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国平  玄兆辉 《地理科学》2005,25(3):281-287
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由主导产业有序更替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不断演进来实现的。由于煤炭产业存在着明显的生命周期现象,所以以煤炭产业为主导地位的煤炭城市适时培育、发展新的非煤主导产业显得尤为重要。抚顺市的煤炭产业经历了生命周期的全部过程。曾经作为城市主导产业推动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并最终将其在抚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步让位给石油工业,从而保证了抚顺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对中国其他煤炭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部地区煤炭城市产业结构效益动态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产业结构变化率与变动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指数对中部地区煤炭城市的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横向动态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部主要煤炭城市在近8年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率总体显著。(2)所有城市的第二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所在城市经济增速,而第三产业则慢于城市经济增速。(3)产业结构偏离度在1997—2007年整体在下降,但在近6年却呈缓慢上升态势。(4)偏离-份额指数显示中部各主要煤炭城市第二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占优,但对于第一与第三产业不同城市偏离效益表现不同;同时,各煤炭城市相应产业部门对所在城市经济区域的促进作用以及在产业区域经济结构效果和竞争效果指数方面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东北区煤矿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东北区煤矿城市众多,其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分析了东北区煤矿城市的现状和特点,指出其困境在于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从全社会宏观背景、具体城市区域和煤炭估选企业本身三以次深入探讨困境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煤矿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5项建议,并指出其中关键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整治。  相似文献   

4.
郑州市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郑州市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对策.企业外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环境整治是产业更新的重要保证,科技创新是主导产业与城市功能再定位的出发点,强化三产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空间重塑是区域新形象的重要体现.并认为扭转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落后局面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和影响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城镇密集区而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必需要有合理和有序的城镇空间组织模式作为支撑。本文以长三角为研究地区,对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和影响要素进行了探讨。据此认为,基于城市功能定位和合理分工基础之上的高度现代化的两大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市场体系和产业组织网络)是推进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升级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城镇空间结构和组织模式持续优化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促进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空间结构对应的影响要素主要包括:首位城市的发达程度、城市间合理和有序的层级关系、城市体系网络的现代化程度。相对而言,长三角第二和第三要素的矛盾都比较突出.是当前促进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空间结构对应和加强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组织模式协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科技进步与河南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要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进行。文章分析了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归纳出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4条经验,结合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提出加大力度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组建一批高科技产业集团,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和创新的政策环境等三大结构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7.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不仅使其成为全省经济总量扩张承载的重要区域,而且还肩负着辽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使命。在应用三轴图法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轨迹的基础上,利用SSM模型及其计算公式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营口、丹东、锦州等城市的第一产业竞争力较强,其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都较高,尤以大连、营口两市为突出,锦州、营口两市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依据分析结果并结合辽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煤炭城市发展出现了经济衰退、竞争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实现煤炭城市的产业转型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分析了煤炭城市产业转型中的集群效应,认为立足于传统产业优势,发展煤炭产业集群是煤炭城市实现依托式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淮南市煤炭产业群发展现状及特征,提出了煤炭产业群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煤炭城市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博  佟连军  韩增林 《地理研究》2010,29(2):361-372
采用实地走访调研以及座谈等方式对东北地区煤炭城市的脆弱性状况进行定性的诊断,利用东北地区煤炭城市2000年和2005年统计数据进行脆弱性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①自然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先天的不稳定和敏感性、水资源破坏、大气污染、土地和森林资源的破坏、固体废弃物的堆积等方面;②经济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资源储量、产业结构、企业生产能力、技术创新等方面;③社会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造成的就业结构和劳动技能的缺乏,以及再就业的难度大;④对东北地区煤炭城市的脆弱性进行类型分异,2000年,研究区域除鹤岗市较低脆弱之外,其余城市均属于中度脆弱区;2005年,研究区域均转变为中度脆弱区;⑤总结出东北地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四种模式,即综合型发展模式、期待型培育模式、接续型发展模式和创建和谐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淮南市为案例,结合历次城市规划用地现状资料和产业发展数据,利用GIS技术平台,对不同考察时点淮南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叠加对比研究、测算不同时期城市空间扩展形态紧凑度、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指数,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2个方面考察了淮南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作为无依托型煤炭城市,淮南城市空间发展经历了散点发展、节点集聚扩展、飞地拓展、轴向延伸、内向填充、整合优化、区位再造7个阶段,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取向和圈层结构特征;在空间扩展过程中,深受资源分布的控制和煤炭产业的影响,城市空间围绕煤炭企业为中心生长扩展,导致城市空间从紧凑形态向分散发展,经多次嵌套填充、优化调整,再次向紧凑形态演化。分析认为,淮南在不同演化阶段,影响城市空间生长的主导因素有所差异:资源状况和通勤条件主导发生期城市空间形态、成长期受国家能源战略和交通运输的引导、中兴期则以产业结构演替为主导因素、转型期深受空间经济相互作用引导和规划调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就业变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董丽晶  张平宇 《地理科学》2008,28(2):162-168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在深入分析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两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以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沈阳市为例,探讨了沈阳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产业升级、产业替代和产业融合,对城市就业结构、就业制度以及就业文化方面的影响。最后总结了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沈阳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以此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步枯竭,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产业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吉林省辽源市的产业转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誉为"辽源样本"。基于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系统结构的深入分析,构建辽源市经济系统的SD模型,将CD生产函数嵌入到模型当中,根据辽源市2005-2010年数据进行趋势外推仿真,得到2005-2030年经济系统的若干仿真曲线。结果表明:在2027年辽源市煤炭资源完全枯竭,煤炭产业产值降低为0,但这对其整体经济的扰动很小,辽源市GDP、第二产业产值、接续产业产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其它工业产业产值均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并且包括人均GDP在内的人均指标亦都将呈现上升的趋势,辽源经济将呈现整体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周建发 《西部资源》2012,(2):117-119
我国资源型城市多兴起于计划经济时代,原有经济结构僵化、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污染严重、人才资源匮乏等制约了其产业转型。要实现产业转型,政府必须及早进行规划,找准城市转型定位,发展替代产业;同时要加大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此外还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以人才优势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14.
朱华友  李涵  代泽娟  蒋自然 《地理科学》2019,39(8):1246-1255
基于动态外部性视角,提出再地方化效应的测度及对地区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以皖江产业承接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3方面分析企业再地方化效应的时空演化特征,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验证其对皖江示范区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 时间演化特征与各城市的产业承接政策和转入的产业类型不同有关;空间上MAR外部性呈现出“总体均衡-向西增强-向南增强”的演化特征,Jacobs外部性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强,Porter外部性整体呈增强态势; MAR外部性对区域经济绩效和创新水平的效应均表现为“倒U”型;Jacobs外部性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但对区域创新的效应为“U”型;Porter外部性能够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不利于区域创新。  相似文献   

15.
The inventory of implemented investment projects was used as the basis for compiling a smallscale map to display the main features of industrial and transport development of the territory of post-Soviet Russia. An exceptional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is revealed, which implies primarily its overconcentration in Moscow oblast as well as in the north-west (St. Petersburg and Leningrad oblast). The northern and eastern regions of the country are characterized by f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dominance of mining enterprises. In Asian Russia, large-scale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is allocated to Kuzbass, and Yamalo-Nenets and Khanty-Mansi Autonomous Okrugs, but the “density” of development is small. In many areas, new enterprises are similar in their specialization to the economic profile of a given area. Signs of territorial-production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in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Russian market are identified. The new economic conditions saw the emergence of new sectors and production facilities: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on the shelf of the Sea of Okhotsk and the Caspian, Baltic, Pechora and Black Seas; gas liquefaction plants, and automobile assembly enterprises. Only a quarter of the new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re located in regional capitals. The dispersion of industries within separate regions is determined by the high proportion of extractive enterprises, the formation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outside the regional centers, and by the low cost of land and labor in small towns and villages. The new “village” industry has a broad spectrum of specialization and is not limited to processing agricultural raw materials.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new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did not reveal any signs of its ecologization. Two thirds of the new facilities refer to basic, environmentally “aggressive” sectors. Most of the newly built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are specialized in satisfying the export requirements of the country’s economy, rather than in enhancing connectivity of its territory. Intensive construction of ports and pipelines leads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anthropogenic pressure on the water areas and the coasts, in particular the Baltic, Black and Azov Seas. The resulting map reveals new foci and areas of change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ts large-scale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16.
鲁继通 《地理科学》2018,38(1):78-86
从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经济带动3个维度构建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地位作用的指标评估系统,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测度2011~2014年京津冀13个国家级经开区的地位作用及演化趋势。研究表明,京津冀各经开区发展不断优化,逐步进入“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各经开区发展各有千秋、各有短板,初步形成“差异化、非均衡化”的发展格局;各经开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初步呈现“全面崛起、协同并进”发展趋势;各经开区发展指数和位序将会不断调整,但总体发展格局不会太大改变。研究发现,京津冀经开区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资源集约利用不高,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企业创新动能不足,区域发展差距悬殊。为此,应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引领能力;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加快经开区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发挥区域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无锡城市制造业企业区位调整与苏南模式重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袁丰  魏也华  陈雯  郭垚 《地理科学》2012,(4):401-408
苏南地域广阔,区域和城市发展路径多样。较多研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发展带来的苏南模式创新,但是城市化对苏南模式重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基于企业数据的空间分析以及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从制造业企业进入和退出的角度,考察无锡市南长区在从乡镇企业典型发育地区(郊区)转变为城区过程中的产业升级和空间格局调整过程。研究表明:南长区制造业经历了产权重组、结构重组和空间重组三个过程,呈现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空间上高度集中等城市化特征。政府表现出明显的"企业化"倾向,与传统苏南模式中直接介入企业经营不同,地方政府通过规划调控以及开发区建设、税收等金融刺激政策和措施影响企业区位行为,从而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空间再集聚。  相似文献   

18.
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整治--以济宁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申玉铭  杨彬彬  张云 《地理研究》2006,25(3):430-438
在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普遍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济宁市的实例,对济宁市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估,并采用库茨涅茨曲线拟合分析,进而对济宁市生态环境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结果认为,济宁市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体现在煤烟型空气污染突出、水污染严重、采煤塌陷地日趋扩大、整体生态环境脆弱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济宁市应以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区,因区进行生态保护与管制,做好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试验与示范,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使其自然生态系统更有效地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按照区域发展的Logistic理论模型特征,探索性地将区域发展转型过程划分为缓慢积累期、加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成熟期4个阶段。选取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4项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指标体系和综合度指数,并开展中国省域尺度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演化过程中,4项形态发展不具有同步性,表现为产业结构转型程度高、发展阶段超前,而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相对落后;2000—2015年我国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度不断提高,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基本形成了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程度高、综合度指数高的高值区,东北地区、渝鄂中西部核心区以及山西、陕西、内蒙古和宁夏能源富集区中等发展阶段、综合度指数中等的中值区,其他区域发展阶段低、综合度指数低的低值区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阳原县冷凉性气候资源开发与蔬菜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立足于冷凉性气候资源的开发 ,将低温干旱资源劣势转化为喜凉蔬菜生产的优势 ,以补充京津及周边地区淡季蔬菜市场 ,这是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