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3种不同校测工具进行高频次水位校测实验,研究校测相对误差的变化特征、校测工具的优缺点及现行水位校测规定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不同工具校测到水位的相对误差均稳定可靠,测钟校测水位容易影响同井孔的水温观测;相对误差变动与水位仪探头本身老化和校测工具有关,也可能源于探头埋深调整误差或错误;现行的"按是否有人值守来划分水位校测时间频次的规定"缺乏科学性,除更换水位仪探头、调整探头埋深、落实水位异常时需校测水位,按季度校测即可满足数据可靠性的要求。鉴于部分井孔水温易受同井孔水位校测的影响,若某井孔水位仪的零漂稳定,水位日动态、月动态清晰且符合正常的变化特征,建议平时可不做水位校测。  相似文献   

2.
塔院井数字化水位观测中的零漂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塔院井数字化水位观测系统的校测,揭示出水位观测中的仪器零漂现象,分析了零漂的特征,提出了解决零漂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龚永俭 《华南地震》2012,(4):102-108
介绍在静水位井中观测的数字化水位仪探头的两种现场检查方法及结果 ,讨论这两种检查方法的优点及不足,提出现场检查方法的改进意见和允许特殊井孔内观测的数字化水位仪现场检查频率降低和定期消除数字化水位仪零漂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山西孝义地震台晋9-1井的观测概况,对2015年12月数字水位仪校测时发现的测量误差增大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可能存在仪器零漂问题。通过与模拟观测资料对比,明确数字水位仪零漂特征,为今后观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高村井和张道口-1井为例,对水温观测受同井孔水位校测影响的特征及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测钟撞击水面方式校测水位会对部分同井孔观测的水温产生影响,不同深度水温受影响程度各异,但均表现为数据下降;(2)水温对水位校测的响应时间先后不同,有时为即时,有时则有明显的滞后,并且恢复期差异也较大;(3)水温受同井孔水位校测影响机理为测钟与水面撞击,水体发生震荡并引起水温探头扰动,使井孔内水体上下交替,且水温探头附近水体为正梯度,从而导致水温下降变化。建议在实践中对水温受水位校测影响的井孔以特例对待,若水位仪探头漂移较小且相对稳定,可减少水位校测的频度。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观测过程中,高效的观测手段、可靠的观测信息、准确的校测方法,是观测质量的重要保障。永安台地下水观测点为无人值守台站,根据相关规定,观测人员每季度要对水位仪进行一次水位校测,校测值是判断水位仪是否正常工作的依据。为了提高水位校测的准确性,笔者研制了一套水位校测装置。该套装置由水位测量模块和数字化显示模块两个部分组成,基本实现了由模拟校测向数字化校测的转变。该装置已应用于永安井水位的季检工作,用该装置进行水位校测与以往采用的测钟法进行水位现场校测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位校测数据的误差,节省了工作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校测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水位观测仪零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水位LN-3型观测仪器存在一定的零漂问题,并通过宁德1号井实验结果表明,仪器室温度、气温、井水温、传感器埋深变化是数字化水位仪器零漂的重要原因,而水位仪器的零漂与湿度、公共数采无关,据此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提高水位观测资料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投入式水位仪存在稳定性差、零漂大等缺点,研制浮子式JS-1数字水位仪,基于观测原理和仪器结构,在苏18井开展动水位观测实验,结果发现:JS-1数字水位仪在动水位观测中可行,产出数据质量优良,并且在对零漂控制、观测数据质量、观测精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腾冲地震台数字化水温记录多次出现数据突跳,影响观测资料质量。引入1套相同型号的水温仪进行对比观测,对可能引起原水温仪数据突跳的因素(静电干扰、供电电压、仪器探头故障等)进行一一排查,结果表明,水温仪主机数据转换模块工作不正常是引起水温数据突跳、阶变的主要原因,仪器供电电压不稳、雷电因素对数据突跳的产生有促进作用。消除水温数据突跳干扰的有效解决办法是更换1套水温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位调和分析(M2波计算)”程序,对天津张道口地震台张道口-1井模拟、数字化水位内在质量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从高频干扰、周围井孔的地下水开采、仪器零漂、探头位置与观测精度变化的关系、仪器自身原因5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张道口-1井数字化水位内在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数字化水位在日常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水位校测对提高流体观测网的运行质量与监测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是规范井水位观测技术的关键环节。基于电极法的水位校测装置广泛应用于地震流体观测台站,其校测精度受到装置本身、使用者熟练程度等因素影响。为提高水位校测装置的测量精度,设计一种地震流体井下水位校测装置,采用多电极探针的校测探头,并设计读数模块,将各电极接触水面的电信号通过无线模块传输,触发蜂鸣器报警和指示灯显示。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实验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2.
简春林 《中国地震》1995,11(4):401-403
传感式水位仪观测数据处理中气压、固体潮修正公式的讨论简春林(中国北京100036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目前,在我国的地下水位动态观测中,观测精度更高、数据传输效能更好的探头传感式电子水位仪(下称探头仪)正在逐步替代原有的浮子式机械水位仪(下称浮子仪...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库尔勒地震台伸缩仪历史观测数据的跟踪分析,发现伸缩仪运行所受干扰多样化,如:气象(包括气压、降雨、大风、温度)因素、供电故障及人为因素(包括仪器维修、调零、标定、进出观测山洞等),其中气压变化对观测数据的干扰尤为明显。在日常维护工作中,需尽可能一次性完成仪器调零、检修,减少干扰频次;观测洞室良好的密封可减少空气对流。分析观测数据曲线干扰特征,对识别干扰类型,落实干扰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3年7月4日永安地震台观测井进行数字化改造,安装了福建省首台SWY-II型数字式水位仪,并且同步安装了SZW-1AV2004数字式温度计和WYY-1型气温、气压、降水量综合测量仪。以2014、2015、2016三年数字化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对水位资料的年、月、日动态特征及主要干扰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数字化观测水位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效能情况。结果表明:水位数字化观测资料连续可靠,对大地震有明显的同震效应,地壳应力-应变响应灵敏度高。观测资料年变规律明显,有望在破坏性地震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监测中发挥一定的效能。  相似文献   

15.
以新04井静水位为研究对象,分析气温、气压和地下水理论固体潮对新04井静水位的影响特征,并探讨其机理.结果表明:① 气温、气压对新04井静水位长趋势变化和短周期变化影响均比较大,而地下水固体潮对新04井静水位变化影响很小;② 气温是静水位年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表现为中高度线性负相关,参与计算的2段观测数据中,2007...  相似文献   

16.
史凯 《内陆地震》2014,(4):360-365
介绍苏15井的地质构造情况和地下水位等数字化观测资料的特征,对水位的气压效应和潮汐效应进行初步探讨,并计算出数字化水位日均值条件下的气压系数,同时结合模拟观测时期的气压系数,进行对比分析。此外指出影响苏15井水位观测资料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以上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苏15井数字化水位等观测资料的认识,有助于今后分析预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庐江台人工测氡与数字化自动测氡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安徽庐江台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数字化测氡与人工取样测氡结果的精度、相关性影响因素等。数字化测氡观测精度高,但受气温、气压影响较大;气氡与水氡资料动态特征有较大差异。数字化气氡值与人工测气氡、人工测水氡不相关。Rn气/Rn水与井水温成正比。由于数字化测氡观测时间较短,资料又非常有限,还缺少一定的震例,因此,在一定时间内数字化测氡与人工测水氡应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8.
山西夏县中心震台断层逸出气氡及溶解水氡分别观测中条山山前断裂土壤逸出气氡及热水井的水中溶解氡值。观测灵敏度高、信息量大,但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通过对观测值进行分析,发现,夏县台断层逸出气氡测值与气温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气温、气压对夏县台热水井溶解水氡测值几乎没有影响,但受水位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针对闽清梅埔观测井在2009年8月出现的水位大幅突降以及波动现象,通过观测仪器检查和水位值校测、降水和气压资料分析,以及周边抽水等环境干扰因素的排查等,没有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但最后通过对测点附近的深入调查,寻找出是由于观测围墙下的暗沟内出现裂缝导致井水泄露引起水位下降的原因.本项工作表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落实观测...  相似文献   

20.
对静乐井SWY-Ⅱ水位仪和LN-3A水位仪从稳定性、数据一致性、内在质量、系统漂移、水震波、气压效应、自然环境干扰7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SWY-Ⅱ水位仪和LN-3A水位仪运行稳定;②两套仪器观测数据一致性较好;③两套仪器测量精度均优于0.001m,平均值一致性较好。④通过计算分钟值数据,两套仪器M2波潮汐因子及其观测精度较为接近;⑤通过与SW40-1水位仪进行对比,两套仪器均存在不同程度系统漂移;⑥两套仪器分钟值数据记录水震波时间及振幅差异明显;⑦两套仪器的气压效应、受自然环境干扰影响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