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研究了湖南省地质遗迹评价原则、方法、过程和结果.湖南省地质遗迹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综合评价和专家审定4个环节.其中,定性评价采用专家鉴评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类给出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模型计算综合评分;综合评价则是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整个评价过程离不开专家的充分参与以及调查组与专家组的紧密配合.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重要地质遗迹518处,其中世界级10处,国家级169处,省级339处.利用地质遗迹评价成果,湖南省取得了显著的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桂林地质遗迹景观是桂林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梳理了桂林6区10县1市共17个区域内的312处地质遗迹景观,划分出3大类,9类和20亚类地质遗迹景观类型;景观具有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特色突出,品质极高,分布广泛,相对集中,地质旅游价值大等7大特征,采用直接认定法与专家打分法对地质遗迹景观质量进行等级评价,结果显示,桂林有7处世界级景观、32处国家级景观、105处省级景观、168处省级以下景观。桂林地质遗迹景观数量、类型、质量等级在各区域空间分布不均衡。文章提出建立统一的保护体系、统一的管理监督机制、桂林地质遗迹景观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桂林地质遗迹景观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遗迹景观价值和功能的认识等5大保护策略;以及保护性开发、同类景观有序性开发、特色性开发、多元性开发、不同等级景观分级开发等5大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顺平县是太行山区与华北平原的典型过渡区域.该区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太行山北段具有较好代表性.经县域范围内的详细调查,查明顺平县地质遗迹资源共3大类、10类、16亚类,合计地质遗迹点33处.对各类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做了描述,并进行了相关区划研究,划分出3个地质遗迹分布区和5个地质遗迹集中区,结合区域特征、遗迹数量、其他旅游资源和保护开发前景等因素,为县域范围内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数据.该成果一方面能够有效支撑和服务顺平县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和规划,同时也能为进一步推进县市范围的大比例尺地质遗迹详细调查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示范.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地质遗迹类型及开发保护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南省地壳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造就了各种岩石类型.历次的地壳运动,造就了不同地质单元和多种地质遗迹,通过调查,并根据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将湖南省地质遗迹分为7大类20种。基于湖南省的地质特征,探讨了湖南省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并提出了其开发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四川是一个地理位置较为特殊的地方,位于我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和一、二级阶梯的交汇处,因其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全省有地质遗迹资源(含矿业遗迹)393处,其中世界级11处、国家级86处、省级264处,目前已建有地质公园(含矿山公园)35个,使75处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全省还建有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等其它类型的国家级保护区107处,将90余处地质遗迹资源纳入有效保护。根据全省地质遗迹资源的空间展布特征、科学价值、保护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和保护管理现状,结合四川省其它类型保护区的相互叠置关系,提出了10处地质类国家公园的建设设想。  相似文献   

6.
四川是一个地理位置较为特殊的地方,位于我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和一、二级阶梯的交汇处,因其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全省有地质遗迹资源(含矿业遗迹)393处,其中世界级11处、国家级86处、省级264处,目前已建有地质公园(含矿山公园)35个,使75处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全省还建有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等其它类型的国家级保护区107处,将90余处地质遗迹资源纳入有效保护。根据全省地质遗迹资源的空间展布特征、科学价值、保护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和保护管理现状,结合四川省其它类型保护区的相互叠置关系,提出了10处地质类国家公园的建设设想。  相似文献   

7.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是热带雨林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质遗迹所赋存的地质环境,是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条件。推进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全面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 2017),本文系统的总结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特征和分布,对其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综合分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多样,以基础地质和地貌景观大类为主,包括重要化石产地类、岩土体地貌类、水体地貌类以及火山地貌类4类,古生物群化石产地、岩溶地貌、侵入岩地貌、碎屑岩地貌、瀑布、火山岩地貌6个亚类,共计21处重要地质遗迹点。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点的有1处,省级地质遗迹点17处,省级以下地质遗迹点3处。通过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为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是热带雨林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质遗迹所赋存的地质环境,是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条件。推进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全面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 2017),笔者等系统的总结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特征和分布,对其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综合分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多样,以基础地质和地貌景观大类为主,包括重要化石产地类、岩土体地貌类、水体地貌类以及火山地貌类4类,古生物群化石产地、岩溶地貌、侵入岩地貌、碎屑岩地貌、瀑布、火山岩地貌6个亚类,共计21处重要地质遗迹点。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点的有1处,省级地质遗迹点17处,省级以下地质遗迹点3处。通过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为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四川是一个地理位置较为特殊的地方,位于我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和一、二级阶梯的交汇处,因其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全省有地质遗迹资源(含矿业遗迹)393处,其中世界级11处、国家级86处、省级264处,目前已建有地质公园(含矿山公园)35个,使75处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全省还建有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等其它类型的国家级保护区107处,将90余处地质遗迹资源纳入有效保护。根据全省地质遗迹资源的空间展布特征、科学价值、保护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和保护管理现状,结合四川省其它类型保护区的相互叠置关系,提出了10处地质类国家公园的建设设想。  相似文献   

10.
二阶段聚类法在地质遗迹分类与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遗迹的科学分类是指导地质遗迹保护、利用与开发的重要依据。文章运用二阶段聚类法,选用地质遗迹的价值类型、开发成本、所在地经济与财政状况等因素为变量,以浙江省国家级地质遗迹为例研究地质遗迹的分类与开发,并对各类地质遗迹的保护、利用与开发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阎春波  李姜丽  赵璧  程龙 《地质论评》2022,68(1):233-244
本文系统总结了湖北宜昌地区省级及省级以上地质遗迹资源,认为该地区地质遗迹分布规律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受控于地形和河流的综合作用,以各类地貌景观遗迹为特点;二是各个地质时代地层剖面齐全,古生物化石产地聚集.其中可归类为世界级地质遗迹点为5个,均以"古生物化石"为核心,分别为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生物群、长阳寒武纪清江生物...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地质遗迹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是对地质遗迹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本文在对黔东南地质遗迹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法,对黔东南地区的地质遗迹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地质遗迹的质量水平,进行了重要性分级,为地质遗迹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制定地学旅游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湘西震旦纪武陵山生物群的化石形态学特征和归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孝红  汪啸风 《地质通报》2002,21(10):638-645
湘西桃源理公港震旦系留茶坡组中部黑色页岩中的炭质压膜化石,为研究末前寒武纪晚期生物学提供了一个稀有的布吉斯页岩型分类学窗口。根据已知属种和新获材料的研究,确定了17个明显的形态类型,讨论了每种形态类型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属性,指出除个别化石可能为两侧对称动物外,其余绝大多数化石可以解释为原核生物或多细胞藻类,系统发育上与绿藻、褐藻、蓝藻细菌等相关。具固着器、叶状体为球状或具同心纹构造的Apsidiumsphaericus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典型埃迪卡拉动物群(或白海生物群)中简单的圆盘状化石可能为多细胞藻类,而不是水母。武陵山生物群中具同心纹结构的大型圆盘状化石的出现及其共生生物特点,指示该生物群是埃迪卡拉期生物分异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末前寒武纪晚期一个以多细胞藻类发育为特色的新型生物群。  相似文献   

14.
世界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赵汀  赵逊 《地质论评》2005,51(3):301-308
在2004年6月在中国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和2004年8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来自五大洲数十个国家的地质学家和地质公园管理者发言,展示了各国地质遗产保护现状,地质公园建设中地质遗产的科学研究,公众教育;保护方法技术;与文化遗产的关系;与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划的关系;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地质公园与国家公园的关系;欧、美及非洲、大洋洲和亚洲各国地质公园发展前景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照各国的近况,我国在地质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方面要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在相关法规建设,地学背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5.
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赵逊  赵汀 《地质论评》2003,49(4):389-399
人类对地质遗产的保护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各国分散建立国家公园零星而无系统的保护地质遗迹;②国际组织发起和推动,形成全球保护地球遗迹的多项活动;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提出地质公园计划和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使地球遗迹保护工作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已建立国家地质公园44个,推动了地球遗产的保护,恢复了地质生态环境,强调了地球科学的普及,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居民的就业机会,支持了可持续发展。可以预料,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形成一定能揭开地球遗产保护工作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陈帅 《地质与勘探》2018,54(S1):1467-1475
乌鲁瓦提地质景观区是以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地貌和山地地貌综合性地质景观区。景观区内地质遗迹和景观类型多样, 共包括地质(体、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个大类、7个类共20多处地质遗迹景点,总体可划分为5大景区。本文在前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就地质景观区内旅游资源,特别是地质遗迹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和田乌鲁瓦提地质景观区内地质遗迹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及经济价值,其开发利用将加快南疆和田地区脱贫工作。  相似文献   

17.
北京延庆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遗迹是地质公园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类型。本文对北京延庆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类型进行了划分,对地质遗迹的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从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进行分析。定量评价选取综合评价方法,将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打分法等评价算法相结合,最后进行加权处理,计算出北京延庆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的综合得分。通过对北京延庆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的评价,为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开发与规划提供了理论保证,使北京延庆地质公园得到永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地球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由于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形成了众多具有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地质遗迹的保护也是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主要有地层剖面、构造剖面以及古生物化石等。本文系统总结我国地质遗迹分布现状、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进展情况和遗迹保护现状,分析了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9.
西藏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地处西藏腹地的拉萨市西北部当雄县,发育了丰富、典型、类型多样的地质遗迹资源.在野外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将念青唐古拉山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纳木错、羊八井地热田和念青唐古拉山冰川地貌为代表的3大类7类11亚类.它们沿该区特有的盆-山构造体系聚集展布,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在全球范围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完整性和国际对比意义.这些丰富的地质遗迹与佛教建筑融合的文化遗产、高原腹地的生态系统相生相成,全面展示了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系.基于此,从自然文化、范围边界、管理机构、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和利益相关者需求等方面分析认为,念青唐古拉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优势显著、切实可行、意义重大,进一步提出采用“以地热田为主题的念青唐古拉山世界地质公园”建园方案,采取政府支持、借鉴经验、普及理念、科研保护、旅游产业和社区发展等多维对策,对利用区域绿色地质遗迹资源,促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