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46a山东菏泽日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5~2010年菏泽日照、云量、雾(轻雾)、相对湿度、降水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9点2次平滑、突变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6a菏泽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6a菏泽日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平均每10a减少121.66h;夏季和秋季极显著减少,冬季显著减少,春季减少趋势不显著;减少趋势最大的是8月。1981年是菏泽日照时数减少突变的时间点,也是日照时数由正距平优势向负距平优势的转折点。年日照时数与总云量、相对湿度和轻雾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雾日数呈弱显著负相关;四季日照时数除夏季与雾日数负相关不显著外,均与平均总云量、相对湿度、雾和轻雾日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影响菏泽年和春、夏季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总云量、相对湿度和雾,秋季主要因子为总云量、雾和降水日数,冬季主要因子为总云量、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  相似文献   

2.
基于1976~2018年山西东南部1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近43a山西东南部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降水量、雾日数和霾日数等气象因子对日照时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西东南部平均年日照时数空间差异显著,呈南北多、东西和中部少的分布特征;近43a年山西东南部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1.9h/10a,2005年发生由多转少的突变;四季日照时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及冬季,均呈减少趋势,其中春季趋势最小,秋季趋势最大;各月日照时数分布不均匀,5月最多,2月最少,除3月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外,其余各月均呈减少趋势,6月和9月的减少趋势最为显著;近43a总云量、雾日数、霾日数均呈显著增加趋势,而低云量、水汽压、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雾日数增加是导致春季、秋季、冬季和年日照时数减少的重要因子之一,总云量增加是导致夏季、秋季、冬季和年日照时数减少的重要因子之一,降水量增加对夏季日照时数减少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30年海阳日照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2010年海阳市日照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海阳市日照时数的年、季、月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与云量、轻雾(雾)、霾、相对湿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阳市近30年的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倾向率为-16.817h/a;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增加会导致日照时数的减少;轻雾(雾)和霾日数的增加就会引起日照时数的减少;相对湿度越大,日照时数越小。  相似文献   

4.
呼和浩特市近46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呼和浩特市1961—2005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与日照变化相关的总云量、低云量、烟雾日数和浮尘日数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呼和浩特市日照的变化及日照减少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日照时数近46年减少了377小时,减少趋势非常明显,并呈阶段性变化;1989年之前为日照时数偏多期,从1987年日照时数开始减少,在90年代之后下降趋势明显加快。这与20世纪90年代之后低云量、总云量和雾日数增加的增加趋势相一致。说明90年代后期低云量、总云量和雾日数的增加,是导致呼和浩特市日照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利用马鞍山站1960-2015年日照时数、云量、降水等资料,采用M-K检验、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马鞍山日照时数年、季变化特征以及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马鞍山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74.0h,除春季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外,其他季节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年日照时数在1994年附近发生突变。云量和降水量是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日照时数的显著下降与年降水量的增强关系密切,而与年平均总云量的减少无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威宁自治县1954—2007年54a的日照时数及其影响因子云量、雾日、相对湿度等气候资料,对其气候基本特征、年代际变化,气候突变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草海湿地日照时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每10a减少58.44h。日照时数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突变前后多年日照时数均值差异为186h。54a中,出现2次日照时数异常偏少年,为2005年和2007年。而总云量、相对湿度均无明显变化。日照时数的减少可能由于降水日数的减少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排放污染物急剧增长造成。  相似文献   

7.
利用开平市国家一般气象站1959—2017年逐月日照时数和1959—2012年逐年总云量、低云量、雨日、降水量、平均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开平市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59—2017年开平市年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趋势系数为-7.36h/年,其中1993年为突变年,1993年后下降趋势明显;2)日照时数在4个季节均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从大到小分别为秋季、春季、冬季和夏季,月日照时数平均值为152.3h,其中7月最高为221.6h,3月最低为78.8h;3)日照时数存在3~5、7~8年的短期振荡周期,1980年以前存在准14年的振荡周期,1975年以后存在21~23年的中期振荡周期;4)影响日照时数变化的最主要因子是云量,云量增多,特别是低云量增多,会导致日照时数减少,次要因子是降水,平均风速也是影响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基于昌吉地区10个气象站点1970-202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运用气候倾向法、5年滑动平均趋势分析法、M-K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以及ArcGIS10.7环境下的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探究昌吉地区日照时数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昌吉地区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为2840.3h,空间分布特征为“东部多,中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并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速率为-62.8h/10a;从季度上看,日照时数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下降速率冬季最快,其次是秋季和夏季,春季变化幅度最小;日照时数年内变化呈现双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7月和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1-12月日照时数均呈现减少趋势,1月减少最为明显,12月次之。昌吉地区年日照时数在1987年发生突变;在影响因子方面,日照时数与总云量、水气压、雾日数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大风日数、扬沙日数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总云量、水气压、雾日数的逐年增加和大风日数逐年减少是日照时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上杭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0年近30a的日照时数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与总云量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上杭县30a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的趋势,其趋势变化率为-24.6h/10a,约每年减少2.5h,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减少明显.(2)春、秋季日照时数呈增长趋势,冬季日照时数略有减少,夏季日照时数减少最为明显.(3)1~3月日照时数为减少趋势,4~7月日照时数为增加趋势,7月达到全年最高值.(4)总云量是影响日照时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日出日落时间也是影响日照时数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对玉屏县53 a日照时数变化分析得出:53 a来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为57.28 h/10 a。表现出3个主要下降时段,即20世纪70—80年代初期、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2000年以后为第3个下降阶段;四季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夏季减少幅度最大,为30.94 h/10 a,春季减少幅度最小,为6.37 h/10 a;夏季日出时间90年代之前多在05—06时,90年代以后推迟到06—07时,且随年代变化这段时间的日照时数显著减少;日照时数减少趋势与总云量、降水量、降水日数、雾等视程障碍现象无关,可能与观测站环境的改变以及大气中悬浮的大气气溶胶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