调整的结果。新冠肺炎疫情并不能影响全球化的资本和技术驱动力,但是可能影响国家的开放程度。如果疫情持续时间不是很长,经济全球化将很快会回归原有的发展轨迹,继续进行调整。各国也将继续围绕经济全球化进行斗争、妥协、再斗争,直至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经济全球化可能因为应对疫情而踩下急刹车,甚至暂退半步,但很快将继续前行,向着“包容性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经济集聚与扩散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城镇经济集聚与扩散动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功能转换直接推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其中集聚效应是小城镇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近邻效应和分工效应是其突出表现,由于小城镇处于农村之首城镇体系之尾,区位优势也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经济行为者聚集在小城镇能获得比较利益和互补利益,当前,中国小城镇在经济集聚与扩散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过小,结构雷同,环境污染严重等,亟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政策的博弈解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马丽  庞效民 《地理研究》2001,20(4):498-505
针对传统区域政策只基于目标区域利益考虑的缺陷,文章应用博弈分析的原理,分析区域分工的动力机制,以及区域政策对区域竞争和分工过程及结果的影响。主要结论是:利益是驱动分工的根本动力,如果参与分工能给区域带来利益增收,区域才会主动参与分工;分工产品的价格比是影响竞争和分工过程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会影响或破坏合理的区域竞争和分工;单个区域所制定的政策最终将影响所有具有经济联系的相关区域。以中国“区域均衡增长”与“区域倾斜增长”两个主要区域政策的效果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世界经济地理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形成发展与经济地理学同步。世纪之交,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间的经济联系和全球性经济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也日益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国内世界经济地理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亦由区域差异转移到区际联系,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  相似文献   

15.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联系日益加深,国际资金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到冷战结束,世界资本运动的主体已由物质产品生产转向了虚拟产口生产。从国家层面来看,各国经济虚拟化程度不同,共同构成虚拟经济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国际经济传导机制也因之发生变化。本文将从虚拟经济时代的世界格局入手,重点阐述国际经济传导机制的新特点,然后探索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趋利避害的有效途径,为我国融入全球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赛 《世界地理研究》2015,24(2):105-1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最迅速、规模最大的产业。台湾地区北部的信息产业是全球信息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在全球信息技术市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地方性的产业和空间组织形态也在重构之中。本文对台北都市区信息产业自1960年代的产业发展和空间组织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经过起步萌芽期、发展转型期到现在的多元成熟期,台北都市区信息产业顺利实现了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在空间组织上形成产业发展走廊,参与到全球化的网络分工体系中。研究发现,以产品升级带动产业转型,以产业分工重塑产业空间组织,是台北都市区信息产业发展的主线。政府一方面出台政策力促产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在产业空间上进行指导和规划。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的城市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源泉, 其在城市网络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城市网络不同研究载体的梳理发现, 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城市网络的研究已成为西方城市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等级的密切关联性是城市网络构建的重要基础, 网络构建的作用力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属性、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城市发展的自身条件。通过对网络构建模型、网络特征和网络动态演化的综述可以发现, 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对于解释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网络是适用的, 但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方法的引介, 对于内在机制和演化机理关注较少。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细化, 中国不再仅仅承担制造业功能, 生产性服务业已开始大规模集聚, 国内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城市网络的系统研究刚刚起步, 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8.
以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新国际分工为背景,分析了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了影响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因素。由于信息技术产业与工业的特征不同,进而影响空间分布的因素不同,从而导致了产业空间的变化,中国无论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新国际分工为背景,分析了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了影响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因素。由于信息技术产业与工业的特征不同。进而影响空间分布的因素不同,从而导致了产业空间的变化。中国无论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06,61(5):F0003-F0003
耿莉萍、陈念平撰写的《经济地理学》已于2006年3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是21世纪高等院校专业课系列教材之一。全书从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多学科角度出发,在系统介绍经济地理学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多要素综合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对国家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空间经济问题展开研究。书中主要论述了影响区域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国际分工与竞争、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其地理意义、经济全球化中的企业、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可持续痔展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