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子荣  张鹏飞 《地质论评》1995,41(6):537-543
金宝屯盆地是一中生代内陆盆地。含煤地层为上侏罗统协尔苏组,主要由灰绿色、灰色砾岩和砂岩,灰黑色、黑色细砂岩和粉砂岩、泥岩及灰白色中—粗砂岩组成,平均厚110m。区内不同沉积环境,出现在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和盆地的不同部位。下部砾岩段沉积期以冲积扇环境为主;含煤段沉积期为冲积扇-河流-湖泊环境组合;成煤后演化为曲流河环境;上部砂岩砾岩段沉积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聚煤作用发育于盆地中的湖泊分布区,发生于盆地快速沉降之后的整体稳定、缓慢沉降阶段的早期,煤层直接覆于湖相厚层泥岩之上。盆地仅经历了一个快—慢沉降旋回,煤层的形成受控于这种“无振荡聚煤作用”。  相似文献   

2.
伊宁盆地侏罗系含煤地层及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量钻孔资料为基础,研究了伊宁盆地中侏罗统含煤地层的分布特征、含煤性、聚煤期。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伊宁盆地南、北缘走向岩性剖面图,对研究区煤系地层的聚煤规律进行了浅略的分析,分析了煤层的分布状况、成煤环境,为伊宁盆地以后的详、精查勘探及煤矿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呼和诺尔盆地属海拉尔盆地群,为张性盆地,区域性的北东向断裂控制了盆地的形态和规模。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为下白垩统伊敏组,发育11个煤组,其中4煤组、8煤组煤层较稳定,全区大部可采;11煤组煤层稳定,厚度达15~20m,为全区主要可采煤层。根据伊敏组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划分了四个沉积旋回,分析了影响煤层沉积的主要因素,认为盆地沉积明显受同沉积断层的控制,表现在断层两盘岩层生长指数和沉积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异。本次研究将对海拉尔盆地乃至相邻蒙古国盆地的煤田勘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黑石—大山盆地赋煤特征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收集整理物探、钻探资料,分析了黑石—大山盆地煤层赋存规律,认为在盆地的斜坡地带煤层赋存较好,总结出含煤岩系及煤层的变化规律,指出下一步找煤方向——在黑石东—塔拉站区域及官地镇—大山林场区域。  相似文献   

5.
珲春盆地煤层气取得工业突破对我国低煤阶含煤盆地的煤层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珲春盆地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条件的深入剖析,探讨了低煤阶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其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珲春盆地具有煤阶低、煤层多、煤层薄的特点,构造作用、沉积特征和岩浆岩侵入是其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盆地西部的褶皱和断层伴生带不仅为生物气创造有利环境,而且为煤层气二次成藏提供场所,形成"连续褶皱"富气模式;沼泽和天然堤微相的垂向叠置,使得作为煤层直接顶底板的泥岩和致密砂岩对煤层气起到更好的封闭作用;局部辉绿岩侵入体促使煤层再次生气,同时大大改善了煤岩的物性。因此,珲春盆地西部是煤层气高产富集区,具有巨大勘探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吐哈盆地含煤地层有机质的成烃机理和模式,根据热模拟试验结果及吐哈盆地煤的物质组成特点,估算了吐哈盆地煤的生气量.研究表明,吐哈盆地侏罗系煤层的演化程度虽然只达褐煤、长焰煤或气煤阶段,各煤层的生气作用均处于未成熟或低成熟阶段,生气强度相对较低,但吨煤生气量仍有31~90m3之多.因此,如果保存条件具备,本区煤层气资源肯定会存在.  相似文献   

7.
鸡西煤田面临严峻的资源接替问题。以煤田探采、地震及野外勘查资料为基础,对区内煤层分布规律,盆地构造演化对煤层聚集与改造的控制作用及找煤方向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城子河组煤层的聚集和保存受箕状断陷的形成和演化影响较大;平面上南北两个向斜的北翼和盆地东部是煤层聚集和保存较好的区域;剖面上城子河组可采煤层主要发育于该组中下部的低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位于区内南部向斜北翼的玄武岩覆盖区域有较好的煤层保存。  相似文献   

8.
叶兰  李瑞明 《中国煤田地质》2006,18(5):17-18,40
通过沉积体系、聚煤环境、聚煤期后构造变动等因素分析,确定了布雅山间盆地属一小型拗陷盆地,在盆地中部煤层较厚,了解了盆地内侏罗系含煤岩系的聚煤特征,预测了两个含煤靶区。对该区今后的地质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XF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方法测定了大同煤田塔山井田太原组5号煤的宏观煤岩类型、显微煤岩类型和地球化学参数,探讨了煤的煤岩学、煤地球化学及煤相特征,系统地分析了煤层的原始成煤泥炭沼泽环境及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5号煤层有4种煤相类型,即湖沼相、泥炭沼泽相、潮湿森林沼泽相和较干燥森林沼泽相,相应表现为湖泊、障壁岛后潟湖、上三角洲平原和洪泛盆地含煤沉积体系特征。煤层自下而上存在5次比较明显的沉积旋回韵律,与之相随的水介质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海陆、咸水、淡水交替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以陆相为主、海陆交互的成煤泥炭沼泽环境,沉积环境逐渐从海相、海陆过渡相向陆相演化。  相似文献   

10.
张家口坝上地区找煤方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东翔 《中国煤田地质》2006,18(4):27-28,44
根据多年的地质勘探研究,对张家口坝上地区构造、古地理及含煤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认为土城子凹陷盆地的边缘部位应是煤层发育的良好地段,对今后找煤效果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八道壕含煤盆地位于辽西的黑山一彰武地区,与阜新一义县盆地相邻,是阜新外围的一个重要含煤盆地。本文从生物地层和沉积学角度说明八道壕矿区的煤层属于早白垩世,可与阜新盆地的沙海组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八道壕矿区的地层层序及煤炭资源赋存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八道壕盆地的煤层可分为上下两个煤层组,下煤组形成于水下扇边缘.上煤组形成于扇三角洲覆水合适的地区。早期冲积扇自盆地西南注入湖盆,煤层发育在盆地北部,自西侧盆缘断裂前向东超覆,向南碎屑岩增多,煤层变薄尖灭。  相似文献   

12.
布朗意──蒙索盆地煤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布郎意-蒙索盆地厚度达40m的第一煤层为单元,根据煤样光片光泽、色彩及组构划分出八类煤相。用有机岩石学方法及热解分析法详细研究了这些煤相。结果表明该煤层主要为微异地-异地沉积,生源输入以木本植物为主;煤层内部也存在类似煤系地层那样的旋回沉积,其原因推测为泥炭非均一性引起差异压缩;煤相的变化主要由水动力条件及水平面高低引起.这种变化明显影响了显微组合的物理一化学性质,如镜质体反射率、孢子体荧光及煤相的氢指数。该研究还指出了各种沉积环境标志物的可靠性。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宁夏王洼煤矿补充勘探区延安组第二含煤段中8号煤组厚度大、结构复杂,在详细叙述8煤组各分煤层特征基础上.根据标志层特征、层间距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对各分煤层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显示,8煤层为煤组主体煤层,厚度变化小,属稳定煤层;8—2煤层为局部可采不稳定煤层;8—3煤层为有可采见煤点但不连成片的不可采煤层;勘探区西部边界外由于地处鄂尔盆地盆地边缘存在无煤区。  相似文献   

14.
彰武盆地地质发展及构造聚煤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侏罗纪到新生代彰武盆地构造发展可分为8个阶段。早新华夏系属成盆期构造体系,控制了以八造壕煤系为代表的晚侏罗世九佛堂组的聚煤作用;北西构造系同沉积构造控制了彰武盆地早白垩世小型断陷盆地的聚煤作用;中新华夏系等成盆后构造通过后期形变控制了盆地内现今煤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成煤模式与煤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的两种主要成煤模式,探讨成煤环境条件对煤质的控制作用.河流成煤模式的煤层富惰质组,湖泊三角洲成煤模式的煤层富镜质组,由于不同显微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质的差异,富惰质组煤利于气化、动力燃烧、制吸附剂,富镜质组煤则首选液化和配焦.  相似文献   

16.
阜新盆地刘家区煤储层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阜新盆地刘家区构造演化及构造特征、煤层发育特征、煤的化学成分及排采试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煤层气含量、煤的吸附性、煤层渗透率、煤储层压力、临界解吸压力、煤体结构、煤层气产出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煤层分布广、厚度大、丰度高,煤的吸附能力强;而且埋深与辉绿岩侵入体是控制煤层气含量的主要因素,成煤后期构造运动是影响煤储层渗透率的关键因素。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应在向斜翼部和岩墙、岩床附近煤变质程度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煤的灰分和硫、磷、氯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阐述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的灰分产率和硫、磷及氯含量的空间及垂向分布规律,并探讨了煤中硫。磷及氯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纪煤以中灰煤为主,部分为高灰煤;低灰煤仅分布在局部地区,且灰分产率与全流呈负相关;延安组以特低灰—低灰煤为主,中灰煤次之,空间上灰分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太原组以中高硫煤为主,山西组则以低硫煤为特征,空间上呈南高北低、西高车低之趋势;延安组亦以低硫煤为主。煤中形态硫以黄铁矿硫为主,有机硫次之,硫酸盐硫极少。从太原组到山西组再到延安组,煤中硫呈递减趋势,这与聚煤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该盆地煤含磷低,少部分为特低磷煤。煤中氯的质量分数值平均为425.8×10-6,空间上中南部高、北西部低;垂向上,下部煤层中氯的含量高于中上部煤层,这可能与煤中氯的成因有关。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和构造控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双明 《地质通报》2011,30(4):544-552
鄂尔多斯盆地是印支运动后在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影响下形成的中生代大型内陆坳陷,现今盆地范围是后期改造的结果。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可分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形成了丰富的煤炭资源。构造运动对聚煤期、聚煤区和煤层形成后的赋存特征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聚煤期受控于大地构造背景;聚煤区围绕盆地沉降中心呈环带状展布,煤层层数、厚度和横向变化规律在盆地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构造转折期与构造转折部位是控制煤层形成的重要因素。该盆地内主要的控煤构造单元有:西缘褶皱冲断带、天环坳陷、伊陕单斜、渭北断隆和河东断褶带。  相似文献   

19.
辽宁张强盆地聚煤与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强盆地是辽宁晚中生代半地堑式断拗盆地,呈萁状。同生构造控制了盆地的形成、沉积及演化。湖滨三角洲平原聚煤环境、湖泊环境的成油、富煤区与古构造、古气候、占地理的演化紧密相关。与邻区协尔苏盆地、三台子盆地沉积上有相似性及差异性。通过对沉积特征的分析,对今后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层气成藏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煤层气控制因素入手,对准噶尔盆地的煤层气成藏特征和煤层气藏的分布进行了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是西北地区主要的聚煤盆地,煤层厚度大、煤层层数多、煤级低,具有典型低煤级煤层气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资源量很大,南缘无论是井下还是地表,煤层气显示都很活跃。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层气成藏模式是盆缘陡坡和缓坡模式。通过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对准噶尔盆地划分出乌鲁木齐河—白杨河煤层气藏、昌吉南煤层气藏、四棵树煤层气藏、小拐煤层气藏、克拉玛依煤层气藏、乌尔禾煤层气藏、彩南—大井煤层气藏,这些区域是开展煤层气勘探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