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北地区中元古代层状锡矿化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桂北地区,部分锡多金属矿体产于四堡中期(约1600Ma)的镁铁质和超镁铁质侵入-喷出杂岩中。对于其成因,一些学者认为是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原始富锡,经区域变质作用而聚集成矿。但由于锡矿床全部分布于雪峰期黑云母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的断裂中,其成矿时代(700—820Ma)与区域变质作用时代(340—450Ma)不吻合等,故上述的成因认识迄今尚未得到大多数地质工作者的承认。笔者经过近五年的工作,从多方面证明了桂北地区的锡矿床与雪峰期黑云母花岗岩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后者不仅是成矿的能源,而且也是成矿的物质来源。锡矿床与其周围的铜、铅、锌和锑矿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叙述了金成矿的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特征 ,主要阐述了金的来源、迁移和沉淀机制及矿床成因。研究表明 ,金大部分来源于周围变质岩层 ,小部分由燕山期花岗岩和基性岩脉提供 ;成矿介质热液以岩浆期后热液为主 ,还有少量的大气降水的加入 (或变质岩的粒间溶液 ) ;矿化剂如 Cl-,CO2 ,S2 -多数来源于基性岩脉或上地幔汁 ,少数由地层本身提供。金在成矿早阶段几乎都呈 [Au Cl2 ]-形式迁移 ;在成矿中阶段主要呈 [Au(HS) 2 ]-形式迁移 ;在成矿晚阶段大部分呈 [Au2 (HS) 2 S]2 -形式迁移。金主要是由于含金热液在从封闭系统转化为开放系统时降压沸腾而沉淀富集的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揭西县金坑铜锡铅锌矿位于惠阳—梅县新华夏构造体系之莲花山深大断裂带,矿体受断裂控制,呈脉状产于上侏罗统高基坪群火山岩层间滑动带。通过对该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是地壳同熔型花岗岩,热液来源与花岗岩关系密切,是岩浆期后热液裂隙充填(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广东潮安厚婆坳锡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物理化学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厚婆坳锡石硫化物矿床地层元素含量、花岗岩特征、稳定同位素和包裹体成分的研究,模拟了沉积岩中锡的淋滤实验;探讨矿床的物质来源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认为兰塘群为一衍生含锡建造,在花岗岩浆的热动力驱动下,在混合水的成矿热液作用下,地层中成矿元素活化转移,以亚锡氯络合物形式迁移,后金属络合物不稳定而分解,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5.
马关县南当床锌锡多金属矿具有多派、多阶段、多成矿特点,属沉积—变质—岩浆期后热液改造矿床;矿床成因分为三个阶段即:沉积矿源层阶段、区域变质热液迁移聚集阶段和岩浆期后热液叠加富集成矿阶段。围绕花岗岩接触带及剥离断层带,是寻找锌、锡多金属矿(体)的有利于地段。  相似文献   

6.
铲子坪金矿位于雪峰山构造岩浆岩带的白马山复式花岗岩体外接触带附近。本文通过对铲子坪金矿床岩石地球化学以及稳定同位素的研究,探讨其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金属硫化物的δ34S介于-7.58‰~+0.32‰,平均为-2.44‰,富轻硫,表明硫化物中的硫主要来自花岗岩浆,有部分地层硫酸盐中的硫混入;铅同位素组成相对稳定,变化范围很小。根据铅构造模式图解和△γ-△β图解,铅同位素主要来源于地幔,有部分地壳铅的加入;氢、氧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变质热液和岩浆热液的双重性,成矿晚期热液有大气水成分加入;碳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与砂质板岩关系密切,与地幔或深部流体有一定的关系,矿床成矿流体中的CO2很可能为壳幔混合;锶同位素研究表明,铲子坪金矿床的(87Sr/86Sr)i组成特征与华南陆壳重熔性花岗岩初始岩浆水的(87Sr/86Sr)i组成特征基本一致,表明其成矿作用可能与岩浆热液有关。铲子坪金矿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  相似文献   

7.
甘肃阳坝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及S、Pb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省阳坝铜多金属矿床位于碧口地体的东北部,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碧口群阳坝组细碧凝灰岩和凝灰质千枚岩的过渡部位,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将成矿期划分为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叠加改造期。基于对阳坝矿床详细的野外观察和矿相学的研究,通过对矿床流体包裹体和S、Pb同位素的研究,总结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成矿机制。研究表明,阳坝矿床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期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水溶液包裹体,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135~336℃,盐度w(NaCl_(eq))为0.70%~10.61%,密度为0.58~0.97g/cm~3;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_2O为主,含少量的CO_2和N_2,属于中低温、低盐度的H_2O-NaCl流体体系,与典型VMS型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相似;变质热液叠加改造期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水溶液包裹体、CO_2-H_2O包裹体和纯CO_2包裹体,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179~384℃,盐度w(NaCl_(eq))为3.39%~14.78%,密度为0.61~0.99 g/cm~3,包裹体气相成分富含CO_2及少量N_2,属于中高温、低盐度的H_2O-CO_2-NaCl±N_2流体体系,与区域上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特征一致,均为来自深部的变质流体。喷流沉积期矿石硫化物的δ~(34)S为-7.5‰~3.4‰,均值为-0.46‰,成矿热液δ~(34)S_(∑S)值≈3.73‰,变质热液叠加改造期硫化物的δ~(34)S为-6.7‰~3.3‰,均值-0.575‰,均显示幔源硫的特征。喷流沉积期(~(206)Pb/~(204)Pb=17.505~18.008、~(207)Pb/~(204)Pb=15.521~15.558、~(208)Pb/~(204)Pb=37.494~37.851)与变质热液叠加改造期(~(206)Pb/~(204)Pb=17.293~17.947、~(207)Pb/~(204)Pb=15.498~15.542、~(208)Pb/~(204)Pb=37.388~37.640)的矿石硫化物的Pb同位素组成相近,认为2期矿石铅具有相同来源。通过与阳坝组火山岩、阳坝岩体的Pb同位素组成对比,并结合Pb同位素源区特征值、构造模式图解和△β-△γ成因分类图解分析,认为矿石铅来自上地壳和地幔的混合。阳坝铜多金属矿床属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变质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8.
关于锡矿成因的若干认识——以大厂、个旧锡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锡矿的成因,70年代以前一般认为主要与花岗岩有关:花岗岩提供了气化热液及有关的成矿物质。其基本依据主要有三个:(1)世界上主要的锡矿床几乎都与花岗岩伴生;(2)与锡矿相伴生的一些花岗岩含锡量比较高,且富含挥发份,在岩体顶部这些特征更加明显;(3)一些锡矿体内矿脉的产状及其成分表明它们是由外来物质充填或交代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云南东南部都龙锡石-硫化物型矿床的成矿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宋焕斌 《矿床地质》1989,8(4):29-38
都龙锡矿床是中国三大锡矿基地之一——滇东南老君山锡、钨多金属成矿区中最大的矿床。矿体产在老君山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寒武纪地层中,属锡石-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除产Sn外,还伴生有zn、Ag、Cu、Fe等有用组分。本文通过对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控制因素和物理、化学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对以往的层控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矿床的锡质主要来源于第一期花岗岩,第二期花岗岩与叠加在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上的铜矿化有关;矿质的运移和沉淀主要受控于断裂、裂隙构造及围岩的岩性;成矿流体以温度高(300—400℃)、盐度低(5.5wt.%NaCl)、密度小(0.9—1.0g/cm~3)及富含挥发组分等为特征;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期后高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0.
宝坛锡矿田的矿化蚀变分带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洗柏琪 《矿床地质》1986,5(4):63-70
宝坛锡矿田位于华南古陆西南端的宝坛穹窿之内。穹窿轴部由中元古界四堡群变质砂岩、四堡期变质超基性—中性岩浆岩组成一系列近东西向复式倒转褶皱,翼部不整合覆盖着一套向外缓倾斜的晚元古界板溪群变质砂泥岩,是一个封闭性较好的储矿构造。其间分布着许多锡、钨、铜、铅、锌、镍、锑矿点,并已经探明一批大、中、小型锡矿床。沿穹窿轴部侵入的雪峰期花岗岩是本区锡矿床的成矿母岩,无论是锡矿化还是与之同时产生的热液蚀变,均围绕花岗岩体及与其有关的热液活动中心,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带现象。  相似文献   

11.
云南个旧锡矿阿西寨矿区矽卡岩型硫化矿为地下隐伏的铜、锡矿床,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沿燕山期隐伏花岗岩体与三叠系中统个旧组(T_2g)之接触带分布。属花岗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型硫化矿床;花岗岩体的侵入形成大量的矽卡岩,同时为区内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及矿物质来源。岩体围岩蚀变矽卡岩化、云英岩化、硫化物化是主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浙东南地区两类铅锌(银)矿床的硫、铅及氢氧同位素特征,认为:五部、大岭口等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上地幔及下地壳:在成矿作用早期的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晚期则主要为大气降水:成矿与中生代陆相火山作用有关。七湾、乌岙、治头岭等矿床的成矿物主要来自陈蔡群变质岩:成矿热液中的介质水,主要为陈蔡群变(?)成矿与加里东期变质作(?)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个旧锡矿床铅、硫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个旧锡矿床的铅、硫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的铅、硫同位素主要来自基性岩,少量来自花岗岩,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印支期的基性火山成矿作用(铅模式年龄200-280Ma)和燕山期花岗岩的叠加改造成矿作用(铅模式年龄80-160Ma).进一步表明,个旧锡矿床为一个多成因多物质来源的矿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个旧锡矿阿西寨矿段地表基岩的地球化学勘查。发现其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表现出明显的环状分带,并以测区内隐伏花岗岩凸起为中心,元素分带序列与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所决定的侧向迁移活动能力相符合。该现象再次证实个旧锡矿为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成矿,花岗岩是大多数成矿金属元素的物质来源,同时也是成矿热液活动的主要驱动营力。分析认为,阿西寨测区是一个相对较完整和独立的(凸起)成矿场,成矿热液活动以阿西寨凸起为中心。成矿热液活动体系受断裂导流影响,在以花岗岩凸起为中心的分带控制下,可能存在的工业矿体将在主干断裂附近和有利的构造岩性界面产出。  相似文献   

15.
曼家寨西矿段多金属矿床属层控矽卡岩型.锡锌矿受地层、岩相、变质带、构造及隐伏花岗岩体等综合地质因素控制.由多期成矿作用、多来源物质、多成因成矿热液反复活化、迁移、聚集、分配和沉淀形成.  相似文献   

16.
滇西花岗岩类极为发育,本文根据其物源、成岩机制、成岩环境及岩石系列等因素,将滇西花岗岩划分为准原地再生花岗岩、高侵位重熔花岗岩、断裂变质糜棱花岗岩、中酸性浅成侵入花岗岩及碱性花岗岩五种类型。高侵位重熔花岗岩是锡矿的母岩,成矿作用受花岗岩侵入分异及气热蚀变的控制,在岩体不同部位形成含锡(铌、钽)花岗岩型、锡石伟晶岩型、锡石云英岩型、锡石石英脉型、含锡多金属(磁铁矿)型、锡石硫化物型等不同类型的锡矿床(或矿化)。高硅、富碱及高Rb/Sr比是这类含锡花岗岩的特征标志。滇西东部一些锡矿床(或矿化)与断裂变质糜棱花岗岩密切相关,其物源均来自围岩,经同一断裂变质作用形成,多为锡石硅酸盐矿床,锡石与电气石共生。此外,滇西一些中酸性浅成斑岩中,具有明显的锡矿化,对寻找斑岩锡矿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7.
粤北新洲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印支-燕山期.震旦系浅变质地层组成的外来系统中,广泛发育加里东期和同推覆期石英脉.加里东期石英脉顺外来系统中第一期面理(S_0∥S_1)分布,呈串珠状或透镜状,同推覆期变形强烈,含微量的金属硫化物,金含量很低,形成于加里东期区域变质热液,表明加里东期区域变质作用并未使金得到富集.同推覆期石英脉顺外来系统中Ⅲ~Ⅳ级推覆断层带分布,多呈脉状,同推覆期变形较为微弱,含大量的金属硫化物,并普遍发生了强烈的金矿化,形成富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床;成矿物质来自外来系统震旦系变质地层,并由同推覆期动力分异热液所携带.  相似文献   

18.
大厂长坡锡多金属矿床成因刍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西大厂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基地。大厂矿田内锡多金属矿床的成因问题,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多数地质工作者认为:锡多金属矿床是花岗岩成因的;矿床属于与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高—中温热液矿床,锡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燕山期龙箱盖花岗岩岩体。 1983年以来,笔者通过对大厂矿田特大型锡多金属矿床——长坡矿床详细研究后发现,按地质产状和矿物组合可将该矿床划分为两种矿化类型,即层状含锡硫化物矿化和脉状锡石-硫化物矿化。这两类矿化不仅发育特征差异明显,而且成矿时间也不同。层状含锡硫化物矿化具有典型的同生沉积特征,形成时间较早;脉状锡石-硫化物矿化则具有热液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时间较晚。然而,两类矿化间又存在着极  相似文献   

19.
主要研究了个旧锡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矽卡岩型和层间硫化物型两类矿床。矽卡岩型矿床铅同位素组成与矿区花岗岩铅一致。层问硫化物型矿床铅同位素在同位素比值图上的投点比较分散,2/3投点较集中且与矿区花岗岩铅一致,另有部分硫化物型与矿区印支期火山岩一致,位于铅演化线的上地幔区域,其他少部分投点位于铅演化线的上地壳区域,因受到地层铅的加入而明显高于花岗岩铅。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花岗岩直接相关,其矿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较少部分源于地层;层间硫化物型矿床的矿质部分来源印支期的热水沉积作用,少部分来源于地层,并受到燕山期花岗岩的岩浆热液叠加改造。个旧超大型锡矿床的形成是多种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拉拉IOCG矿床萤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滇地区元古宙拉拉IOCG矿床中有与铜、钼矿化密切相关的萤石产出,其中,变质期有萤石(I)和萤石(II)2个世代萤石产出,前者与鳞片状辉钼矿共生,后者与条带状辉钼矿共生;热液期萤石(III)呈脉状穿插含变质期萤石的矿石;萤石的微量元素记录了成矿流体来源方面的重要信息。通过ICP-MS方法分析矿床中2期萤石样品的微量元素组成,运用微量元素含量、比值及蛛网图探讨微量元素特征、成矿流体来源及性质。结果表明:变质期萤石中各微量元素含量有一定的变化范围,热液期中各微量元素含量比较稳定,元素在萤石中的含量主要由元素在原始流体中的含量及元素本身性质所决定。结论认为:1变质期萤石(I)和萤石(II)为同源流体不同阶段演化产物,成矿流体来自于围岩,为具有高F-,Cu,Mo和Y含量的低p H值海水相流体,活动范围有限,没有发生大规模流动或迁移;2热液期萤石(III)与变质期萤石不同源,成矿流体由大气降水或地下水渗透淋滤围岩形成,为具有低F-含量的高p H值大陆淡水相流体,可能发生较远距离的渗入性流体流动或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