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央山系大别,东秦岭和东昆仑造山带最古老岩系变 …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能松  朱杰 《地球科学》1998,23(5):449-455
大别造山带,东秦岭造山带和东昆仑造山带是中国中央山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每个造山带古老岩系的变质作用过程各具特色,大别山最古老岩系大别岩群于印支期内俯冲碰撞,发生了区域性的中偏高压区域变质作用,顺时针型pt轨迹tmax和pmax近于同时达到,退这质轨迹段斜率陡,埋深后受构造驱动快速抬升到上中地壳,东秦岭是古老系秦岭岩群在要期(约1.0Ga前)初始板块构造总背景下发生强烈的中压型碰撞变质作用,顺时针型p  相似文献   

2.
桂东南中新元古界云开岩群是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并形成一系列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递增变质带,通过对云开岩群角闪岩相变质带(十字石-蓝晶石带)中斜长角闪岩变质作用的PT轨迹的系统研究显示,其包括了由早期绿片岩相变质阶段(M1)→峰期角闪岩相变质阶段(M2)→近等温降压变质阶段(M3)→近等压降温变质阶段(M4)→晚期绿片岩相退变质阶段(M5)五个阶段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其地质动力学过程属于典型的板块俯冲碰撞→抬升模式,表明云开地块北缘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俯冲碰撞及碰撞后的快速抬升过程。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造山带近年来被厘定为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带内广泛出露早古生代的中-高级变质基性岩,这些岩石记录了不同的变质温压和多期的变质年龄,是反演和制约东昆仑早古生代变质演化的重要样品。本文选取东昆仑浪木日地区的石榴斜长角闪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变质岩石学及锆石年代学研究。石榴斜长角闪岩呈团块状出露在黑云二长片麻岩中,主要组成矿物为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透辉石和石英,含少量黑云母、绿泥石、金红石、钛铁矿和榍石。石榴子石变斑晶的核部含有绿帘石、角闪石、斜长石、金红石和石英包裹体,其成分从核部到边部,锰铝榴石逐渐降低、钙铝榴石和Mg/(Mg+Fe;)比值逐渐升高,为进变质作用形成的环带。岩石中的矿物结构关系和成分特征显示其经历了进变质、峰期变质和退变质三个阶段的变质演化,变质温压分别为:T≈610℃和P≈6.5kbar、T≈700℃和P≈10.5kbar以及T≈650℃和P≈4.5kbar。这三阶段的变质作用构成顺时针的变质P-T轨迹,指示岩石经历进变质升温升压至峰期阶段,随后经历近等温降压的退变质阶段。同时该P-T轨迹特征表明岩石形成于俯冲-碰撞的构造背景。对石榴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进行SIMS U-Pb定年,得到492.8±5.1Ma的谐和年龄。锆石的形态特征与典型的变质锆石一致,其内包裹的石榴子石、角闪石和斜长石组合与岩石的峰期矿物组合一致。因此,锆石在峰期变质阶段结晶,所测年龄~493Ma为角闪岩相峰期变质年龄。本文研究的石榴斜长角闪岩与该区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在野外产状、P-T轨迹和变质年龄等方面密切相关,暗示ca.490Ma是该区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石榴斜长角闪岩和榴辉岩之间的变质差异,表明东昆仑早古生代经历了多阶段的变质作用,不同岩石记录了原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的不同阶段。本文获得的变质P-T轨迹和变质年龄可为进一步探究东昆仑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提供限定。  相似文献   

4.
东昆仑纳赤台群晚二叠世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昆仑造山带是我国西部一条规模宏大的造山带,它的形成时代及其演化格局涉及青藏高原构造格架和隆升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它北隔柴达木盆地与祁连造山带相望,南与可可西里—羌塘地块为邻,西与西昆仑造山带相连,东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相接,地质位置极为重要。对东昆仑造山带形成的时代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有人将其划为加里东期,也有人划为华力西期,造成这些分歧的关键是对纳赤台群的时代认识问题(李光岑等,1982)。纳赤台群是位于昆中断裂与昆南断裂之间的一套非均匀变质的地层,主要由灰绿色浅变质的复理石相的砂板岩、变砂岩和  相似文献   

5.
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拼合的产物.桐柏造山带作为古生代秦岭增生造山带与中生代大别碰撞造山带之间的纽带,记录了两大板块之间从洋壳俯冲、地体增生到最终的碰撞造山过程.本文选取桐柏造山带龟山杂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变沉积岩、斜长角闪岩和花岗质脉体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指示变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为~411 Ma,次要年龄峰值为~490 Ma,最年轻四颗碎屑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352±11 Ma.斜长角闪岩原岩结晶时代为498±18 Ma,花岗质脉形成时代为412.8±4.4 Ma,两者中变质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320±10 Ma,指示它们共同经历了早石炭世变质作用.变质峰期温压条件为T=571~632℃,P=0.59~0.76 GPa,属于中压相系角闪岩相变质.区域年代对比分析显示,龟山杂岩变沉积岩物源来自于北侧的北秦岭地体,属于弧前沉积,沉积时代下限为早石炭世早期.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在古秦岭洋向北的俯冲过程中,上述沉积岩与斜长角闪岩因构造作用拼贴在一起,于~320 Ma发生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该研究结果也指示了古秦岭洋最终闭合时间可能晚于早石炭世早期.  相似文献   

6.
罗田片麻岩杂岩位于大别造山带腹地,东、西大别变质带之间,面积约6000km2。主要由一套花岗片麻岩系组成。它们经历过早期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和晚期低角闪岩相叠加变质。该杂岩的原始建造以古老变质变形侵入体为主,与其周边构造变质单元的原始建造迥然不同,后者皆为沉积型或火山-沉积型原始建造。罗田片麻岩杂岩与其周边环境的地质特征不一致,是个造山带规模的外来变质地体。其下存在广泛的低密度岩层,相当于混合岩化或花岗岩化的硅铝质岩系。罗田片麻岩杂岩是华南、华北陆块碰撞期间,可能曾经存在的古岛弧深成岩系发生深变质强变形,并在仰冲机制作用下,于 地壳深层次拼贴到高压/超高压碰撞混杂岩之上的,具有推覆体属性的构造岩片。  相似文献   

7.
陈能松  拜永山 《地球科学》1999,24(2):116-120
清水泉高级变质岩片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多旋回俯冲碰撞构造混杂岩带内,由高角闪岩相--座粒岩相变质的麻粒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和大理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一套形成于后太古宙以来的火山--沉积岩系、顶峰期典型矿物共生组合为石榴石+蓝晶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金红石和石榴石+紫苏辉石+斜长石+石英,属中压相系,变质温度压力条件为(850±50)℃和高于1.0GPa,石榴石中x(  相似文献   

8.
陈丹玲  刘良  廖小莹  任云飞  宫相宽 《地球科学》2019,44(12):4017-4027
北秦岭构造带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界比较关注也是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之一.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在北秦岭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方面的进展,从变质作用角度对北秦岭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重要限定.丹凤斜长角闪岩中柯石英的发现为区内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存在提供了最直接的矿物学证据;东秦岭秦岭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普遍经历了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具面状分布的特征,是陆壳俯冲/深俯冲作用的产物;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和围岩片麻岩都记录了顺时针的P-T-t轨迹,峰期变质时代为500~490 Ma,之后主体又经历约470~450 Ma和约420~400 Ma两期抬升退变质叠加和部分熔融作用;高压-超高压岩石两期退变质和部分熔融发生的时代与北秦岭460~440Ma和~420Ma的两期岩浆事件的时代一致,说明北秦岭早古生代岩浆作用是深俯冲陆壳板片断离和碰撞造山结束后地壳伸展作用的岩浆响应;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原岩形成时代约800 Ma,具有与南秦岭新元古代中晚期岩浆岩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北秦岭超高压岩石的形成可能是商丹洋关闭后洋壳拖曳着南秦岭陆壳物质向北发生大陆深俯冲的结果,商丹洋在500 Ma主体应该已经关闭;秦岭岩群是部分而不是整体经历了大陆的深俯冲,现今的秦岭岩群是一个俯冲碰撞杂岩带而不是一个岩石地层单元或微陆块;北秦岭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在中泥盆世已经结束,整体处于构造隆升后的剥蚀阶段,是南秦岭刘岭群碎屑岩的主要蚀源区,刘岭群沉积盆地形成于碰撞造山后的伸展构造背景而非弧前环境.   相似文献   

9.
沈其韩  耿元生  宋会侠 《岩石学报》2014,30(10):2777-2807
本文重点介绍我国显生宙造山带中麻粒岩的地质特征、岩石类型、P-T轨迹、变质时代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我国显生宙造山带主要包括阿尔泰造山带、南天山-西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阿尔金-柴北缘造山带、北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勉略造山带、东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班公湖-怒江造山带和喜马拉雅中东段造山带。这些造山带中麻粒岩的围岩有许多为蛇绿岩套或蛇绿混杂岩带,部分为副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并一起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改造,造山带中大多出现一种高压麻粒岩,有的与榴辉岩并存,但少数造山带中(例如阿尔泰造山带)多种压力类型麻粒岩并存,既有低-高压泥质麻粒岩、中低压基性麻粒岩、高压基性和长英质麻粒岩,又有高温-超高温泥质麻粒岩。变质时代除个别为新元古代晚期外,变质时间多为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期。麻粒岩的P-T轨迹除西天山木札尔特河低压麻粒岩具逆时针轨迹,反映大陆弧构造环境外,其它都是具有等温降压(ITC)特点的顺时针轨迹,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大部分为洋陆俯冲碰撞环境,少部分为陆-陆碰撞环境。目前显生宙造山带中麻粒岩的研究大多数尚在起步阶段,少数研究较详细,不少造山带中麻粒岩的类型和变质时代以及形成的构造背景还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新的麻粒岩产地有待发现。  相似文献   

10.
大别造山带北部石竹河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22  
大别造山带北部石竹河二长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其原岩形成时代为707±42Ma,在229±18Ma曾受到高温变质作用。这一结果表明印支期变质作用不仅反映在大别造山带南部的变质岩中,而且造山带北部的部分变质岩也保存了这一重要记录。大别造山带北部存在印支期变质年龄的片麻岩、榴辉岩或残留相表明,该地块与造山带南部一样是印支期板块俯冲碰撞中俯冲板块的一部分。华北和扬子板块的碰撞缝合线可能位于大别造山带的北侧。  相似文献   

11.
江南东段构造格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江南造山带是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自中元古代以来多期作用形成的造山带。主体形成于晋 宁期,东段出露自北向南为九岭被动陆缘(Ⅲ),障公山弧后盆地(Ⅱ)和怀玉火山岛弧(Ⅰ)。各单元之间 以宜丰-伏川蛇绿混杂岩带和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相拼贴。后期被赣江断裂、赣东北断裂左行平移成 西、中、东三部分。沿赣东北断裂带燕山期形成了该区重要的岩浆带和铜、金、银、铅、锌成矿带。  相似文献   

12.
TECTONIC TRANSFER ON THE EASTERN EDGE OF PAMI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ECTONIC TRANSFER ON THE EASTERN EDGE OF PAMIR  相似文献   

13.
地层相态的恢复对于研究非史密斯地层区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1∶ 2 5万野外地质填图基础上作出了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南前陆盆地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 ,该系列图揭示了东昆南前陆盆地在 5个发展阶段中的岩相分布特征和空间上的古地理展布范围 ,即晚二叠世早期东昆南前陆盆地发育的初始阶段、晚二叠世晚期前陆盆地的扩展至短期萎缩阶段、早三叠世早期前陆盆地的再次扩展阶段、早三叠世晚期盆地发育的高峰阶段和中二叠世前陆盆地的萎缩至消亡阶段。东昆南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青藏高原东缘由岷山断块和龙门山构造带构成。以活动构造地貌学为主线,在解析该地区主干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地质地貌表现的基础上,对一批断裂运动学和史前强震活动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岷山断块中,虎牙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1.4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3 mm/a。岷江断裂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介于0.37 mm/a~0.53 mm/a之间,左旋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在龙门山构造带中,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均在1 mm/a左右,且几条主干断裂的右旋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相当。结合震源机制解结果和GPS测量资料,建立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缘向南东方向逸出的构造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东疆阿齐山—黄山复合地体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优地槽型阿齐山—黄山复合地体在石炭纪的沉积特征明显受其边界断裂带的控制。不同阶段各断裂带活动性质,活动强度的差异导致南北两亚地体沉积物成分、厚度的变化。阿齐山—黄山复合地体的演化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与边界断裂带的相应演化阶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新疆谢米斯台东段早石炭世A型花岗岩,富硅碱,A/CNK介于0.88~0.98之间,σ在2.44~5.90之间。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亏损Ba、Sr、Nb、P、Ti,稀土元素分布曲线呈明显的"海鸥"型。由早侵入次到晚侵入次,有向酸碱性增强方向演化,显示A型花岗岩特征,具造山后或后造山特征,形成于碰撞造山后的...  相似文献   

17.
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晚元古代、加里东末和晚海西期三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加里东期左旋斜冲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指出该期构造变形是东昆中加里东末碰撞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东部晚古生代前陆盆地演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西走廊东部晚古生代前陆盆地从形成、稳定发展到收缩消亡的过程,反映了泥盆纪是主要成盆期,奠定了盆地的基本格架;石炭纪是盆地稳定发育阶段,也是盆地内煤、油气的主要形成期;自二叠纪至三叠纪,前陆盆地应变停止,应力粘弹性松驰,被重力作用下的山前盆地所取代。  相似文献   

19.
东昆仑祁漫塔格山志留系白干湖组浊积岩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分析,东昆仑祁漫塔格山志留纪白干湖组浊流沉积鲍玛序列以BC、AE、BCE、BCD段为主;粒度分布概率累积曲线斜率低、分布区间宽、悬浮总体含量大而分选差;古流向呈扇状,属近源浊积岩B、C相的浊积扇中扇环境,从下到上岩石粒度逐渐变细,沉积盆地水体逐渐变深,反映为浊积扇向海推进的弧后盆地沉积特征,这对分析本区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秉璋  张智勇 《地球科学》2000,25(6):592-598
苦海—赛什塘一带断续分布着众多镁铁-超镁铁质岩岩块, 各种地质特征显示它们在成因上密切相关, 共同构成了曾经存在过的被肢解破碎的洋壳残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它们源于类似于OIB或E -MORB的富集型地幔源区, 并可能形成于初始扩张的小洋盆或消减带之上区域, 同位素测年资料显示洋盆初始扩张可能在D3, 俯冲消减时间在P1-P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