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旺苍县50个地面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结合旺苍县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需求,选取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和年≥10℃积温作为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建立气候因子空间模型,运用GIS技术开展旺苍县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旺苍县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可划分为3类,即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最适宜区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2.
梧州市基于GIS荔枝优化布局的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梧州市及其周边市县地面气象观测站的1971-2010年气候资料为基础,对梧州市中熟荔枝生育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选出气候区划指标因子,并建立空间分析模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梧州市中熟荔枝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得出梧州市荔枝种植优化布局专题图。结果显示:梧州市荔枝气候适宜度区划指标有4个: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2-7月有效积温和1月平均气温,每个指标分3级,对应适宜、次适宜、不适宜。梧州市中熟荔枝适宜种植的面积约为4975.9km~2,次适宜种植约为3642.3km~2;不适宜种植约3961.8km~2。区划结果可为梧州市优化中熟荔枝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邵步粉  蒋滔  林凌  林艳  陈家金 《气象科技》2022,50(6):885-890
利用福建省67个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气候资料、地理信息资料、茉莉花生育期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构建茉莉花气候适宜性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区划指标权重,运用隶属度函数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到各站点的茉莉花气候适宜性指数,开展基于GIS的全省茉莉花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茉莉花种植气候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福建中部和南部沿海;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北部和内陆的低海拔地区;次适宜种植区分布全省各地;不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沿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并通过区划结果与福建省历年茉莉花种植情况比对验证,区划结果与现有种植区较为吻合,可为福建省茉莉花种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河源和周边地区24个国家气象站1970—2018年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综合考虑气象、地形和土壤3大类影响因子中筛选出12个评价因子指标,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求和法,构建河源地区鹰嘴蜜桃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绘制出了鹰嘴蜜桃种植适宜性的综合区划图,最后对区划结果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河源地区鹰嘴蜜桃种植的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区面积分别占区划面积的28%、33.3%、22.2%和16.5%。适宜和最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河源地区北部大部地区以及中东部的零散区域,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河源地区中东部、龙川县西南部、紫金县西南部区域。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贵州省黎平县油茶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及黔东南州辖区内其余1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0年气候资料,根据气候资源的小网格分析方法,建立黎平县油茶种植气候区划因子与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模型,以GIS为技术支撑,划分了黎平县油茶种植的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气候区。区划结果表明:油茶种植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占该县国土面积的53.8%,不适宜区仅占13.9%。区划结果对于该县油茶种植发展详细规划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河源及其周边地区共24个国家气象站1970-2018年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分析河源猕猴桃主产区气候特征及影响猕猴桃生长的关键因素,选取气象、地形和土壤三大类共12个评价因子指标,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求和法,构建河源地区猕猴桃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种植区域划分为不适宜、次适宜、适宜和最适宜4个等级,并绘制出猕猴桃种植综合区划图。分析结果表明:连平、和平、龙川北部的零散区域为猕猴桃种植最适宜区,约占总区划面积的3%;中部偏西和紫金南部的零散区域为不适宜区,约占总区划面积的2%,主要受土壤、降水和气温等因素的限制;其他区域则处于适宜和次适宜种植区。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糜子生态气候研究及适生种植区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甘肃省各地糜子生物特征与关键生长期生态气候适应性的探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气象因子对糜子产量的影响,确定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作出种植适生生态气候区划,并提出提高生态气候资源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赤水市金钗石斛农业气候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斛是热带、亚热带丛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赤水市是我国目前金钗石斛最大和最适宜种植区。根据赤水市气候资源特点及金钗石斛适宜生长环境指标,选取了年平均气温、全年≥10℃活动积温、海拔高度、月平均气温≥25.0℃月数、分蘖开花期(3-5月)空气相对湿度等5个气象因子作为种植区划指标,在综合考虑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气候资源影响的基础上,利用遵义市12个气象站1971-2000年气候资料和台站信息,采用逐步回归法分别构建了4个区划因子的细网格推算模型。基于数字高程(DEM)数据推算了分辨率为1 km的赤水市气候资源数据集。利用赋值法对5个区划指标分别计算,按照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3个等级完成了赤水市金钗石斛种植气候区划。区划结果显示,赤水市金钗石斛的适宜种植区随地形和海拔高度而变化,主要分布在沿赤水河两岸和沿习水河两岸的沟谷或山地。次适宜和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700 m以上的半高山地区,冬季气温偏低、热量供应不足和夏秋干旱是这些区域不适宜种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陕南秦巴山区是目前国内魔芋种植的集中区域,魔芋产品的开发研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利用1981—2010年汉中市11县(区)气象观测站气候资料,选取影响魔芋生长的显著气象因子作为指标,采用多元回归法建立区划因子模型,进行了以乡镇为单位的种植区划,并进行了分区论述,为汉中大面积推广魔芋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海安县优质弱筋小麦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海安县及周边6个基本台站(27个自动站)1990—2009年气象资料,通过对海安县农业气候资源和小麦生产气候条件的调查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采用样条函数法对气候因子和区划因子进行网格细化,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海安县优质弱筋小麦种植实现基于小网格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分为最佳种植区和适宜种植区,结果显示:海安中西部地区为优质弱筋小麦最佳种植区,东部沿海为适宜种植区。这为开发和利用海安县农业气候资源、高质高效生产种植弱筋小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乌海市葡萄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及灾害防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凤琴 《内蒙古气象》2013,(3):23-24,39
葡萄是乌海市的特色农作物,乌海市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降水少,无霜期长,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葡萄生长。影响乌海市葡萄生长的主要灾害有霜冻、干旱、连阴雨和低温天气等,文章针对葡萄在各生育阶段的农业气象灾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东北春大豆为研究对象,分早熟、中熟和晚熟3类熟型构建东北春大豆气候区划指标.利用基于模糊数学的区划指标隶属度函数和作物反应函数两种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结合精细化插值(Anusplin插值)后的东北地区1990-2019年气象数据,从时间、空间(1 km×1 km农田)和熟型开展东北春大豆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 表明:8...  相似文献   

13.
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和农业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气候变暖采取稳健的适应措施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该文综合了当前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进展及已有的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指出适应资金严重不足,技术研发、应用与转让难以实施,以及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实施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着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有效实施;关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仍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示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需要重点开展的研究任务,即农业气象灾变过程的新特点及其风险管理,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大数据决策管理系统研发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气候区划与减灾保产技术研究,以切实推进农业适应气候变化,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临县红枣种植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红枣栽培的气象条件以及临县红枣种植气候资源的分析,探讨临县发展红枣种植产业的有利气候条件,并针对影响红枣生长、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提出了防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气候角度分析黔东南州种植蜂糖李适宜性,为蜂糖李种植选址提供气候可行性依据。利用2011-2020年黔东南州200个区域气象站资料和蜂糖李品质最优的产地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六马镇区域气象站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黔东南州200个乡镇与六马镇气温、降水和日照气候指标相对应的气候值,利用适宜度模型计算各乡镇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黔东南州有37.5%的乡镇处于蜂糖李种植气候适宜区,没有气候最适宜区域;蜂糖李开花坐果期的气候适宜度低于萌芽、果实生长以及果实成熟期,是制约黔东南州蜂糖李生长的关键期;气温综合适宜度>日照综合适宜度>降水综合适宜度,开花坐果期阶段性持续低温、雨日多、日照少是制约黔东南州蜂糖李生长的主要气候要素。黔东南州地形起伏大,气候差异明显,蜂糖李种植要根据当地地形和气候要素情况,选择日照多、雨日少、气温高、向阳、开阔等区域开展种植。  相似文献   

16.
基于紫皮大蒜生长周期和当地农业气象条件,得到上高县紫皮大蒜气候适宜性指标:10—11月的最低气温、10月至次年4月的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以及2—4月的累计日照时数。利用1970—2020年宜春市和新余市辖区内共12个地面观测站的气象资料,采用GIS建立上高县紫皮大蒜种植区划因子地理空间分析模型。依据分区等级指标,将上高县划分为最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3个紫皮大蒜气候种植区。  相似文献   

17.
利用达州及周边15个气象站资料和国内香椿主要产区气象资料、GIS资料,基于香椿生物学特性和现代高产栽培技术要求,综合分析了达州香椿气候生态适宜性,并选取气候生态区划指标,建立气候因子空间模型,运用集优法开展香椿栽培生态气候区划。结果表明:达州气候生态条件总体适宜香椿生长,影响其栽培的主要因子是年均气温和地形条件;冬末春初的气温水平和积温及其变化是影响香椿上市时间和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头茬椿芽采收要求≥10.0℃有效积温约60~70℃·d。香椿栽培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达州中南部,面积占比约58.7 %,其中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500m、年均气温≥16.0℃的中亚热带浅丘平坝区,其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500~800m、年均气温14.0~16.0℃的北亚热带向山地暖温带过渡的低山深丘区;次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海拔高度800~1200m、年均气温12.0~14.0℃的山地暖温带半山区,面积占比约26.2 %;北部海拔高度≥1200m的中高山区为不适宜区,面积占比约15.1 %。达州南部浅丘平坝区为香椿重点发展区,中南部低山深丘区为香椿适度规模发展区,北部低中山区为香椿自然生态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定量评价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依据夏玉米不同发育阶段上限温度、最适温度、下限温度、需水量、需光性等生物学指标,构建了河南省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通过对13个代表站30 a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和相对气象产量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河南省夏玉米的气候适宜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利用检验后的模型计算了河南省67个站1981-2011年夏玉米生长季单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河南省夏玉米大部分生育期光热资源较适宜,能满足玉米生长所需,仅在灌浆后期略显不足,降水是影响夏玉米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且降水适宜度年际变化幅度大于日照和温度。综合气候适宜度年际波动表现为抽雄—乳熟期〉出苗—抽雄期〉全生育期。空间分布上气候适宜度呈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的递增趋势,适宜度高值区分布在南阳东部及驻马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9.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是灾害评估和防控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气象研究工作的重点领域。该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指标、监测技术和预测预警技术等方面的相关进展和成果,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气象灾害的基础性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对致灾因子的概括性尚不足,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的精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临近预警技术缺乏,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的新规律揭示不够。该文同时指出未来应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综合指标的研究, 强化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研究, 构建农业气象灾害实时预警技术体系, 构建农业气象灾害立体、动态监测体系, 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变化评估研究, 加强气象或气候预测信息在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0.
气候条件是一个地区是否适宜茶树生长以及茶叶品质优劣的决定因素之一.为揭示重庆市名优茶产品巴南银针的主产区茶树生长的气候优势,本文以巴南银针茶叶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气候条件与气象灾害发生情况统计,分析茶叶种植区气候可行性;综合气象因子对茶树生长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分析春茶生长期影响茶树生长与茶叶品质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