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使大家对一九八二年全球、全国、上海及其邻近地区(北纬三十度——北纬三十三度,东经一百二十度——一百二十二度三十分)地震简况有所了解,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汇编成全球Ms≥7.0级的地震目录、全国Ms≥5.0级的地震目录(根据国家地震局震情简报整理、汇编)上海及其邻近地区Ms>0级的地震目录(根据上海市地震局震情简报整理、汇编)。  相似文献   

2.
上海的地震基本烈度,按“中国地震目录”划为六度区,考虑到上海的一些基本情况,笔者认为此基本烈度值,似可商榷。1、地震地质背景上,上海地区位于苏南——长江口地震带的转折端。邻近的苏南地区及长江口海域,历史上均多次发生过M_s≥5地震。特别是上海市区尚有加兴——上海断裂和江心沙——奉城断裂通过,1624年9月上海5级地震即发生在两条断裂的交会点附近。说明上海地区的断裂在近代尚有较强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3.
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外6.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43’,东经123°04’震级(Ms)6.1级,震源深度7km,陆上最大地震烈度为4度。上海虽普遍有感,但无明显损失。在解译长江口外地球物理场异常的基础上,发现这次地震发生在东西向崇明—启东断裂与北东向镇海断裂的交汇部位,是北东向断裂右旋滑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工作区范围为东径122°——122°30′,北纬30°40′——33°,大致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一致,并包括了部分近陆浅水海域。本区自公元401年有地震记载以来,共有地震记录424次,其中5级以上16次,4-4~3/4级50次,3-3~3/4级166次,3级以下192次,最大震级为6级。区内地震均为浅震,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南黄海海域、东太湖——苏州——吴江——昆山一带、平望——松江一带及长江口口外海域。  相似文献   

5.
运用对称性方法对1900~2016年以来阿富汗Ms≥7.0地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近117年来阿富汗Ms≥7.0地震具有很好的可公度性。应用对称性及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方法分析,发现2018年、2021年、2022年,发生Ms≥7.0地震信号较强。(2)通过蝴蝶结构图研究发现,2018年、2021年、2022年阿富汗都可能发生Ms≥7.0地震,并且2018年发生的概率大于2021年和2022年。(3)除个别年份外,震中经向与纬向迁移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即震中纬度向南迁移时,震中经度向西迁移。预计下次地震震中很有可能向西南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6.
2005年度闽台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均较上一年度有所减弱,而台湾海峡南部的地震活动水平与上一年度相比则有较明显的增强。一、福建及其近海地区地震活动据福建地震台网测定,2005年1月至12月福建及其近海地区共发生ML2.0级以上地震49次(图1),其中2.0-2.9级44次,3.0-3.9级5次,最大地震为8月9日晋江海域ML3.6级。3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沿海一带(表1)。与上一年度该区域ML2.0级以上地震89次、最大震级ML4.5级相比较,2005年度福建及其近海地区的地震频次和强度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减弱。图12005年度闽台地区地震震中分布图(ML≥2.0)表12005年度福建…  相似文献   

7.
根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2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 ,福建及其邻近地区共发生 2 0级以上地震 92次 ,其中 2 0~ 2 9级 86次 ,3 0~ 3 9级 6次 ,最大地震 3月12日晋江海域 3 8级 ;台湾海峡地区共发生 2 0级以上地震 6次 ,其中 2 0~ 2 9级 3次 ,3 0~ 3 9级 3次 ,最大地震为 3月 13日海峡南部 3 3级 ;台湾地区共发生 3 0级以上地震 396次 ,其中 3 0~ 3 9级 2 75次 ,4 0~ 4 9级 10 1次 ,Ms5 0~ 5 9级 17次 ,Ms6 0~6 9级 2次 ,Ms7 0~ 7 9级 1次 ,最大地震为 3月 31日花莲海外 7 5级。2 0 0 2年福建及其邻近地…  相似文献   

8.
实地调查发现,2008年10月6日的西藏当雄Ms6.6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近南北向的亚东-谷露裂谷中羊易盆地的北部。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达Ⅸ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其宏观震中位置、极震区范围、主要余震分布等都明显受到羊易地堑西侧主边界断裂的控制。地表观察和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表明,该强震活动的直接原因是藏南近东西向伸展变形作用诱发羊易地堑主边界断裂发生正断层活动的结果,而近期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强震活动相对频繁的特点很可能与四川汶川Ms8.0级大地震所引发的区域应力场调整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及范围是上海及邻近地区,具体是指N30°00′~32°40′,E120°00′~122°30′。在这个地区,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强度小,频度低、震源浅。据不完全的初步统计,从公元八三二年开始~一八九九年止,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记载,M_s≥4(3/4)级的地震有二十次,最长的时间间隔是五百七十六年,最短的时间间隔是一年中发生三次。平均五十三年发生一次M_s≥4(3/4)级的地震。M_s=4.0~4(1/2)级的地震有42次,平均十七年发生一次,M_s=3.0~3(3/4)级的地震有一百五十三次,M_s<3.0级的地震有六十五次。从一九○○年开始到一九八○年底截止,本区M_s≥4(3/4)级的地震仅2次,已均四十年发生一次,M_s=4.0~4(1/2)级的地震有5次,平均十一点五年发生一次,M_s=3.0~3(3/4)级的地震共发生22次,M_s<3.0级的地震共计发生93次。本区内没有发生过M_s≥6.0级的地震,最大震级为M_s=5(1/2)级,最大烈度为七度。这  相似文献   

10.
一、地震活动性特征公元1000年以来华北平原及其邻近地区共发生M_s≥5级地震200余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36次,7级以上地震10次。6级以上地震几乎无例外分布在区内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主要活动断裂带上,7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反映出强震的发生与断裂带构造活动有直接成因关系。研究表明有史料记载以来,华北平原及其邻近地区M≥6地震的时空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时间上,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有明显的涨落特点,反映地震活动准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福建地区及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Ml6.0*级(Ms5.7**)地震系列以及台湾海峡等相关区域划分出9个结点区。通过对结点区地震活动与周边(包括台湾等)4次有影响的≥6级强震对比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强震能量和距离结点远近是影响异常幅度的两项主要因素。7级大震前后,在该区多个结点地震活动出现同步变化。6级地震则不明显。2)大震发生前大面积异常,半径约达200公里。小震活动增强首先从外围开始,大震源区及其附近则经历1段相对平静期,直到震前半年左右小震活动才开始增强,形成平静——密集——发震的特点。3)福建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异常,于九江地区6级地震前,较台湾海峡6级地震前显著,前者对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较后者稍大。4)部分较敏感的结点区,中强地震发生前小震活动有异常表现,可作为本结点区域内的预报参考。以上研究结果,可供福建地区4——5.9级中强地震,周围地区6——6.9级强震以及台海地区≥7级大震中长期监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上海及邻区重磁场的地震地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在完成上海及邻近地区海陆连片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编图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力和磁力异常图进行地震地质分析和解释,提取与地震活动有关的信息。指出中国南北两大陆块拼合的东部的深部界线位置。提出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在上海一带的分界线部位。在阐述该区断裂特征和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一些活动断裂的存在。指出南黄海海域内的两条地震活动带和长江口外的一条隐伏地震活动带。为该区进行地震构造区划和制定抗震防灾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1996年11月9日在南黄海发生6.1级地震,震中为N31.7°、E123.1°,距江苏省境内郯庐断裂带及茅山断裂带跨断层形变监测网370~460km,位于上海市北东220km。上海、杭州震感强烈达到Ⅳ~Ⅴ度,南京、合肥有感。该区历史上曾于1505年10月9日发生6(3/4)级地震;1984年5月21日发生勿南沙6.2级地震。这次地震前,断层形变测点有较好的中期及短临前兆显示。  相似文献   

14.
一、地震活动概况 1997年闽台地区及其邻近海域地震活动实况表明,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水平经短暂的平静又有显著提高,特别是发生了永安5月31日Ms5.2级地震。这次地震是1968年华安5.2级地震以来我省内陆地区最强的一次有感地震,也是华南地区今年最突出的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5.
四川芦山2013年Ms7.0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雅安芦山发生Ms7.0级地震,震中位于芦山县太平镇和双石镇之间,震源深度13~14km,震中最大烈度达IX级。震中区野外调查发现,尽管房屋建筑损坏较严重,但这次地震没有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构造,仅见少量的地裂缝和喷砂冒水现象。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解译、主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综合分析认为,该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一次独立的破裂事件,属于逆冲型地震,沿双石-大川断裂中南段发生破裂,主破裂面西倾,倾角33°~43°,推断芦山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底部滑脱带(13~19km)断坡构造活动有关。历史上,沿双石-大川断裂发生至少2次Ms6~6.5级地震,由此认为芦山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特征型地震,与汶川地震不同。原地地应力测量和监测数据表明这是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应力释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伴随着构造运动、物质迁移和密度变化,将引起地球重力场变化,流动重力重复观测有可能捕捉到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前兆信息,从而为中短期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南北地震带2017-2020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获得了甘东南地区的区域重力场时空变化图像,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2019年甘肃夏河Ms 5.7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 表明:①震前测区重力异常变化等值线与临潭—宕昌断裂走向基本一致,且在震中附近出现四象限分布特征,夏河Ms5.7地震发生在重力高梯度带和四象限中心附近;②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经历了"区域性重力异常—四象限分布特征—反向变化发震"的时空演化过程;③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可能引起附近断层区域应力场的调整,从而加速了夏河地震的发生;④区域重力场时变与临潭—宕昌断裂在空间上有较好的对应,综合分析可认为该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临潭—宕昌断裂.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青藏高原及邻区的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讨论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与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之间的关系,并研究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的发生造成周围断层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初步结果表明:1)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在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震中滑动方向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高于地震触发的阈值0.01 MPa,存在明显的触发作用。在视摩擦系数分别取0.4和0.6时,震源区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0.0167 MPa和0.0170 MPa;而考虑粘弹性松弛作用时产生的库仑应力增加量分别为0.0187 MPa和0.0194 MPa。结合断裂带构造应力年累计速率的结果,2008年于田地震的发生造成2014年于田地震提前21.4~24.9 a;2)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对于距离相近的两次地震之间,同震产生的应力变化远大于粘弹性松弛效应产生的变化;3)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的发生造成阿尔金断裂中北段、玛尼—玉树断裂中段、东昆仑断裂西段、柴达木北缘断裂东段、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等不同程度的加载效应,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强。其中阿尔金断裂中段库仑应力增加最为明显,最大达2.8×10–3 MPa;玛尼—玉树断裂中段次之,应力增加量最大达5.6×10–4 MPa;东昆仑断裂西段应力增加量最大达4.75×10–4 MPa。而玛尼—玉树断裂西段库仑破裂应力最大卸载量达3.6×10–3 MPa。  相似文献   

18.
贵州的断裂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的地震明显受(活动性)断裂控制和影响,地震的平面分布分区边界受区域断裂控制,地震多发生在断裂附近或多组断裂交汇区附近。1819年以来,贵州境内发生的4次6级左右地震,震中都在多组断裂交汇区附近。1875年6月8日发生的6.5级地震,震中在开远-平塘断裂和垭都-紫云断裂交汇区附近的床井背斜,地理位置位于罗甸县西部,紧邻望谟县和紫云县,即北纬25°18',东经106°36'。   相似文献   

19.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s 6.8地震,提取同震形变场,对指导救灾、地震破裂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D-InSAR技术基于二轨差分法处理覆盖泸定地震影响范围内的两景Sentinel-1A数据,通过调整处理方法与参数,提取了该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同震变形区主要分布于鲜水河断裂西侧,以震中为中心,南北分为沉降区与隆升区,雷达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9.5 cm和17.3 cm。强震变形引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并易形成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链式灾害,震中及强变形区应加强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及泥石流预防。  相似文献   

20.
1999年福建及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震活动概况1999年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在经历了1998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相对平静之后,今年下半年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相继发生惠安海域48级地震、福州38级震群和水口库区32级震群活动,地震活动继续呈现强弱交替起伏变化的特征,显示该区地震活动仍呈较强态势。东南沿海地震带目前处于二十世纪以来第Ⅴ个地震活跃幕的后期阶段,估计中强地震活跃态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二、地震频度和强度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1999年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共发生ML≥20级地震132次,其中20≤ML≤29级地震123次;30≤ML≤39级地震16次;40≤ML≤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