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水库移民中安置性移民与开发性移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国以来, 中国水库移民安置经历了一个从安置性移民向开发性移民转变的过程。分析比较研究两类移民的本质差别, 有助于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性移民的基本规律性。遵循规律, 探讨问题, 促进开发性移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移民是新时期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新兴措施,能加快绿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社会、经济、环境及人口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而生态移民的安置模式的选择是生态移民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本文以兴安盟扎赉特旗的生态移民为例,分析研究区不同安置方式的生态移民实施前后效果,并提出适合扎赉特旗的生态移民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3.
漫湾电站农村移民安置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漫湾电站规划设计于计划经济时期,兴建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时期,农村移民以农业安置为主,主要安置方式有就地后靠搬迁安置、就地后靠生产安置、外迁安置。移民区存在较多遗留问题,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土地限制;对移民的前期补偿不足;开发性移民不够到位;缺乏系统的综合整治措施。要加大扶持,完善措施,尽快解决漫湾电站移民遗留问题;高山峡谷区建大型水电站,移民应该以外迁为主;要开发性移民。  相似文献   

4.
熊鹰  王克林  李晖 《热带地理》2002,22(4):320-324,329
汉寿县是国家、湖南省确定的移民安置重点地区和示范地区,以移民问卷调查作为研究基础,对移民安置模式及移民出向等特征进行分析评价。汉寿县基本移民安置模式为:(1)从退田还湖角度,为利于农业生产,实施单退和双退安置;(2)从移民建镇角度,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3)转垸建镇和筑台建镇等模式。目前移民安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地不足,人地矛盾突出,移民就业难,地方工业吸纳移民少等。认为移民安置要与展生态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和推动城镇化相互作用,切实做好移民生产、生计安置,综合考虑移民长远发展,并为洞庭湖区移民安置的长远规划提供战略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漫湾、大朝山电站移民安置的经验和教训,在云南省高山峡谷区建大型水电站,开发性移民主要应做到:移民安置必须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应尽量外迁农业安置:补偿和开发扶持相结合;正确选择移民安置区;合理确定移民的土地,给移民提供生产基地;统一规划建设适用坚固的住房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为移民发展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引导和帮助移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统一有效的移民管理体制,实现依法移民。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三峡库区外迁移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方法分析了移民家庭决策者(即户主)个人特征、移民家庭特征、移民安置地社会关系和移民政策等相关因素对移民安置地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民家庭决策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迁出人口数量、主要收入来源和人均收入等家庭特征,与当地居民的交往程度、与当地人通婚情况等社会关系特征,安置地区、安置区位、安置方式、后期扶持、职业培训等移民政策因素是影响移民适应性的显著因素。未来移民安稳政策的调整方向可以从优先加强对移民家庭户主的教育和职业能力提升、实现移民家庭的整体搬迁、积极引导移民与当地居民的社会交融,把优于迁出地社会经济水平的地区或区位作为移出安置区(点)、在安置方式上更加倾向于移民意愿、强化移民后期扶持的落实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城市外来低收入移民安置与自下而上城市化发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中国在由二元经济社会跨入现代经济社会的过程中 ,众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转移 ,已经给中国社会和城市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通过对广州市和东莞市两市三个层次的一般抽样调查和 5 0个镇村的重点调查和分析 ,以城市外来低收入移民为研究和安置的对象 ,提出了适合中国情况的自下而上的开发性移民自助安置模式 ;并分析了自助安置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提出了一种在城市地域发生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理论发展假设。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电开发中移民农业安置的困境,以及社会发展趋势,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和模型出发,着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流断源"的模型进行介绍,以向家坝电站绥江县为案例分析该库区非农就业的必然性和艰巨性。基于"开流断源"的模型对非农就业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提出:(1)从人的生产与消费两面性,以及剩余劳动力的角度而言,移民安置需要考虑库区人口规模的控制,以及趋向于增加就业的人口结构调整;(2)特定区域背景和不同移民人群对于非农就业的预期目标不同,区域发展规划和劳务输出设计需要相应地做出反映;(3)政府的移民工作需要将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服务纳入重点,以提高个体预期目标部门的非农就业概率;(4)从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政府可以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提供支持,并在移民安置中得到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由二元经济社会跨入现代经济社会的过程中,众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转移,已经给中国社会和城市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通过对广州市和东莞市两市三个层次的一般抽样调查和50个镇村的重点调查和分析,以城市外来低收入移民为研究和安置的对象,提出了适合中国情况的自下而上的开发性移民自助安置模式;并分析了自助安置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在城市地域发生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理论发展假设.  相似文献   

10.
城市外来低收入移民安置与自下而上城市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在由二元经济社会跨入现代经济社会的过程中,众多的农村人口的向城市流动和转移,已经给中国社会和城市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通过对广州市和东莞市两市三个层次的一般抽样调查和50个镇村的重点调查和分析,以城市外来低收入移民为研究和安置的对象,提出了适合中国情况的自下而上的开发性移民自动安置模式;并分析了自助安置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在城市地域发生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理论发展假设。  相似文献   

11.
Reservoir resettlement in China: past experience and the Three Gorges Da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reviews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resulting from dam-building, which has been ignored relative to the dominant focus of migration research in China,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Reservoir resettlement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ten of misery and hardship for those displaced. Relocatees affected by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1994–2009) on the Yangtze River face a similar situation. In China priority has been given to building the dam to provide electricity, flood control and navigation.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problems of the people affected by the reservoir inundation. The rural population forced to relocate and rural-urban migrants in general have been discriminated against by national policies.  相似文献   

12.
Regional suitability for settling rural migrants in urba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espite rapid urbanization, more than 200 million people living in urban areas are still registered as 'agricultural' and are ineligible for most social benefits under China's Hukou (o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regional suitability for settling rural migrants in urban China based on three indicators (the degree of urgency, the skills and ability of the resettled community to adapt, and the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o support that resettlement). It takes 2008 government socioeconomic data from a county level into con- sideration. Spatial, statistical, and decision tree analyses, supported by SPSS, Geodata, and ArcGIS software, show that there are five separate population types, each with different de- grees of suitability. These include highly suitable region, region suitable for settling migrants to outside regions, region suitable for settling migrants from outside regions, region with moderate potential, and unsuitable region.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regional policies for set- tling rural migrants are meaningful, since the five regions are distributed relatively separately. Due to the suitability for different bodies across regions, equal treatment should be applied to both the native migrants and that across counties and provinces. Furthermore, demolishment of the social welfare discrimination adhered to Hukou system and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will be of mo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an the so-called settling rural migrants ac- tively and steadily.  相似文献   

13.
Resettlement of people displaced by dam projects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issue. Land lost due to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nund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of land-use policy in China resulted in land-use changes, and impacted on the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land and the land availability for resettlemen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mplemented a ‘development-oriented resettlement’ policy and a ‘near resettlement’ approach to relocating rural dwellers affected by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GP). Based on recent land-use survey and population data of the case study area and using GIS-based multi-criteria analysis in land-use planning,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of land use in both the inundation and resettlement areas. Undeveloped land is scarce in both areas. The non-flooded cultivated land is distributed mainly on steep slopes (over 25 degrees). There is a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amount of land required by those being resettled and what is available in the designated resettlement communiti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resettlement should consider the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land and, from a community standpoint, sheds light 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land-use planning and resettlement, and provide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GP resettlement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4.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关注的焦点。在考察中国城镇化过程和行为主体的基础上,揭示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而提出促进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策略。研究发现:政府、企业和个人不仅是推进城镇化的三个行为主体,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也导致外来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产生。中央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在推进地方城镇化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但更多关注自身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通过户籍制度排斥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中国企业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而大多采取低工资、低社会保障的政策。个人的人力资本等特征对于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也具有重要影响。但在三个行为主体中,外来人口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制度性的障碍使他们难以嵌入城市社会。为了更好促进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设包容性城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行为主体共同承担市民化的成本。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6年农户访谈和调查数据,依托脆弱度整合评价模型(VSD)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层次共选取了29个指标,构建了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及函数模型评价法评价和分析其脆弱程度、特征和空间分异,并借助障碍度模型对脆弱性障碍因子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宁夏生态移民脆弱性呈现明显的“级差化”分异特征,平均脆弱性指数为0.151 1,总体处于较强脆弱状态。(2)宁夏生态移民人地耦合系统整体较为脆弱,表现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南部山区,在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地域分布特征。暴露度表现为: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敏感性表现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南部山区;适应能力表现为:南部山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3)成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年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是否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能否获得贷款机会、对土地质量满意度(温棚)和家庭借贷金额等是影响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伟  黎洁  徐洁 《干旱区地理》2019,42(3):673-580
借鉴社会—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恢复力概念,结合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基于资本的评估方法,构建易地扶贫移民生计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陕南安康市3个区县的657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微观农户视角实证分析和评估易地扶贫移民的生计恢复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易地搬迁农户物质、社会资本分布不均衡,不同搬迁类型和时间对农户生计资本分化产生作用。物质、金融和社会资本积累水平以及环境、健康服务可及性等均是搬迁户提升生计恢复力的前提和基础,而搬迁类型对移民生计恢复力表现出显著的负向作用。建议政府充分发挥政策优势,针对不同搬迁类型和时间移民进行精准帮扶,着力解决搬迁户生计资本的薄弱环节,不断提升其生计恢复潜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农村流动人口创业行为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并辅之以江苏省的实证研究,从“环境”和“个体”两个方面解读其对农村流动人口迁入地创业行为的影响。采用2010年江苏省城镇暂住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发现,农村流动人口的个人经济社会特征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城市环境均对其创业行为产生影响。特别是城市环境方面,城市总人口规模和农村流动人口规模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行为具有反向影响;控制规模之后,在户口含金量越高的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创业的可能性越低,这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对农民工创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勇  邹晴晴  李广斌 《地理科学》2018,38(5):747-754
由“散居”到“集居”,安置社区面临社会关系重建的巨大压力。基于公共空间活力内涵,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城市安置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模型,以苏州市6个安置社区为例,对3种安置模式的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特征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发现:① 不同安置模式的社区公共空间活力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异地安置社区的公共空间的设施完备、类型多样,但是其公共空间的社会活力度最低。对于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社区公共空间背后的社会属性比其物质属性更为重要。②公共空间因子活力度与关注度存在不匹配现象。基于“社会-空间”辩证互动逻辑,提出安置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对于今后安置社区,适宜“村内小集居+跨村大聚居”的安置模式,通过最大程度维系原有“熟人社区”群体的社会边界,提升公共空间活力,减轻社区社会关系重建的压力;对于现有安置社区,可根据公共空间因子活力度和关注度的匹配关系,划分公共空间改造的优先级,采用差别化的改造策略,提升公共空间活力及其改造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9年福州市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模式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参保意愿分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暂时不参加3种不同的选择.这种多样化的选择特征不仅受制于其个人和就业特征,同时还与其流动状态和流迁方向的多元分化密切相关,而且决定农民工参加何种医疗保险的影响因素集中体现了现有制度设计中的一些关键要素,例如缴费年限、缴费方式、缴费对象、缴费金额以及统筹层次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曾通刚  杨永春  满姗 《地理科学》2022,42(1):126-135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心理融入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处于较高水平;② 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区域差异显著。东南沿海及少数西部城市心理融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山东和川渝等地区心理融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③ 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存在空间集聚效应。除川渝地区外,热点区集中于北方地区,冷点区集中于东南地区。④ 拥有房产、雇主身份和较高受教育水平加快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入;工资收入的增加不利于心理融入,这与相对剥夺感有关;参与“新农合”对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具有约束效应;暂住证/居住证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心理融入的重要途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利于流动人口心理融入。跨省流动存在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家庭规模和本地居留时间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