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华北上石炭统太原组灰岩中的Zoophycos痕迹组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痕迹组构的分析方法,概要论述了华北沉积地层区上石炭统太原组灰岩中的痕迹化石产状特征和痕迹组构的主要组成特征。结合沉积学分析,首次提出了五种组构类型:类型A-Aoophycos占绝对优势,分异度低,生物扰动强度为2级,常见于泻湖或水体较宁静的海湾环境;类型B-以Thalassinoides和Zoophycos为主,分异度和丰度都较高,生物扰动强度为3级,属正常天气浪基面和风暴浪匡面间的上部沉积环  相似文献   

2.
豫西登封地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系一套河湖相沉积,通过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分析,建立了8种类型的沉积序列,并在该套地层中发现丰富的陆相遗迹化石,已鉴别出8个遗迹属10个遗迹种。根据遗迹化石的组成、产状和分布特征,建立了3种遗迹组合:1)Scoyenia遗迹组合,出现于周期性暴露的极浅水河漫滩及小型河漫湖泊环境;2)Arenicolites遗迹化石组合,产生于水体较动荡的滨湖沉积环境;3)Taenidium-Planolites遗迹化组合,形成于水体较平静的浅湖沉积环境。基于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及伴生遗迹化石组成与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该区早三叠世地层中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3.
到目前为止本省内早寒武世尚未发现有梅树村期和筇竹寺期沉积,仅有沧浪铺期和龙王庙期沉积存在。在济源—博爱—武陟一线以南地区有沧浪铺阶辛集组、朱砂洞组和龙王庙阶馒头组。该线以北只有龙王庙阶辛集组和馒头组。辛集组是个受特定环境控制的穿时地层单元。早寒武世沧浪铺早—中期(辛集组)沉积环境是潮下浅水陆棚和滨岸潮下带、滨岸潮坪潮间带。沧浪铺中—晚期(朱砂洞组)沉积环境是滨岸碳酸盐潮坪缓坡—潮间—潮上蒸发坪和潮间蒸发岩洼地以及潮下碳酸盐浅水缓坡。龙王庙期(馒头组)沉积环境是滨岸碳酸盐岩潮坪缓坡和潮下碳酸盐岩浅水缓坡。早寒武世痕迹化石主要产于三个层位,可分为H-T组合和L-B组合。前者为潮下浅水陆棚风暴环境痕迹组合,后者为潮间—潮上低能泥坪环境痕迹组合。早寒武世痕迹化石共11属(1新属)、16种(1新种、1相似种、10未定种)。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早志留世痕迹化石与准层序相组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发育有海进体系域。根据痕迹化石分析并结合沉积学特征,海进体系域准层序由5类岩相组成:差分选多源砾岩相和含砾粉砂质泥岩相为海侵滞留沉积,发育固底控制Diplocraterion痕迹化石;含交错层理细砂岩相由高能条件下的前滨和中上临滨细砂岩组成,发育Skolithos和Macaronichnus等痕迹化石;砂、泥岩互层相反映了受风暴影响的下临滨环境,发育Skolithos、Palaeophycus和Chondrites等痕迹化石;强生物扰动泥岩相代表低能的滨外环境,发育Helminthopsis和Zoophycos等痕迹化石。  相似文献   

5.
齐永安  胡斌 《沉积学报》1998,16(1):22-26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海进(transgrssion)常被认为是快速形成的,序列简单,并以少量沉积为特征。对塔里木盆地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痕迹化石及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海进期沉积及海进体系域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由三类沉积组成:(1)与海进侵蚀有关,包括海进滞留沉积,发育固底控制Glossifungites痕迹相;(2)与海进初期的海面缓慢上升或总体海进过程中的静止期有关,包括前滨和临滨砂泥岩,发育Skolithos痕迹相和近端Gruziana痕迹相;(3)与海面快速上升有关,包括滨外泥岩,发育远端Gruziana痕迹相。  相似文献   

6.
川西峨眉地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可识别出三种不同河流沉积环境的痕迹化石群落:(1)Scoyenia-Rhizoliths痕迹群落,产于上二叠统沙湾组,代表一种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远源曲流河沉积环境;(2)Trichichnus特化痕迹群落,发育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属近海冲积平原上时常干旱且环境条件不稳定的河流沉积环境;(3)Scoyenia-Rusophycus痕迹群落,产自上白垩统夹关组,反映经常干旱和周期性泛滥的内陆河流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吴贤涛  张国成  吴渤  王磊 《沉积学报》2014,32(4):744-753
沉积学结合痕迹学研究,识别出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存在五类河口湾沉积亚相。这五类亚相都含有斜向异源碎屑层理及海相或咸水痕迹化石。现代和古代河口湾研究证明,斜向异源碎屑层理(Inclined Heterolithic Stratification),是潮汐水流进入河流式河口湾引发波动震荡机制形成的。表现为重复出现,厚在数厘米到数分米的泥/砂对偶层。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河街组三段岩芯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泥/砂对偶层及其所含海相和咸水成因痕迹化石,记录下河口湾上游,受潮汐影响产生水下收缩裂隙和滨岸痕迹化石Diplocraterion的河流成因砂(亚相A);河口湾中部,因与最大紊流带相关,出现变形层理和痕迹化石PalaeophycosPlanolitesChondrites的泥质沉积(亚相B、C);河口湾下游,则显示Terebellina、Rhizocrallium、Ophiomorpha、Diplocraterion等高分异度痕迹化石的海相成因砂(亚相D、E)。文留地区古近纪油田与北美白垩纪油田的研究和勘探开发说明,河流式河口湾油气资源丰富,识别这类古环境,对寻找油气储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川西峨眉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河流沉积中的痕迹化石群落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胡斌  吴贤涛 《沉积学报》1991,9(4):128-135
川西峨眉地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可识别出三种不同河流沉积环境的痕迹化石群落:(1)Scoyenia-Rhizoliths痕迹群落,产于上二叠统沙湾组,代表一种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远源曲流河沉积环境;(2)Trichichnus特化痕迹群落,发育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属近海冲积平原上时常干旱且环境条件不稳定的河流沉积环境;(3)Scoyenia-Rusophycus痕迹群落,产自上白垩统夹关组,反映经常干旱和周期性泛滥的内陆河流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
豫西焦作地区上石炭统浅海碳酸盐岩中的风暴沉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焦作太原组灰岩存在至少四种类型的风暴沉积。类型A由下亚段正粒序分壳滞积层和上亚段生物扰动层组成,形成于风暴浪基面附近或之下;类型B由正粒序介壳滞积层、纹理层和痕迹层组成,形成于正常天气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的下部环境;类型C由下亚段正粒序介壳滞积层和上亚段含少量痕迹化石的粒泥状灰岩组成,类型D仅由下部介壳滞积层和上部粒泥状灰岩组成,偶见痕迹化石,故类型C和D分别形成于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和附近。  相似文献   

10.
安徽含山中志留世坟头组地层中已识别出三种不同沉积环境条件下的痕迹化石组合:(1)Protopaleodictyon(始网迹)组合,由Protopaleodictyon submontanum,Acanthorhaphe sp., Planolites sp. 1和Gordia cf. molassica组成,产生于海湾(河口湾)潮下过渡带环境;(2)Arenicolites(沙蠋迹)组合,包括定形的Arenicolites sp., Skolithos sp.和Thalassinoides sp.以及Planokites sp. 1,并共生无定形的生物扰动潜穴和各种不规则形态的倾斜潜穴,伴生有腕足类的Lingula,腹足类的Orthonota, Hormotoma和Ecculiomphalus以及三叶虫类的Coronocephalus等实体化石,形成了海湾(河口湾)的泥砂质岸滨环境;(3)Chondrites(丛藻迹)组合,以高度分枝潜穴系统Chondrites furcatus和C. arbuscula的富集为特征,含少量Planolites化石,丰度高分异度低,伴生有腕足类的Striispirifer和三叶虫类的Coronocephalus以及瓣鳃类和腹足类等实体化石,代表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海湾潮下带贫氧的底层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
痕迹相模式及其应用评价(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痕迹相既是岩相古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痕迹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研究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形成机制、保存条件和方式以及时、空分布规律来探讨和分析古代沉积环境的,具有方法简单、可靠程度和精度都比较高的优点,因而在煤田和油、气田的地质勘探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痕迹相的概念痕迹相(又称遗迹相)是德国著名地质学家赛拉赫A教授在研究了西欧一带由复  相似文献   

12.
应用生物成因构造、特征遗迹化石对沉积速率、含氧量、能量级别、底质和含盐度等环境指标的解释,分析了山西省河东煤田保德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环境,认为保德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环境以河流沉积体系、泻湖相浅海相为主,当时沉积底质为半硬到软底,水体含氧量丰富,含盐度比其相邻地区偏低。  相似文献   

13.
遗迹化石研究对于沉积环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加拿大麦凯Ⅲ油砂区块下白垩统McMurray组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岩心照片和全岩心CT扫描资料,在确认研究目的层遗迹化石发育属种、单体规模、组合类型及指相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主力油砂层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 目的层发育遗迹化石10属12种,包括Asterosoma isp.,Chondrites isp.,Diplocraterion isp.,Ophiomorpha nodosa,Palaeophycus tubularis,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isp.,Rosselia isp.,Skolithos verticalis,Skolithos isp.,Teichichnus isp.,Thalassinoides isp.;根据遗迹化石产状与围岩沉积特征,建立了Ophiomorpha-Skolithos、Asterosoma-Chondrites-Rosselia和Teichichnus-Rosselia ̄Thalassinoides共3种遗迹组合,分别代表潮间带、潮下带以及浅海陆棚沉积环境中的遗迹化石组成特征。研究区油砂层优质储油砂体为潮间带沉积产物,潮汐砂坝、潮成砂脊为沥青的主要储集体。本研究既体现了全岩心CT资料在遗迹化石研究中的应用,也为潮坪沉积环境分析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比较埋藏学与埋藏相及其环境意义简介及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层中,各种生物的骨骼具有多种埋藏类型,因而据此可很好地了解骨骼所处位置的沉积环境.Speyer和Brett(1988)用化石保存特征及类型,即骨骼的搬运,解体、破碎及侵蚀,建立了七个晚元古代化石埋藏相.由于本学说诞生不久,所以还有许多必须进一步完善之处:1.埋藏相仅是大陆架沉积边缘环境中化石保存类型的简化模式,而在地质历史中,具有众多的不同沉积环境,不仅有沉积边缘,而且还有陡斜坡跌积边缘.如分布于华南晚古生代的跌积边缘就不适于Speyer等的埋藏相理论.2.怎样建立适用于浊流沉积、风暴沉积及淡水河湖沉积环境的埋藏相.淡水沉积环境与海洋沉积环境十分不同,因而淡水沉积环境的化石保存特征也具有不同于海洋沉积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遗迹化石研究对于沉积环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加拿大麦凯Ⅲ油砂区块下白垩统Mc Murray组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岩心照片和全岩心CT扫描资料,在确认研究目的层遗迹化石发育属种、单体规模、组合类型及指相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主力油砂层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目的层发育遗迹化石10属12种,包括Asterosoma isp.,Chondrites isp.,Diplocraterion isp.,Ophiomorpha nodosa,Palaeophycus tubularis,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isp.,Rosselia isp.,Skolithos verticalis,Skolithos isp.,Teichichnus isp.,Thalassinoides isp.;根据遗迹化石产状与围岩沉积特征,建立了Ophiomorpha-Skolithos、Asterosoma-Chondrites-Rosselia和Teichichnus-Rosselia-Thalassinoides共3种遗迹组合,分别代表潮间带、潮下带以及浅海陆棚沉积环境中的遗迹化石组成特征。研究区油砂层优质储油砂体为潮间带沉积产物,潮汐砂坝、潮成砂脊为沥青的主要储集体。本研究既体现了全岩心CT资料在遗迹化石研究中的应用,也为潮坪沉积环境分析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长征  胡斌  杨凯 《沉积学报》2014,32(6):1007-1015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岩性主要为褐红色厚层状或块状的粉砂质泥岩夹多层不稳定的砾岩、砂砾岩或砂岩.本次工作在该组中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Palaeophycus tubularis(管状古藻迹)、Beaconites autarcticus(南极似塔形迹)、Planolites ichnosp.1(漫游迹,未定种1)、Planolites ichnosp.2(漫游迹,未定种2)、Scoyenia gracilis(纤细斯柯茵迹)、Skolithos ichnosp.(石针迹,未定种)和Rhizoliths(根迹).根据遗迹化石的产状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建立了Beaconites-Scoyenia遗迹组合和Palaeophycus -Rhizoliths遗迹组合,并提出了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基于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遗迹化石组成特征的综合分析,划分出五种沉积序列类型.秋扒组形成于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环境,自下而上经历了从冲积扇到扇三角洲再到湖泊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汪隆武 《安徽地质》2006,16(3):161-164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鸡母山首次发现大量中体罗世恐龙骨骼化石。本文从沉积学及古生物组合等信息分析,该处上、下二层化石分属河流相河床滞留沉积和洪泛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首次在河南新密煤田发现了华北晚古生代地层中罕见的cf.Teichichnus rectus(直形墙形迹,比较种)这一痕迹化石分子。本文简述了它的保存和结构特征,并试图划分其痕迹类型和群落,推断其造迹生物,探讨其发育机制。此发现对研究海相岩层风暴沉积及其地层划分与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石和 《矿物岩石》1996,16(2):70-76
白垩系泉头组三、四段是松辽盆地含油层位之一,查明其沉积环境对该区的油气勘探、保持大庆油田的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松辽盆地北部东区泉头组三、四段岩心中的沉积学特征、古生物及其化石的埋藏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首次划分出两种遗迹相,指出泉头组三、四段主要属河流相沉积。  相似文献   

20.
在首次发现西拉木伦河南岸上、下二叠统之间存在角度不整合面的基础上 ,利用最新资料重新厘定上二叠统铁营子组。在系统分析岩石特征、基本层序特征、古生物化石、沉积构造的基础上 ,确认了其沉积环境为内陆山间河流——湖泊。依据铁营子组与下伏地层及侵入岩的接触关系、采获的植物化石、砾石成分及来源判断 ,其沉积时代为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