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7级强震的有序网络特征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7级强震具有显著的有序性,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分析讨论了本区7级强震信息有序网络结构特征,并据此对未来强震进行预测:下次7级强震可能发生在2006—2007年,研究结果表明,有序网络结构可能是大地震形成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2.
根据江苏-南黄海地区1500 ̄1996年M≥6强震活动和时间分布特征,应用有序性分析,可公度性分析和强震丛集性等方法对该区6级强震趋势预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未来几年本区依然存在6级强震的危险,下次M≥6强震有可能发生在2002 ̄2003年。  相似文献   

3.
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对江苏-南黄海地区强震的信息有序网络结构特性与地震活动分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39~1997年本区已经历了3个强震轮回,从1998年起本区进入新一轮地震平静幕,持续时间可能长达40~50年,在此期间内可能仍有个别5级左右地震发生,但一般不会发生6级或6级以上强震或强震丛,下一次6级强震或强震丛可能发生在2053年或2058年前后.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周缘地震活动性和近期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周缘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地壳应力特征、7级以上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和强震活动和活动构造的关系。利用灰色预测理论预测了块体周缘未来5a内的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5.
江苏—南黄海地区地震链及其有序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门可佩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0):2573-2579
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对江苏—南黄海地区自1839年以来Ms≥5中强地震链时空有序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本区南黄海海域和全区Ms≥6强震的有序网络结构,并据此对未来6级强震进行了预测,同时分析讨论了本区地震活动的分期.结论表明:本区从1998年起进入新一轮平静幕,此幕可能持续到2042年前后,下次活跃幕的首次6级强震可能发生在2053年前后.  相似文献   

6.
胶东及其近海地震活动特征和近期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测震学时空扫描方法。结合地质活动构造,对胶东及北部海域地震活动特征及近期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4-5级地震有5a左右周期性,本区中等地震或外围强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出现异常现象;据统计预测及地震学异常认为,该区近期仍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强震活动的特征,结果是:地震活跃期为230—250年,平静期为130—150年;喜马拉雅南缘、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强震与本区强震明显相关,喜马拉雅南缘与缅甸北部地区发生强震后本区发震的概率分别为87.5%和66.7%;本区7级地震分带交替发生,最先发生的两个6级地震对预测未来7级地震发震地点有一定意义;中强震在8级地震前不活跃,而在7级地震前比较活跃,且青海北部与西部发生6级地震后,甘肃东南部或甘青川交界有5级地震活动。据此判断本区未来10年内存在发生7级强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地区强震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南黄海地区 1 846年以来MS≥ 6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进行了分析 .发现该区强震活动具有 6a、1 2a和 5 7a的基本周期 ,此外还有 6 3a、6 9a和 75a的周期 .根据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特征和丛集特征 ,对南黄海地区未来MS≥ 6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 ,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论证 .  相似文献   

9.
2001年昆仑山8.1级大震及其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门可佩 《地震》2002,22(3):39-44
通过对1996-2001年我国西部强震活动在时空上的有序特征及其与台湾强震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分析讨论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大震的重要意义。同时根据有序性分析对青藏块体北部地区未来7级强震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自然数可以视为反映世界客观本质的一种重要秩序,即信息,它不因加法处理而失真[1]。强地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重复出现的现象称为有序性。自1716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7级以上强震在时间上具有良好的有序性,有些强震在空间上亦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强地震时间间隔值以60、30、41、19和11年占据主导分布,并且相互之间关系密切。根据强震活动的有序性结构可进行预测:该地区未来M≥7强震可能发生在2004年和2015年前后。  相似文献   

11.
2000年青海玛多6.6 级强震中长期预测回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2000年青海玛多6.6级强震的跟踪预测过程作了简要回顾和总结,结果显示预测效果较好,同时表明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强震预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江苏-南黄海地区自16世纪以来已发生17次6级以上强震,经研究发现它们存在着时间间隔为74年、57年、26年、7年的有序性结构,利用这种强震活动的有序性和可公度性理论相结合,试对该区6级以上强震进行预测探索,结论是1995-1996年、2001-2002年前后该区有发生6级以上强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乌恰-帕米尔地区强震的灰色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可佩 《地震》1992,(5):35-43,53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可公度性理论,试对新疆乌恰—帕米尔地区的强震活动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给出了一个检验性预测的反演实例,结果表明:该地区6级以上地震具有3.8年的可公度值,7级以上强震具有10.1年的可公度值;M_s≥6地震可能发生在1993年3月8日—1995年2月2日和1997年1月10日—1998年12月2日,下次M_s≥7强震大约在2003—2007年前后发生。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假说,不仅可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分布,同时基于其理论和定义可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带往往由活动构造带组成,一般宽约几km至百余km,是强烈地震的多发区。活动地块假说指出,已发生的近100%的8级以上强震、约80%的7级以上强震震中均位于地块边界带上。近年来,中国大陆几次7级以上强震也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这不仅验证了活动地块假说的理论模型,同时还预测了未来强震就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内某些有利于应力集中的部位。活动地块假说经过近20a的发展,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其理论框架,奠定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强震预测的理论基础,正推动着强震预测由概率预测向物理预测过渡。但就活动地块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而言,还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回答和解释。众所周知,强震是活动地块边界带特殊构造部位应变逐渐积累、介质突发失稳和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预测的突破性进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其整个物理过程的基础之上。因此,以边界带断裂的活动性、现今的变形状态、深浅构造的耦合关系、强震孕育环境及震源物理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机理与预测的研究,是活动地块理论完善和研究未来关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震活动分期及活动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季达  王公达等 《地震》1995,(2):173-181
本文应用公元1600年以来新疆及边邻地区6级以上强震资料,详细讨论了1882年后本区经历的地震活跃强震活动情况。指出了期中地震能量积累、大释放、剩余释放三阶段各自不同的特点;给出了划分活动期的统计模式;讨论了强震轮回的持续时间、关系、强度及存在的韵律现象;估算了本地震活跃期的大致约束时间;并对未来强震活动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的分析。这些结果可为研究新疆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形势的估计与预测问题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区7级强震的有序性及其预测意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80年来,新疆及其邻近地区M≥7级强震在时间间隔上具有良好的有序性,各有序值之间关系密切,其序结构整齐规则,具有预测功能。据此跟踪讨论了1996年阿图什6.9级和喀喇昆仑山7.1级强震后该地区M≥7地震趋势。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下次M≥7强震可能发生在2004、2009和2015年前后。  相似文献   

17.
从邢台地震区以震报震的角度出发,以当地直接前震为端,扩大到海城、唐山大震之前,无论当地或华北广义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性图像,用动态跟踪监视的思路与本文的办法,在长期实践和积累的基础上以现今的认识和提法综合统一归纳为:用“震情三分律”办法以定量规范未来强震的“活动时段”;用“对称填补”模式以定量规范未来强震的“活动空间”。认为,以现有各地的测、控水平,对Ms≥6.0级地震前记录到的震兆信息是有可能作出短期或临震预测的。对提出的2种特征性图像的物理意义、岩石压力实验等作了简要的叙述。但因地质构造并非短期内能改变大震前后的继承性活动,故本文概不涉及。  相似文献   

18.
<正>1研究背景图像信息方法(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简写为PI)是一种用于地震研究的统计物理方法,在地震的中长期预测研究中效果较好。该方法由Rundle等(2000a,2000b)基于复杂性物理提出,近年来在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Zhang等(2017)利用PI方法,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强震活动(含南北地震带部分MS≥7.0强震)进行回溯性研究,发现在7—10年的中长期尺度上,PI方法对强震活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并提出区域的选择可能会影响预测效能的设想。基于此,本工作围绕区域选取,对图像信息法在地震研究中的预测效能影响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云南东部及邻近地区是我国西部的强震活动地带,鉴于该区突出的地质结构条件,强震前直接前震较少,强震来得突然,因此该区的强震难于预测预报。但为了监视该区震情,我们对该区的强震在地震活动性上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通过对八十多年的资料分析,我们初步发现本区强震活动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强震前中强地震异常活动清楚并有相关地震与之配合,如果再加之小震的空区、条带及低b值的异常等均可进一步作为未来强震发生的判别条件,这对我省的震情监视及预测预报上将提供有用的资料,也供同行分析本区强震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强震成组活动与潮汐力调制触发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本文应用构造场体成组震模型的研究结果,探讨了中国大陆Ms≥7.0地震的成组活动的引潮力的调制触发关系。研究表明:我国陆区7级以上强震明显受潮汐力的调制触发,且主要表现为对活跃期内(即成组发生的)7级强震的调制触发。平静期内的7级以上地震基本不受潮汐力触发,而活跃期内82.4%的7级强震发生在受潮汐力触发的月相期,比本底概率高出36.4%。因此,潮汐力的调制触发对于强震活跃期的判断和活跃期内强震的临震(时间)预测有实际意义。文章还分析了潮汐力触发与强震活动的区域动力学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用构造场体成组孕震模型讨论了潮汐力对强震活动触发作用的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