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与"冰臼论"再商榷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发达的花岗岩节理和丰富的年降水量是揭西石肚溪、丰顺龙鲸河等粤东近海山区河流壶穴地貌发育的基础。“冰臼论”提出在冰裂隙中形成的“滚流”、“圆柱体水砧”等流体形式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断。石肚溪的宽谷-峡谷相间的河谷形势及龙鲸河的谷中现象是地壳间歇式上升造成河流的侧蚀和下切作用相交替的结果,宽谷(或U形谷)并不一定就是冰川谷。分布于河床上或谷坡上的花岗岩巨块是花岗岩巨型球化风化产物被洪水从上游带来或从谷坡  相似文献   

2.
云南东川地区层状地貌面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东川地区的山地及小江河谷的两侧山麓上部,分布着不同高度和不同规模的层状地貌面,对其成因仍有不同的认识。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原隆升之前的初始地貌面是否是准平原型夷平面;二是山顶面之下的梯级层状地貌面的成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1)层状地貌面的地貌特征及其与侵蚀河谷体系的关系;(2)层状地貌面上堆积物的性质;(3)层状地貌面与断裂构造水平展布的关系;(4)相邻层状地貌面的空间过渡关系;(5)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作者认为在云贵高原抬升过程中,东川地区以挤压穹起隆升变形为主。不同海拔高度的层状地貌面具有多成因特性。山顶面及局部高原面是高原隆升之前古夷平面的残留。并遭到后期强烈的侵蚀改造。目前,尚缺乏足够证据证明高原隆升之前的古夷平面为准平原型夷平面。小江河谷两侧的梯级层状地貌面是侵蚀或剥蚀面,它们形成于高原隆升及初始地貌面解体之后,其梯级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性的阶段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 自中、上新世以来的夷平面及其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在后期不同程度构造抬升-下切过程中, 造成许多中国特有的花岗岩地貌类型, 如黄山和三清山等处的花岗岩峰林、石林、造型石、风动石等。本文讨论了中国花岗岩风化壳和地貌的时空演化规律, 提出地貌发育年代与中、上新世广布的夷平面的密切关系, 以及在不同抬升背景下, 花岗岩地貌与风化壳的关系。并可据此推算不同山地的抬升幅度, 沿海仅抬升约200m, 向内地逐渐增大, 到南岭或大别山、伏牛山则达到约1600~2000 m。  相似文献   

4.
山地夷平面是以河流为主的各种外营力对地面的长期剥蚀、夷平作用形成并被后期地壳运动抬升到山地顶部的大范围的平坦或微波状起伏的面,是复原地貌演化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比例尺地形图、卫片图判读以及野外考察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等方法,对华北山地夷平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山地有3期山地夷平面和1期山麓剥蚀面,其形成条件与构造、气候、海平面有关,并有初期的地壳急剧抬升-快速下切、中晚期的逐渐减缓-侧蚀夷平与末期的相对稳定-风化壳发育3个阶段,以溯源侵蚀-谷坡后退的方式进行,夷平面形成后还会产生变形与解体。夷平面研究对于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冰臼与壶穴之争述评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杨超群 《热带地理》2001,21(1):86-93
一些地质学家在粤东揭西和丰顺所发现的U形谷、冰碛物和石海等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证据不足,该区成群出现的“冰臼”,实际上是河床基岩为河流侵蚀所形成的壶穴。控制壶穴形成的构造、岩性、地貌和河流作用等条件,文中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粤西北封开一怀集地区已发现一系列第四纪冰川遗迹,因此广东的第四纪冰川问题,今后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广东大峡谷河床壶穴形态的形成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为  黄山  梁明珠 《地理学报》2007,62(7):691-697
对广东中新世夷平面上大布河强烈下切的广东大峡谷源头河段的227 处壶穴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测量并做统计分析, 结合野外观测结果从统计学的角度定量地描述壶穴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壶穴的形成与发育只与河床局部的地质、地貌、流水特征有关, 其形成始于河床床面薄弱处和三角(撞击) 坑; 壶穴形态受构造节理控制; 壶穴发育过程中, 深度与口径间有很强的(对数) 正相关关系; 壶穴发育过程中, 其形态和流水作用的形式不是固定的; 在下切强烈的河段, 作为河床下切的侵蚀形式之一, 壶穴形成既不需要很长时间, 也不能充分发育, 而且难以长期保留。以统计方法定量地研究河流壶穴有助于解决广东第四纪环境的有关争论。  相似文献   

7.
广西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是贵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拓展地。环江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受岩性、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裂隙和地下水文系统等因素影响。岩层由纯度较高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可溶性碳酸盐岩构成,地壳运动使该地抬升,岩层受力发生褶皱并隆起断裂,断层节理发育;降雨、较高的温度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溶蚀作用,使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切,地表因长时间受剥蚀和溶蚀,地貌演化由幼年期经青年期进入壮年晚期。发育成峰丛谷地、洼地、峡谷及峰林洼地、谷地、盆地和多层洞穴等为主的形态多样的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环江喀斯特自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形成山间盆地和石炭系巨厚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岩阶段及喀斯特化作用,地貌发育演化经过3个主要阶段,即褶皱断块山地―盆地形成阶段、喀斯特峰丛―峰林发育阶段和喀斯特峡谷形成阶段。演化模式遵循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峰林洼地→峰林谷地地有序正向演替规律。揭示了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地貌发育主要阶段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武江在坪石段共保留下6级基座阶地.坪石的多级基座阶地是在与粤北金鸡岭夷平面同期发育的准平原基础上,由河流的阶段性下切所形成.本区由于受以掀斜运动为特征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阶地所在的西南岸台地区抬升速率约为0.073 m/ka,大于金鸡岭夷平面0.066 m/ka的抬升速率,致使武江在坪石段不断向东北方向摆动,沿途形成了多级基座阶地.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尤其是在基座上覆富含有机质的河漫滩相沉积物的"储酸池"效应作用下,阶地基座发生了强烈的化学风化.该风化基座具有双层夷平结构,与我国南方覆盖型岩溶的双层夷平结构在成因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揭西、丰顺"冰臼群"成因商榷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根据所谓冰臼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貌部位, 提出由于广东不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区, 第四纪时不具备冰川发育条件, 事实上也没有人发现有确切的冰川遗迹, 孑遗植物和热带、亚热带的生物群化石也佐证没有冰川出现过。据此, 我们认为所谓冰臼群, 实是河床壶穴地貌。  相似文献   

10.
夷平面研究评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全球构造与地球大尺度地形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重新成为一个地学研究热点。在国内,夷平面研究的“回春”是其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但在研究中,一些基本的理论与问题有待明确、探讨和解决。在夷平面理论的研究中,地貌演化的历史研究和演化的机制研究仍是最基本的问题。“夷平面”定义的混乱严重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不同气候和构造环境下,夷平面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仍需科学地概括和抽象。在研究实践中,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精确解释成为关键的问题。一方面,不同类型夷平面的地貌特征(海拔高度、地面坡度、相对高度和面积)仍待明确或半定量、定量表示;而另一方面,夷平面的定年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夷平面的确认过程中,一些地貌学原则和规律应当遵循,如齐一山顶面地貌学成因的不确定性;以及同一地貌单元内,准平原型夷平面的出露具有唯一性等。夷平面的相关堆积是夷平面定年和古地貌重建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相关堆积与夷平面的关系,如夷平面的原地相关堆积——风化壳的年龄只能够对夷平面的形成时代给予约束,而不能指示其确切的形成时间。更为困难的是,在古地貌的重建过程中,起始时刻某一区域的地貌特征参数仍然无法精确的确定。  相似文献   

11.
《热带地理》2001,21(3):282-289
编者的话 <热带地理>自1999年第4期起开辟了"争鸣园地”栏目,并以粤东"‘冰臼'与‘壶穴'之争”为题开展热烈讨论.至今两年来,在广大读者竭诚支持下,本栏目在国内外地学界已产生了广泛影响,争鸣至今热度未减.现因内容安排等原因,对本专题的讨论只能暂告一段落. 为继续贯彻"学术争鸣”方针,加强地学各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科发展,本刊编辑部于7月20日在广州地理研究所组织举行了关于"‘冰臼'与‘壶穴'之争”的专题讨论会.与会者有来自广州地区有关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技人员共20多人,南方日报并派记者到会采访.会议自始至终充满热烈气氛,专家们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要求,现将所收到的专家书面发言稿,包括未能到会的专家为本栏目撰写的稿件一并刊出.为客观地反映会议情况,同时解决稿件多而版面不足的矛盾,特别是为持不同见解者提供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稿件一律以简短的笔谈形式编发.又根据"文责自负”原则,稿件处理力求在内容、观点、风格等方面保留其"原汁原味”. 虽然,对本专题的讨论现已暂告一段落,但这绝不意味着争鸣已"划上了圆满句号”.广大读者通过对两年来争鸣过程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可作出各自的判断.今后,如有新的意见和建议,还可直接向本刊提出,我们仍会以各种适当方式予以及时反映. <争鸣园地>将是一个常设栏目,希望广大读者继续给予有力支持,我们也将一如既往竭诚为读者提供周到服务. 曾昭璇(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 近来争论的冰臼和壶穴问题看来应该结束了.想利用"冰臼”这个珍奇地貌现象来办旅游点的同志是不会放弃他的观点的,学术界对"冰臼”论的错误,也不会同意的. 本人认为所谓冰臼,实为壶穴,即为近代流水作用所成.理由可举几个例说明. 1. 40年前,本人研究红土荒坡时见到,大雨后红土荒坡被流水冲蚀一条小沟.小沟内的水流呈急速旋涡状流动.因此,很快小沟两坡就被蚀出一个个小型的"壶穴”地形来了.可见壶穴是近代流水所成的. 2. 1956年考察"韩江上游地形”时,在急流冲刷的花岗岩河床上,即可见到壶穴成群发育,并且有些呈"管状”壶穴,成行成排时,就把河床掘出一条深深刻入岩体中的小沟,成为河谷加深的部分.这表明洪水期流水涡流侵蚀作用的强烈. 3. 北方我去黄河壶口瀑布考察时,也在瀑布两侧的石质河床面上看见散布的壶穴.在陕西岸段看到一个标准的壶穴,它的上覆地层为红色土及黄土层,不见冰碛物.这也说明即使在北方,壶穴地貌也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4. 有一年,黄河修刘家峡水库,我有幸随水利部工程车去参观.亦见峡底出露后呈现巨型壶穴群的地貌,壶穴直径大至5~8 m,使河底每呈小型瀑布式的涡流,正如今天山区的瀑布潭一般,也说明黄河峡谷水下峡谷底部壶穴地貌,也是现代流水侵蚀的结果. 5. 在新出版<热带地理>2001年第21卷第2期封三照片②"揭西石肚溪冰碛砾石表面形成的‘钉头鼠尾'冰川擦痕”是错定的.这是泥石流中的擦痕,泥石流流动时,石块互相撞击产生的.因为本人在北欧平原(波兰)及北美冰碛区(加拿大地区)所见的"钉头鼠尾”砾石上刻痕,有它的特征,不是这样的. ①冰川刻痕石块是成群分布,不是个别出现,要小心去找才能找到.我曾在庐山大校场冰川末端找到过,所以不相信李四光教授说这是冰川堆积物.那里大小石块是一起堆着的. ②冰刻条痕是有个磨面的,磨面很光滑.磨面上还有一群不同走向的磨痕,也是成群的作同一走向. ③冰刻痕是在光滑磨面上,以几组深度不同、大小不等、方向不一的刻痕存在的. ④"钉头鼠尾”刻痕与石块节理、矿物成分无关.如庐山的石壁上冰川水平擦痕,是花岗岩体近水平排列的长石成带状时,长期风化后呈槽状水平刻痕似的风化槽形凹入.故本人不相信这几条凹槽是冰川U形谷两侧的冰磨痕. ⑤刻痕冰碛层产状也是每呈层状,磨圆也不错,且下部多在冰川磨光岩面上堆积着,即冰碛物也是呈层状产出,不像"蛇形丘”(冰川下河流)的大小不同石块与沙泥堆积在一起. 以上的成果都是国际地理学会、地质学会的野外共同考察后的共识.本人参加国内学会组织的考察所见所谓"冰碛物”没有这些情况,而是与泥石流的情况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孔繁德 《地理研究》1987,6(2):94-94
本区属于华北平原向东平平原的过渡地带——山海关走廊的西部,新生代古地理演化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区早第三纪古新世构造长期稳定,气候炎热潮湿,地表风化剝蚀形成准平原化夷平面,发育了红色风化壳,但被喜马拉雅运动的断裂活动解体。矿物颗粒没有经过搬运与分选,属原生残积风化壳类型。其特征与目前亚热带类似,生长热带、亚热带常绿林。始新世初EW向断裂活跃,北部上升为丘陵山地,中部稳定,南部下沉为渤海盆地。中新世渤海盆地尚有火山喷发。这时北部某些河段下切与地壳抬升速度大致平衡,开始形成嵌入曲流。气候由始新世的中南亚热带演化至中新世上新世为北亚热带。  相似文献   

13.
贵州高原北部发育平缓丘丛和深切峰丛2种喀斯特地貌组合,保存于喀斯特山间盆地的河流阶地对区域地貌演化具有指示意义。本文根据阶地发育特征和光释光(OSL)测年,分析阶地形成的时代和动力,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构造抬升和河流侵蚀对黔北喀斯特地貌演化的驱动作用。结果显示,绥阳盆地T1阶地时代18.8~8.2 ka,T2时代144.4~104.1 ka;旺草盆地T1年龄为5.5 ka,T2年龄为45.1 ka。绥阳盆地阶地以漫滩相沉积物为主,旺草盆地阶地则多切割了白云岩基岩。分析认为,气候条件影响了阶地的沉积过程,但差异性构造抬升应为区域河流阶地差异发育的主要因素。阶地测年显示,旺草盆地的河流平均下切速率明显高于绥阳盆地,表明芙蓉江流域构造抬升和河流下切强度明显高于洋川河。在差异性构造抬升和河流侵蚀综合作用下,北部大娄山区形成了深切的喀斯特峰丛-峡谷地貌,南部乌江中游流域则发育以平坦盆地和宽缓丘丛为主的地貌组合。  相似文献   

14.
曹明达  周忠发  张结  殷超  潘艳喜  闫利会  陈全 《地理学报》2016,71(11):2010-2019
通过对贵州绥阳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组中发育洞穴之阴河洞地下河河床基岩面上49个壶穴进行详细测量和统计学定量分析,对其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进行描述,并探讨其形成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阴河洞壶穴的整体形态以极浅的倒“Ω”型和“锅”型壶穴为主,并且壶穴发育相对较年轻;壶穴长短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平均口径与深度的相关性较差,说明壶穴在发育的过程在洪水期以口径增大为主,枯水期以溶蚀深度加深为主,且表现为地下河河床下切的形式之一;从发育阶段看,阴河洞壶穴的形成演化主要分为3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其形成主要受水动力条件、构造条件、推移质、基岩性质和溶蚀作用等因素耦合的作用;洞穴壶穴主要是流水的侵—溶蚀作用形成的,并非冰川作用的结果,与“冰臼”的发育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滇西北三江河谷纵剖面的发育图式与演化规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地壳持续、匀速抬升继以长期稳定的构造条件下,均一流域河谷纵剖面形态是以河口或河源为原点的抛物线(h=Al~N)。抬升期,河流深切侵蚀,纵剖面为上凸抛物线型;稳定期,河流均衡调整,纵剖面为下凹抛物线形;其间过渡阶段,纵剖面为直线型。流域地貌随侵蚀循环而相应演化,最终形成准平原。滇西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接近理想假设条件,其河谷纵剖面的形态和演化符合上述的图式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鄂西山区存在广阔的峰顶面,具体表现为许多中低山顶部起伏平缀,“一望如平湖”.过去,一直把它视力被构造运动抬升的“准平原”——“夷平面”.经十多年来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山区自早中生代以来一直保持为区域性分水地带,山顶上存在较强烈风化剥蚀均夷的地貌发育过程,并使山顶面上的风化剥蚀残留物质不断地更新.因此认为该山区的峰顶面力构造运动缓慢抬升基础上,不断地遭受强烈风化剥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论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貌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行山地区的旅游风景地貌由深切的河谷、高耸的山地及山顶平台和山地与河谷之间的山坡等三种地貌类型组成。它可使旅游者既享受到幽深、雅静、古朴的谷地风情 ,又欣赏到争奇斗艳的山地景色 ,还饱览到一览众山小 ,心旷神怡的山顶风光。它呈S—N向的带状 ,分布在太行山地区不同山地的不同海拔高度上 ,又往往与地质构造带和山前多雨带相吻合。其形成与地貌发育史密切相关 ,时代均不超过 5 5MaBP以来的新生代。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夷平面的科学问题——兼论青藏高原夷平面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37  
长期地貌演化研究表明,夷平面的形成有4种基本方式:准平原、山麓剥蚀平原、双层水平面和冻融剥夷平原。它们的形成都需要上千万年至数亿年的构造相对稳定时期。青藏高原上的层状地貌面可以划分为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蚀面。山顶面形成于渐新世至中新世早期;主夷平面是以双层水平面或山麓剥蚀平原形式发育的,大致形成于20-3.6Ma B.P.期间,完成时的高度低于1000m;剥蚀面形成于3.6-1.7MaB.P.期间。  相似文献   

19.
关于南国冰臼群成因的商榷之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韩同林  劳雄  郭克毅 《热带地理》2001,21(2):189-194,F003
南国冰臼群分布区大量冰川堆积、冰川条痕石及变形砾石的发现,再次有力地证明是“冰臼”不是“壶穴”的正确结论,由冰川漂砾经融冻作用形成的“石海”,与化学风化作用产生的花岗岩“石蛋”地貌特征,有天渊之别,不应混为一谈;边滩是由河流冲积物组成,不能与基岩冰床相提并论;圆滚水钻与急流旋涡及风蚀作用,形成的动力学性质、方向和方式完全不同,不该阴错阳差;节理、构造只影响冰臼的形态和发育程度,不是控制形成的动力学性质、方向和方式完全不同,不该阴错阳差;节理、构造只影响冰臼的形态和发育程度,不是控制冰臼的发育部位,不致于是非不辨,南国地区古冰川遗迹的大量发现,证明距今约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确实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古冰川运动,为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有无第四纪冰川问题,从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20.
周廷儒  孔繁德 《地理研究》1986,5(2):105-106
早第三纪古新世本区构造长期稳定,气候炎热潮湿,地表风化剥蚀形成准平原化夷平面,其表面发育了红色风化壳,矿物颗粒没有经过搬运与分选,属原生残积风化壳类型.特征与目前南亚热带类似,生长热带、亚热带常绿林. 始新世初EW向断裂活跃,北部上升为丘陵山地,中部稳定,南部下沉为渤海盆地.中新世渤海盆地尚有火山喷发.达时北部某些河段下切与地壳抬升速度大致平衡,开始形成嵌入曲流,气候由始新世 的南亚热带演化至中、上新世为北亚热带.早更新世初NE向断裂活动,东西分异,柳江盆地形成.石河水系沿断裂袭夺扬河上游.山间河谷有棕灰色泥砾堆积.古生物资源反映当时已演化为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