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湖盆地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在青海湖区进行过多次地质地理调查,但对本区第四纪地层迄今研究甚少,也未从其中发现过生物遗体。本文试图根据孢粉组合对本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古气候变化及青海湖形成时间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在青海湖区进行过多次地质地理调查,但对本区第四纪地层迄今研究甚少,也未从其中发现过生物遗体。本文试图根据孢粉组合对本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古气候变化及青海湖形成时间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前言第四纪是地球地质历史发展时期中最年青的时代。第四纪地层的正确划分,对研究第四纪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古地貌,新地质构造活动的变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南天山阿克苏地区工农业建设的迅速发展,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第四纪沉积矿藏的勘查……等各项建设事业,都需要有关第四纪地层方面的资料佐证。  相似文献   

4.
DEM数据辅助遥感信息进行第四纪沉积物自动识别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讨论了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中,运用遥感定量分析方法,充分提取第四纪地层的遥感信息,结合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对南阳-襄樊盆地南缘的第四纪地层典型剖面的勘查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数字地面模型DEM辅助光谱信息进行第四纪地层及沉积物类型识别和分类的方法,并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第四纪地质学在近些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是由于第四纪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随着生产、科研的需要迅速扩展、加深而取得的。深海钻探不仅推动了海洋第四纪的研究,而且对大陆第四纪研究也发生了巨大影响。古地磁、放射性碳、氧同位素、钾氩法、铀系测年、微体化石等方法的应用和不断完善,也推动了第四纪地质学的迅速发展,在传统的地层、气候、新构造运动、古生物等方面;在环境的研究,海面的升降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黄山剖面孢粉组合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北郊的黄山(又名荒山),由于盛产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引起第四纪工作者的普遍注意,成为我国东北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但是,对黄山第四纪地层划分、时代、成因及其沉积环境的认识,至今尚未统一,1974年曾与有关单位协作,对哈尔滨黄山和肇源三站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考察和初步总结。本文是在此基础上,对1978年于该剖面下部进行加密取样和补充分析,并结合植物残体分析和C~(14)年龄测定结果的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雷琼火山群中九斗洋干玛珥湖的第四纪地层空间展布,以及埋藏古火山形态,为后续研究提供地质背景资料,采用高效、便捷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对九斗洋干玛珥湖湖盆区进行勘测,并结合钻孔岩芯的研究进行验证。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盆地深部地层最高电阻率可达到300 Ω?m以上,盆地中央基岩以下存在高阻地质体,推测为岩浆通道位置。岩浆经过通道溢出后横向展布,覆于沉积地层上,随后在火山口内形成湖泊,堆积第四纪湖相沉积,其火山机构与玛珥湖型火山一致;2)九斗洋干玛珥湖第四纪松散沉积地层的电阻率通常<60 Ω?m,泥炭层电阻率最低;3)第四纪沉积总厚度为25~50 m,盆地松散沉积的岩浆岩基底总体平整,但尚有波状起伏。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结合钻孔验证是研究火山机构形态及火山口湖第四纪沉积空间展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朱诚  黄铿 《地理学报》2009,64(9):1143-1147
随着国内外地层学界对新生代地层研究的不断深入,自1996年以来,国际地层学界对新生代地层学年代的划分不断更新。国际地层委员会2008年公布的方案中,新生代内第四纪的地位还未确定,它可能包括更新世,底界回溯到大约2.6 MaBP。随着中国第四纪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日益上升,在对新生代的划分上,表达中国学者建议的呼声将会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9.
昔格达组磁性地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昔格达组广泛分布在四川西南部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河谷中,早先常隆庆称其为“混旦层”,时代归于上新世;后被袁复礼改名为昔格达组,时代归于第四纪中或后期。由于在昔格达组中迄今尚未发现哺乳动物化石,上部地层中孢子花粉也极少,因而对其时代长期存在着争论。第四纪冰川考察队、西南烈度队等认为属早更新世,四川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则认为属上新世。本文试图通过对昔格达组磁性地层研究,为较确切地测定该组的时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玉龙雪山—苍山地区第四纪沉积与层状地貌的新构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陈富斌  徐毅峰 《地理学报》1992,47(5):430-440
本文通过断陷盆地第四纪地层层序与沉积间断、盆地早期地层下伏红色风化壳的层位、山地古夷平面的变形、金沙江阶地与洱海湖滨阶地发育的构造分析,提出新构造期的下限为330×104aBP左右、新构造运动的波动具有明显的递进性并呈现波动周期逐渐缩短、频率增大和晚第四纪断块差异性运动增强的基本趋势,探讨了新构造运动对地貌发育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以往地层岩性、成因类型、结构、标志层1、4C、古地磁、钻孔等资料的重新分析与对比,依照《中国地层指南》对河北平原第四纪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和修订。以2.58 Ma为第四系下限,以0.78 Ma为中更新统底界,以相当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开始的0.128 Ma为上更新统底界,以大体相当深海氧同位素1阶段开始的0.01 Ma为全新统底界,修订后的河北平原第四系厚度减小40~220 m。该文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河北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的一次探讨,其成果为建立华北平原含水层结构模型搭建了平台。由于一些小区缺乏古地磁测年资料,而标志层、沉积物颜色特征界限又不明显,故影响了第四系下限和各统底界划分精度。  相似文献   

12.
泥河湾盆地的水下黄土堆积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夏正楷 《地理学报》1992,47(1):58-65,T001
本文论述了泥河湾盆地第四纪河湖相地层中水下黄土堆积的特征,认为水下黄土堆积是介于气下黄土堆积河湖相沉积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水下黄土和气下黄土都是干冷气候条件下的产物,而河湖相沉积则形成于相对温湿的气候环境。在沉积剖面中水下黄土和河湖相沉积交替出现,形成水下黄土-河湖相沉积系列,这个系列反映了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它可以与我国洛川剖面的黄土-古土壤系列及深海岩芯V28-239的氧同侠素气候期,很好地进行对比。这为我国华北第四纪古气候地层序列的建立,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临河凹陷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的光释光年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套盆地沉积有较厚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大量的第四纪研究工作在该区开展,但地层划分缺乏年代数据的支撑,尤其是西部临河凹陷区,年龄数据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河套地区第四纪地层系统的对比研究。基于临河凹陷3个钻孔岩芯,分析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可靠性,确定临河凹陷晚更新世以来地层年代,划定晚更新统底板埋深约150 m,顶板埋深自西向东由约9 m增到约15 m。结合钻孔岩性资料,该区气候变化为:晚更新世早期(约130~80 ka)主要为河流相沉积,气候较为干旱;晚更新世中期(约80~40 ka)为河流相与湖泊、洼地相交替沉积,气候较为湿润;晚更新世晚期(约40~10 ka)主要为河流相沉积,气候较为干旱;全新世(约10 ka)以来为湖相、洼地相沉积环境,起初气候条件略湿,逐渐转干。临河凹陷区光释光年龄的测定填补了河套盆地地层研究中绝对年代缺乏的不足,为分析环境演化与区域对比提供了年代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库姆塔格沙漠第四纪孢粉及古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92°经线上南北2个典型剖面的孢粉分析,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和地层年代的测定,对库姆塔格沙漠第四纪环境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沙漠地层沉积特征不同,剖面孢粉种类、数量差异较大。南部ZH剖面长期受季节性洪水冲击而成,地层孢粉含量相对贫乏,只有21科属植物183粒孢粉,孢粉组成以藜科、禾本科为主,属典型的荒漠植被和草原荒漠植被类型;北部沙漠干湖盆剖面地层沉积包括了上游的冲积、洪积物和沙漠北部的风成相沉积物,地层剖面孢粉有39个科属植物孢粉1 767粒,孢粉以荒漠植被藜科占优势,并涵盖有莎草科、黑三棱属等湿生草甸类植物花粉。库姆塔格沙漠第四纪环境经历了干热、干湿交替到干旱的变化过程,代表干旱环境的藜科植物孢粉含量由南部的30.6%增至北部的50.5%,早期的ZH剖面曾出现过多次干湿交替的变化过程,表征干旱环境的麻黄属/蒿属比值在1.0%~2.0%之间变化,晚期的沙漠干湖盆剖面至少出现过一次干旱化过程,麻黄属/蒿属比值为1.80%。依次推断库姆塔格沙漠自第四纪以干旱环境为主,干旱化程度总体在加剧。  相似文献   

15.
绪言由于第四纪气候和构造历史的复杂性,地形和地层的不连续性可方便地解释为由于气候和构造事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拉乌苏河地区是我国北方晚更新统标准地层的命名点。但长期以来,对这套地层的看法多有分歧,特别是在地层的沉积相划分,地层时代以及该地层反映的古气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从历史回顾、分歧焦点和新的进展三个方面,评述和总结了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地貌第四纪学科的创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新建的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开始了地貌与第四纪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标志着北大地貌第四纪学科的建立。65年来,在新构造活动与构造地貌、气候地貌与沉积、流水地貌与沉积、沉积相与比较沉积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第四纪地层与年代学、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迁、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演变、环境考古与古代人地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一些领域发挥了创新与引领作用,解决了一系列国家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为中国地貌第四纪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地理学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北大地貌第四纪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将以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加强地貌学与自然地理学各分支以及地球科学其他领域的交叉与融合,深化不同宏观时空尺度演化与现代过程关联的研究、以及影响地貌演化的地球系统各要素及相互作用研究,系统展开气候变化、环境演变与地貌过程的模拟研究,加强地貌第四纪理论研究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中国地貌第四纪科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朝阳—赤峰地区第四纪黄土发育完好,其特点与晋陕地区黄土堆积时的特点基本一致。黄土中所产的哺乳动物化石较为丰富,按其产出地层进行了化石组合,并根据其组合特点反映哺乳动物的迁徙、演化规律,结合孢粉分析资料,推断黄土堆积期间古气候及地质环境的演变。朝阳—赤峰地区第四纪黄土分布广,地层发育齐全,出露完整。黄土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均为干旱草原性的动物群,有鼢鼠类、马类、鸵鸟等;黄土中的植物花粉以草本占优势,如蒿属、藜科、禾本科等。反映了黄土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堆积的,这与晋陕地区黄土堆积时的特点基本一致。本文根据黄土堆积时"喜冷"或"喜暖"动、植物群的组合特性,为探讨当时的古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19.
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地层中的元素分布与古气候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萨拉乌苏河滴哨沟湾第四纪地层中的元素分布,认识该地区第四纪以来气候的变迁与沉积环境。文中指出滴哨沟湾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存在三个暖湿期和三个干冷期。风成沙和黄土是晚更新世以来相对干冷气候时期沉积的。  相似文献   

20.
萨拉乌苏河地区粘土矿物组合分析与古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卢小霞 《中国沙漠》1985,5(2):27-35
萨拉乌苏河嘀哨沟湾剖面中晚更新统下部萨拉乌苏组,晚更新统上部的城川组中部,全新统中下部河湖沉积或黑垆土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为主,但伴有少量的高岭石类矿物;而晚更新统上部的城川组上下部,全新统上部嘀哨沟湾组以风成沙为主的粘土矿物组合均以伊利石-绿泥石为主,并有少量的蒙脱石。萨拉乌苏河雷家咀子、马达渠以北西北部梁地的第四纪地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与萨拉乌苏河嘀哨沟湾剖面的结果基本吻合。这表明本区第四纪风成沙与黄土是在相对干冷气候下沉积的,而河湖相、湖沼相及古土壤是在相对暖湿的气候下形成的。由本区第四纪地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反映自晚更新世以来,本区气候曾经历暖湿→干冷→温湿→干冷→暖湿→干冷的多次更替,大体与北半球的玉木——里斯间冰期、前玉木冰期、玉木间冰阶、玉木主冰期、冰后转暖期和新冰期气候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