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与侵蚀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黄土高原的侵蚀是一个地质过程.晚更新世以前高原已经过三个大的侵蚀堆积旋迥,主要沟谷系统和黄土地貌的塬梁峁格局已经形成.全新世以来黄土的堆积逐渐减缓,而侵蚀则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侵蚀加剧.根据侵蚀一堆积相关原理,利用黄河下游不同时期发育的冲积扇沉积模式,估算了全新世以来自然侵蚀速牵为7.9%,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加速侵蚀的速率逐渐递增,至今已达到25%.  相似文献   

2.
ENSO循环过程对南极海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 1 951- 2 0 0 2年NINO特征指数 (NINO1 +2 ,NINO3 ,NINO4 ,NINO3 .4)和 1 973-1 998年南极海冰北界范围以及 1 950- 2 0 0 1年SODA海洋温度资料。首先分析探讨了在ElNi no期间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在南半球的传播途径 ,进而研究了ENSO以及东南太平洋异常海温场与南极海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ElNino期间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 ,是沿秘鲁和智利沿岸向极传播。其传播过程持续大约 1年的时间 ,但未发现沿南赤道流的西传现象。ENSO循环过程与南极海冰变化存在一定联系 ,特别是Amundsen Belling 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海冰的变化与ENSO暖事件 (ElNino)较为密切。当ElNino事件发生后 ,时滞 2年左右的时间 ,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的海冰将出现明显的减少现象 ,特别是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最为明显。ElNino事件对南极海冰的影响过程是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大量异常暖水 ,沿南美 (秘鲁和智利 )沿岸近海向极地传播 ,异常暖水的这种向极传播过程将引起近极的海温场出现异常升高 ,最终导致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地区的海冰减少。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的海冰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 ,与这一时期的ElNino事件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3.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谷侵蚀-堆积过程初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陕西洛川北汉寨小流域为基础,建立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沟谷侵蚀-堆积模式,并定量计算流域不同时期侵蚀模数或堆积速率,初步恢复了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沟谷侵蚀-堆积过程。计算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公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自然侵蚀作用可能在逐渐加剧。侵蚀-堆积是黄土区沟谷发育的基本过程,并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侵蚀期相当于湿润期,也就是降雨量大的时期;沉积黄土层的时期沟谷发育大大减缓甚至停止,并且在原来的谷底、谷坡上还可堆积黄土。  相似文献   

4.
西藏特大规模碎屑流堆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0-04-09日由上游雪崩激发,导致中游地区的波密县境易贡藏布睛游支沟扎木弄巴(沟)滑坡,沿程强烈侵蚀而暴发国内外罕见的特大规模碎屑流,并形成了气浪堆积、顶托江水堆积、反弹堆积、包刨蚀堆积、寒冻风化堆积、地崩物质堆积等6个不同于滑坡、泥石流的碎屑流堆积。  相似文献   

5.
在黔南峰丛洼地区林间白云岩坡地应用137Cs法研究土壤侵蚀。4个坡面采样样方的137Cs面积浓度都低于137Cs本底值浓度;表土样137Cs浓度随着坡长增加而增大,全样137Cs面积浓度的顺坡变化呈逐步下降趋势;应用137Cs农耕地侵蚀模型计算获得样点土壤侵蚀量后,加以坡长加权平均计算获得的坡长权重土壤位移量为2.045 t/(km2·a)。同时在坡脚的土壤分层剖面中的137Cs浓度峰值在土壤次表层出现,随着深度增加呈指数递减变化,属于未受耕作扰动的无侵蚀非农耕地,但表层含有相对低浓度137Cs是坡面侵蚀泥沙的搬运堆积结果,估算距1963年以来侵蚀泥沙年平均堆积厚度为0.0682~0.1364 cm/a。坡地土壤侵蚀速率远小于以往贵州喀斯特地区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和坡地的观测结果,但坡脚泥沙堆积速率远大于坡地土壤侵蚀速率。表明季节性暴雨、坡面降雨汇流和耕作侵蚀等侵蚀作用使喀斯特坡地土壤颗粒出现微距离位移,长期则在坡脚出现显著的侵蚀泥沙堆积。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天桂山典型溶洞景观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天桂山地区的喀斯特洞穴集中分布在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碳酸盐岩地层中,多沿NW-SE、NE-SW和近S-N断裂发育.受第四纪间歇性构造抬升影响,溶洞具有成层分布特点.以溶洞景观类型为基础,将该区溶洞分为侵蚀型和堆积型两大类,分别以银河洞和珍珠洞为代表,前者多发育各种窝穴、流痕、边槽等侵蚀及坍塌景观,后者则发育各种化学堆积景观.研究溶洞景观成因类型及特征对于天桂山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文期命名之新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依据山地侵蚀与平原堆积是一个地文期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以山地侵蚀期与平原粗(包括底部的不整合面)、细(包括表层的风化壳或古土壤)粒物质堆积期相关的原则,对华北地区新生代地文期进行重新命名。晚白垩纪地文期是北台期侵蚀一卢沟桥、无极期堆积,早第三纪地文期是甸子梁期侵蚀—孔店、沙河街期堆积,晚第三纪地文期是唐县期侵蚀—馆陶、明化镇期堆积,早更新世地文期是汾河期侵蚀一固安期堆积,中更新世地文期是湟水期侵蚀—杨柳青期堆积,晚更新世地文期是清水期侵蚀一欧庄期堆积,早、中全新世地文期是板桥期侵蚀—杨家寺、高湾期堆积,晚全新世地文期是段曲期侵蚀一岐口期堆积。  相似文献   

8.
去年3月,我国国家气候中心根据对厄尔尼诺的监测资辩和预测模式,在“ENSO监测简报”中指出:在赤道地区中、东太平洋的海温有转暖趋势。4月.又明确提出未来2~5个月内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到了5月,正式发布新的厄尔尼诺已形成消息。以后-世界各地气候异常变化的各种报道不断传来,证实去年出现一次本世纪最明显的厄尔尼诺现象。南美太平洋沿岸,沿海沙漠地区暴雨成  相似文献   

9.
南京汤山葫芦洞是著名的南京直立人化石发现地,洞穴碎屑堆积与演化研究是该地点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洞穴4个剖面碎屑堆积氧化物和植硅体化石记录,结合洞穴堆积物特征厘清了各剖面间地层对比关系;借助地质雷达等物探技术反演了洞穴东部埋藏堆积的空间结构和特征,进而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将洞穴碎屑堆积自下而上划分为7层,建立了洞穴碎屑堆积剖面与埋藏碎屑堆积间的对比框架。受气候环境演变、洞穴内部动力系统变化以及侵蚀基准面局部调整的影响,洞穴侵蚀堆积的发育可分为洞穴北侧堆积、东部堆积、南裂隙堆积、中部锥状体堆积和西部堆积5个阶段。洞穴演化过程时空上的显著迁移特征及洞穴宜居性差,暗示葫芦洞并非是早期直立人的居住地。  相似文献   

10.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淤泥质潮滩侵蚀堆积空间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恒鹏  杨桂山 《地理学报》2001,56(3):278-286
通过野外滩地长期水准详测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GRID和TIN模块产生潮滩高程、坡度、二维剖面、侵蚀与堆积分布图,并获取测点所在位置的高程、坡度和侵蚀量,对获取的数据及空间分布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侵蚀主要发生在-7m以上的岸坡和潮滩,堆积主要出现于广阔的深水岸坡和7部分高滩,侵蚀速率以滩前深槽岸坡最快,年侵蚀率达17.9cm/a,并呈加速趋势,海岸线向陆后退速率为31m/a,侵蚀、堆积的闭合深度约为-9.5m,空间分布表现为自北而南的3个明显分带,即潮滩轻微侵蚀区,滩前深槽岸坡强烈侵蚀区和深水岸坡缓积区,东西向比较,东部,中部侵蚀大于西部。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11,(13):61-62
秘鲁总统加西亚、智利总统皮涅拉、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和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隆28日在秘鲁首都共同发表《利马宣言》,宣告旨在促进太平洋沿岸拉美国家经济合作的全新一体化组织——《太平洋协定》正式诞生。四国元首一致认为,《太平洋协定》是拉美地区继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和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区域一体化组织,是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吸引国际投资和先进技术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25万年以来粉尘堆积与侵蚀的定量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第四纪以来的粉尘堆积,是古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但是,将黄土高原视为一个整体、从地质历史的角度来定量分析粉尘堆积-侵蚀的动态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遥感分析和地统计学中的克里格空间估值法,根据对具有代表性的84个实测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分析,计算出黄土高原250ka以来各冰期和间冰期的粉尘堆积量和平均堆积速率,为认识区域粉尘沉降与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了新证据:间冰期气候偏暖湿,粉尘堆积较慢;冰期气候偏干冷,粉尘堆积加快。结合黄土高原现代降尘观测数据,进一步估算出黄土高原250ka以来各冰期和间冰期的面状侵蚀速率。初步结果发现,自然背景下黄土高原就存在较强的侵蚀作用;冰期的面状侵蚀速率略强于间冰期。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和137Cs方法的半干旱草原区土壤侵蚀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遥感地学分析方法和地球化学放射性同位素——137Cs示踪技术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塔拉滩草原地区的土壤风蚀量进行估算。利用遥感数据获取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相对等级图斑,在不同等级侵蚀空间信息中选取137Cs样品采集点,并测定土壤样品中的137Cs含量,以此确定不同等级侵蚀类型的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区发生的风力侵蚀强度不大,主要属于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类型,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7.12%和35.58%,二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2.70%,侵蚀模数介于220.28~580.13 t·km-2·a-1之间;只有极小区域发生了强烈以上侵蚀,面积为22.14 km2。在本区还发生强烈的堆积过程,出现大面积的风沙堆积区域,面积约322.6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78%。本区年均土壤总侵蚀量约为87~115万t,总堆积量约为55~78万t,平均每年由塔拉滩向龙羊峡水库输入的土壤量约为32~37万t。此方法可以对干旱环境中土壤风力侵蚀进行快速的较为客观的估算,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130ka B.P.前后黄土高原东部地区的气候侵蚀事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周杰  张信宝 《中国沙漠》1998,18(2):105-110
通过黄土高原塬区、梁峁区和断陷谷区典型沟谷的阶地堆积、侵蚀面及其与之相邻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研究,并结合古气候特征分析,提出倒数第二次冰期冬季风向末次间冰期夏季风过渡期黄土高原东部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气候侵蚀事件。沉积特征研究和古气候复原结果表明,此次侵蚀是一次以暴雨为主要动力的快速侵蚀事件。  相似文献   

16.
黄土区沟谷发育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洛川黄土塬区为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黄土区沟谷侵蚀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黄土是干冷气候环境中堆积的地质体,只有在干冷时期才是稳定的。气候变湿润时黄土区发生冲沟侵蚀。洛川黄土塬区20万年以来至少出现过五次明显的侵蚀时期,该区河流的侵蚀与堆积过程恰好和冲沟发育过程相反,但两者在时间上可以较好地对比。  相似文献   

17.
在汕头市海岸勘察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地震、河口堆积、海岸侵蚀、风沙和风暴潮等几类主要的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已危害当地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活.该区存在着孕育6~7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至今尚处于当地地震第二活动周期内,防震抗震的措施是必要的.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风暴潮加剧,该区已出现了海岸侵蚀.过度垦殖造成风沙活动掩埋一些耕地与建筑物.非法的、无序的采沙造成某些海滩侵蚀严重.处于韩江河口高速堆积环境的汕头港口航道,淤积严重.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对海岸带的整治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张信宝 《中国沙漠》1995,15(3):207-209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时期,冬季风强盛,马兰黄土堆积;全新世以来的间冰期时期,夏季风强盛,降水较丰,侵蚀强烈。晚更新世以来的中国东部海岸线40°N 一带变化最大,同纬度晋陕蒙接壤区是黄土高原季风气候变化最剧烈的地区,致使该区成为黄土高原沙黄土区中现代降水最多的地区。沙黄土和较多降水的组合,使晋陕蒙接壤区成为黄土高原现代侵蚀最剧烈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岸侵蚀述要   总被引:91,自引:1,他引:91  
夏东兴  王文海 《地理学报》1993,48(5):468-476
中国近代海岸侵蚀自50年代末期日渐明显,70年代末期加剧。目前约有70%的沙质海岸和大部分开敞的粉砂淤泥质海岸遭受侵蚀。人工挖沙和河流输沙减少是侵蚀发生的主要原因。海岸侵蚀已危及沿岸房舍、道路、海岸工程、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侵蚀期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10  
赵景波  杜娟  黄春长 《中国沙漠》2002,22(3):257-261
黄土高原在沉积的同时也存在着侵蚀,主要是流水、重力等因素造成的。这种侵蚀会受到气候、构造运动以及人类活动控制。资料显示,黄土高原存在3种基本的侵蚀期,一是气候侵蚀期,二是构造侵蚀期,三是人为因素侵蚀期。此外还有气候与构造共同作用产生的侵蚀期和构造与人类共同作用产生的侵蚀期。温湿期风尘堆积少,降水量增多,流水动力增强,是黄土高原理论上的侵蚀期。构造抬升引起侵蚀基准面下降,进而导致黄土高原加快侵蚀,出现构造侵蚀期。人类活动破坏了黄土高原的植被和土层结构,导致黄土高原侵蚀加剧,从而出现了人类因素引起的现代侵蚀加速期。在黄土发育的冷干期,由于植被稀疏,侵蚀量大于温湿期,但堆积量远大于侵蚀量。要改变现代侵蚀状况,就应当加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