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滇东田坝黔西土城晚二叠世煤系上段沉积相、煤层特征和煤岩煤质的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区内煤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按成煤的古地理位置分为上三角洲煤相和上、下三角洲过渡带-下三角洲煤相两大类型.根据成煤的原始质料、结构构造、煤岩特征和成煤前后环境,详细划分出八种泥炭沼泽相.着重探讨3号煤层形成时的泥炭沼泽相特征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2.
对金沙木孔煤矿可采煤层的常量元素分析,利用硫分、C/S值、灰成分作为参照指数,讨论金沙木孔煤矿可采煤层的沉积环境.金沙木孔煤矿上煤组2、3和4号煤层形成于陆源物质供给较丰富,盐度低、弱还原的下三角洲泥炭沼泽环境;而5和7号煤层形成于盐度中等,弱还原受到海水影响较大的泻湖相泥炭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3.
平顶山矿区二_1煤层煤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煤岩学和煤化学方法,对平顶山矿区二_1煤层的煤相组成、泥炭沼泽类型及其形成条件进行了探讨。将煤相划分为还原相和氧化相。它们具有相应的定性和定量指标。二_1煤层由3~4个周期性相序构成,反映了成煤沼泽由森林沼泽向草本或草本木本混生沼泽的演化过程。这种相序可能代表一种滨海平原环境下的聚煤特征。二_1煤属贫营养的雨成凸起沼泽,基本上为原地堆积成煤。二_1煤层形成于淡水泥炭沼泽,但其顶部曾受过半咸水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雪山矿段宣威组沉积特征和成煤环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宣威组岩性主要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煤层、灰岩等;成煤环境和聚煤模式以潮坪-潟湖相和充水沼泽相及短暂的泥炭沼泽相为主;主要可采煤层C_2、C_8形成于以潮坪-潟湖相为基础的半咸水沼泽及泥炭沼泽,成煤环境较好,煤层厚度大且较稳定,但硫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泥炭沼泽的形成可分为水域泥炭沼泽化和陆地泥炭沼泽化两大类。泥炭沼泽可分为低位泥炭沼泽、中位泥炭沼泽和高位泥炭沼泽。由泥炭沼泽发育的内在聚集规律所决定,泥炭沼泽形成后,可由低位泥炭沼泽经中位泥炭沼泽发展至高位泥炭沼泽。研究泥炭沼泽的形成和演化,对剖析泥炭层的生成以及成分和性质,具有实际意义;对分析成泥炭时的古气候和环境乃至构造活动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川南煤田古叙矿区河坝矿段龙潭组含主要可采煤层C11和C25,为了查清煤层赋存规律及影响因素,选取区内85个钻孔数据进行分析。C11煤层形成于三角洲平原上泥炭沼泽环境,煤层层位发育稳定,为中厚煤层,属基本全区可采煤层,在河坝向斜南翼厚度大于北翼,煤层较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翼西部的5-13号线和南翼的1-85号线,煤层厚度变化还受地质构造和后期冲刷作用的影响;C25煤层形成于残积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同时受沉积基底起伏影响,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7.
泥炭沼泽的演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泥炭沼泽的演化普遍存在,演化的实质是在成因因素有利的配合下,沼泽植物群落发生了变化乃至更替。根据泥炭植物残体分析和煤层的煤岩、煤化学研究,可以了解泥炭沼泽的演化和形成煤层的原始泥炭沼泽的演化。   相似文献   

8.
南华北晚石炭世风暴事件及其对聚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煤地质学和沉积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了南华北晚石炭世地层中存在的异地煤。根据煤层顶、底板和煤层本身的特征以及煤层在区域上分布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些异地煤的形成,是由于热带-亚热带频繁的风暴作用侵蚀滨海泥炭沼泽的结果。强烈的风暴作用,不仅通过风暴上升流侵蚀改造泥炭层,而且还通过风暴回流将部分泥炭物质搬运到浅海环境再沉积,从而在泥炭沼泽内和浅海海底两种场所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异地煤。  相似文献   

9.
河南山西组二_1煤古泥炭沼泽的类型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山西组二_1煤成煤古泥炭沼泽的类型及演化可明显地分为3个区:豫北区,二_1煤形成于上三角洲平原的淡水森林泥炭沼泽;豫西西部区,形成于泻湖海湾演化来的半咸水草本和森林泥炭沼泽,底部分层成煤植物为草本,煤层形成于最大海退期,结束于一次短暂的海侵;豫西中东部区,形成于潮坪演化来的淡水森林泥炭沼泽,上部分层形成于半咸水泥炭沼泽,结束于一次短暂的海侵。  相似文献   

10.
羊头崖详查区位于华北聚煤盆地中北部,含优质的石炭二叠纪煤层。该区含煤层数多,上部煤层变化较大。从煤层宏观组合结构入手,到煤组、层组、煤层,利用标志层、间距、煤质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对比。各种方法相互配合、交叉使用、互有验证,达到了最佳的对比效果。通过煤层厚度、煤中灰分硫分以及煤层顶底板沉积特征分析了聚煤环境及煤层、煤质变化的影响因素。可采煤层是在废弃碎屑环境之上的动态泥炭沼泽发育而成的。动态泥炭沼泽限制了基底和同生的碎屑环境,长期稳定发育形成可采煤层-动态聚煤模式。同生碎屑沉积导致煤层分叉变薄、煤中灰分、硫分增高;成煤期后,局部河流下切冲刷对泥炭层的破坏显著;海水过早淹没泥炭沼泽会导致煤层变薄,及附近灰分硫分增高,成煤期后海侵下渗导致煤中硫分增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测剖面、岩矿鉴定、编制沉积断面图、砂体和煤层等厚图等资料分析,从京西木城涧矿区窑坡组中识别出湖泊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和沼泽沉积体系,并详细阐述了其成因相的岩相构成;在此基础上,指出窑坡组沉积早期为湖泊环境,主体沉积期为总体NE流向的网结河环境,其间伴随湖泊或河流周期性消亡而大面积泥炭沼泽化形成了稳定的可采煤层和含煤沉积旋回。富煤带总体呈NE50°~80°展布,与泥炭沼泽沉积期下伏不同沉积相的压实效应有关,后者通过影响地表起伏和积水深度,控制着泥炭的堆积速率和厚度。  相似文献   

12.
鲁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钻井、测井和地质等资料,对鲁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以区域不整合面、古土壤层底面、海侵方向转换面、下切谷砂体底面为代表的4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划分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中的4个三级层序,从下到上依次为SⅢ1、SⅢ2、SⅢ3及SⅢ4。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层序的含煤性及煤层的发育特征后认为,形成于分流间湾沼泽环境的SⅢ3煤层发育最好,形成于潟湖与沼泽环境的SⅢ1及SⅢ2煤层发育次之,SⅢ4没有煤层发育。在同一个层序内部,泥炭聚集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之间的平衡状态决定了煤层的厚度,这种平衡状态保持较长时间是煤层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与泥炭聚集有关的可容空间的持续增加需要基准面的不断抬升,因此,发育较好的煤层最可能形成于海侵体系域末期,如SⅢ3的TST末期的3号煤层。  相似文献   

13.
准东煤田中部矿区西山窑组巨厚煤层煤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准东煤田是近几年勘探确定的一个超大型煤田,已获得2136亿t探明储量,主要含煤地层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发育1~30层煤,可采煤层1~10层,可采煤层累积厚度19~87m。在该煤田中西部仅发育1个煤层,单层最大厚度可达87m。对该煤田中部矿区巨厚煤层煤相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煤层具有高的惰性组质量分数、低的灰分产率、低的凝胶化指数和相对高的结构保存指数;在泥炭沼泽形成时期,属于受物源影响较小相对干燥的高位泥炭沼泽;依据煤层中凝胶化指数的变化将该巨厚煤层划分出8个小层序;根据小层序内部凝胶化指数、结构保存指数和灰分产率的变化划分出水进型层序和水退型层序;该巨厚煤层以中间碳质泥岩为界划分为两个大的煤相旋回。每个旋回由下部水退型层序和上部水进型层序构成。这种构成样式受泥炭形成阶段的湖平面变化、基底沉降和泥炭的生长速率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泥炭沼泽体系的建立及其成煤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和古代大量煤沉积学事实说明,占据煤层主体的全盆性或大范围分布的煤层,发育在不同的沉积体系之上,与下伏沉积体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沉积间断,煤层形成时下伏的沉积体系已经废弃。这些煤层(煤层组)构成了独立的沉积体系——泥炭沼泽体系。本文论述了泥炭沼泽体系的构成和成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华北地区晚石炭世的沉积环境及煤层分布特点,探讨了该区晚石炭世沉积相的典型类型,综合分析得出华北克拉通板块晚石炭世主要为陆表海环境,期间发生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在郯庐断裂以东地区,主要发育有台地沉积体系、障壁一渴湖沉积体系及潮坪沉积体系;在盆地的北西缘地区发育潮坪泥炭沼泽,形成了海侵事件沉积,海退时期,中北部地区有利于发育潮坪泥炭沼泽和岛后泥炭沼泽,成为煤层的聚煤中心。  相似文献   

16.
蒋博宇 《广西地质》1997,10(4):35-40
广西晚二叠世成煤模式划分为“两类三型”,即泥岩沼泽成煤模式和泥炭坪成煤模式两类,沼泽型、潮坪型和泥炭坪型等三型。文章阐述了这些成煤模式在吴家坪期和长兴期形成的特征,分布状况,以及代表煤层,措出潮坪型是广西晚二叠世时期最主要的成煤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刘焕杰 《沉积学报》1988,6(2):42-49
本文论述了陆表海障壁海岸环境是我国南方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的主要古地理条件,潮汐沉积是含煤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煤层形成于潮汐流为主要水动力条件的泥炭坪环境中。论文提出了泥炭坪属于潮坪环境,而不是泥炭沼泽的论点;探讨了泥炭坪的成因标志及其所形成的煤层特点;最后指出了这些特点将成为煤田的普查、勘探、开采和利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早二叠世聚煤环境与成煤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早二叠世煤层分布规律、沉积相及古地理、聚煤环境类型及时空分布,认为主要的聚煤沉积体系为障壁海岸、潮控三角洲及河流(三角洲平原),其中陆相泥炭沼泽及海相泥炭坪是主要的成煤环境。障壁海岸聚煤模式、潮控三角洲成煤模式、河流(或三角洲平原)成煤模式是区内存在的3种主要成煤模式,形成了主要的可采煤层。对煤层形成和保存的根本控制因素是与泥炭沉积相关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速率。  相似文献   

19.
对准东煤田主要勘探区钻孔可采煤层煤质资料分析,从煤岩学和煤化学方面初步总结了煤田的煤质特征和分布规律.煤田煤的化学组成以低灰分、中高挥发份率、低硫、低磷和低氯为特征.煤田东部煤中灰分和镜质组含量相对高于西部.分析准东煤富惰质组和低灰分含量成因,认为可能在泥炭沼泽形成时期,泥炭的生长速率约大于基底沉降速率,泥炭沼泽表面长时期处于沼泽的潜水面之上,具有相对氧化、物源碎屑影响小的高位泥炭沼泽环境条件所致.煤田东部基底沉降速率相对较快,物源碎屑供应相对充分.  相似文献   

20.
应用煤岩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黄陵矿区2#煤层的煤岩学特征及煤相类型。研究表明:2#煤层显微煤岩组分以镜质组为主,煤层从底部到顶部煤相由潮湿森林沼泽向开放沼泽过渡,包含五个次级演化层序,潮湿森林泥炭沼泽相是煤层煤相类型的主体,水动力条件较弱,成煤植物以木本植物为主,形成环境整体上为潮湿—覆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