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和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方面,镜质体反射率指标被公认是唯一可对比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指标。为准确测定窑街矿区海石湾井田油A层腐泥煤的有机质成熟度,采集井田钻孔煤岩样品,开展显微镜下显微成分反射光、荧光光学特征观测。测试发现,油A层腐泥煤中存在2种不同特征镜质组,一种为发荧光的镜质组,反射色低、反射率测值低;另一种为不发荧光镜质体,反射色高、反射率测值相对偏高。油A层沉积环境分层明显,上部为腐泥煤,显微成分以藻类体为主,含有大量的黄铁矿,反映深部沼泽强还原环境;下部显微成分以腐泥基质、基质镜质体、角质体为主,相较于上部,藻类体及黄铁矿含量明显降低,反映出其沉积物源发生变化,藻类等低等生物输入比例降低,高等植物物源比例增高,反映为相对较弱的还原环境。根据井田地层沉积环境、油A层腐泥煤显微组成及其与下部煤二层腐植煤的镜质组成熟度对比分析,认为油A层腐泥煤中不发荧光镜质体的反射率能够反映其真实的成熟度,与下部煤二层处于同一变质阶段。研究认识为开展腐泥煤有机质成熟度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思路,当煤岩层中高等植物含量较少,或者与其相邻地层成熟度差异较大时,建议将局部测试结果与整个煤系各煤/岩层进行比对,同时结合其镜质体荧光特征和沉积环境综合判断分析。   相似文献   

2.
淄博煤田发现一个腐泥煤变质系列不少煤地质学者想了解腐泥煤变质系列与腐植煤变质系列的区别,但是难以找到一套完整的不同煤化程度的腐泥煤,致使有的学者把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变质程度的腐泥煤集中起来对比研究,或者是以低煤化腐泥煤的热模拟产物代替...  相似文献   

3.
腐泥煤的煤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腐泥煤的煤化作用特征目前了解甚少.对我国产出的不同时代、不同煤化程度腐泥煤,结合热模拟试验,并通过与腐殖煤的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在煤化作用过程中,腐泥煤的宏观和微观岩石学特征、元素组成和化学结构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腐泥煤的煤化作用机理,研究了其煤化程度指标,提出了其煤级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4.
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冷蒸汽原子吸收光谱(CV-AAS)、显微镜光度计和煤化学等方法,对江苏徐州大屯矿区张双楼12-1号钻孔腐泥煤(太原组17号煤层)和龙固煤矿腐植煤(太原组21号煤层)的煤岩煤质和微量元素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徐州大屯矿区腐泥煤中藻类体含量很高,是典型的藻煤,其挥发份产率和氢含量是腐植煤的1.5倍;腐泥煤的Sr/Ba为1.43,腐植煤为0.48,揭示该腐泥煤是在比较开阔的海水中形成的;腐泥煤和腐植煤中的不相容元素在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上具有一致的Pb显著富集、Ti显著亏损的分布特征,其稀土元素丰度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形态相似,均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特征;腐泥煤中Ce和Eu元素未发生价态变化,腐植煤中Eu显示负异常。  相似文献   

5.
为正确区分腐泥煤与腐植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山东淄博煤田10个地质勘探钻孔中共生的腐温煤与腐植煤样品的水分、硫含量、发热量、灰产率及灰成分、微量元素等进行了分析测试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与共生的腐植煤相比,大部分腐泥煤具有低硫、高灰、高密度、富含微量元素等特点。二者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明显差异是因为其成煤物质基础不同。  相似文献   

6.
腐泥煤和腐植煤生物标志物色谱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代表低、中、高三个煤化阶段的三对共生样品的可溶组分的色谱质谱(GC/MS)联机分析的结果看,饱和烃和芳烃的组成,在腐泥煤和腐植煤两个变质系列中始终存在明显差异。比如腐泥煤的碳数分布较宽,OEP值始终都低于共生腐植煤;所含的芳烃种类少,数量也少,有些大大低于共生的腐植煤有些腐植煤中的标志物在腐泥煤中找不到。  相似文献   

7.
腐泥煤变质系列的煤岩煤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1993年在淄博煤田发现的与腐植煤共生的腐泥煤变质系列为基础,对腐泥煤和腐植煤两个变质系列进行了煤岩,煤质等诸方面的对比研究,获得如下认识,这两个系列不仅在低变质阶段差异显著,由于物源的不同,在中、高变质阶段仍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腐泥煤变质系列的红外光谱和X衍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淄博、滕县两煤田不同煤级与腐植煤共生的腐泥煤系列进行了对比研究。红外光谱特征为:反映芳环-C=C-键伸缩和弯曲振动的1600cm-1峰的吸收值都小于共生腐植煤;反映芳烃CH基团面外弯曲振动的880cm-1峰只在腐植煤中出现,而810cm-1峰的吸收值全部高于腐植煤;两次出现了在腐植煤中从未出现过的810cm-1>750cm-1的情况;芳烃结构指数>08,而腐植煤则全部<08。X线衍射结果:LC都随煤化作用的进行逐渐增大,在Cdaf为92%±达峰值,然后又逐渐变小;两个系列相比,全都是腐泥煤较大;La都随煤化作用的进行逐渐增大,大部分腐植煤比腐泥煤的大;d(002)都随煤化作用的进行逐渐变小,两个系列相比都是腐泥煤的较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实用煤相学》研究的另一篇论文,对组成不同煤相(Ⅰ1、Ⅰ2、Ⅱ和Ⅲ)的煤的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述了不同环境(煤相)决定了不同的成煤类型的观点。通过对不同煤型煤的显微组分(类脂组、镜质组和无机组分)组成和镜质组特征(荧光强度和反射率)的深入研究,划分出与四种煤相相对应的四种基本的类型:即强还原型腐泥煤或腐殖腐泥煤(Ⅰ1型)、强还原型腐泥腐殖煤或腐殖煤(Ⅰ2型)、较强还原型腐殖煤(Ⅱ型)和较弱还原型腐殖煤(Ⅲ型)。从而阐述了煤相与煤型之间的内在成因联系。为进一步表述“沉煤环境(煤相)—成煤类型(煤型)—煤质特征(煤质)”这一概略成因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典型含煤段沉积成因标志的分析认为,南华北太原组属于比较典型的障壁岛─潮坪─泻湖成煤模式;山西组(P_1 ̄1)则属于比较典型的三角洲成煤模式,而华南龙潭组(P2)基本上代表了泻湖沉积相当发育的障壁岛─潮坪─泻湖成煤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反映成煤环境的综合标志(还原性质)的系列指标划分出三种四类基本煤相,即Ⅰ1─强还原型腐泥煤/腐殖腐泥煤煤相、Ⅰ2─强还原型富类脂组或富高氢镜质组的腐殖煤/腐殖腐泥煤煤相、Ⅱ─较强还原型腐殖煤煤相和Ⅲ─较弱还原型腐殖煤煤相。煤的还原性(类型)具有既能表征成煤环境又可反映煤质特征的双重功能。正是通过煤的还原类型(即煤型)才把环境与煤质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了沉煤环境-成煤煤型-煤质特征的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11.
腐泥煤变质系列热解色谱和氯仿沥青“A”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滕县、淄博两煤田与腐殖煤共生的不同煤级的腐泥煤进行了热解和氯仿沥青“A”的族组份分析,获得如下认识:热解的结果,Tmax、S1、S3、Ip全部高于共生腐殖煤,It全部低于共生腐殖煤,S2和Cp在低煤化阶段高于腐殖煤,而中,高煤化阶段则低于腐殖煤;氯仿沥青“A”都随煤级的增高而减少,腐泥煤全部高于腐殖煤,腐泥煤从低煤级到高煤级其族组份的排序从饱和烃>非烃>芳烃>沥青质变化到非烃>芳烃>沥青质>饱和烃;而腐殖煤族组份的排序则从沥青质>芳烃>非烃>饱和烃>沥青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典型含煤段沉积成因标志的分析认为,南华北太原组属于比较典型的障壁岛-潮坪-泻湖成煤模式;山西组则属于比较典型的三角洲成煤模式,而华南砻潭组基本上代表了泻湖沉积相当发育的障壁岛-潮坪-泻湖成煤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反映成煤环境的综合标志的系列指标划分出三种四类基本煤相,即Ⅰ1-强还原型腐泥煤/腐殖腐泥煤煤相、Ⅰ2-强还原型富类脂组或富高氢镜质组的腐殖煤/腐殖腐泥煤煤相、Ⅱ-较强还原型腐殖煤煤  相似文献   

13.
近期 ,煤科总院西安分院的两个煤炭科学基金项目通过了煤炭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议。其中“煤层中菌藻生物的化石形态、成因标志与生烃特征”项目 ,是我国首次立项研究煤层中菌藻生物化石的专题。项目着重研究了微观成煤物质、成煤条件及特种煤的生烃特征 ;通过对浑源等 4个矿点的煤层剖面样品和其他 18个矿点的资料 ,鉴定、研究与系统描述了多达 2 1个属的菌类化石、18个属的藻类化石 ,分析了它们的光学性质、红外光谱、稳定同位素特征 ,提交了清晰的照片 ;在定量分析煤中藻类体和菌类体的基础上 ,提出了划分腐殖腐泥煤类和腐泥煤类…  相似文献   

14.
腐泥煤变质系列的核磁共振谱和顺磁共振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核磁共振和顺磁共振谱对等变质系列的腐泥煤和腐殖煤进行了对比研究,两种谱图清楚地表现出两个变质系列各煤阶的峰形和峰值都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杨家堡含钒石煤的物质成分和钒的赋存状态及配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家堡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含钒的腐泥煤和次腐泥煤(一般称为含钒石煤)是以钒为主并伴有多种金属元素的大型海相沉积矿床。层位稳定、分布广泛、规模巨大,是一种新型的矿产资源——黑色页岩型多金属矿床。杨家堡含钒石煤中V_2O_5含量达0.7—4.63%,一般品位为0.8—1.0%,完全符合作为独立钒矿床开采的要求。对杨家堡含钒石煤物质成分和钒的赋存状态的研究,是为杨家堡石煤提钒工艺流程的确定提供必要的数据和理论依据,并为黑色页岩型多金属矿床成因理论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和全国特殊及稀缺煤炭资源调查项目成果,结合前人的研究,采用保有储量加权平均法,分析我国不同省份、不同成煤时代煤炭资源的挥发分产率和焦油产率以及特高挥发分、特高油产率煤的分布和成因。结果显示:我国煤炭资源的挥发分产率储量加权平均值为30.27%,以中高-高挥发分煤为主,焦油产率储量加权平均值为7.66%,以富-含油煤为主;我国特高挥发分、特高油产率煤的保有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储量的0.9%,主要为褐煤、长焰煤、气煤和气肥煤;含有腐泥煤和腐植腐泥煤夹层的煤和残植煤因富含壳质组分具有较高的挥发分产率和焦油产率;对于同一煤类,挥发分产率和焦油产率都与氢含量和氢碳原子比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浙西康山可燃有机岩矿脉的实质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浙江西部康山可燃有机岩矿脉的镜下观察与煤,石油沥青的热模拟产物的对比,稳定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微量元素的分析对比,以及大量陆源碎屑物和自生矿的的存在,确定这种可燃有机岩矿脉的实质是腐泥质盆煤-无烟煤,而非石油衍生物,不属于经过运移的石油沥青;综合区域地质条件,矿脉产状和分析数据对比,再次确认其来源为下寒武统荷塘组腐泥煤。  相似文献   

18.
腐泥型煤二次生烃热解模拟的荧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块腐泥型煤原样及热解模拟残渣样的荧光特征的研究,对腐泥煤二次生烃特征加以探讨,得出主要结论为:(1)当开始二次生烃时,将出现蓝移现象,蓝移现象标志着二次生烃的开始;(2)蓝移现象发生的起始位置(镜质组反射率为标志)及蓝移现象的强度与样品的原始成熟度有密切关系,伴随着原始成熟度的提高,蓝移现象发生的成熟度位置将逐渐后移,其与初始成熟度的差值将先增大后减小,增大与减小的转折点推测位于1.4 6%~1.80%之间。   相似文献   

19.
霍林河褐煤显微组分加氢液化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宏观煤岩类型和显微组分组成各不相同的5个褐煤煤样,进行了加氢液化和活化两组试验,通过对其转化率差别的分析,以及将活化后的残渣在普通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的观察,了解了不同显微组分组和腐植组中的不同显微组分/亚组分/种的加氢液化特性和差别。这种差异表明显微组分组成不同的褐煤在加氢液化时的转化率不同,同时也显示了显微组分基本由腐植组组成的煤样转化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湘中保和堂矿区龙潭组主要为浅水三角沉积,平原。1、2煤形成于三角洲废弃阶段,3煤形成于三角洲建设阶段,前者聚煤条件较好。在三角洲废弃期,潮流对下三角洲平原的煤层有较强的改造作用,使植物碎屑乃至表层松软氧化的泥炭在沼泽内重新分析,并影响煤厚与煤质分布,形成特殊的“树皮腐泥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