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成地震记录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地震地质层位的准确标定。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一套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方法:(1)利用VSP资料能准确地反映地震波在地震中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的优点,进行漂移校正,以提高深-时转换的精度;(2)利用密度测井资料与声波时差曲线联合计算反射系数序列,以提高反射系数序列的精度;(3)利用分时窗提取子波技术,解决长期以来合成地震记录中存在的子波问题。将此方法用于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在提高合成地震记录与地震剖面的吻合度和分辨率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在地震资料的解释和储层预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地震子波时变和空变特点的剖析,阐述了划分时窗的必要性,进而结合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原理和方法,提出了综合利用雷克子波和井旁地震道提取子波,并进行分时窗制作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一般方法.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实例,得到的合成记录不仅与实际地震剖面吻合较好,而且...  相似文献   

3.
小波变换压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小波变换及其Mallat算法,阐述了小波变换压噪原理,并用其方法对合成地震信号与实际地震记录进行了处理。  相似文献   

4.
子波提取是采用优化快速模拟退火法进行反演,提高叠加地震波分辨率的关键。本文应用最小平方法计算在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记录差平方条件下的地震子波,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并进行反演以达到提高信噪比的目的。这是一种通过钻井资料来去噪、提高地震分辨率的方法,该方法原理简单、使用方便、效果较理想,有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鄂托克前旗地区钻井较少且位于周缘,靠在线井外推的地震解释工作难以控制全区,本文通过对有限钻井的古生界进行声波合成地震记录的模拟,根据太原组煤层底界和奥陶系风化壳二者反射的复合程度将本区合成地震记录归纳为高复合型、中等复合型、弱复合型和双相位型四种特征类型,并且同钻井相结合赋予不同类型以古地貌含义,为本区的地震解释及标定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在不考虑多次波及系数,其制作比较简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在褶积模型的简化,其次是深时转换不准、测井曲线畸变、处理与解释脱节以及制作人员对地质资料掌握不够等,这些都影响了合成地震记录的质量.中石化所属准噶尔盆地中部区块以寻找低幅度构造和岩性油气藏为主,故需要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以达到在对标致层标定的同时,对储层进行准确标定.笔在Z1、S1、ZH1、  相似文献   

7.
AVO简化方程的物理意义及其在油气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地震反射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研究(AVO)的基本原理是反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这里从精确的Zoeppritz方程出发,根据Shuey及Hilterman提出的P—P波反射系数计算公式,设计多层地质模型进行AVO正演模拟并合成地震记录,利用地震记录对比讨论了Shuey及Hilterman的简化方程各项的物理意义及其在不同入射角范围内对地震记录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地震反射层的地质层位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确定地震反射层的常用方法是利用声波测井资料,通过合成记录与反射层的标定。但声波测井的分辨率较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低,直接利用声波测井曲线制作合成记录,与实际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常常不匹配。为提高层位标定的准确性,参考了多种测井曲线与岩性的对应关系,以及合成记录极性与岩性和层位的对应关系,在辽河盆地东部浅海地区实现了准确的层位划分。  相似文献   

9.
阐述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原理,利用测井数据计算出反射系数。根据地震波传播机制,通过三维地震数据统计得到子波,由此计算出原始合成记录。再根据过井剖面建立褶积模型,对子波进行整形,得到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地震子波,最终得到与地震数据的波组特征相吻合的合成地震记录。为精细储层描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可控震源激发的线性扫频(Chirp)信号模拟了二维地震勘探,采用相关处理技术把反射Chirp地震信号转化为脉冲地震信号形成了相关地震剖面,把相关地震剖面与脉冲震源产生的合成地震记录剖面进行了对比。相关地震剖面同相轴波形的最大绝对值出现的位置反映了界面的真实位置信息。相关地震剖面比脉冲震源产生的合成地震记录剖面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对震源扫频信号进行适当地锥化处理可以部分地压制相关地震剖面中反射地震信号的旁瓣。  相似文献   

11.
Repeated earthquakes (EQs) are clear indication of alarming seismicity which can be witnessed across Indian subcontinent. Increase in population density with inappropriate construction practice repeatedly rise alarm that in comparison to damage scenarios experienced during previous major to great EQs in India, future catastrophes would be manifold. Performing regional seismic hazard as well as site response studies can possibly help in accurate estimation of probable future seismic scenario. Site class (SC) of EQ recording station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oth seismic hazard as well as site response analyses. In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suitable attenuation relations are often selected based on comparison of recorded ground motion with proposed ground motion as per selected attenuation relation for the same SC. Thus, unless SC of recorded ground motions is known, suitability of selected attenuation relation cannot be validated. In addition,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for same soil column, ground motion may amplify at the surface from minimal to very high depending upon input motion characteristics. Thus again, unless SC of recording station is not known, recorded ground motion cannot be considered with confidence as outcrop or base motion for region specific site response studies. In the present work, SC of eight recording stations located in Tarai region of Uttarakhand, India located adjacent to the Himalayan belt and which are part of PESMOS database, are established by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namely; equivalent linear ground response analysis, generalized inversion technique and 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ectral ratio method. Collectively all these three methods suggest same SC for each of the eight recording stations including Roorkee, Rishikesh, Dehradun etc. Further, obtained SC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is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rom available SC as per PESMOS database. However, present findings are matching with recent published work. Obtained results can be very helpful in developing surface seismic hazard using regional ground motion records towards minimizing future EQ induced damages.  相似文献   

12.
刚性桩复合地基桩体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桂琳  鲍鹏  苏彩丽  刘德辉 《岩土力学》2013,34(5):1274-1278
建立三维有限模型,分别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研究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抗震性能,并根据相似理论,建立刚性桩复合地基群桩模型,采用模型拟动力试验,对其进行了地震作用下桩体响应规律试验研究,并对其在不同方法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弯矩值还是剪力值,都是角桩最大,其次是边桩,再次是中心桩;不同分析方法所得的位移值相差不大,位移分布比较均匀;而且通过观察试验现象、分析试验和理论数据可见刚性桩复合地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模型动力试验方法用于研究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抗震性能是可行的,并且可推广应用到类似性的其他复合地基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孙培林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4):45-46,53
高分辩率开发地震采集数据是构造解释和砂体预测的基础资料,其保真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构造和砂体预测的准确性。震源的激发、波的传播、检波器的接收和仪器记录各个环节对地震信息的保真度都有影响。对地震采集各个环节的分析、研究对提高地震信息的保真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在探测工作面内部断层、陷落柱发育情况、煤厚变化等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现已成为井下地质构造探测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含夹矸的复合煤层地质构造的探测,槽波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研究复合煤层中夹矸对槽波地震探测中断层落差解释的影响,通过建立不同的数值模型进行正演分析,并选取山西某矿复合煤层进行槽波探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煤层中的夹矸对槽波探测解释断层落差有较大影响,夹矸的厚度与煤层差异较小时,槽波探测解释断层落差时的单位煤厚标准应为复合煤层的总厚度;差异较大时,单位煤厚标准应为激发接收层的单一煤层厚度。研究结果可为槽波实际资料的解释、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山区地形变化大,基岩裸露,山谷内多冲积物,地震施工困难,各种波干扰严重,记录质量较差。根据山区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三维地震的激发条件、接收条件、地震资料处理等常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技术方案及施工措施。以山西省某山区三维勘探为例,介绍了山区三维地震勘探施工方法及处理效果,为进一步开展山地三维地震勘探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基于ARM技术的矿井自记式地震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ARM技术的自记式矿井地震波记录仪。仪器在设计上采用了A/D采集、ARM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实现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完成了地震波的数据采集功能。该仪器采用分布式采集、独立存储、集中回收的思想,实现了地震波信号的采集、存储及数据的集中回收,并给出了实验测试结果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重点分析观测系统引起"采集脚印"的原因,研究观测系统引起的"采集脚印"对地震资料属性以及储层预测的影响,通过自适应滤波方法消除"采集脚印",在叠后地震数据体上压制"采集脚印"干扰。通过分析对比滤除"采集脚印"前后地震资料属性以及储层预测效果,研究"采集脚印"的影响及其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珠海组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珠海组取心井、测井及地震资料,探讨了珠海组三角洲沉积的岩石相、沉积微相、沉积亚相特征及发育分布规律,分析了其岩电响应特征,进而建立岩电响应模式,并通过研究区井-震对比,建立了珠海组三角洲沉积的地震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传统表层调查资料的处理方式研究,提出了计算机处理表层结构调查资料的分析方法和处理流程。并通过野外数据存储格式的分析,解决了目前野外现场处理系统不能读取SEG2数据格式的问题,从而为地震资料处理中更好地应用表层结构调查资料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这里提出的方法有效,软件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