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沙质草原灌丛沙堆研究综述   总被引:35,自引:8,他引:27  
岳兴玲  哈斯  庄燕美  张军 《中国沙漠》2005,25(5):738-743
灌丛沙堆是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荒漠地区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拦而堆积形成的一种地貌形态。普遍的研究表明灌丛沙堆是伴随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是土壤风蚀和土地退化的标志,也是沙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灌丛沙堆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但目前研究还不够深入。笔者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对灌丛沙堆形态、沉积物、演变及其环境意义等几个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及其存在的争议,并提出了灌丛沙堆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引起国内对灌丛沙堆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干旱地区灌丛沙堆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杜建会  严平  董玉祥 《地理学报》2010,65(3):339-350
从灌丛沙堆的形成演变、形态特征及其空间格局、表面气流特征及其风蚀堆积平衡、表面植被生态生理特性及其对降水和地下水的响应、土壤理化性质和保育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认为目前灌丛沙堆研究只是针对某一区域或多个区域的静态研究,对灌丛沙堆演化过程中的形态、气流、土壤以及植被等因素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不足,难以解释灌丛沙堆的演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灌丛沙堆研究过于强调其作为土地退化的指示,而忽略了其在退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功能,不利于干旱和半干旱区的生态环境恢复。今后的研究应该加强对灌丛沙堆演化过程中的土壤、植被、水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深入探讨灌丛沙堆在干旱半干旱退化生态系统中的积极作用。基于以上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对灌丛沙堆的保育措施进行探索,找出合理的灌丛沙堆保育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疆和田河流域灌丛沙堆风洞流场的实验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灌丛沙堆是一种重要的风积地貌类型,风力、沙源、植物是影响灌丛沙堆发育的主要因素。依据风沙运动实验相似理论,以新疆和田河流域实测的灌丛沙堆数据为基础,按40∶1的比例缩小制作成无植被“灌丛沙堆”模型,在风洞中选用区间在6~14 m\5s-1的5组不同风速分别对沙堆模型作纯气流模拟实验流场观测,探讨在不同风力作用下灌丛沙堆表面的流场结构变化特征。模拟实验表明,气流在半球形沙堆迎风坡下部受到正面风压影响有较明显反射涡流,丘顶具有高速气流风蚀区域,而圆锥形沙堆迎风坡气流均匀爬坡加速,背风坡涡流强盛,因此两者在无沙情况下的纯气流流场结构特征、沙堆形态动力平衡特点有较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演化阶段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沙堆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探讨了演化过程中沙堆形态特征变化及其与灌丛形态间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研究区油蒿灌丛沙堆以发育阶段和稳定阶段主,衰退阶段灌丛沙堆较少。随灌丛沙堆演化,油蒿灌丛高度保持相对稳定,灌丛长轴和沙堆长轴、短轴都显著增大;(2)沙堆的形态参数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发育阶段沙堆长轴、短轴和高度之间显著线性相关,且长轴和短轴相对高度增长较快,稳定阶段沙堆3个参数间协同发展到稳定,而衰退阶段沙堆形态参数间相关性下降;(3)除衰退阶段外,沙堆形态参数与灌丛形态参数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沙堆长轴与灌丛长轴、沙堆短轴与灌丛短轴、沙堆底面积与灌丛投影面积,均呈显著线性关系。在环境因素作用下,油蒿灌丛沙堆间整体相互协调发展,使其呈现不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地理》2021,44(5):1438-1448
灌丛沙堆在维持草地生态功能和土地沙漠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浑善达克沙地分布着众多灌丛沙堆,其中以锦鸡儿属(Caragana)灌丛沙堆最为典型。选择不同沙漠化程度(轻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严重沙漠化)沙地上的锦鸡儿属灌丛沙堆,进行野外调查和灌丛沙堆形态指标测量,对比不同沙漠化程度沙地上锦鸡儿属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分析灌丛和沙堆形态参数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沙漠化程度沙地灌丛沙堆大小不同,总体表现为灌丛沙堆规模从严重沙漠化、重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到轻度沙漠化逐渐减小的特点,轻度和中度沙漠化沙地的灌丛沙堆形态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类似椭圆形、形状类似半椭圆球体,重度和严重沙漠化沙地的灌丛沙堆形态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类似不规则棱形、形状类似四棱锥体,沙堆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与沙源丰富度有关。(2)不同沙漠化程度沙地上的锦鸡儿属灌丛的各形态参数呈显著相关,重度和严重沙漠化沙地上的锦鸡儿属灌丛沙堆形态参数间的相关系数比中度和轻度的更高,总体上灌丛沙堆长轴、短轴和沙堆高度之间协同发展。(3)轻度和中度沙漠化沙地上的锦鸡儿属灌丛沙堆的长轴、短轴与高度间呈幂函数关系,表明灌丛沙堆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重度和严重沙漠化沙地上灌丛沙堆的长轴、短轴与高度间呈二次函数关系,表明灌丛沙堆已经发育成熟,且易因根系水分供应不足等导致灌丛向衰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罗维成  赵文智  任珩  刘冰 《中国沙漠》2021,41(2):191-199
灌丛沙堆是干旱、半干旱区绿洲边缘常见景观类型,在绿洲风沙防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西北干旱区不同气候区常见的柽柳(Tamarix chinensis)、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沙堆形态和养分积累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柽柳灌丛沙堆高度、面积和体积显著高于泡泡刺和柠条锦鸡儿灌丛沙堆,泡泡刺灌丛沙堆高度、面积和体积最小。3种灌丛的存在都显著增加了沙堆土壤有机质含量,使灌丛沙堆成为“肥岛”,其中柽柳灌丛沙堆“肥岛”效应最明显。柽柳灌丛沙堆土壤有机质、全碳、全氮和凋落物含量显著高于泡泡刺和柠条锦鸡儿灌丛沙堆。主要原因是柽柳枝条茂密,拦截面积大且凋落物量大,因此沙物质拦截和养分积累能力强于其他两种灌丛。另外,不同气候区沙源和气象条件的差异也可能导致灌丛沙堆形态及养分累积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7.
荒漠草原带沙源及灌丛对灌丛沙堆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灌丛沙堆是干旱区一种典型的景观类型,经常出现在靠近流沙地带。在地处荒漠草原带的宁夏盐池北部的流沙边缘就发育有典型的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本文对不同沙源距离和灌丛生长状况下的白刺灌丛沙堆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带白刺灌丛沙堆的高度0.2~4.8 m,90.05%的高度小于3.0 m;体积0.11~805.17 m3,6.08%的体积小于150 m3;面积0.86~333.3 m2,72.26%的小于50 m2。灌丛沙堆长轴长和短轴长、高度和面积、高度和体积、面积和体积间都存在很好的幂函数关系,随着灌丛沙堆高度的增加,其面积和体积也增加。沙源对白刺灌丛沙堆的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灌丛沙堆的高度、面积和体积和沙源距离都有很好的抛物线形关系。白刺灌丛的生长状况对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也有明显的影响,即白刺灌丛生长状况越好,灌丛沙堆的高度、面积和体积也增大。  相似文献   

8.
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phala)灌丛沙堆是乌兰布和沙漠最为广泛分布的典型荒漠灌丛沙堆之一。本研究对白沙蒿灌丛的灌丛形态参数、沙堆形态参数进行了野外测定,探讨沙堆形态发育及固沙能力与白沙蒿灌丛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沙蒿灌丛高度随着灌丛半径的增加而呈对数曲线增加,在灌丛较小时灌丛高度增长较快,随后渐趋于稳定,其水平方向发育速度大于垂直方向;白沙蒿灌丛沙堆半径及高度随灌丛半径和高度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显著线性关系,沙堆水平方向发育受到灌丛冠幅的影响,沙堆垂直方向的发育水平取决于灌丛高度;随白沙蒿地上部分鲜重的增加,灌丛沙堆底面积、高度、沙堆体积和固沙效率均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白沙蒿灌丛越大其固积沙堆也越大,固沙率越高,不同大小灌丛白沙蒿间的固沙效率差异显著(p0.05);白沙蒿灌丛背风侧的积沙宽度(y)与积沙距离(x)显著相关(R2=0.9917),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19.654x+122.41,在距离灌丛背风面6~7倍高度的地方,积沙接近消失。  相似文献   

9.
选择位于西风区的新疆艾比湖周边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利用光释光测年初步建立风沙沉积的时间序列,分析了风沙沉积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两个环境代用指标的古气候意义,并通过区域对比和综合分析,初步建立区域风沙气候环境演变序列。结果表明:研究区灌丛沙堆主要发育于晚全新世,缺失早中全新世的风沙沉积。晚冰期以来,艾比湖地区的风沙气候环境演变经历了一系列冷湿(凉湿)-暖干(温干)的变化过程,其中暖干(温干)时期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湖滨阶地主要发生风蚀过程,不利于灌丛沙堆的发育。晚全新世以来,艾比湖周边灌丛沙堆发育较普遍,风沙沉积至少记录了3次相对干旱期和3次相对湿润期。灌丛沙堆记录的风沙气候环境演化序列与北疆其他全新世沉积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基本遵循晚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同时也受到局地风沙地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丛沙堆演化阶段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飞  王涛  刘立超  黄翠华 《中国沙漠》2012,32(3):593-599
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地下水位埋深的3个白刺灌丛沙堆样方内灌丛沙堆水平投影面积与高度的关系、灌丛沙堆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自相关关系,确定各个样方白刺灌丛沙堆的演化阶段,并分析了地下水位、沙源及植被生长对灌丛沙堆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刺灌丛发育阶段灌丛沙堆的水平投影面积和高度之间为线性关系;稳定阶段白刺灌丛沙堆高度与水平投影面积为幂函数关系;退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高度和水平投影面积为二次函数关系。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自相关尺度为5 m,且3个样方之间自相关尺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土壤微生物结皮广泛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文章对微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过程的特点,以及它对微生境的影响,包括对土壤理化性质、风蚀水蚀的抗性、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点、养分及微量元素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等土壤学过程和对植被的影响与作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一些有争议研究结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结皮在中国干旱沙漠地区生态恢复中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13种期刊近十多年来发表的有关城市旅游的论文进行分析,比较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历程、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差异,发现国内在不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比国外起步晚,但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研究领域有了新的突破,研究方法趋向多样化,且更加注重定量研究方法;提出国内城市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发展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旅游环境承载力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从文献计量及信息可视化视角对近20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基于时空维度和内容层次维度探讨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高影响力机构、学者合作网络均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紧密的科研团队;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时间序列演变态势有所不同,国外研究呈现间歇式爆发增长趋势,而国内研究呈现循序渐进趋势。通过对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展望,可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我国城市群研究划分为起步期、渐进期和快速发展期3个阶段,对国内学者使用的诸多城市群区域的相似概念进行辨析;从城市群空间界定、城市群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城市群空间结构和空间演化、城市群经济联系、城市群规划及其一体化发展、城市群经济整合和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策略6个方面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群研究的理论进展,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群研究在理论的系统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文要素的关注以及生态环境研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认为我国城市群的研究将在交通、生态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干旱、盐胁迫下的植物水势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37,自引:10,他引:27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潜心研究植物水势,在植物水势概念的提出与发展、不同植物水势的日、年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植物叶、茎等不同部位水势对干旱胁迫的变化以及对不同土壤盐分或自身不同含盐量的反映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该研究领域仍存在许多的漏洞与不足。笔者从研究对象、目标及内容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主要体现在,基于西部干旱区干旱缺水、风沙大、土壤盐碱度高的环境特点,可以借助于研究干旱区植物水势的特点,来揭示植物的抗旱和抗盐特性,创新之余也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国内生态足迹研究自2000年开始迅速展开.根据目前国内生态足迹研究的175篇论文,对国内生态足迹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目前,国内生态足迹研究已从引进介绍的初期阶段过渡到大量应用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模型述评、不同区域尺度以及特定产业/部门的生态足迹实证分析3个方面.最后,从生态足迹研究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对生态足迹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我国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文简介国内外学术界对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分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在空间上的两种表现形式,并对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体、驱动力以及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乡村社会地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产业、农民、农村3方面讨论我国乡村社会地理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虽然我国 相应研究已受到一定重视且有一定的广度,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无论发 展阶段还是研究深度均落后于国外.通过文献综述,指出我国乡村社会地理研究的薄弱环节 ,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青海高原沙漠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登山  高尚玉 《中国沙漠》2007,27(3):367-372
20世纪5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对青海高原沙漠化的分布、基本特征、沙丘类型、形成演化、风沙移动规律、野外观测、沙化监测的科学考察研究到防沙治沙试验的过程;从地域上涉及了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全部5个沙漠化土地分布地区,全面综述了高原沙漠化研究的成果、防沙治沙经验和研究进展,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以研究角度变化为线索,对国内外城市区域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发现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国内外对影响城市区域演化的因素的研究已经从原来仅注重交通等传统因素变为重视对现代因素与传统因素的综合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城市区域作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