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西裂谷地带构造复杂,地震频繁,并有着多期岩浆活动。为了研究这一地带的地热活动、热流分布特征及其与该区构造运动和深部过程的关系,对地表温泉分布、并结合地球物理场和地质构造特征来探讨攀西地带的地壳热状态及其该区成矿规律、地震活动与成因以及构造运动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这是一个被动“活化”的古裂谷地带。  相似文献   

2.
天山地区地震地质概况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杨章 《内陆地震》1990,4(4):332-344
根据整个天山及山前地带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资料,初步研究和划分对天山及邻区的深层构造轮廓、地质构造格架、第四纪以来构造运动的阶段、幅度和速率,天山活动构造,主要活断层,并讨论它们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地台地质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性与周缘地带有明显差别。但是在地史演化过程中却有密切的联系;地台内部地震活动虽然微弱,相对活跃时期仍与周缘地震带活跃期同步。据此讨论了鄂尔多斯地台的构造演化与周缘地区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缘滨海及近岸浅海地带地震活动显著,对广东沿海影响严重,尤其是地震频度大震级高的南澳一带,构成了本地震带的活动中心。一、问题的提出 我省沿海大陆地带的地质构造和主要山脉走向都以NE向为主体,即所谓华夏式或新华夏式构造。近年又发现在新构造运动期间NW或NNW向构造比较活跃,河流出口多与它有关,有人认为它是主要的地震构造。随着地震史料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沿海县(市)记载的一些地震并不完全发生在陆地,而往往是海上的地震影响到大陆有感或破坏。如电白南(广州湾)地震、澳门地震、担杆列岛地震和红海湾地震等,再加上原来已知的两次南澳地震、阳江地震和近年台站记录以来的一系列小震,就构成了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5.
1933 年叠溪75 级地震是本世纪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重大事件。对这次地震, 不同部门曾进行考察, 但给出的等烈度线图有着明显的分歧, 这一分歧意味着对该次地震发震构造认识的不同。本文基于对该次地震的震害特征、震中位置、震中区地质构造环境以及发震构造的讨论, 认为南北向的活动断裂有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而该活动断裂可能是岷江断裂的南延。  相似文献   

6.
关于1 933年叠溪7.5级地震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3年叠溪7.5级地震是本世纪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重大事件。对这次地震,不同部门曾进行考察,但给出的等烈度线图有着明显的分歧。这一分歧意味着对该次地震构造认识的不同。本文基于对该次地震的震害特征、震中位置,震中区地质构造环境以及发震构造的讨论,认为南北向的活动断裂有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而该活动断裂可能是岷江断裂的南延。  相似文献   

7.
广西活动性断裂的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震的孕育、发生和衰减,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地球物理过程,这个过程与地质构造,特别是与活动性断裂有密切关系。断裂是构造运动的产物。断裂一旦形成,它的产状是大体不变的,但它的活动状况及其力学性质是随着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改变而变化。本文根据地质资料和对卫星照片判读的结果,对广西活动性断裂的特征(重点是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舟山群岛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豫忠 《华南地震》1995,15(1):55-61
从大地构造、磁场和新构造分区特点等方面,对舟山群岛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该区处于基底构造交汇,新构造和地震活动强弱分区的过渡地带,新构造运动在中更新世之后趋于平稳;全新世为间歇性活动,强度较弱,基底由若干微块体组成,块体间为不稳定边界,舟山群岛及其海域深部以东西向、浅表部以北东和北东向构造为主,具有孕震和发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
利用层析成像的最新成果,对研究区(28°~39°N,112°~124°E)的中强地震深部构造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强震位置、地表地质构造和活动构造单元的划分与上地壳速度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M≥6.0地震大多数分布在上地壳高速区与低速区的交接地带或高速区,低速区内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少;分布在高速区的地震,主要活动在高速区内的速度变异地带。华北平原断块的边界带及其内部是研究区内主要的中强地震活动场所,该断块西、北部的裂陷盆地带在上地壳以间断的大片低速区为特征,在与高速区的交接地带,中强地震呈带状活动,并有活动断裂带的发育。北西向展布的周口-合肥-宣城低速条带分隔大别山、鲁西-安徽高速区,北侧与高速区的交接地带中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可能是华北、华南两大构造区在深部构造和现代活动构造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2)霍山-六安地区历史中强地震和近代小震活动频繁与东大别山中部在中地壳发育低速层及存在切穿地壳的两组深断裂有关。(3)安徽的中强地震活动在深部构造上分区特征明显,依据历史地震活动重演和发震构造条件(深部)类比的原则,对安徽未来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危险区进行了初步判定。  相似文献   

10.
<正>1研究背景渭河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东西部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受到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地块构造演化的综合影响,新地质时期垂直差异运动强烈,历史地震多发,而近代以来地震活动长期平静,已有400余年无6级及以上地震发生,可从构造活动强度上深入研究该区中强地震危险性。渭河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受一系列断裂控制,形成强烈下降的西安凹陷、固始凹陷和相对上升的宝鸡凸起、骊山凸起、咸礼凸起和蒲城凸起,凹陷区与凸起区相间分布。  相似文献   

11.
小湾库区水库诱发地震的地质环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文献[1]的基础上,通过对小湾库区岩石介质、地质构造、构造应力场、库区及周围地震活动特点的分析,认为小湾库区水库诱发地震的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存在发生岩溶型、裂隙型、构造型等三种成因类型的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条件,而沿通过库区的澜沧江断裂带及其次级断层,和无量山断裂带发生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是小湾库区水库地震活动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2.
泉州—汕头地震带的地震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州—汕头地震带是华南沿海的强震带。按已释放的地震能量统计,甚至超过海峡东侧的台湾西部地震带而远大于该带以西的各地震构造带。泉汕带作为统一地震构造带的时期可能开始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加强并持续至现今。泉汕带发生强震的原因,除自身的地质构造特征外,还明显地受菲律宾板块活动的影响。它和台湾东、西地震带共同组成的“地震屏蔽区”,屏蔽了广大的华南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缘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国构造环境观测网络"和相关项目1999-2011年GPS区域站观测资料,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图像;结合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区内发生的特大地震事件,初步分析了GPS观测反映的水平运动空间分布的分区差异性和时间变化的阶段性;进而与本研究区1970s-2011年水准测量获得的垂直运动背景场进行综合对比,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认为:①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构造地带水平运动强度和方式的差异,受控于青藏高原向北挤压、向东挤出和绕东构造结旋转作用;而运动状态随时间变化的阶段性(尤其是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及其相关构造地带)与特大地震的孕育、发生有关.②现今三维地壳运动呈现的高原山地挤压缩短隆升、盆地伸展下沉的山、盆构造活动分异与构造动力环境和深部物质活动有关,反映了新构造活动的继承性.③龙门山汶川发震地段长期受压、闭锁积累的应变能经Ms8.0特大地震集中释放之后处于松弛调整运动状态,但与之相关联的构造部位以及外围的西秦岭、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等构造地带应变积累仍在持续.  相似文献   

14.
高常波  钟以章 《地震地质》2000,22(4):405-412
1999年 11月 2 9日和 2 0 0 0年 1月 12日在辽宁海城 -岫岩交界地区分别发生了5 6级和 5 1级地震 ,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均达到Ⅶ度 ,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W向。根据地质构造、新构造、深部构造、震源机制和等震线延伸方位等资料 ,分析了区域和震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以及发震构造 ,认为这两次地震是由 1975年海城 7 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再次活动而引起的 ,仍与北西向活动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15.
西秦岭北麓活动断裂带,系我国中西部地区规模宏伟的活动构造带之一。(车免)近时期以来活动性强,历史上曾发生过强破坏性地震多次。因此,深入了解第四纪以来断裂带活动特点及其与地震发生的关系,对探讨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从而为中长期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地质依据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晋豫陕三省交界地区,是我国历史地震活动较强烈的地区.本文根据晋豫陕地震联防区编制的地壳厚度图,结合地面地质构造特征,对发生在该区的5级以上地震活动与上述构造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与地面地质构造有一定的关系,且多发生在深部莫霍面隆起构造的斜坡上.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发育在阴山和秦岭两大纬向构造带之间,受到不同构造单元和大断裂的控制,在各个段落上构成了“沿黄断裂带”。黄河在不同构造的交汇处,形成了巨大的河道拐弯和一些独特的“喇叭型”构造。进入新构造运动时期,其活动仍然来停止,以致酿成了这些地带中强地震的不断发生。文中对黄河中、下游的河道摆动和迁徒进行了论述,强调了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指出“禹王故道”受控于地质构造,是一条地壳破碎带,也是一条地震活动带。本文指出,黄河大拐弯、喇叭型构造、“禹王故道”、黄河大支流的地震活动性构成了“沿黄地震带”,这就为大地震的发生,提供了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18.
青藏块体东北缘现今构造形变与蕴震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近30年的精密水准网、跨断层形变测量网复测资料,以及近年来GPS观测分析结果,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初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构造形变与强震蕴育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① 本区现今构造形变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边界断裂附近构造形变相对强烈,远离则衰减.垂直差异运动强度和变形状态随时间演变,水平运动与变形呈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② 印度板块的北推碰撞引起的青藏块体持续NE 向挤压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是本区构造形变与地震蕴育的主控应力.构造形变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演化密切相关;③ 构造块体边界地带出现的垂直形变异常隆起与高梯度形变带,以及显著地断层形变异常,是块体运动受阻、构造应力场强化而蕴育强震的一个标志,往往伴随有6级左右及以上强震活动,但地震并不一定发生在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断层形变异常呈现趋势积累——加速——转折变化特征的地段及附近,往往是应变能积累、强震蕴育发生的场所.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代地壳形变与构造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壳形变是通过各种垂直形变图及水平形变图的编制,了解和研究地壳最新构造运动的活动方式和强度。与新构造时期相比,它的活动方式有正向运动、振荡运动和反向运动。不同地区活动强度有明显差异,而且水平运动均大于垂直运动。地震时的地形变基本上为继承性活动。地形变是研究地震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地震多发生在形变速率大、差异活动明显、不同方向形变带交汇区的附近地带。在地震的蕴育、发生过程中,地形变明显地出现阶段性。在地形变测量中,排除干扰提取真正的形变信息,是当前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日本内陆及其外围海域发生大地震后的地震活动迁移现象。在所研究的6个震例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地震活动的迁移总是沿着地壳内的活动地质构造带发生。有时可以根据地震活动的迁移来进一步确定活动构造带的存在。把板块边缘地区的地震活动类比为沿着力学偶合平面迁移和扩散,我们可以认为,岛上的活动构造带对应着地壳块体的力学相互作用边界。地震迁移的形式可能不只一种。在我们所研究的震例中发现了以下特征:地震迁移速度约为几km/年;大地震震源区之间存在着地震空区;在每一条地震带上有一定的地震活动周期。地震迁移的一种可能机制是:由于地壳块体的相对运动,在其边界上的凹凸不平区造成了构造应力集中,这些凹凸不平区相继地发生破裂,形成了地震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