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加强城市整体功能建设。新型城市化要求城市发展从注重规模扩张、形态建设转向注重功能提升、内涵发展,由城市要由外延型向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的质量内涵型转变。在抚松新城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市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把关注民生作为目标,致力于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舒适的城市环境。教育、卫生、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质与量关系的辩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战略是中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城市发展规律,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该文运用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在探讨城市发展中质与量的辨证关系、剖析我国城市化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生态问题严重、城市功能下降、城乡矛盾突出等质量问题,强调指出,走质量效益型城市化道路是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提出了优化环境质量、提高产业质量、强化城市建设、增强人口素质和提升城市文化等提高城市化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空间结构与城市竞争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丁成日 《地理学报》2004,59(Z1):85-92
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是城市效率.城市效率反映在劳动力资源(市场)效率、土地资源(市场)市场效率、资本资源(市场)效率和城市基础实施利用与投资效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是地方政府有能力提供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者阐述了城市空间结构对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利用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科学规划,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日城市化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3):46-50,59
通过对中日两国城市化进程的比较分析,发现产业聚集、交通设施和要素流动等因素对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文章指出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和效率要高于小城镇,因此,大城市优先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政府对城市规模的规划事实上是无效的,应减少对城市发展的控制。最后,提出了要优先发展大城市,增强要素流动性。引导城市间产业分工和聚集,加强交通网络尤其是城际快速交通的建设等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是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无论公共安全管理,还是公共安全规划编制中,都面临着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整合度不高这一根本问题。从综合防灾的理念出发,横向上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的防护设施、救助设施和重建设施体系的时间序列,纵向上构建避难空间、防救灾通道、隔离系统、指挥系统等城市公共安全空间体系。期望通过公共安全基础设施体系的建构,推动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发展建设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  相似文献   

6.
东莞城市化过程中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积极吸纳海外资本与技术,通过“三来一补”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非农产业和小城镇的迅速发展。然而,受我国分散的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政策体制的影响,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该文基于实地考察与问卷访谈,重点分析了土地利用效率低、外来人口集中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等问题,并提出协调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紧凑度评价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丽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8):1014-1020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扩张造成耕地面积减少以及能源资源消费与污染排放增长。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以其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布局较高密度的产业和人口的特征,成为目前中国城市发展的选择。但是,由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和特征迥异于西方国家,因此关于紧凑城市"提高城市密度、促进土地利用的功能混合以及鼓励公交出行"的内涵,以及紧凑城市可以降低城市交通能源消费与污染排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的观点在中国是否可行,还需要仔细分析。在辨析中国所需要的紧凑城市内涵基础上,建立城市紧凑度评估指标体系,对中国1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紧凑度进行评估,并对其与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强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67.2%的城市处于不紧凑状态,城市的紧凑度与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没有很强的联系,与人均能源消耗以及污水排放的相关系数也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于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本文还对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紧凑城市,以及如何实现紧凑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数字广州"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讨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广州”的要求和发展现状,指出了目前广州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不足,并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策略,涵盖了机构设置,数据政策,数据生产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和市场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对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较为典型的地区。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内涵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 提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与区域的共生、和谐。并且具体分析了江苏省城市化现状格局以及江苏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总体布局、空间扩展、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及配置效益、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针对江苏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初步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的城市化与信息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和信息化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的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城市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的城市化与信息化进程,并提出信息化与城市化的协同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推进中国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的血脉和生命。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品位,代表着市民的社会公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在面临今天大开发、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昆明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重建设轻管理、建设与管理主体不统一、管理的落后等。针对这些问题,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理念,提出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城建资金良性循环机制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经营--经营城市的核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经营城市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末产生的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机制、新举措。在对经营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在经营城市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提出应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经营在经营城市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城市土地经营带动城市其他要素的经营,建立以城市土地经营为主体的经营城市的两个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并就具体实施措施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人工地貌过程对城市化的响应——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人工地貌是城市中由人类活动作用形成的各种高低起伏的人工建筑体的组合形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工地貌的发育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本文以大连市为例,建立了城市人工地貌发育过程对城市化的响应模型,同时,研究了城市人工地貌发育与城市化进程变化的耦合系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人工地貌过程对城市化进程变化的响应,最后得出了大连城市人工地貌在城市化作用下的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4.
国外防治城市病的规划应对思路与措施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病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的,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普遍存在的难题。城市规划和管理是防治城市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病的主要表现为人口膨胀,城市不堪重负;城市人口贫困失业、居住条件恶劣;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下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冲突、犯罪活动、政治腐败现象加剧;城市无序蔓延,发展失控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国外从城市规划和管理层面出发,进行了很多的尝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通过借鉴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治理城市病的规划应对思路,对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有很好的启发,今后应更新城市发展理念,加强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权威性,重视交通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引导,积极推进各项规划的协调与对接,缩短规划审批周期,严格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这些规划思路的落实,对于我国防治城市病,推进城市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化的问题。提出协调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空间演化过程的对策建议 :协调重点是盘活现有城市用地 ;协调核心是控制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张 ;协调关键是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协调保障是强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小城镇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的用地粗放与人均耕地锐减之间的矛盾,是提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依据。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入手,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探讨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的原则,从城镇存量土地产出率、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可持续度4个方面建立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总系统。指出城镇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台湾西部城市地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晓虹  刘塔 《热带地理》1994,14(1):34-40
本文论述台湾经济空间演变与城市化发展过程,并对该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都市连绵区的形成与发展、港口对工业区与城市的影响等方面作探讨,最后讨论了海峡两岸经济联系的加强对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共同作用的地区,也是城乡矛盾凸显的地区.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国内大学城的主要地域载体,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对其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以城市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法,时西安西部大学城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城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2)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之间存在用地矛盾、交通问题以及"城中村"隐患等不协调音符.最后,对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的协调发展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四期TM数据和GIS技术,分析了近20年南京城市边缘区城镇用地格局动态变化:城镇用地格局变化拐点在1994年和2000年,空间上表现出增长“热极”与“热带”;城镇用地格局变化阶段性是经济社会驱动过程演化阶段的反映,其空间特征是区域社会经济物质载体演化的体现,开发区是城镇用地增长首要来源,新市区与大学城是其增长核心和新形式,交通路网对其产生空间导向;但城镇用地增长相对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引致自然景观破碎化、社区“空壳”现象、大学城“圈地运动”耕地浪费严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作者认为,除了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的结构转换、城乡间和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技术进步这些影响全球城市化发展的4大基本动力之外,中国城市化发展还存在着其他独特的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有:行政中心的辐合效用、政策因素、行政区划变动、大型项目建设、外资带动、人口密集区的自发促进和诸如国防、边贸以及旅游等特殊因素的影响等。之后,作者又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滞后所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若干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