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地质条件是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动力基础,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外在动力和促进因素。随着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遭到强烈破坏,地质灾害愈加频繁。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治理区内生态环境,规范人类经济活动,才能使灾害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的工程一经济活动会导致地质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发生的后果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的危害,便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前者由自然地质作用所造成,后者由人类活动诱发产生.近20年来,我国和其它国家一样,随着工程建设和经济开发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危害的加剧,引起了自然科学界和社会  相似文献   

3.
张新春 《城市地质》2003,15(2):29-30
山区建房受地质条件影响很大,我国一些山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比较频繁。因此,房地产商在山区建房时应注意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4.
地质条件是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动力基础,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外在动力和促进因素.随着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遭到强烈破坏,地质灾害愈加频繁.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治理区内生态环境,规范人类经济活动,才能使灾害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5.
江润黎  李兰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13):262-266
矿山城市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环境改造频繁,地质灾害频发,给城市规划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成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以抚顺市采矿活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发为例,简要的论述了城区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地质环境对城市规划的制约作用,指出了地质灾害评价为城市规划服务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城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的方法,论证了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规划管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预测--以清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阻碍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地质灾害发生区域的预测尤为重要。文章在分析清工流域历来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清江流域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的因素基础上,确定了影响该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通过数学模型,将这些因素进行定量化和分级,采用GIS的信息处理和空间叠加方法,实现了对清江流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预测,获得清江流域地质灾害预测分布图。  相似文献   

7.
珠海市地质环境条件较脆弱,人类工程活动频繁,斜坡类地质灾害和软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频发且分布较广泛。通过对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分析,选取评价因子,通过网格剖分划分评价单元,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和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得出斜坡类地质灾害和软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区图,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喀左县道虎沟山坡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崩塌落石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喀左县道虎沟村崩塌地质灾害为典型的上部陡崖危岩崩落下部斜坡落石滚动崩塌地质灾害。辽西地区常用的崩塌地质灾害防护结构多为圬工结构,圬工结构存在很多缺点,综合考虑道虎沟村崩塌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崩塌地质灾害特征,通过多种治理方案比选,确定采用SNS主动防护系统和被动防护系统联合使用的治理方案,通过分析和计算确定主动防护系统和被动防护系统型号。本文为类似崩塌地质灾害治理方案选择及SNS防护系统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质地理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是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多发国家。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在丘陵山区,使得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  相似文献   

10.
尧林 《贵州地质》1995,12(3):259-264
随着贵州大方至四川纳溪高等级公路的建成通车,沿线地质灾害产生频繁,影响日益严重。本文初步分析讨论了大纳高等级公路贵州段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类型及预测,并提出了防治对策,对改善该地区地质环境和减轻地质灾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同道214线西藏段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形地貌复杂,构造发育,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利用以往资料、ETM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调查,在公路沿线圈定出崩塌76处、滑坡26处、泥石流沟101条,并对这些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和危害特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中尼交通廊道作为中国近年来建设的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频发,尤其是滑坡灾害层出不穷。文章基于对G2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的实地调查以及遥感解译结果,以最大熵模型为方法,利用169个灾害点数据和8个评价因子图层预测了研究区滑坡灾害的易发性分布。根据占比划分五级风险区。结果表明,滑坡易发概率以G216为中心向外辐射逐渐降低。同时采用刀切法检验评价因子对预测结果的贡献度,确定了滑坡主导因素及其阈值。最后通过ROC曲线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中尼边境公路区域建设提供一种地质灾害预测分析模型,也为青藏地区公路边坡防灾减灾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3.
西藏墨脱是目前我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该地区地形起伏强烈,气候变化多样,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拟修建的墨脱公路就穿过这样一个复杂的地区。为查明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本文通过数据处理和遥感解释并综合分析常规资料,对公路沿线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段描述,为公路选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西藏东南部川藏公路波密路段分布着大量的地质灾害,其主要物源为松散堆积物,而风化作用对松散物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现场岩石及采于外地的岩石样品的连续观测,得出该地区岩石的风化速率的剥蚀(产屑)速率;与其他地区岩石的风化速率对比发现,该地区岩石的风化速率异常高。影响该地区岩石风化速率的因素主要为青藏高原隆升和温度的差异变化,其中由于温度的差异变化而导致冻融作用在该地区岩石风化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广西公路地质灾害特征及三级地貌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崩塌、岩溶、膨胀土是影响广西地区公路工程建设的主要地质灾害,文章在全面调查广西地貌,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区地质灾害特点、分布及对公路工程的危害;针对以往公路自然区划中对气候(水热)因素考虑较多的情况,依据《公路自然区划标准》三级区划的第一种方法,遵循公路自然区划原则,借鉴自然区划方法,利用计算机平台(GIS),制定广西公路三级地貌区划体系,该体系对广西地区的公路工程建设具有较大使用价值;依据该区划方案提出预防和治理该区主要公路地质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公路地质灾害非常发育,对公路、桥梁或隧道等工程建设和运营以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本文在现场调查资料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贵州省公路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发育特征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模型计算结果与类比分析法区划结果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进行叠加计算,得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的综合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西藏墨脱公路已历经50多年的调查研究,并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实施,均无功而返。墨脱县至今仍然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公路的艰巨性在于当地地貌环境特殊,气候条件恶劣,地质背景复杂,尤其是山地灾害广泛发育,且灾害种类齐全,大多具有相当规模。文章介绍山地灾害发育的环境,论述山地灾害的种类及特点,并根据地质条件提出公路选线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对研究区地质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及工程地质学,对该公路沿线地质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总结了沿线地质灾害类型,对存在的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评估,并对评估区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对线路的施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投入,对高危病害边坡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众所周知,山区地形地貌一般起伏较大,地质条件相对复杂,且易发育滑坡、崩塌堆积、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高效准确地查明这些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指导地质灾害治理方案设计和安全施工意义重大.以贵州省某高速公路的滑坡勘察应用为实例,介绍高密度电法在边...  相似文献   

20.
西藏干线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是影响道路建设、发展及畅通的最严重的山地灾害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西藏泥石流十分发育,但目前其防治工程不多,且存在防治技术应用不尽合理及造价过高等问题。随着向西部大开发,西藏公路等级提高,西藏将大规模地开展泥石流防治。因此,研究西藏现有的防治工程,总结其不足,以提高泥石流防治水平十分必要。笔者在对西藏干线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考察的基础上,从青藏线及川藏线公路中选取6条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泥石流沟,争析了泥石流沟的特点,针对其防治工程设计及实际运营状况进行了工程评价。指出防治工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优化防治措施。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泥石流防治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